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一试题库 > 期末考 >

广东省韶关市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高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韶关市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
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
    1.D (A.曲解文意,在材料一第一段中有“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一是作品的美和深刻是欣赏者自己去领会而产生的;二是作品的美并不只是取决于作者说了多少,更取决于是否有“无穷之意”。B.以偏概全,材料一第五段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说明作品的美包含两个方面:语言和含意。 C.“弹性”应是指作品含蓄有内蕴,有无穷之意。)
    2.C (A.对应材料一第四段“我们有艺术的要求,就因为现实界对待我们太刻薄,不肯让我们的意志推行无碍,于是我们的意志就跑到理想界去求慰情的路径”,阐述两种处世态度是为了论证艺术作品产生的原因。B.对应材料一第四段“这句话应稍加改正,……,创造极大量的理想世界出来”,不能忽视句中的“就看它能否借极少量的现实界的帮助”就是指语言等创作工具、方式等对作品的影响。D.“美的作品不需要讲究语言的技巧和功夫”不正确,具有“无言之美”的作品更需要运用语言的技巧和功夫,使语言精练,表现能力更强。)
    3.A (材料一第一段观点是“含蓄的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A.照片虽然更逼真,但只是复制现实界的内容,不能创造理想界。图画家往往要选择、取舍,更含蓄,表现的现实世界虽极小而创造的理想世界则极大。所以不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B.雕刻家只把将达苦痛极点前一刻的神情雕刻出来,所以他所表现的悲哀是含蓄不露的。C.此时“无声”,但却产生无穷之意,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D.妙在使用省略号,具有丰富的潜台词。黛玉到底要说什么,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
    4. ①文学是需要“有言”的,但最高的美学境界在于“无言”。②“有言”是绝对的,“无言”需要“有言”创造。③“无言”以“有言”为依据而得以超越时空之限,“有言”凭借“无言”而得以展示“无言之美”。
    (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满分;每一点答案都应该包括“有言”“无言”的关系,只写了一个方面不得分。)
    5. ①孔子原话体现了“无言之美”,所引起的美感越大越深越真切。或:孔子原话更含蓄,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更加深刻。②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孔子原话高度凝练,含义极为丰富。③具化后的文字道破奥妙和灵悟,索然无味。(每点2分,共6分)
    6.B (A.属过度解读,文章对竹子的描写并无象征义,且说林大妈“正直而有气节”也不恰当;C.老伴临死前说的话是一切为了儿子,而这也正是林大妈想法和愿望,所以林大妈辛苦活着的信念主要是为了儿子,文中也并非要突出她对老伴的感情之深;D.“突出表现其内心对蒋军的仇恨”不正确。应该是突出表现林大妈对竹子被烧的痛惜,因为竹子是要用来换钱为儿子娶媳妇的。)
    7.C ( “矫健”是强健敏捷之意,“拄着”说明她步履蹒跚,“夹”“钻”也不能体现她“身手矫健”。 )
    8.(1)第①处暗示那个姑娘与阿根是革命同志,(1分)又暗示她应该是阿根所找的对象(1分)。(2)第②处暗示了他跟姑娘说过母亲用竹子换钱为自己娶亲的事(或:暗示他和那姑娘心意相通)。(1分)(3)第③处暗示她确定那姑娘就是儿子的对象,心里很是满意。(1分)
    9. ①意蕴上:“火”富有意蕴,既指林大妈为了传递消息燃竹而起的熊熊烈火,又指林大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恨之火。②主题上:象征着军民团结一心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之火。③结构上:是小说情节的高潮,是文章重点要突出的部分。④读者角度: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更能激发当时读者的战斗激情),更具感染力。
    (每点2分,答对任意3点计满分6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10.B
    11.C (伯,这里是“霸主”的意思。根据“天子使王子虎命晋侯为伯”这句进行分析,晋侯已经是侯爵,再被封赏为伯爵不合理。)
    12.D(先轸说的是“打仗以战胜为重”,“毋失信”是狐偃所言。)
    13.(1)成王对晋国太好了,今天文公知道楚国为曹国、卫国的事着急却故意攻打它们,这是轻视君王。
    (“遇”“急”各1分,大意2分。遇,对待;急,为动用法,为……着急。)
    (2)怎么能把一时的利益放在万代的功业之上呢?因此把狐偃放在前面。
    (“奈何”“先之”各1分,大意2分。奈何,怎么;“先之”译作“把他放在前面”或“让他得首功”均可。)
    14. ①手下得力,有狐偃、先轸等一批贤臣干将相助。②有盟国支持,宋、齐、秦的加入,兵力强大。③对手兵力过少,子玉一意孤行,未能获得成王支持。
    (每点1分,大意对即可,其它答案如合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五年(前632)的春季,晋文公想讨伐曹国,向卫国借路,卫国人不答应。三月,楚包围宋国,宋又向晋国求援。文公想救援宋国就应攻打楚国,因为楚国曾对文公有恩,文公便不想攻打楚国;想放弃对宋国的救援,可宋国又曾经对晋国有恩:文公为此左右为难。先轸劝说:“抓住曹伯,把曹、卫的土地分给宋国,楚(肯定会)为曹、卫着急,这种情况(下)楚国应该会放弃宋国。”于是文公听取了先轸的意见,楚成王真的率军(离开宋国)回去了。楚国大将子玉说:“成王对晋国太好了,今天文公知道楚国为曹国、卫国的事着急却(还要)故意攻打它们,这是轻视君王。”成王说:“晋侯在外逃亡十九年,受困的时间太久了,终于返回晋国,他尝尽了艰难险阻,能正确对待百姓,上天为他开路,他不可阻挡。”子玉(仍然)请兵说:“(我)不敢(奢望)一定(能)建功立业,只求堵塞中伤诽谤的言论。”楚王很生气,只给他很少的军队。于是子玉让宛春告诉晋国:“请求恢复卫侯地位,保存曹国,我也放弃宋国。”狐偃说:“子玉无礼了,我的国君只得到一份,他们的臣子却得到两份,不能答应。”先轸说:“安定人心叫做礼。楚国一句话安定了三个国家,您一句话灭亡了它们,我们才是无礼了。不答应楚国,这就是放弃宋国。不如私下里答应恢复曹、卫两国(土地)以便引诱楚国,扣留宛春来激怒楚国,等作战后(视战争胜负的情况)再来谋划。”晋侯就把宛春囚禁在卫国,并私下答应恢复曹、卫两国(土地)。曹卫两国派使者通知与楚国断交。楚将子玉很生气,攻打晋军,晋军后退,军官问道:“为什么退兵?”文公说:“过去在楚国时已立约说交战时退避三舍,可以违约吗?”楚军也想撤退,子玉不同意。四月戊辰日,宋公、齐将、秦将与晋侯驻扎在城濮。己巳日,他们与楚军交战,楚军失败,子玉带着残兵败将逃走。五月丁未日,晋文公把楚国俘虏奉献给周王,共有一百辆披甲的驷马车、一千多名步兵。天子让王子虎宣布晋侯为霸主,赏赐给晋侯黄金装饰的大车,一副红色弓,百支红色箭,十副黑色弓,千支黑色箭,一卣(yǒu,有)香酒,还有玉勺和三百名勇士。晋侯多次辞谢,最后才行礼接受了。六月,晋文公论功行赏,狐偃属头功。有人说:“城濮的战争,是先轸的计谋。”文公说:“城濮的战争,狐偃劝我不要失去信用。先轸说:‘打仗以战胜为重。’我听了先轸的话取胜了。然而这只是有利于一时的说法,狐偃说的是千秋万代的功业,怎么能使一时的利益超过万代的功业呢?因此,应该让狐偃得首功。”
    15. C (这首诗是通过台上栖鸦、青山衔日、秋江坠月等景物来暗示的,没有直抒胸臆,整首诗显得深婉含蓄。)
    16.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表现春秋时期吴王沉迷西施、昼夜寻欢的荒唐生活,以此来揭示吴国灭亡的原因,这是写“古”。(3分)其目的是给一样贪图享乐的当朝统治者以警醒,不要重蹈历史覆辙,这是讽“今”。(3分)
    17.(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司马迁)/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骆宾王)/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朱熹)
    (每空1分,共6分。错、漏、多1字,该空不得分。)
    18. A (化零为整:把零散的部分集中为一个整体。化整为零:把一个整体分为许多零散的部分。意味深长:形容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意深长。蜂拥而至:像蜜蜂一样一拥而来。形容许多人乱哄哄地同时来到。鱼贯而来:像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序进入。真知灼见:真正知道,确实看见。也指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高明的见解。远见卓识: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
    19. B(原句错误有二:一是语序不当,“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有递进关系;二是“提升情怀”搭配不当。)
    20. 构成:把缺乏思考的浅阅读比喻为“快餐”“走马观花”。表达效果:形象生动地突出了这种阅读浅尝辄止、缺乏营养的特点。(每个要点1分,共5分。)
    21.C
    22. ①善良的、残酷的(凶恶的)/富有的、贫穷的
    ②也应该是被尊重的对象/也有可以被欣赏的美/也值得尊重(欣赏)
    ③喜欢谁,或不喜欢谁/最喜欢谁或最不喜欢谁
    (每处2分,共6分)
    23.作文
    【审材料】
    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带有较为明显的思辨性
    1.“上海疫情,谣言四起,是非难明。俄乌战争,众说纷纭,难辨真伪。”列举了国内外两件大事,报道与评论差异很大,让人真假难辨。
    2.“……”表明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
    3.“各类信息充斥微信、微博、微电影、QQ等网络媒体。”列举新媒体的常见形式,这是现代人获取各种媒介信息的主要来源,也体现多媒介时代的网络信息呈现“碎片化”趋向与“自媒体”性质。
    4.“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普罗大众都可以通过网络发布各种信息与评论”说明“自媒体时代”人人可以发布信息,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必然也掺杂个人的情感与价值导向。这提示我们获取信息应该尽可能选择正确的途径和来源,如主流媒体等。
    5.“但这些信息与评论未必都可信,需要我们认真辨识。”,说明人们在传递和评论信息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转述错误、信息丢失、过度解读、断章取义等各种情况,明确表示我们不能根据个人好恶随意地接受媒体信息,应该客观而理性去辨识。
    【审任务】  1.“新教材要求高中生必须提高媒介素养,语文课堂将开展以“辨识媒介信息”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学生写作中能彰显“媒介素养”;以“辨识媒介信息”为主题;必须结合自身在辨识媒介信息过程中的经验,也就是要有典型的事例,表达自己的思考;发言者是学生,听众是同学,文章要符合发言稿的格式。
    2.“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没有要求一定要结合“材料”,特别是材料中的事例,但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立意】
    该如何“辨识媒介信息”,参考要点有:
    辨识媒介信息要遵循客观审慎的原则;要了解信息来源,多关注主流媒体;要独立思考,切忌人云亦云;要不断学习,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以个人的好恶传播或评价媒介信息;既要辨识信息真伪,还要分辨信息的良莠;……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