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一试题库 > 期末考 >

湖南省衡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参考答案
    1. D A.“已形成了相互抗衡的局面”错, B.“作品具有了更多的传统余味”错, C.“因而”强加因果。
    2. C 因果关系错误。
    3. D “RAP形式”不是古风文化,而是外来文化。
    4. ①材料二首先总体提出如何保持古风文化的独特性是一个需要思考的话题。②然后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古风文化发展要避免的误区。③最后提出国家对古风文化也要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④材料二的论证思路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模式。
    5. ①金庸武侠文化不等于古风文化,两者之间有十分明显的差异。②古风文化主要用图像取代了文字,比金庸的武侠文化更具画面感。③古风文化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某种表在的意象特征,而金庸武侠文化更注重的是故事内涵。
    6. B “完全不懂生活的艰难”分析错误。
    7. D “卒章显志”说法错误。
    8. (1)精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上节写梦境之美,下节写现实之悲。
    (2)用对比手法揭示了主题。作者笔下的梦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愤懑和不满。
    9. 这句话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盲人母亲和她女儿生活异常艰难,却依然坚强地活着。作者运用反复的手法,以此来表现生命的坚韧。
    启示:面对生活中的逆境要坚强乐观,要珍惜美好生活。
    10. A
    11. D “只有皇室成员死后才有谥号”理解错误。
    12. B “可惜皇帝没有采纳”分析错误。
    13. (1)这个人是我亲自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忍受他这样做,一定要贬斥他。
    (2)白居易任职期满应当升官,皇帝认为他资历浅,而且家庭一向贫困,听凭他自己选择官职。
    14. ①体恤民情,请求免除百姓赋税;②有仁爱之心,请求宽赦囚犯;③为民办实事,兴修水利工程。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他的祖先大概是太原人。居易聪敏超人,擅长写文章。未成年时,谒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倚仗才华,很少有推重认可的人,读了白居易的文章后,脱口而出说:“我以为这样的文人已经灭绝了,如今又得到了你!”贞元年间,白居易应考进士、拔萃科都考中了。元和元年,对制策为乙等,调任整县尉,任集贤校理,在这个月中,召白居易入翰林院任学士。升任左拾遗。元和四年,天子因旱情严重,下诏适当减免借贷,赈济、解除灾害。白居易见诏文细节不够具体详备,便建议请求全部免除江、淮两地赋税,来救助逃荒的饥民,并且多放出一些宫里人。宪宗大多采纳了。李师道进献六百万私钱,替魏征的孙子赎回旧宅,白居易说:“魏徵任宰相,太宗用造殿堂的材料修成他的正室,后代不能守得住,陛下也应当因他是贤者的子孙赎回并赐还给他。李师道作为臣下,不应当掠取美名。”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度支司有囚犯拘禁在関乡狱中,经过三次大赦没有得到宽免。白居易又上奏说:“父亲死去,拘禁他的儿子,丈夫长久拘禁,妻子改嫁,债务没有偿还的日期,囚禁没有休止的日子,请求完全赦免他。”白居易一共上奏十余次奏章,更加闻名。后来白居易在殿中答对时,辩论刚正鲠直,皇帝不理解,白居易就进言说:“陛下错了。”皇帝不高兴,白居易答对结束后,皇帝对李绛说:“这个人是我亲自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忍受他这样做,一定贬斥他!”李绛说:“陛下开启进言之路,所以群臣敢于议论得失。如果贬黜他,这是封住他们的口,使他们为自身谋划,这不是用来彰显皇上高尚品德的做法。”皇帝领悟,对待白居易如同当初。白居易任职期满应当升官,皇帝认为他资历浅,而且家庭一向贫困,听凭他自己选择官职。白居易请求如同姜公辅以学士兼任京兆户曹参军,以便奉养(家人),下诏许可。第二年,白居易因母亲去世解官,守丧期满还朝,授任左赞善大夫。河朔再次出现叛乱,叛贼攻取弓高,断绝粮道。在这时候,天子迷乱放纵,宰相才能低下,赏罚不当,坐视贼兵,无能为力。白居易虽然进谏忠言,却不被皇帝听取,就请求调任外官。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开始修筑堤坝保护钱塘湖,用钱塘湖蓄洪和放水,灌溉千顷农田。又治理疏通李泌六井,民众依赖它饮用。又授任苏州刺史,因病免除官职。元和六年,白居易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追赠尚书右仆射,宣宗写诗悼念他。白居易留下遗言要求薄葬,不请求谥号。白居易写文章精细确切,但最擅长作诗。达到数千篇,当时士人争相传诵。
    15. B “面对黯然无光的春天”说法错误。“春愁黯黯”,指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低沉暗淡的愁绪。“黯黯”指的是作者愁闷的情绪,春天是美好的,但作者只有忧愁苦闷。
    16. ①“仁者之言”是指诗句中蕴含着诗人牵挂百姓疾苦的爱民情怀(仁心仁德、忧国忧民)。诗人看到百姓贫穷流亡,觉得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深感惭愧,是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官员形象。②“不负心语”是指诗句中真实坦诚地写出诗人进退两难中的挣扎与无奈。他因疾病缠身想辞官归田,但又因邑上流亡的百姓而心中有愧。
    17.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②.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③.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18. B 第一空:肝胆相照:比喻真心诚意、以真心相见、互相坦诚交往共事。相濡以沫:形容人在困难处境中用其微薄的力量来互相救助。语境指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风范,没有提到困难处境,也不是双方。故应用“肝胆相照”。第二空:颠沛流离: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现在一般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羁旅漂泊:是比喻漂流异乡,没有一个固定的家。语境指“灾荒战乱中的百姓”,故可用“颠沛流离”。 第三空:童山濯濯:意思是光秃秃的山上没有草木。也做为人秃顶的诙谐说法。满目疮痍:意思是比喻眼前看到的都是灾祸的景象。语境指战乱中的景象,与“荒芜的田野”搭配,故可用“满目疮痍”。第四空:处心积虑: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形容蓄谋已久,费尽心机。呕心沥血:呕心的解释喻用尽心思和精神从事工作详细解释。语境指“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与“甘于奉献”等搭配,故应用“呕心沥血”。
    19. B 由原文“还摆出大道理: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最后,父母尊重了他的选择”可知这里冒号表解释说明。A.冒号表解释说明,解释前句提到的“三个不足”。B.冒号表提起下文。C.冒号表解释说明,解释前句的“错觉”。D.冒号表解释说明,解释前句的“两条路”。
    20.①把袁隆平“乡村教师”的平凡身份和“颠覆世界权威”的超凡胆识进行对比,突出他敢于挑战权威,富于创新精神。②把袁隆平“名满天下”的伟大成就与“专注田畴”的平凡小事进行对比,突出他的淡泊名利,专注科研事业。③把袁隆平“乡村教师”与“名满天下”“颠覆世界权威”与“专注田畴”进行对比,突出其即使平凡普通,也具有挑战权威的胆识,即使功成名就,也仍专注研究杂交水稻。
    21. C
    22. ①所以我对你谈时就讲点文学名著 ②反过来说 ③不但这样
    23.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背景材料由材料和引导语构成。材料列举了两个互相成就、共同成长壮大的实例。五粮液和茅台互不“拆台”,各自蓄力发展,实现双赢。奔驰发给宝马的“贺电”也体现出公平竞争、彼此促进的共生共存关系。
    引导语只有三句话,但层次分明。一、二两句把强者的“互持”“彼此成就”与生活中的“相互为难,互怼互撕”现象进行正反对比,突出“互持”的重要性。第三句提出建议,“人活着,发自己的光就好,何必吹灭别人的灯”,这是强调正确的人生态度,不要干损人利己的勾当。竞争对手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倒逼自己发展壮大。
    具体行文,可以在作文里倡导合理竞争、合作共赢的思想,在论述分析时可采用正反对比论证,将“合作共赢”与“互撕拆台”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影响及后果,还可以结合新时代背景,论述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唯有“通力合作”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国与国之间更是如此,只有“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立意:
    1.强者“互持”,弱者“互撕”。
    2.唯有公平竞争,才能实现“共赢”。
    3.惟有“大格局”,方可成就大事业。
    4.真正的朋友往往是你的敌手。
    5.有竞争才会有发展的动力。
    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