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一试题库 > 期末考 >

海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海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检)测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
    《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
    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但是《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而不是哲学也不是史学,所以它的表达方式不是哲学语言,也不是“本纪”“列传”。《红楼梦》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它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所以,要从《红楼梦》中寻觅我们上面所说的各项内容,从字面上是找不到的。这须要读者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中仔细体味琢磨,才能悟出它的真意。所以读《红楼梦》须要细心读、反复读,耐心参详。
    (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
    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世间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
    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悲剧贯通全文,同时也展现了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图景。
    B.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但仍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C.金陵十二钗所认同的不同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这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D.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而在众多的悲剧要素中,不幸和死亡是不可或缺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荣宁两府的毁灭象征着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
    B.《红楼梦》是文学艺术,通过塑造典型形象表达思想,语言生活化,但如果只从语言或形象的表面来阅读,很难品出其作品主题的深刻性。
    C.早期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以崇高的意味。
    D.十二钗的悲剧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与莎士比亚的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有相似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曹雪芹对封建社会揭露的一项是(     )
    A.薛蟠纵容豪奴打死冯渊,冯家告状要为冯渊讨回一个公道,“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干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疏,不过赖此欲多得些烧埋之费;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故致颠倒未决”。
    B.贾宝玉邀请秦钟进贾家私塾一起学习,“秦业(秦钟父亲)细思,秦钟此去,学业料必进益,只是宦囊羞涩,那贾府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眼……说不得东拼西凑的,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亲自带了秦钟来代儒家拜见了”。
    C.张家因张金哥婚配惹下事端,请求王熙凤办事,王熙凤不过让手下人以贾琏的名义写了一封信,“那凤姐儿已是得了云光的回信,俱已妥协。……这里凤姐却坐享了三千两,王夫人等连一点消息也不知道。”
    D.黛玉得知宝玉从宝钗家来,“冷笑道:‘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说着,便赌气回房去了”。宝玉以“亲不间疏,先不僭后”的道理来说服她,林黛玉啐道:“我难道为叫你疏他?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
    4.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语言、论据中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5.有人认为《红楼梦》的悲剧产生的原因,一是人生见地之不同,二是兴亡盛衰之无常。请结合材料以“宝黛爱情”为例加以说明。
    【答案】1.B
    2.A
    3.D
    4.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如开篇引用鲁迅对悲剧的阐述,论证有力。
    ②论证语言严谨。如“几乎所有的”“似乎更接近于”等,表述严谨。
    ③论据选择典型,文中选择了莎士比亚悲剧和《红楼梦》以及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为论据,说服力强。
    5.①宝黛爱情的毁灭,主要源自于他们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与当时周围人的人生见地不同,他们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毁灭。
    ②宝黛爱情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衰直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了宝黛爱情的灭亡。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错误。从原文“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来看,曹雪芹并没有规避“伤时骂世”。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即新生事物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选项“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曲解文意。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D.这是黛玉与宝玉之间的拈酸吃醋,不能体现曹雪芹对封建社会揭露。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从论证方法来看,文章开篇引用鲁迅对悲剧的看法“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利的论证了“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这一观点;然后举《红楼梦》的例子“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来佐证,论证有力。
    从论证的语言来看,用语严谨,如“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几乎所有的”“似乎更接近于”等词语的使用,表述严谨。
    从论据的选择来看,文中选择了莎士比亚悲剧来论证“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选择《红楼梦》以及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为论据,说服力强。论据与论点高度统一,论证有力。
    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结合“《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分析可知,宝黛追求爱情自由,而他们的这种追求与身边人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毁灭。
    结合“《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分析可知,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是必然的,而宝黛爱情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衰直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了宝黛爱情的灭亡。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镇伤兵
    石钟山
    八路军包围了灰色城墙,攻打被日本人占领的小镇。喊杀声、枪炮声,镇内的人清晰可闻。日本人凭借着那条灰色城墙固守着小镇,但仍源源不断地有伤兵被抬下来,伤兵多了,日本医生照顾不过来,于是这些伤兵又被抬到镇内的人家,把药分散给每个伤兵,让镇内的人家伺候日本伤兵。
    八路军攻城的第一天,翟二妈家就抬来一个伤兵。这个伤兵很年轻,十七八岁的年纪,唇上刚生出一层淡淡的茸毛。伤兵浑身上下被炮弹炸了足有六七处伤,被纱布缠着,血水浸出纱布。伤兵痛苦地呻吟着。伤兵被抬来时,还来了名日本军医,日本军医比画半天,意思是让翟二妈帮助照料。翟二妈望一眼伤兵,就想到了在外面攻城的八路军,那里面有她的丈夫和儿子。
    日本伤兵躺在翟二妈家里。伤兵因流血过多脸色苍白,一双眼睛就显得又深又大。翟二妈在房间里进进出出,伤兵的一双眼睛也随着翟二妈转。翟二妈不看伤兵,似家里没有这么个人。
    傍晚的时候,八路军开始攻城,枪炮声、喊杀声传来。这时,翟二妈就倚在门框上望着城外一闪一亮的炮火,盼着八路军快些打进来。这时,那个日本伤兵从敞开的门里望着翟二妈的背影,望着远方的炮火,浑身止不住一阵阵哆嗦,现出惊骇的目光。八路军攻打一阵就收兵了,喊杀声和枪炮声也隐去了,深夜的小镇便显得很安静。翟二妈从门外走回来,坐在床上仍望着窗外,窗外的夜色很好,这时又有丝丝缕缕的硝烟味从窗缝里浸来,翟二妈嗅着这味道就很兴奋,于是翟二妈就长时间地坐在床上思念城外的亲人。
    白天时,八路军不攻城,日本医生就挨家挨户地给伤兵换药。医生每次来到翟二妈家里,换完药的日本医生总是要和日本伤兵说上几句日本话,然后日本医生给伤兵端来一碗水,伤兵接过去咕嘟嘟地喝下去。伤兵贪婪地喝水时,医生就望一眼坐在床上翟二妈的背影,皱一皱眉头。医生临走时,又为伤兵端了碗水,放在伤兵的床头,把一些药和干粮一并放在伤兵的床头。
    那一夜,八路军又在攻城,枪炮声、喊杀声一浪高过一浪。日本人护城的枪炮声也一阵紧似一阵,黑影里翟二妈看见从城墙上抬下的日本伤兵源源不断,她就想到在城外攻打日本人的丈夫和儿子。想到了那些呼啸着的炮弹,想着想着她的心就不再踏实了。追根求源,她就又想到了一切都是因为这些日本人,她就有了火气。一个念头便从心里生了出来,她浑身随着远处的枪炮声一起震颤着。她抓过了切菜的刀在手里握着,浑身就不再颤抖了。她这时出奇地竟希望窗外的枪炮声早些停下来。终于,枪炮声停歇了。翟二妈手握着菜刀躺下了,她在等待着那个伤兵早些睡熟。
    夜深了,窗外很宁静,硝烟味也已散尽了。伤兵一点声响也没有,翟二妈轻轻下床,来到伤兵床前。这时窗外的月光依然很明亮,映到屋子里的一切都影影绰绰。翟二妈举起了菜刀,就在她举起菜刀的时候,望见了躺在床上的伤兵,望见了伤兵始终睁开的那双眼睛。伤兵的目光惊恐地望着翟二妈,那张消瘦的娃娃脸因惊惧在轻微地抽动着,伤兵仍一动不动地躺着。这是翟二妈第一次认真地望着这个伤兵,她第一次发现眼前的伤兵还是个孩子。翟二妈举起的菜刀就那么在半空悬着,伤兵仍望着翟二妈,翟二妈在那目光里看到了惊惧——她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儿子那张娃娃脸,翟二妈一哆嗦,“咣当”一声,菜刀掉在了地上。翟二妈仍僵了般地立在伤兵的床头,①这时她看见伤兵的眼里滚出一串泪珠。翟二妈摇晃了一下,碰倒了立在伤兵床头的枪。
    翟二妈那一夜坐在床上一宿未睡,伤兵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也一夜未睡。天亮时,翟二妈拾起了地上那把菜刀,又把伤兵的枪立在了原处。翟二妈做这些时,伤兵很温柔地望着翟二妈。
    中午的时候,医生来了,翟二妈立在院子里等待着事情的结果。医生来时,伤兵闭上双眼,医生不动声色地检查完伤兵的伤口,放下几粒药走了。她走进屋时,②发现伤兵两眼仍紧紧地闭着,眼角却有泪痕。这时,翟二妈就在心里叹息了一声。
    吃饭的时候,翟二妈把一碗滚热的粥放在了伤兵的床头。伤兵感激地望了望翟二妈。
    那一夜,八路军攻城的喊杀声很激烈,而且那声音愈来愈近。倚在门旁的翟二妈清晰地看见有三三两两的日本兵溃退下来。八路军的枪炮声愈来愈近了,喊杀声也愈来愈真切了。翟二妈突然想起应该烧一锅开水,让进城来的丈夫和儿子先烫一烫脚。于是翟二妈就燃着了红红的灶火,翟二妈烧一会儿火,就走到门旁望一会儿愈来愈近的炮弹爆炸时的火光。这时,翟二妈看见伤兵挣扎着起来了,一跛一拐地下去走出门去,他走到翟二妈的身旁时,停了一下,望了一眼翟二妈,然后一跛一拐地走进了黑暗里。翟二妈望了一会儿又走回到灶膛旁,发现伤兵那支枪正熊熊地在灶里燃着。
    翟二妈立起了身子向黑夜里望去。
    八路军的喊杀声愈来愈近了。
    锅里的水正在咕嘟嘟地滚开着。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本军医来换药时,“伤兵贪婪地喝水”,侧面写出了翟二妈虽允许伤兵住在家里,但并没有听命好好照顾伤兵。
    B.翟二妈想到日军侵略而气愤到浑身发抖,计划在半夜伤兵熟睡时杀掉他,暗示出翟二妈是在敌后参与抗战的身份。
    C.翟二妈举起刀最后却又把刀扔到了地上,是因为年轻的日本伤兵让她想到了自己的儿子,表现出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思念。
    D.结尾“锅里的水正在咕嘟嘟地滚开着”,既暗示了八路军夺回小镇的战火猛烈,也暗示翟二妈对亲人的盼归之切。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对日本伤兵的形象进行了细致的刻画,突出了他的年轻和伤重,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B.小说以八路军的攻城为背景事件,展现了日本伤兵和翟二妈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变化中突出了人物性格。
    C.文章写伤兵拿枪参战到受伤放下枪再到最终烧掉枪默默离开,以“枪”为线索,贯穿全文,叙事脉络清晰。
    D.小说突破了传统战争小说的特点,选择了日本伤兵与中国农妇两个人物之间的故事,有利于引发读者对于战争的反思。
    8.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城外的“喊杀声”“枪炮声”?请简要分析。
    9.文中画线处都写到了“日本伤兵”的“泪”,请简要分析两次流泪“日本伤兵”的内心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6.B
    7.C
    8.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随着“喊杀声”“枪炮声”的日益激烈,预示着八路军与日军的战斗日益激烈,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
    ②推动情节发展,翟二妈与日本伤兵的故事正是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一点点展开的。
    ③有利于突出翟二妈爱憎分明的形象,“喊杀声”“枪炮声”引发翟二妈对亲人的思念,有利于突出她对亲人的爱和对敌人的恨。
    ④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喊杀声”“枪炮声”展现出战争的惨烈,引发读者对战争的思考。
    9.①日本伤兵“眼里滚出一串泪珠”是在翟二妈准备杀他却放弃之后,是劫后余生情绪的释放,以及对翟二妈的感激。
    ②伤兵“两眼仍紧紧地闭着,眼角却有泪痕”,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悔恨;同时也表现出他怨恨这场战争。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暗示出翟二妈是在敌后参与抗战的身份”错误。选项无中生有,原文“黑影里翟二妈看见从城墙上抬下的日本伤兵源源不断,她就想到在城外攻打日本人的丈夫和儿子。想到了那些呼啸着的炮弹,想着想着她的心就不再踏实了。追根求源,她就又想到了一切都是因为这些日本人,她就有了火气。一个念头便从心里生了出来,她浑身随着远处的枪炮声一起震颤着。她抓过了切菜的刀在手里握着,浑身就不再颤抖了”,翟二妈是想到战争的原因而愤怒,计划杀掉日本伤兵,无法说明参与抗战的身份。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以‘枪’为线索,贯穿全文”错误。本文的线索不是“枪”,而是以日本伤兵和翟二妈之间故事的发展为线索。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结合“八路军包围了灰色城墙,攻打被日本人占领的小镇。喊杀声、枪炮声,镇内的人清晰可闻”“傍晚的时候,八路军开始攻城,枪炮声、喊杀声传来”“那一夜,八路军又在攻城,枪炮声、喊杀声一浪高过一浪”分析可知,城外的“喊杀声”“枪炮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随着“喊杀声”“枪炮声”的日益激烈,预示着八路军与日军的战斗日益激烈,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
    结合“喊杀声、枪炮声,镇内的人清晰可闻。日本人凭借着那条灰色城墙固守着小镇,但仍源源不断地有伤兵被抬下来,伤兵多了,日本医生照顾不过来,于是这些伤兵又被抬到镇内的人家,把药分散给每个伤兵,让镇内的人家伺候日本伤兵”“八路军攻城的第一天,翟二妈家就抬来一个伤兵”分析可知,推动情节发展,翟二妈与日本伤兵的故事正是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一点点展开的。
    结合“翟二妈望一眼伤兵,就想到了在外面攻城的八路军,那里面有她的丈夫和儿子”“傍晚的时候,八路军开始攻城,枪炮声、喊杀声传来。这时,翟二妈就倚在门框上望着城外一闪一亮的炮火,盼着八路军快些打进来”“时又有丝丝缕缕的硝烟味从窗缝里浸来,翟二妈嗅着这味道就很兴奋,于是翟二妈就长时间地坐在床上思念城外的亲人”“想到了那些呼啸着的炮弹,想着想着她的心就不再踏实了。追根求源,她就又想到了一切都是因为这些日本人,她就有了火气”分析可知,“喊杀声”“枪炮声”引发翟二妈对亲人的思念,有利于突出她对亲人的爱和对敌人的恨,有利于突出翟二妈爱憎分明的形象。
    “喊杀声”“枪炮声”展现出战争的惨烈,引发读者对战争的思考,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
    9.
    本题考查学生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第一处,结合“翟二妈举起了菜刀,就在她举起菜刀的时候,望见了躺在床上的伤兵,望见了伤兵始终睁开的那双眼睛”“翟二妈举起的菜刀就那么在半空悬着,伤兵仍望着翟二妈,翟二妈在那目光里看到了惊惧——她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儿子那张娃娃脸,翟二妈一哆嗦,‘咣当’一声,菜刀掉在了地上”分析可知,出于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翟二妈举起了菜刀,但是当她看到“眼前的伤兵还是个孩子”,又放弃了,日本伤兵“眼里滚出一串泪珠”是劫后余生情绪的释放,以及对翟二妈的感激。
    第二处,结合“翟二妈那一夜坐在床上一宿未睡,伤兵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也一夜未睡”“天亮时,翟二妈拾起了地上那把菜刀,又把伤兵的枪立在了原处。翟二妈做这些时,伤兵很温柔地望着翟二妈”分析可知,是战争导致了这一切,二人都一夜未眠,应都是思索良多。日本伤兵“两眼仍紧紧地闭着,眼角却有泪痕”,在翟二妈放弃杀他之后,应会反思这场战争,内心一定有悔恨,同时应怨恨这场战争。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盛王创业,必有同德之英辅,成垂世久长之计,不如是,不足以为一代宗臣。伊尹、周公之事见于《诗》《书》,可考也。汉萧何佐高祖,其始入关,即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以周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高祖失职为汉王,欲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何独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愿王王汉中收用巴蜀然后还定三秦王用其言此刘氏兴亡至计也进韩信为大将,使当一面,定魏、赵、燕、齐,高祖得颛心与楚角,无此顾忧;且死,引曹参代已,而画一之法成;约三章以蠲秦暴,拊百姓以申汉德。四百年基业,此焉肇之。唐房玄龄佐太宗,初在秦府,已独收人物致幕下,与诸将密相申结,引杜如晦与参筹帷。及为宰相,粲然兴起治功,以州县成天下之治,以租庸调天下之财,以八百府、十六卫本天下之兵,以谏争付王珪、魏征,以兵事付李靖、李勣,御夷狄有道,用贤材有术。三百年基业,此焉肇之。其后制节度使而州县之治坏,更二税法而租庸之理坏,变府兵为矿骑、诸卫为神策而军政坏,虽有名臣良辅,不能救也。赵韩王普佐太祖,监方镇之势,削支郡以损其强,置转运、通判使掌钱谷以夺其富,参命京官知州事以分其党,禄诸大功臣于环卫而不付以兵,收天下骁锐于殿岩而不使外重。建法立制,审官用人,一切施为,至于今是赖。此三君子之后,代天理物,硕大光明者,世有其人,所谓一时之相尔。萧之孙有罪及无子,凡六绝国,汉辄绍封之。国朝褒录韩王苗裔,未尝或忘。唯房公之亡未十年,以其子故,夺袭爵、停配享,讫唐之世不复续,唐家亦少恩哉!
    (节选自《容斋随笔·佐命元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何独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愿王王汉中/收用巴蜀/然后还定三秦/王用其言/此刘氏兴亡至计也/
    B.何独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愿王王汉中/收用巴蜀/然后还定/三秦王用其言/此刘氏兴亡至计也/
    C.何独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愿王王汉中/收用巴蜀/然后还定/三秦王用其言/此刘氏兴亡/至计也/
    D.何独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愿王王汉中/收用巴蜀/然后还定三秦/王用其言/此刘氏兴亡/至计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因忠心辅政被后世看作为政者的典范。
    B.《诗》,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反映了周初至春秋中叶的社会面貌。
    C.太祖,帝王谥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D.配享,皇后、宗室、功臣等在死后经皇帝批准可供奉于帝王宗庙,即配享太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一个政权的建立和长久,离不开伊尹、周公一样的大臣,他们在帝王创业或守成阶段,都能与帝王同心同德,尽心辅佐。
    B.韩信虽出身低微,但由于萧何的推荐而出为大将,辅佐汉高祖平定了魏、赵、燕、齐等,使汉高祖能够专心与楚决战,成就霸业。
    C.房玄龄在国家治理方面,能够人尽其才,他将谏诤的职责付给王珪、魏征,将兵权托付给李靖、李勣,让他们协同任用贤才统御夷狄之族。
    D.汉朝萧何的子孙和宋朝韩王赵普的后代都因萧何和赵普而得到朝廷的照顾,而房玄龄因其子犯罪,其后人终唐再没有得到续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约三章以蠲秦暴,拊百姓以申汉德。
    (2)建法立制,审官用人,一切施为,至于今是赖。
    14.在唐太宗争夺皇位过程中,房玄龄做了哪些努力?
    【答案】10.A
    11.C
    12.C
    13.(1)与百姓约法三章,废除秦朝的暴政,收抚百姓之心,申明汉朝之德。
    (2)建立法律制度,考察提拔官吏任用人才,他的所作所为,直到今天我朝还有赖于此。
    14.①他将有才干的人吸纳到唐太宗门下;
    ②秘密结交将领;
    ③引荐杜如晦参与谋划。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而萧何独有自己的见解,他说:“现在我们军队不如项羽,百战百败,我希望大手您先称王汉中,夺取巴蜀之地作为后方,然后收复关中。”汉王采纳了他的建议。这是刘氏兴亡的最为重要的一个谋略。
    “今众弗如”,省略句,省略宾语“项羽”,“众”主语,“如”谓语,本句独立成句,排除BD;
    “然后还定三秦”,“三秦”是“还定”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C。
    故选A。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太祖,帝王谥号”错误。太祖,帝王庙号。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让他们协同任用贤才统御夷狄之族”错误。协同任用贤才统御夷狄之族的是房玄龄。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约”,约定;“蠲”,废除;“暴”,形容词用作名词,暴政;“拊”,收抚;
    (2)“审”,考察;“赖”,依赖。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结合“初在秦府,已独收人物致幕下”分析可知,他将有才干的人吸纳到唐太宗门下;
    结合“与诸将密相申结”分析可知,秘密结交将领;
    结合“引杜如晦与参筹帷”分析可知,引荐杜如晦参与谋划。
    参考译文:
    帝王创业之时,必须有同心同德的杰出的辅佐之臣,能使一代王朝垂世长久,否则,就不足以称为一代杰出的大臣。伊尹、周公的事迹见于《诗经》《尚书》,可以考知。汉时,萧何辅佐汉高祖,他们才进入关中,萧何就把秦朝宰相府、御史大夫府中的律令图册收集起来,认真研究,以便详细了解当时天下的要塞,全国户口的多少,强弱之所在,百姓疾苦。汉高祖最初被项羽分为汉王后,想攻打项羽,大将周勃、灌婴、樊哙都支持他的想法,而萧何独有自己的见解,他说:“现在我们军队不如项羽,百战百败,我希望大手您先称王汉中,夺取巴蜀之地作为后方,然后收复关中。”汉王采纳了他的建议。这是刘氏兴亡的最为重要的一个谋略。萧何又推荐韩信为大将,让他独当一面,平定了魏、赵、燕、齐等国故地,使汉高祖刘邦无后顾之忧,得以专心与楚项羽决战;萧何死时,引荐曹参代替自己为宰相,使汉初政策较为稳定地执行下去;与百姓约法三章,废除秦朝的暴政,收抚百姓之心,申明汉朝之德。他的所作所为,为四百年的汉王朝,奠定了基础。在唐代,房玄龄辅佐唐太宗,房玄龄最初在秦王李世民府,他吸收很多有才干的人物,把他们招致到秦王府中,在争夺皇位斗争中,他为秦王秘密交结诸将,又引荐杜如晦参与运筹帷幄。等到房玄龄为宰相,他又致力于国家治理,使地方安定从而使天下大治,用租庸之制使天下财阜殷丰,用八百府、十六卫的府兵制作为国家的基本军制,他又把谏诤的职责付给王珪、魏征,把兵权托付给李靖、李勣,他统御夷狄之族,任用贤才很有办法。可以说,唐朝三百年的基业由此开始。后来,唐朝在地方设置节度使从而破坏了地方上的安定,变租庸调制为二税法使国家财政受到影响,改府兵为矿骑、诸卫为神策军,使原来的军政遭到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唐王朝虽有名臣良辅,也难以挽救其灭亡的命运。宋朝韩王赵普辅佐太祖也是如此,为了控制方镇,削减支郡,抑制其势力,设置转运使、通判等官职掌握地方财权,使地方无财力与中央抗衡,又命京官为地方的知州、知县,使地方官不能结党营私,把那些功臣宿将集中到中央只给他们些虚职,不让他们掌握军权,把天下的骁勇军队都集中在京师,不使地方拥兵自重。建立法律制度,考察提拔官吏任用人才,他的所作所为,直到今天我朝还有赖于此。这三位君子以后,协助天子管理事务,追求光明正大的人,人世间一直都有,这就是所说的一时之良相。萧何的孙子有罪且无后代,传六世而国绝,汉朝就继续封他。我大宋朝对韩王赵普的后代也很照顾,从不曾忘却。只有房玄龄死后不到十年,因其子犯罪,被收回封爵,停止其在宗庙中配享的特权,到唐亡为止也没有续封其后人,唐王朝对功臣的恩惠也太少了。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①
    韩驹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顾藉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①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这首诗是作者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风凄厉,天色阴霾,太阳昏黄,黄叶满阶,首联处处显露出萧瑟残败的景象。
    B.冬夜倦鹊瑟缩、飞鸿高翔哀鸣,视听结合,传达出贬谪中的诗人孤独无依的处境。
    C.尾联写少年时眷念微官,如今老病交加不再挂心,写出了诗人顿悟之后的淡然。
    D.本诗前四句重在写景,景中含情,较为含蓄,后四句情感表现越来越显露。
    16.韩驹的诗作,用语力求创意出奇,请结合颈联简要说明该联是如何表达贬谪之苦和暮年之伤的。
    【答案】15.C
    16.①诗人运用“觅”和“期”二字,将“愁”与“老”拟人化,写愁故意来寻找自己,推而不去,说自己跟老并没有订立期约,而老却渐渐地来临了。
    ②“愁”不能推而“老”又见侵,化抽象为具体,极富画面感,突出了诗人的贬谪之苦和暮年之伤,情感表达真挚而深刻。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如今老病交加不再挂心”错误。尾联由哀愁叹老,进而想到功名富贵,说自己少年时对功名一味争取,如今老病,把这些都看得很淡薄了。“看得很淡薄了”不等于“不再挂心”。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颈联“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意思是:我想排解紧紧缠绕的愁怨,可它总是自己寻觅到我心上;原本与老年没有约定,它却不知不觉地向我入侵。
    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运用“觅”和“期”二字,将愁与老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在调侃中带有无可奈何之意:愁故意来寻找自己,推而不去;自己跟老并没有订立期约,而老却渐渐地来临。诗人叹愁哀老,说愁苦缠身,推也推不掉,把寻常叹老诉愁语全都抹绝,化抽象为具体,极富画面感,突出了诗人的贬谪之苦和暮年之伤,情感表达真挚而深刻。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楼阁依地势地形而建,结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孤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孤寂之感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钩,蓑,笠,翁。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纸千年”的中华古籍吸引着一代代学者悉心呵护、苦心钻研,却也一度面临保护不力等现实问题。________________,此去经年,那泛黄的古籍,是前人厚重思想文化的物质承载,是五千年中华历史底蕴的文字见证。然而,近年来,(       );一些古籍被________________,“文渊大库,一锁了之”,成了摸不到、看不着、读不懂的“死书”,趋于小众化。
    ________________的古籍并非“无用的故纸堆”,而是中华智慧的结晶。①屠呦呦从东晋医书《肘后备急方》发现一个“治寒热诸疟”的药方,②连续经过多年反复科学实验,③终于提纯出青蒿素,④救治了数百万疟疾。⑤保护好古籍孤本并让古籍“醒过来”的更广泛意义还在于现代人可以通过一部部古籍,⑥打开时空之门,⑦直观灿烂中华文化,⑧接通思想情感,索取智慧力量。
    做好古籍工作,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不是________________的事,绝不能停留于“口头重视”。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斗转星移             置之不理             连篇累牍             无关宏旨
    B.斗转星移             束之高阁             卷帙浩繁             可有可无
    C.沧海桑田             置之不理             连篇累牍             可有可无
    D.沧海桑田             束之高阁             卷帙浩繁             无关宏旨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保存不善,部分古籍出现虫蛀、脆化、霉蚀等现象,有的甚至粘连严重变成“书砖”
    B.一旦保存不善,虫蛀、脆化、霉蚀等现象就会出现,部分古籍甚至粘连严重变成“书砖”
    C.一旦保存不善,部分古籍出现虫蛀、脆化、霉蚀等现象,有的甚至粘连严重变成“书砖”
    D.因为保存不善,虫蛀、脆化、霉蚀等现象就会出现,部分古籍甚至粘连严重变成“书砖”
    20.文中标号的句子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并改正。
    【答案】18.B
    19.A
    20.①“发现”前加“中”;
    ②“连续”应放到“经过”之后;
    ③把“提纯”改为“提炼”;
    ④“疟疾”后加“患者”;
    ⑧“索取”改为“汲取”。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斗转星移”,星斗变动位置,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语境指时间的变化,故选“斗转星移”。
    第二空,“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阁楼上。比喻搁置不用或扔在一边不管。“置之不理”,意思是放在一边;不予理睬,形容对某人某事十分冷淡。语境指一些古籍被扔在一边不管,故选“束之高阁”。
    第三空,“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篇幅很长。“连篇累牍”,形容篇幅过多,文词冗长。语境修饰的对象是“古籍”,故选“卷帙浩繁”。
    第四空,“可有可无”,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形容无关紧要。“无关宏旨”,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不涉及主旨。语境强调做好古籍工作的重要性,不是无关紧要的,故选“可有可无”。
    故选B。
    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古籍出现“虫蛀、脆化、霉蚀”“书砖”等现象的原因是“保存不善”,是因果关系,排除BC;
    D项,“虫蛀、脆化、霉蚀等现象就会出现”表述绝对,排除。
    故选A。
    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成分残缺,“从……”成分残缺,应在“发现”前加“中”;
    ②语序不当,“连续”应放到“经过”之后;
    ③“提纯出青蒿素”搭配不当,把“提纯”改为“提炼”;
    ④“救治了……疟疾”成分残缺或搭配不当,“疟疾”后加“患者”;
    ⑧“索取智慧力量”搭配不当,“索取”改为“汲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月27日上午,火箭发射最佳观看点之一的文昌市龙楼镇淇水湾沙滩迎来大批市民游客,文昌航天“亲子游”受热捧。
    在火箭发射前的2个小时,淇水湾沙滩上已经聚集了许多市民游客,其中有不少家长陪同孩子一块过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家长。
    “从来没有在文昌看过火箭发射,因为我也是一个前航天人,也是心里有一个航天的‘火’,想要小朋友也继承一下航天的精神。”
    “带孩子来见证一下火箭发射的过程,让他更能亲身地体验,体会到咱们国家科技的发达。”
    “小朋友比较喜欢,比较感兴趣,反正每次有机会的话都从海口带她过来。”
    “今天带小孩来,也是带来见识一下我们祖国的强大,更加地爱我们的祖国。”
    采访中,家长们也纷纷表露出对文昌航天主题旅游的浓厚兴趣,表示将带着孩子品味文昌当地美食,参观航天科普馆等景点景区。
    21.下列是关于这则新闻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淇水湾迎来大批游客,航天游成为新宠
    B.航天主题旅游火爆文昌,吸引各地游客纷纷而至
    C.观看火箭发射,文昌航天“亲子游”受热捧
    D.各地游客齐聚文昌,带娃观看火箭发射
    22.请根据新闻内容,对家长们参加此次文昌亲子游的原因进行分析。
    【答案】21.C
    22.①培养孩子的兴趣。
    ②了解、传承航天精神。
    ③感受航天科技的进步和成就。
    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⑤品味当地的美食,感知当地的文化。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标题的能力。
    结合“2月27日上午,火箭发射最佳观看点之一的文昌市龙楼镇淇水湾沙滩迎来大批市民游客,文昌航天‘亲子游’受热捧”分析可知,本则新闻的主题事件是观看火箭发射,文昌航天“亲子游”受热捧。
    故选C。
    2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小朋友比较喜欢,比较感兴趣,反正每次有机会的话都从海口带她过来”分析可知,培养孩子的兴趣。
    结合“从来没有在文昌看过火箭发射,因为我也是一个前航天人,也是心里有一个航天的‘火’,想要小朋友也继承一下航天的精神”分析可知,了解、传承航天精神。
    结合“带孩子来见证一下火箭发射的过程,让他更能亲身地体验,体会到咱们国家科技的发达”分析可知,感受航天科技的进步和成就。
    结合“今天带小孩来,也是带来见识一下我们祖国的强大,更加地爱我们的祖国”分析可知,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结合“表示将带着孩子品味文昌当地美食,参观航天科普馆等景点景区”分析可知,品味当地的美食,感知当地的文化。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90后、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韦东奕,再次登上热搜。此次登上热搜不是因为他的不修边幅和两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金牌得主的荣耀,而是“六个博士搞不定的方程被韦东奕分分钟搞定”“哈佛为了他破百年校规”等江湖传说,紧接着韦东奕辟谣这些是假新闻。之后,谣言传播者道歉,称没有核实就发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讲述了近期称韦东奕称帮博士解决数学问题以及哈佛为他打破校规等都被发现是假新闻。而对此,谣言传播者也认识到自己没有核实就发出的错误,而向当事人及受众们进行道歉的新闻。
    对于这一类新闻时事类材料,写作的重心在于对这一事件分析前因后果、深挖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这一事件而言,当事人韦东奕显然是被无端打扰到的一方。对于韦东奕的走红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造谣、虚假信息,我们可以说对于这些优秀的青年学者,我们应该给出的是安静的治学环境,营造有利于年轻人专心开展学术研究的氛围,而不是各种信息消费。对于材料中的谣言传播者,这可指出作为信息的发出方,应当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和传播道德,不是不经调查就擅自发真假难辨的消息,更不能恶意传播虚假信息。而对于以我们自身为代表的信息接受者而言,更重要的无疑是准确辨别繁杂的网络信息的能力。写作时应从材料入手明确观点,逐条分析理由,可例举同类事例证明观点。
    立意:
    1.给青年学者以清静而非喧嚣。
    2.媒介不是法外之地,方寸之间应有分寸。
    3.慎独自修,谨守媒介时代的底线和边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