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缙云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上)年度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5/04/12 08:04:39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①第一处,揭示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思想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存在盲区,证明“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的观点;第二处,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家”具有政治-道德意义,并得出“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的结论。
②引用西方名家的观点,指出西方自由主义者观点的错误,有针对性;用以推断出自己的结论,有说服力。
【小题5】材料一强调“家”的教化作用,在现代社会有积极意义;材料二则强调“家”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意义,认为“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是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湾;《乡土中国》则是揭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即以“己”为中心、以家庭为本位,关系向外渐次淡薄的“差序格局”。构建相互尊重的家庭成员的关系;充分发挥“家”的教育作用,培养有德性之人,把以己为中心的“私”变成以“己”及人的爱,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家庭关系;认识“家”作为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港湾的意义,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体现其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
【解析】
1. 【分析】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解答】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颠倒了因果关系,原文第一段为“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
C.“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理解错误。据材料三原文”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可知,原文中“家”是指“价值观念”之下,选项中扩大了范围;后半句是“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
D.“20世纪初以来,……‘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理解错误。材料二原文为“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原文运用了“即使”,表示假设,而且“家”是“重建”这些思想的依据,逻辑混乱。故选:B。
2. 【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解答】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理解错误。材料一原文为“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部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家”是在“生存论”上、“修齐治平”层面上“处于核心地位”;是“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而不是“难以进入公共领域”。故选A。
3.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解答】材料—论述的是“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
A.意思是天地、百姓、万物,都与自己息息相关,理应勇于担当责任;时间、空间、过去、未来的发展规律,都要在心中融会贯通。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
B.意思是在社会上尽力尽责,才不愧是我的儿子。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
C.意思是人们都有祖宗,就像流水有源、树木有根一样,不可忘本。这句话是说人不能忘本,不是说家国同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一的论据。
D.意思是如果利益只有你一个人享受,不要谋划得到它;如果利益天下享之,就一定想办法得到它。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故选:C。
4.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①第一处,由原文“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可知,引用霍耐特的话,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更能证明本段的观点“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
②第二处,由原文“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可知,引用霍耐特的话,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并在本段段末得出“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的结论。
②引用名家的观点,可以更具权威性,更具说服力。故结合两处引用可以概括为:引用西方名家的观点,指出西方自由主义者观点的错误,有针对性;用以推断出自己的结论,有说服力。
5. 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据材料一中“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可知,材料一强调“家”的教化作用,在现代社会有积极意义。
据材料二“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可知,材料二则强调“家”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意义,认为“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是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湾。
由“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可知,《乡土中国》则是揭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即以“己”为中心、以家庭为本位,关系向外渐次淡薄的“差序格局”。
6.【答案】【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①岩羊的“纹丝不动”是引发“他”步步靠近的缘由,读者可从“他”步步靠近寻得答案,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种种预测,使小说情节富有悬念;②这条主线推动了“他”情感的变化:好奇、疑虑、惊讶、同情、沉重、释然;③“纹丝不动”原因的揭示令人感慨,老态垂死的岩羊揭示小说主题,引发对生命的思考;④使小说情节更加集中、紧凑、简洁。
【小题4】①“他”割下这只老岩羊的首级体现了“他”对老岩羊的充分尊重,对生命尊严的尊重;②从文中“心疼”“不忍心”“祈祷”“将老岩羊头面朝东方”等细节可知,“他”对老岩羊这种垂垂老矣、艰难等死的状态心生悲悯之情;③从后面“彻悟”可知,从老岩羊的垂老艰难活着,到肉体回归自然.引发对生命的感悟,生命是一个过程,最终会走向尽头,但即使走向尽头也要有尊严,从而深化了热爱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主题。
【解析】
1.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解答】D.“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并非意在咏叹老岩羊的顽强,“不老”的是岁月、是天地,不是指老岩羊的精神。故选D。
2.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解答】A.小说对内心的描写并没有使用第一人称叙述,因而“有助于直接表达感情”的分析有误。故选A。
3.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解答时要重点把握文章的主要特点,从而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就读者而言,由“他看到了那对毡房穹顶般硕大的犄角,在那里纹丝不动。居然是在那并不险峻的山脊上。他极目望去,竟是一头岩羊卧在一块大圆石上。按说,那不该是岩羊歇脚之处。以它天生机敏,此时它应该有所动作才好”“一只岩羊,居然还会等着他登上山脊。按说以岩羊的机警,早就应该逃之天天”“岩羊依然没动。他的心有点缩紧--太奇怪了!真是匪夷所思!那只岩羊丝毫没有逃跑的意思”等句子可知,岩羊本来是很机敏的动物,现在“他”步步逼近,岩羊却丝毫不动,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种种预测,使小说情节富有悬念。
人物上,面对老岩羊的不动,最初主人公感觉“太奇怪了”,然后是“疑惑不解”,接着是“他惊呆了”“他心疼极了”“他的心情很沉重。他不忍心”等,可见,这条主线推动了“他”情感的变化。
情节上,文章只有一条主线,以其为中心讲述故事,使小说情节更加集中、紧凑、简洁。
主旨上,老岩羊不动是因为它老了,动不了了,生命没了尽头,老态垂死的岩羊揭示小说主题,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4.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由“现在,他的心情很沉重。他不忍心就这样抛下这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而去。生命总该有个尽头。他为这只老岩羊祈祷。于是,他割下这只老岩羊的首级,将长进后臀皮肉里的犄角尖拔出,面朝东方搁置好羊头,依然保持着它曾经的尊严”可知,给你,他尊重生命,尊重老岩羊,认为老去的岩羊也应有个生命的尽头,因此割下这只老岩羊的首级,从“心情很沉重”“不忍心”等词语中也可以看出,“他”心怀悲悯。
由“这是一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它根本意识不到人的走近,双眼蒙满了眵目糊,牙也掉尽,那一对毡房穹顶般的犄角尖,已经深深地长进后臀皮肉里了”“他望着眼前这只老岩羊,一阵惊怵像电流般袭过周身。天哪,他想,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生命总该有个尽头”等句子可知,“他”面对老岩羊的生命的思考,引发读者思考生命这一古老的话题:“生命是一个过程,最终会走向尽头”“热爱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
10.【答案】【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①(海瑞)来到京城,就拜伏在宫殿下献上《平黎策》,想要开辟道、设置县,以此来平定地方。有识之士认为他有气魄。
②皇帝大怒,命锦衣卫杖责他一百,关进钦犯监狱,昼夜拷打审问。
【小题5】海瑞指出徐阶虽然未能劝诫先帝的不足,但是他执政以来付出的辛劳与容人气量是值得肯定的。
【解析】
1.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解答】“半岁”紧承“抚吴甫”,在句中作补语,不应断开,排除A、B;“吏部”是“掌”的宾语,不是“素衔瑞”的主语,排除D项。故选:C。句子翻译为:海瑞任吴地巡抚才半年。平民百姓听说海瑞即将解职而去,呼号哭泣于道路,家家绘制海瑞像祭祀他。海瑞将要去任新职,正遇高拱掌管吏部,一向仇恨海瑞,就把海瑞的职务合并到南京户部,海瑞于是就托病辞职回家。
2. 【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解答】
A.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会元”。
3. 【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解答】D.“戴凤翔、房寰、钟宇淳忌惮他,上疏弹劾他”与原文“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不符,钟宇淳没有上疏弹劾海瑞,钟宇淳只是怂恿房寰弹劾海瑞。
4.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伏阙:拜伏在宫殿下;靖:平定;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气魄。
②杖:施杖刑、杖责;诏狱:关押钦犯的牢狱;搒讯:拷打审问。
5.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结合原文来看,海瑞是从正反两方面评价徐阶的,由“无能救于神仙土木之误,畏威保位”概括出徐阶未能劝诫先帝的不足;由“忧勤国事,休休有容,有足多者”概括出他执政以来付出的辛劳与容人气量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考中乡试。(海瑞)来到京城,就拜伏在宫殿下献上《平黎策》,想要开辟道、设置县,以此来平定地方。有识之士认为他有气魄。当时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朝中大臣没有谁敢议论时政。唯独海瑞一人上疏,于是逮捕海瑞下到钦犯监狱。不久,案件移交给刑部,海瑞被判处死刑。案卷送上去以后,仍然留置在宫禁中。户部司务何以尚,揣测皇帝没有杀海瑞的意思,上疏陈请将海瑞释放。皇帝大怒,命锦衣卫杖责他一百,关进钦犯监狱,昼夜拷打审问。嘉靖皇帝刚死,外面许多人都不知道。提牢主事听说了这个情况,认为海瑞将要被任用,就摆了酒菜来款待他。海瑞自己猜测应当是要被押赴刑场斩首了,就毫无顾忌地大吃大喝,不管别的。主事趁机附在他耳边悄悄说:“皇帝刚刚去世,先生现在即将出狱受重用了。”海瑞说:“真的这样吗?”随即大为悲恸,把刚吃下去的东西全部吐了出来,晕倒在地,整夜哭声不断。穆宗即位,(海瑞)被释放,恢复了原来的官职。隆庆元年,徐阶被御史齐康所弹劾,海瑞上言说:“徐阶侍奉先帝,不能劝止先帝迷信神仙、大兴土木的错误,惧怕皇威而求保住禄位,的确也有这样的事。然而自从主持国政以来,忧劳国事,宽容而有气量,有值得称赞的地方。齐康甘心做别人的鹰犬,撕咬善良的人,其罪恶又超过了高拱。”人们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徐阶罢相后在乡里居住,海瑞查问徐家没有一点宽免。海瑞推行政令像暴风一样凌厉,下属小心翼翼地依照执行,有权势的豪强甚至逃到别的州郡去躲避。而奸民也有许多乘机揭发告状的,世家大姓不时有被诬陷受冤枉的。又裁减驿馆繁冗的花费。士大夫路过海瑞的辖区一概不许设宴款待,因此怨言很多。都给事中舒化说海瑞迂腐固执不通晓施政的要领,应当在南京安排他清闲无实权的职位,但皇帝还是用嘉奖的语言下诏书鼓励海瑞。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欺凌官宦人家,沽名扰乱国政,于是被调去监督南京粮储。海瑞任吴地巡抚才半年。平民百姓听说海瑞即将解职而去,呼号哭泣于道路,家家绘制海瑞像祭祀他。海瑞将要去任新职,正遇高拱掌管吏部,一向仇恨海瑞,就把海瑞的职务合并到南京户部,海瑞于是就托病辞职回家。皇帝多次要召用海瑞,主持国事的阁臣暗中阻止,于是任命他为南京右都御史。各司官员向来苟且怠慢,海瑞以身作则来纠正这种作风。有一位御史偶尔招戏班子唱戏,(海瑞)要按明太祖法规给予他杖刑。所属官员恐惧不安,大都憎恶、厌恨他。提学御史房寰恐怕被检举揭发,想要先发制人,给事中钟宇淳又加以怂恿,房寰就两次上疏诽谤诬蔑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皇帝下诏挽留不允许。万历十五年,死于任上。
15.【答案】【小题1】C
【小题2】(2)“富贵浮云”既是用典,也是比喻,用孔子“富贵于我如浮云”之语,把富贵比作浮云,表达了词人对名利的淡泊。“俯仰流年二十春”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时光流逝之快,二十年就在俯仰之间倏忽而过的无奈。
【解析】1. (1)C.“颍州百姓看到的是年年更替的新上任的太守”错,这三句是从词人的视角出发,词人看到颍州的百姓已不是当年自己任太守时的百姓了。
2.
(2)“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写的是自己在宦海沉浮二十年,早已看待荣辱,这里采用了比喻与用典的手法,将“富贵”比作“浮云”,表现了自己淡泊名利。“富贵浮云”用的是孔子“富贵于我如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夸张地形容时光流逝之快。
赏析:
这是《采桑子》第十首,与前九首仁要写景物、叙游赏不同,这一首主要是抒情,而且抒发的感情已不限于“西湖”它既像是颖州西湖组词的抒情总结,又蕴含着更大范围的人生感慨。
词的开头两句,就是追述往年知颍州的这段经历。这里特意将“拥朱轮”知颍州和“爱西湖”联系起来,是为了突出自己对西湖的爱早有渊源,故老而弥笃;也是为了表现自己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夙志。
“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突然从过去“来拥朱轮”一下子拉回到眼前。这二十来年中,他从被贬谪外郡到重新起用、历任要职(担任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高级军政、行政职务),到再度受黜,最后退居颍州,不但个人在政治上屡经升沉,而且整个政局也有很大变化,因此他不免深感功名富贵正如浮云变幻,既难长久,也不必看重了。“富贵浮云”用孔子“富贵于我如浮云”之语,这里兼含变幻不常与视同身外之物两层意思。从“来拥朱轮”到“俯仰流年二十春”,时间跨度很大,中间种种,都只用“富贵浮云”一语带过,许多难以明言也难以尽言之意尽在其中了。
“归来恰似辽东鹤。”过片点明视富贵如浮云以后的“归来”,与上片起首“来拥朱轮”恰成对照。“辽东鹤”用丁令威化鹤归来的传说,事见《搜神后记》。
“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这三句紧承上句,一气直下,尽情抒发世事沧桑之感。这里活用典故,改成“城郭人民,触目皆新”与刘禹锡贬外郡二十余年后再至长安时诗句“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用意相同,以突出世情变化,从而逼出末句“谁识当年旧主人”。欧阳修自己,是把颍州当作第二故乡的。但人事多变,包括退居颍州后“谁识当年旧主人”的情景,又不免使他产生一种怅惘与悲凉之感。
此词以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诗化语言和清疏隽朗的风格,抒写了词人二十年前知颍州及归颍州而引发的人生感慨。但这词在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中,却几乎是绝响。因为欧阳修的这首词,可以说是完全诗化了。特别是下片,运用故典。化用成语,一气蝉联,略无停顿,完全是清新朴素自然流畅的诗歌语言。这种清i疏隽朗的风格、对后来的苏词有明显影响。
17.【答案】【小题1】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小题2】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
【小题3】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解析】1. (1)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重点字:道、存)
2. (2)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重点字:鹭)
3. (3)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重点字:恣、谑)
18.【答案】(1)C
(2)D
(3)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句子有两处错误:第一处,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前后分句的主语分别是“秉性”“价值观”,因此“尽管”应该在“秉性”之前,因此排除A、B两项;第二处,否定不当,“未必就不能交为朋友”的意思是“可以交为朋友”,而句子的真正意思是“很难交为朋友”。能消除这两处错误的,只有C项。
(2)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刎颈之交”指“同生死、共患难”,而“竹马之交”指“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水火不容”侧重“有深仇大恨”,“格格不入”只是“彼此不协调,不相容”;“话不投机”与“一拍即合”是一组反义词;“仗义疏财”与“见利忘义”也是一组反义词。依据语境,判定答案为D。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前一句子“我们无须背诵华丽的辞藻”给我们提供了两条信息:其一,陈述对象是“我们”;其二,句式结构是“无须背诵华丽的辞藻”。根据陈述对象,排除A、C两项;根据句式结构,排除D项。
19.【答案】【小题1】①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 ②越应该穿长衣保护自己 ③有清热解暑的功效(可以清热解暑)
【小题2】因为暑热伤津,所以夏季活动量、活动强度要适当,并注意选择活动场所、时间和补充水分、盐分。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正确填写。第一处,所要填写的内容和前面的提示内容构成对比转折关系,依据前面“皮肤不但散热功能减弱”分析可知,所要填写的内容应和“吸收热量”有关,故可填“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第二处,所要填写的文句和后面的文句构成因果关的复句,依据后面的文句“所以建议穿一些浅色的薄长衣、长裤,来阻隔日光的暴晒,以利于防暑”分析可知,所要填写的内容应和“穿长衣床裤”有关,再依据前后因果关系,故应填“越应该穿长衣保护自己”。第三处,依据“同样”提示语分析可知,所要填写的内容应和前面文句的内容一致,前面文句的关键词和“如何清热解暑”有关,故可填“有清热解暑的功效”或是“可以清热解暑”。
2. 本题考查提炼语意的能力。解答时应首先通读语段,了解大意,准确把握语段的主要信息,再进行合理压缩,且注意字数的限制。细读最后一段的内容可知,第一句是此段的关键句(中心句):暑热伤津,夏季运动强度要适当降低,活动量也应适当减少。然后从三个方面进一步解释中心句,即时间、饮食、空间;概括的关键词:运动量,强度,场所、时间,补充水分、盐分,分析可知,“暑热伤津”是原因,其他的就应是结果,表述时用因果关系的文句概括即可。
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里说过:“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凡国之大事,都不可孤立看待。命题之初,有意将一场全民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大事件放置在历史的长河里来考量,以此激活广大青年的民族自豪感和革命英雄主义。自古至今,历朝历代,国有危难,从来不缺锐身自任的大智大勇、大仁大爱者。从孔子,到岳飞,再到新一代白衣天使,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今年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传播势头之烈,扩散范围之广,都为历史上所罕见。关键时刻,广大医务工作者、解放军战士、公安干警和志愿者等踊跃参战。他们中间不乏大好青年,都义无反顾,成为了“最美逆行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没有人是旁观者和局外人。立身历史的潮头,来看这场将疫情,便有了更多的思考,有了更大的意义。诸如民族精神、文明根脉、英雄主义、青年希望、国家强盛等重大母题,都可作为写作角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雄起,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参考立意:
1.致敬“逆行者”。
2.千里驰援,可歌可泣。
3.同胞一心,其利断金。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防控疫情,每个人都是主体。
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