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下)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版)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8:11:1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焦作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下)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在中国小说中,是一部空前伟大的作品。它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它的结构的庞大严整、人物的典型生动、语言的流利传神等艺术方面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有着决定这些艺术性成功的高度思想性。它是以爱情悲剧为线索来写出封建大家庭由盛而衰的经过,从而成为反映封建社会的一面最忠实的镜子,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现实主义的巨著。
说它是一部空前伟大的小说固当之无愧,但读《红楼梦》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它的真假虚实,轻重隐显,变化百端,使我们不容易抓住,而且稍一疏忽,就会走入迷途,误解到作者原意的反面去。作者虽然是刻画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却并不曾完全背叛了他本来的阶级,虽然思想中有许多进步的成分,但也仍然保留了一些落后的东西。这种既痛恨又追怀的矛盾思想,就形成了既暴露又掩饰的曲折的笔法。
如第五回明明是秦氏与宝玉有暧昧情事,前边却只用秦氏室中的陈设,后面又借宝玉梦中的呼名来点破。就是凤姐,写得可以说是相当显豁了,但也有不明写之处;如第六十九回,尤二姐被胡庸医误用药打胎,致死,写得好像与凤姐根本无干,又早在第五十一回安排下“胡庸医乱用虎狼药”的回目,好像胡君荣用药一向乱七八糟似的;其实仔细看这一回书,就可以知道胡君荣用药乃是风姐买嘱的。凡这些地方,都是微词曲笔。
形成这种微词曲笔的原因,第一,作者虽然不曾完全背叛了那个阶级,却大大地开罪了那个阶级,就难免成为众矢之的,况且作者生于清雍正初年,雍正即位,大诛异己,而曹家所依附的皇族正好是雍正的冤家对头,于是弄到抄家罢职。当时曹家处境的狼狈恐怖,可想而知,作者自不能畅所欲言,只好采取了迂回的方式,说一半留一半了。
不仅如此,这种微词曲笔还有它本身的意义,就是艺术上的处理问题。《红楼梦》把大观园、十二钗表面上写得那么漂亮、美丽,自有它的必然的因素。他有这么写的必要。它透过封建家庭的表面的繁华和尊严的礼法来反映这腐朽淫靡行将崩溃的真实情况。这样写来才能使人了解封建家庭的本质,而不为其外象所迷惑。因此作者不愿意把这丑恶都给表面化了。
不过,这种迂回的写法在某些程度上未尝不是阻碍了读者对《红楼梦》的正当了解。《红楼梦》一百多年来之所以被人曲解、误解,与它本身的隐晦是有关系的。用作者自己的话,他在书中屡屡提出“真”“假”的观念。明显地写出来的是假的,相反的,含而不露的才是真的。第一回甄士隐走了,就表示“真事隐去”,第二回记贾雨村的谈话,就表示“假语村言”。话虽分在两回说,实则是一回事,所隐去的真事也就暗藏在假语村言中,并非言是言,事是事,各不相干的。但有许多人看《红楼梦》只从第三回黛玉入府看起,什么甄士隐、贾雨村,几乎不知其为何许人也,对作者强调的“正”为“假”,“反”为“真”完全不了解。
我们读《红楼梦》,假如能够掌握上面的这种看法,自然就不会走入迷途了。
(摘编自俞平伯《我们应该怎样读<红楼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的伟大是因为它的高度思想性,而不是因为它的结构、人物、语言的艺术性。
B. 《红楼梦》以爱情为线索,以大观园为背景,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
C. 《红楼梦》采取曲折迂回的方式,没有直接表达,这深化了作者既痛恨又追怀的矛盾思想。
D. 曹雪芹不愿意背叛封建阶级,有一些落后思想,但仍不愿意把封建丑恶都给表面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三段举尤二姐被胡庸医误用药致死的例子,是为了突出凤姐阴险狠毒的形象。
B. 文章论述应该怎样读《红楼梦》,重点阐释需要理解曹雪芹微词曲笔的写法。
C. 文章从曹雪芹的现实境况和艺术创作两个方面论述了他运用微词曲笔的原因。
D. 文章通过举例来说明《红楼梦》中微词曲笔的体现和其“正”为“假”、“反”为“真”的深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写出了封建大家庭由盛而衰的经过,忠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真实情况,此书有助于人们了解封建家庭和封建社会的本质。
B. 很多人读不懂《红楼梦》,主要是因为它的真假虚实,轻重隐显,变化百端,不易抓住,人们稍一疏忽,就会误解作者的原意。
C. 《红楼梦》用艺术的手法,把大观园、十二钗写得非常美好,通过封建家庭里表面的繁华和尊严的礼法来反映封建社会的丑恶。
D. 读《红楼梦》若从第三回黛玉入府看起,就不会知道甄士隐、贾雨村是何许人也,也就不能读懂《红楼梦》中作者的真实意图。
【答案】1. B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而不是因为它的结构、人物、语言的艺术性”理解错误。原文是“它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它的结松的庞大严整、人物的典型生动、语言的流利传神等艺术方面的成就上,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有着决定这些艺术性成功的高度思想性”。
C.“没有直接表达,这深化了作者既痛恨又追怀的矛盾思想”错误,根据原文“既暴露又掩饰的曲折的笔法”可知,是有暴露(直接表达)的写法的,“深化”无法推断。
D.“不愿意背叛”说法错误,原文是说“并不曾完全背叛了他本来的阶级”。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A. “是为了突出凤姐阴险狠毒的形象”理解错误,是为了说明这些是微词曲笔。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就不会知道甄士隐,贾雨村是何许人也”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许多人看《红楼梦》只从第三回黛玉入府看起,什么甄士隐、贾雨村,几乎不知其为何许人也”。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摘编自屠呦呦《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材料二:
在中国抗疫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疫情防控一大亮点。伴随着全球抗疫,很多国家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会考虑尝试中医药治疗的方法。此次疫情对中医药拓展海外市场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但目前中医药出海依旧困难重重,要进入海外医院并非易事。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近几年中药出口金额停留在数十亿美元级别,未能取得更大突破,而西药制剂出口额已经突破百亿美元级别。悬殊的数额背后,是中药出海面临的现实困难。在西方主流医药市场,中药作为药品注册在美国尚未取得零的突破,在欧盟能成功注册的也屈指可数。
河北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庆友表示,在我国抗疫中,中医药的有效性已被证明,但中医药体系和西医理论体系差异较大,中医药在西方主流医药市场一直未能被接受。中药是多靶点干预,一般是多种成分的混合物,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并不明确,无法在西方现有的理论下检测其药理毒理,这也是中药难以通过外国药品审批,获得国际注册药品市场认可的原因所在。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是中药走出国门面临的巨大挑战。海外国家对中医药不了解、不理解;而且各个国家药物注册审批法律不同,制约了中医药在全球的上市推广。当前世界中药市场,日本、韩国所占份额远超过国内中医药。许庆友表示,中医药产品走出去,关键在于要让中医药文化先走出去,让中医药文化和治疗理念被海外人士广泛接受,中医药产品自然就更容易打开国外市场。许庆友建议,中医不光要传承,更需要创新,可借鉴日本汉方医学的提取和生产工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的产品质量和市场认可度。
(摘编自高博等《中医药出海,敢问路在何方》)
材料三: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规划》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激活力,推进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发展的基本原则,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遵循发展规律,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坚持统筹协调推进。《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规划》指出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投入保障,健全实施机制,注重宣传引导,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格局。
(摘编自《“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医药在发展中已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并整理归纳了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可见只要继承中医药传统,就能开发新药,造福人类。
B. 尽管在全球抗疫中很多国家开始使用中医药治疗的方法,但中药在西方主流医药市场一直未被接受,在美国和欧盟尚未取得明显突破。
C. 中药难以获得国际注册药品市场认可,与中药无法在西方现有的理论下检测其药理毒理以及各国药物注册审批法律不同有关。
D.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有助于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产业化和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并确保2025年健康中国建设能够全面实现。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屠呦呦从中国医药学宝库中发掘出青蒿素,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应优势互补。
B. 严峻的国际抗疫形势给中医药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带来了契机,但中医药国际化并非易事,一些困局仍然待解。
C.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对“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旨在推动中西医药的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D.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四五”中医药发展的基本原则,为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工程提供了政策保障。
6. 请结合材料针对中医如何走向世界,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4. B 5. C
6. ①医药学研究者努力开发新药,造福人类。
②加大宣传力度,打开国外市场。
③从国家层面上统一规划、部署,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可见只要继承中医药传统,就能开发新药,造福人类”错误。原文是说“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选项中“只要继承中医药传统,就能开发新药,造福人类”的表述与原文“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相比,过于绝对。
C.“与……各国药物注册审批法律不同有关”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中药是多靶点干预,一般是多种成分的混合物,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并不明确,无法在西方现有的理论下检测其药理毒理,这也是中药难以通过外国药品审批,获得国际注册药品市场认可的原因所在”,可见中药难以获得国际注册药品市场认可的原因是“无法在西方现有的理论下检测其药理毒理”。
D.“并确保2025年健康中国建设能够全面实现”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C.“旨在推动中西医药的相互补充、协调发展”错误。这一概括不够准确、全面,“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只是《规划》的目的之一,最根本的目的是“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分析可知,医药学研究者努力开发新药,造福人类。
结合“许庆友表示,中医药产品走出去,关键在于要让中医药文化先走出去,让中医药文化和治疗理念被海外人士广泛接受,中医药产品自然就更容易打开国外市场”分析可知,要加大宣传力度,打开国外市场。
结合“《规划》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激活力,推进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分析可知,从国家层面上统一规划、部署,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嫁妆
契诃夫
有生以来我见过很多房子,可是有一所房子特别生动地保留在我的记忆里。这是很小的平房,有三个窗子,活像一个老太婆,矮小,伛偻,头上戴着包发帽。小房子以及它的白灰墙、瓦房顶和灰泥脱落的烟囱,全都隐藏在苍翠的树林里。
小房子的百叶窗经常关着:房子里的人不需要亮光,住在房子里的人不喜欢新鲜空气。小房子四周是人间天堂,树木葱茏,栖息着快乐的鸟雀,可是小房子里面,唉!乏味得很……
我头一次访问小房子是很久以前为办一件事而去的:房主人是契卡玛索夫上校,他托我到那儿去探望他的妻子和女儿。
一个矮小虚胖、四十岁左右的女人带着恐慌和惊愕的神情瞧着。“请问,您贵姓?”女人用颤抖的声音问。她就是女主人契卡玛索娃。
说出姓名,讲明来意。惊愕和恐惧就换成尖细而快活的“啊”的一声喊。
“我们这儿,请您原谅,凌乱得很!”契卡玛索娃说。
契卡玛索娃一边跟我谈话,一边困窘地斜起眼睛看房门,房门里的人们还在忙着收拾纸样。房门也似乎在发窘,时而微微启开,时而又关上了。
不久房门开了,我看见一个又高又瘦的姑娘,年纪十九岁左右,身穿薄纱的长连衣裙,她走进来,行个屈膝礼,脸红了。
“这是我的女儿!”契卡玛索娃用唱歌般的声音说。
我介绍我自己,然后我对这里纸样之多表示惊讶。
母亲说:“这是嫁妆!”
“哎呀,妈妈,您在说些什么呀?!”女儿说,脸上泛起红晕。“这位先生真会这样想了。……我绝不出嫁!绝不!”
她说着这些话,可是说到“出嫁”两个字,她的眼睛亮了。
傍晚七点钟开晚饭,有六道菜之多。吃晚饭的时候,我听见很响的呵欠声,有人在隔壁房间里大声打呵欠。我惊讶地瞧着房门:只有男人才那样打呵欠呢。
“这是彼得·谢敏内奇的弟弟叶果尔·谢敏内奇,……”契卡玛索娃发现我吃惊,就解释说,“他从去年起就住在我们这儿。他简直是个野人,……见着生人就难为情。……他打算进修道院去。……他原来做官,后来受人家的气。……”
晚饭后,母亲邀我跟她一块儿到堆房里走一趟。在堆房里,我看见五口大箱子和许多小箱子、小盒子。
“这……就是嫁妆!”母亲对我小声说。“这些衣服都是我们自己做的。”
我看了看那些阴沉的箱子,就开始向两个殷勤好客的女主人告辞。她们要我答应日后有空再到她们家里来。
这个诺言,一直到我初次访问过了七年以后,我才有机会履行。我走进客厅里,看见母亲长得越发胖了,头发已经花白,正在地板上爬来爬去,裁一块蓝色衣料。女儿坐在长沙发上刺绣。这里仍旧有纸样。不过变化还是有的。两个女人都穿着丧服。彼得·谢敏内奇是在提升为将军后过一个星期去世的。
将军夫人哭了。
“我们遭到很大的不幸!”她说。“彼得·谢敏内奇,……您知道吗?……已经不在人世了。我和她成了孤儿寡母,只得自己照料自己了。叶果尔·谢敏内奇还活着,不过关于他,我们没有什么好话可说。修道院不肯收他,因为……因为他好喝酒。现在他由于伤心而喝得越发厉害了。我打算到首席贵族那儿去一趟,想告他的状。说来您也不信,他有好几次打开箱子,……拿走玛涅琪卡的嫁妆,有两口箱子已经全拿空了!要是这种情形继续下去,那我的玛涅琪卡的嫁妆就会一点也不剩了。……”“您在说什么呀,妈妈!”玛涅琪卡说,发窘了,“这位先生真不知道会想到哪儿去呢。……我绝不出嫁,绝不出嫁!”
玛涅琪卡抬起眼睛来,兴奋而又带着希望,瞧着天花板,看来她不相信她说的话。
一个矮小的男人身影往前堂那边溜过去,他头顶秃一大块,穿着棕色上衣。他像耗子那样窸窸窣窣地溜过去,不见了。
“这人大概就是叶果尔·谢敏内奇吧。”我暗想。
我瞧着她们母女俩:两个人都苍老消瘦得厉害。母亲满头闪着银白的光辉。女儿憔悴,萎靡不振,看样子,母亲似乎比女儿至多大五岁光景。
去年,命运又驱使我到我熟悉的那所小房子去。我走进客厅,看见老太婆契卡玛索娃。她穿一身黑衣服,戴着丧章,坐在长沙发上做针线活。跟她并排坐着的,是个小老头,穿着棕色上衣。小老头看见我,就跳起来,从客厅里一溜烟跑出去了。“您在缝什么?”过一会儿,我问。
“这是女衬衫。我做好,就送到神甫那儿去,托他代我保管,要不然,叶果尔·谢敏内奇就会把它拿走。我现在把所有的东西都交托神甫保管了。”她小声说。
她面前桌子上放着女儿的照片,她看一眼照片,叹口气说:“要知道我成了孤魂!”
一切都明明白白,于是我的心头感到沉重极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详略有致,写了“我”三次到契卡玛索娃家,第一次详细交代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状况,较为简略地写了七年以后和去年的两次情况。
B. 母亲契卡玛索娃足不出户地守在自己家里,一直不停地缝制嫁衣,却无法改变自己悲惨的境遇,是一个封闭、保守、孤苦、守旧的悲剧女性。
C. 小说用简练的笔墨写了寄居将军家的弟弟,他靠喝酒来麻痹自己,没有开创新生活的愿望,这一形象有助于揭示当时人们精神的空虚与贫乏。
D. 小说通过比喻、夸张、对比、欲扬先抑等手法来表现内容,讽刺现实,题目“嫁妆”既是小说的线索,也是母女俩改变命运的希望。
8. 小说前两段对小房子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我”三次到访小房子,“我”眼中的玛涅琪卡分别是怎样的状态?请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①渲染了一种宁静、孤寂的氛围。②使用对比反衬法,突出小房子的封闭、孤独的姿态,暗示房子主人封闭、寂寞的内心和生活状态。③结构上总领下文,为下文人物不幸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埋下伏笔做下铺垫,预示着小房子及其主人终将被世界淹没的悲剧命运,暗示主旨,奠定情感基调。
9. 第一次,玛涅琪卡年轻,爱美,懂礼貌,腼腆害羞,说话时言不由衷,是待嫁的兴奋心情,但并没有人来娶,羞涩、尴尬、期待的复杂心情。第二次,勤劳,死了父亲,成了孤儿,自己照料自己,苍老消瘦,憔悴不堪,萎靡不振。说到嫁妆,依然窘迫尴尬,但对未来充满希望,期待出嫁,较之第一次有所疑虑。第三次,死亡。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欲扬先抑”错,有前后的对比,但没有欲扬先抑。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段落(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内容上看,前两段主要介绍“我”记忆中的一所房子的特点,“很小的平房,有三个窗子,活像一个老太婆,矮小,伛偻,头上戴着包发帽。小房子以及它的白灰墙、瓦房顶和灰泥脱落的烟囱,全都隐藏在苍翠的树林里”“小房子的百叶窗经常关着:房子里的人不需要亮光,住在房子里的人不喜欢新鲜空气”,可见小房子的封闭、孤独、破旧、衰残不堪的姿态,渲染了一种宁静、孤寂的氛围。
表达效果上看,“小房子四周是人间天堂,树木葱茏,栖息着快乐的鸟雀,可是小房子里面,唉!乏味得很……”使用对比反衬手法,用周围环境的生机活力突出小房子的封闭、孤独、死气沉沉的状态,暗示房子主人封闭、寂寞的内心和生活状态。
结构上与结尾相呼应,“去年,命运又驱使我到我熟悉的那所小房子去。我走进客厅,看见老太婆契卡玛索娃。她穿一身黑衣服,戴着丧章,坐在长沙发上做针线活。跟她并排坐着的,是个小老头”“她面前桌子上放着女儿的照片,她看一眼照片,叹口气说:‘要知道我成了孤魂!’”“一切都明明白白,于是我的心头感到沉重极了”,为下文做铺垫,预示着小房子及其主人终将被世界淹没的悲剧命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人物的外貌、言行举止等“我看见一个又高又瘦的姑娘,年纪十九岁左右,身穿薄纱的长连衣裙,她走进来,行个屈膝礼,脸红了““这是我的女儿!”“哎呀,妈妈,您在说些什么呀?!”“女儿说,脸上泛起红晕”“这位先生真会这样想了。……我绝不出嫁!绝不!”“她说着这些话,可是说到‘出嫁’两个字,她的眼睛亮了”,可见第一次“我”感觉玛涅琪卡年轻,爱美,懂礼貌,腼腆害羞,期待出嫁,兴奋,紧张,害羞。
由人物的动作行为和语言、神态等描写,“女儿坐在长沙发上刺绣。这里仍旧有纸样。不过变化还是有的。两个女人都穿着丧服。彼得·谢敏内奇是在提升为将军后过一个星期去世的。将军夫人哭了”“我们遭到很大的不幸!”“我和她成了孤儿寡母,只得自己照料自己了……说来您也不信,他有好几次打开箱子,……拿走玛涅琪卡的嫁妆,有两口箱子已经全拿空了!要是这种情形继续下去,那我的玛涅琪卡的嫁妆就会一点也不剩了。……”“您在说什么呀,妈妈!”“玛涅琪卡说,发窘了”“这位先生真不知道会想到哪儿去呢。……我绝不出嫁,绝不出嫁!”“玛涅琪卡抬起眼睛来,兴奋而又带着希望,瞧着天花板,看来她不相信她说的话”“两个人都苍老消瘦得厉害。母亲满头闪着银白的光辉。女儿憔悴,萎靡不振,看样子,母亲似乎比女儿至多大五岁光景”,得出:第二次见到时,死了父亲,成了孤儿,勤劳,自己照料自己,苍老消瘦,憔悴不堪,萎靡不振。说到嫁妆,依然窘迫尴尬,孤苦守旧,但对未来充满希望,期待出嫁,但较之第一次有所疑虑,自信心减弱。
由“她面前桌子上放着女儿的照片,她看一眼照片,叹口气说:‘要知道我成了孤魂!’一切都明明白白,于是我的心头感到沉重极了”推断,第三次玛涅琪卡可能已经去世,悲惨的结局。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六年,太宗谓魏征曰:“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征对曰:“知人之事,自古为难,故考绩黜陟,察其善恶。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设令此人不能济事,只是才力不及,不为大害。误用恶人,假令强干,为害极多。但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贞观十三年,太宗谓待臣曰:“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公等既不能知贤,朕又不可遍识,日复一日,无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举,于事何如?”魏征对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不可令其自举。”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征上疏曰:“父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国。万国咸宁,一人有庆,必藉惟良作弼,俊乂在官,无为而化矣。故尧、舜、文、武见称前载,咸以知人则哲,多士盈朝。然而今之群臣,罕能贞白卓异者,盖求之不切,励之未精故也。若勖之以公忠,期之以远大,各有职分,得行其道。又设礼以特之,执法以御之,为善者蒙赏,为恶者受罚,安敢不企及乎?安敢不尽力乎?国家思欲进忠良,退不肖,十有余载矣,徒闻其语,不见其人,何战?盖言之是也,行之非也。若徒爱美锦而不为人择官徇私情以近邪佞公道而远忠良则虽夙夜不怠劳神苦思将求至理不可得也”书奏,太宗甚嘉纳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择官》)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徒爱美锦/而不为人/择官徇私情以近/邪佞公道而远/忠良则虽夙夜不怠/劳神苦思/将求至理/不可得也
B. 若徒爱美锦/而不为人择官/徇私情以近邪/佞公道而远忠良/则虽夙夜不怠劳神/苦思将求至理/不可得也
C. 若徒爱美锦/而不为人择官/徇私情以近邪/佞公道而远忠良/则虽夙夜不怠/劳神苦思/将求至理/不可得也
D. 若徒爱美锦/而不为人/择官徇私情以近/邪佞公道而远/忠良则虽夙夜不怠劳神/苦思将求至理/不可得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在位时政治清明,史称“贞观之治”。
B. 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黜”指提升官职,“陟”指罢免官职。
C. 上疏,臣下向皇帝进呈奏章。“疏”是我国古代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自己意见的文字。
D. 无为,常指道家顺其自然,清静虚无;文中指选能任贤,以德化人,垂拱而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认为自己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天下人,奖赏应和功绩相当,惩罚当和罪恶相称,赏罚不可以轻易使用,用人更需要慎重选择。
B. 魏征认为前代选拔官员只求有才,不管品行,如今选拔官员,必须仔细察访他的品行,然后才可任用,以免错用了坏人,造成危害。
C. 唐太宗认为要安定天下,只有得到并任用贤才,而侍臣们不知道谁是贤才,皇帝又不可能一一加以考察,这样下去是得不到贤才的。
D. 魏征认为要想使天下太平,就需要忠臣辅佐,但朝廷少有德才兼备的大臣,这与朝廷求贤之心不急切,没有很好地鼓励劝勉有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党竞进。
(2)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不可令其自举。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任用了正直的人,干好事的都得到劝勉;错用了坏人,不干好事的就争相钻营求利。(2)并且愚昧无知的人,都自以为了不起,时常打击比自己有才能的人,不能让他们自我推荐。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如果只是喜欢空有其表的人,而不是替国家选择官员,顺从私人的情感而亲近邪恶,奸佞的人,背离公正而疏远忠诚贤良的人,那么即使整夜不懈怠,使自己心神、身体十分劳累,想要找到最好的道理(方法),不可以得到。
本题中,“徇私情以近邪”“佞公道而远忠良”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排除AD;
“夙夜不怠”,“夙夜”作“不怠”的状语,二者联系紧密,“夙夜不怠”与“劳神苦思”统作“将求至理”的状语,二者并列关系,各自断开,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黜’指提升官职,‘陟’指罢免官职”错误。选项表述相反,应是“陟”指提升官职,“黜”指罢免官职。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魏征认为前代选拔官员只求有才,不管品行”错误。魏征的意思是在乱世只求有才能,可以不管品行。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正人”,正直的人;“劝”,劝勉;“竞进”,争相钻营求利;
(2)“愚暗”,愚昧无知;“矜”,夸耀;“伐”,打击;“自举”,宾语前置,举自。
参考译文: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魏征说:“古人说过,君主必须根据官职来选择合适的人,不能轻率任用。我现在办一件事,就被天下人看到;说一句话,就被天下人听到。任用了正直的人,干好事的都得到劝勉;错用了坏人,不干好事的就争相钻营求利。奖赏和功绩相当,没有功劳的就会自动退避;惩罚和罪恶相称,坏人就有所戒惧。由此可知赏罚绝不可以轻易使用,用人更需要慎重选择。”魏征对答说:“知人善任这件事,从古以来就是很难的,所以在考核劳绩、决定贬降还是升迁时,要察看他的善恶。如今想找人才,必须仔细察访他的品行。如果了解到真是好的,然后才可任用。假如此人不会办事,只是才力不够,还没有什么大害处。错用了坏人,假使他能力强会办事,那为害就太多了。但在乱世只求有才能,可以不管品行。太平时候,必须才能、品行都好,方可任用。”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要想使国泰民安,只有任用贤才。你们既然不知道贤才,我又不可能一一加以考察,这样下去是永远得不到贤才的。现在我下令让人才自我推荐,你们看怎么样呢?”魏征回答说:“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了解别人很不容易,了解自己就更为艰难。并且愚昧无知的人,都自以为了不起,时常打击比自己有才能的人。我认为不能让他们自我推荐。”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征上疏说:“父亲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就无法使家庭和睦;君主不了解自己的臣子,就不能治理国家。而要使天下太平,皇帝无忧无患,那就要忠臣辅佐。贤臣在朝就会政绩卓越,这样就可以无为而治了。所以尧、舜、文王、武王能名存千古,他们都有知人之明,使贤才会聚于朝廷。然而今天的群臣,洁身自好、才能出众的人非常少有,恐怕是因为朝廷求贤之心不急切,没有鼓励劝勉他们的缘故。如果用公正忠诚去要求他们,用建功立业去激励他们,让他们各尽其职,各安其位。如果朝廷能够对他们以礼相待,以法约束,行善的能够加以褒奖,作恶的能够处以刑罚,他们怎么会不尽力呢?他们怎么敢不尽力呢?朝廷想要提携忠正善良的大臣,贬斥不贤之臣,已经有十几年了,但是为什么没有落实呢?是因为只说不做。如果只是喜欢空有其表的人,而不是替国家选择官员,顺从私人的情感而亲近邪恶,奸佞的人,背离公正而疏远忠诚贤良的人,那么即使整夜不懈怠,使自己心神、身体十分劳累,想要找到最好的道理(方法),不可以得到。”看过奏书后,唐太宗欣然接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诉衷情①
王安石
练巾藜杖白云间,有兴即跻攀。追思往昔如梦,华毂②也曾丹。尘自扰,性长闲,更无还。达如周、召③,穷似丘、轲④,只个山山。
【注】①此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王安石晚年从朝廷罢归金陵钟山。②华毂:华美的车子。③周、召:辅佐周成王的周公姬旦、召公姬奭。④丘、轲:儒家圣贤孔子、孟子。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前两句写词人头戴白巾,手持藜杖,登上钟山优游,乐而忘返,过着一种清高洒脱的生活。
B. 上片后两句词人由现实追思往昔,以前身居高位的生活与当前徜祥山水的境况相比,恍如一梦。
C. 词人爱好闲静,不愿受到尘俗纷扰,“更无还”一句表明终老于钟山,不再回到尘世的决绝。
D. 尾句“只个山山”不仅呼应首句,并且词约旨远,反映了词人对被罢官的愤恨和对人世变幻的感伤。
15. 这首词下片写到周、召、丘、轲等人,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达如周、召”,是对往昔“华毂也曾丹”际遇的概括和照应,“穷似丘、轲”,是对今朝“跻攀”“白云间”境况的概括和照应。②王安石以周、召、丘、轲自比,显出他自负至极的性格。③表达了他以穷为乐的超俗和自慰,透露出他对穷达悬殊的怅惘和对人世变幻的慨叹。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反映了词人对被罢官的愤恨和对人世变幻的感伤”错。尾句“只个山山”,既反映了他对钟山风光的欣赏和倾慕,又表达了他以穷为乐的超俗和自慰,还隐隐透露出他对穷达悬殊的怅惘和对人世变幻的慨叹。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达如周、召”,是对往昔“华毂也曾丹”际遇的概括和照应,自谓居相位时,显达如辅佐周成王大治天下的周公姬旦、召公姬奭。
“穷似丘、轲”,是对今朝“跻攀”“白云间”境况的概括和照应,自谓罢归以来,穷困似周游列国而不见用的圣人孔子、亚圣孟子。
“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本是封建时代清高之士的做人宗旨,王安石更以周、召、丘、轲自比,更显出他自负至极的性格。但是,不论“达”也罢,“穷”也罢,终以“只个山山”作结,则把他处于“穷”境的复杂心态描述净尽了。这个尾句,不仅遥应首句,使全词首尾相接,而且词约旨远,既反映了他对钟山风光的欣赏和倾慕,又表达了他以穷为乐的超俗和自慰,还隐隐透露出他对穷达悬殊的怅惘和对人世变幻的慨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林觉民《与妻书》中,“司马春衫”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同情和感伤琵琶女遭遇的两句“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描写出阿房宫走廊和屋檐的特点。
(3)苏洵《六国论》中,“______”一句明确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最后用“______”一句告诫统治者不要被敌人的强势吓倒。
【答案】 ①. 座中泣下谁最多 ②. 江州司马青衫湿 ③. 廊腰缦回 ④. 檐牙高啄 ⑤. 弊在赂秦 ⑥.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座”“缦”“啄”“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身处流量时代,知识和资讯若湍急河流。有的人难以自控,______地随波逐流,被______的信息推着走,迷失于虚拟场景。______式的网上阅读,少有思维的深潜。在这样的过程中,读者的感觉似乎很丰盈,但实质上多是视觉层面的愉悦,停留于网页浏览或浅阅读,无益于深度思考能力的培养。虽然互联网创设了目力驰骋的出口和自由选择的路口,但最终的决定权在人的手中。( )。在流量化的内容产品面前,必须有所思考,保持理性与定力,才能成为清醒的阅读者。
面对纸质出版行业的落寞、网络阅读习惯日渐养成,传统书店的产业转型已是______。尽管网络阅读越来越普及,我们的城乡社区依然需要一批优质的实体书店。这些优质的实体书店仿佛明亮的一盏盏路灯,可以点亮人们的精神文化。让传统阅读更有时代感,让流量阅读更有深度,当下我们需要努力在二者之间达致某种平衡。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由自主 眼花缭乱 走马观花 大势所趋
B. 不由自主 目不暇接 浅尝辄止 势不得已
C. 情不自禁 眼花缭乱 浅尝辄止 大势所趋
D. 情不自禁 目不暇接 走马观花 势不得已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追逐流量效应的人,注定行之不远
B. 长时间接触网络,导致注意力碎片化
C. 网络时代,怎样才是阅读的正确打开方式
D. 网络纵有千般好,也不能因此放任思想惰性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些优质实体书店仿佛一盏盏明亮的路灯,可以点亮人们的精神文化。
B. 这些优质的实体书店仿佛明亮的一盏盏路灯,可以照亮人们的精神文化。
C. 这些优质的实体书店仿佛一盏盏明亮的路灯,可以照亮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
D. 这些优质实体书店仿佛明亮的一盏盏路灯,可以照亮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
【答案】17. A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情不自禁”,意思是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语境没有感情被支配的意思,故选“不由自主”。
第二空,“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目不暇接”,形容眼前美好的事物太多,或景物变化太快,眼睛来不及看。语境中有“迷失于虚拟场景”的提示,故选“眼花缭乱”。
第三空,“走马观花”,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其结构为连动式,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状语、宾语,含贬义。“浅尝辄止”,稍稍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做事不肯下功夫深入钻研。语境指网上阅读只是大略的,故选“走马观花”。
第四空,“大势所趋”,整个局势发展的必然趋向。“势不得已”,迫于形势而不得不如此。语境指传统书店的产业转型是发展的必然趋向,故选“大势所趋”。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D.“思想惰性”与下文“在流量化的内容产品面前,必须有所思考,保持理性与定力,才能成为清醒的阅读者”中“思考”“理性”呼应。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把“明亮的一盏盏路灯”改为“一盏盏明亮的路灯”。
二是成分残缺。“可以点亮人们的精神文化”缺少宾语中心语,其后应加上“世界”。
三是搭配不当。“点亮……世界”搭配不当,改为“照亮……世界”。
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①______,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这一百年来,共青团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把忠诚书写在党和人民事业中,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百年征程,塑造了共青团坚持党的领导的立身之本,塑造了共青团坚守理想信念的政治之魂,塑造了共青团投身民族复兴的奋进之力,塑造了共青团扎根广大青年的活力之源。没有中国共产党,②______。共青团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听党话、跟党走始终是共青团坚守的政治生命,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始终是一代代共青团员的政治信念。共青团历经百年沧桑而青春焕发,依靠的就是始终扎根广大青年,始终把心紧紧同青年连在一起,把青年人的心③______。
总书记的讲话引发强烈反响,广大团员青年表示将牢记习总书记在5月10日召开的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对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提出的四点希望,接好历史接力棒,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一个长句,请改成四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①青年的命运 ②就没有中国共青团 ③紧紧同党贴在一起
21. ①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在5月10日召开;②习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③讲话中对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提出了四点希望;④广大团员青年表示将牢记这四点希望。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句“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和后面“这一百年来,共青团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把忠诚书写在党和人民事业中,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时代不同,但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故可填“青年的命运”。
第二空,根据后面说的“共青团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可知此处是说中国共青团与党的关系;再根据前句“没有中国共产党”可知,此处是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共青团,所以可填“就没有中国共青团”。
第三空,由前面说“共青团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听党话、跟党走始终是共青团坚守的政治生命”可知,此处是说共青团把青年人的心同党紧紧贴在一起,故补写内容应是“紧紧同党贴在一起”。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之长句变短句的能力。
首先压缩出长句的主干作为第一个短句。长句的主语是“广大团员青年”,谓语是“表示”,宾语是“将牢记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的四点希望”,据此,第四个短句为:广大团员青年表示将牢记这四点希望。
然后把修饰成分改成三个短句。把“在5月10日召开的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改为第一个短句: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在5月10日召开。
把“习总书记在5月10日召开的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改为第二个短句:习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把“重要讲话中对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提出的四点希望”改为第三个短句:讲话中对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提出了四点希望。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校决定在5月8日母亲节举行“热爱劳动,感恩父母”的演讲活动,为此,就在五一劳动节放假期间,倡议学生给父母做一顿饭,并将做饭的过程和陪父母吃饭的照片或视频保存下来。这一活动得到了当地各界的好评,认为这可以让孩子们理解父母的辛苦,知道生活的不易,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兴华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感恩父母”,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让感恩与劳动同行
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感恩与劳动同行”。
今年的五一假期同学们觉得过得充实吗?对,我和大家的感受一样,因为在这个假期,我们响应学校号召,给父母做了饭,并陪伴父母用餐、拍照。我相信大家一定感触良多。
首先,通过这次活动,我体会到了父母做饭的辛苦。即使是一个简单的西红柿炒蛋,我也做的狼狈不堪:油放少了,蛋煎的有点糊,西红柿忘了去皮,盐却放多了。看,笑了的同学一定有同感吧。即使这顿饭做的滋味不佳,我们的父母却吃得很开心,一个劲夸我懂事,还拍照晒了朋友圈,炫耀他们有个孝顺的好女儿。同学们,那一刻我真的感到很惭愧。从小到大,父母为我们做了多少顿饭,洗了多少衣服,我们从来都觉得心安理得,从来没有想过他们的辛苦。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热爱劳动,要孝顺父母,可我们为我们的父母做过什么?同学们,我们来一个约定好吗?从今天开始,只要有时间,我们就为父母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践行热爱劳动、感恩父母的誓言,真正让父母为我们骄傲。
其次,通过这次活动,我还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付出的幸福。曾听到过这样的报道,大学生邮寄脏衣服回家让父母洗,一名大学生连自己的生活小事都解决不了,还怎么指望他学有所成,报效祖国?高年级小学生和初中生不会剥鸡蛋、系鞋带,真是不折不扣的劳动“小白”。家长们总是怕我们学习太累,包揽了所有家务,可实际上我们真的学习紧张到连自己的袜子都没空洗吗?我想,真正让我们懒惰的是不爱劳动的思想。这次为父母做饭,我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看着自己亲手收获的劳动果实,看着父母幸福的笑脸,觉得自己做的饭菜格外香甜。为父母做顿饭,既能锻炼自己的劳动技能,又能让父母高兴,何乐而不为呢?同学们,我们再来一个约定吧,就从做家务开始,让感恩与劳动同行。
最后,通过这次活动,我更体会到,劳动教育、感恩教育,须强化日常践行。“劳动”“感恩”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显见成效的,需要我们学生和家庭、学校共同努力。希望学校多安排这样的活动,学校和家长联动,布置学生日常完成煲饭、洗菜、扫地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更希望我们的父母不要过分溺爱我们,放手让我们去做。当然,最主要的就是这次活动的主体——我们,我们应该把热爱劳动、感恩父母落实到实践中去,领悟点滴之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并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劳动习惯。
当下不少“啃老族”年轻人以不劳动之行来拖累父母,成为社会的累赘。依附于父母的不劳动者如同寄生虫,可怜又可悲,他们背离时代,终将为时代所弃。身为新时代接班人的我们,应当时时谨记时代领路人的嘱托,复兴路犹长,奋斗正当时,以劳动之我,回报父母恩情,让感恩与劳动同行!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命题以学校倡议学生在五一劳动节给父母做一顿饭,并保存照片或视频为材料,然后指出这一活动受到大家的好评;最后提出写作任务和要求,围绕“热爱劳动,感恩父母”写演讲稿。
我们首先分析学校为何要提出这个倡议,五月一日是国际劳动节,而五月八日正好是母亲节,学校提出“给父母做一顿饭”一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一是让学生懂得用实际行动感恩父母;“将做饭的过程和陪父母吃饭的照片或视频保存下来”是让这些照片将温馨场面记录下来,也时刻提醒学生,要时时记得热爱劳动、关爱父母。“这一活动得到了当地各界的好评”说明社会普遍认可应该让学生理解父母的辛苦,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作文要求写演讲稿,面向的是全校师生,注意统称“兴华中学”,演讲主题是倡议大家“热爱劳动,感恩父母”。写作时可以由这次活动自己是如何完成的,感受如何,尤其是分享从中体会到劳动、奉献的快乐,感受到父母的不易,从而提倡大家“热爱劳动,感恩父母”;然后可以谈我们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对劳动,还是讲求孝道,都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一直提倡的,我们应当继承并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还可以谈有些学生平时不爱劳动,更不关心父母,只知道从父母那里索取而不懂回报,建议大家通过这次活动中端正思想,改掉毛病,互相监督,做一个热爱劳动、关爱父母的新时代优秀青年。
立意:
1. 将劳动与感恩结合起来。
2. 在劳动中感受父母的爱与辛苦。
3. 感恩父母,让行动来证明。
4. 在劳动中提高自己,更好地回报父母。
5. 给自己的人生留下爱父母的劳动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