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一试题库 > 期末考 >

山西省长治市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山西省长治市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两不仅局限于艺水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画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呈现的,考其演出行为形式形成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施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件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特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
    (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1.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B. 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台舞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C. 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D. 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 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论证。
    C. 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D. 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
    B. 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
    C. 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D. 活态保护致力于保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C项“以防失去原有风格”分析错误,对传统艺术进行西式改编,将会失去的是“本真的艺术特性”。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文章没有对“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作比较,因为二者都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都不是保护。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项,“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使其‘雅化’)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对能否获得成功,并未有明确的说明。B项,“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说法缺少根据,文章中只是说“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并非所有的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C项,“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说法错误,原文说这样“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电视剧《山海情》以福建与宁夏进行的“东西协作”扶贫为背景,讲述了宁夏西海固地区的移民们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群策群力,努力建设新家园、走向康庄大道的故事。剧中,马得福困难不断,走得不易,却很坚定,他为的是早日兑现“塞上江南”的承诺。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正是基层干部真实的生活写照。“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基层干部,我觉得他们非常不容易,他们是希望、是光,由衷地向他们致敬。”黄轩 (马得福的扮演者)感慨地说。
    用性格碰撞带动故事讲述,塑造鲜活形象,不经意间就能戳中观众的泪点。剧中,一边是涌泉村村民想出各种理由拒绝移民搬迁,一边是马得福使出浑身解数用心坚持,这样的戏剧冲突恰恰说明观念脱贫有多难。
    (摘自《电视剧<山海情>热播:山海扶贫情,讲给世界听》,2021年3月《福建东南网》)
    材料二
    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重在发挥制度优势,让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的做法在中国大地结出累累硕果。东西部扶贫协作始于1996 年,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战略举措,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结对牵手,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令西部贫苦地区、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无数个温暖的“脱贫故事”。
    如今,在云南,“沪企入滇、滇品入沪”的经贸往来,成为上海和云南两地从单向帮扶到合作共赢的生动注脚;在广西,由广东援建的移民异地安置新村,见证了“两广一家亲”区域合作的对口扶贫的成功实践,开创了优势互补、长期合作、聚焦扶贫、实现共赢的良好局面,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
    (摘自《“闽宁模式”的启示:不以事艰而不为》,2021年3月《人民日报》)
    材料三
    编者按:在近日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中,一批批闽商弘扬“敢拼会赢”精神,助推优势互补产业对接、增强宁夏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与“造血”能力。本文采访了宁夏福建总商会会长、宁夏麦尔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添进。
    “32年前,我18岁,揣着借来的3000多块钱来到银川,成了最早在这里生产糕点食品的个体户,也是福建到宁夏从事食品加工的第一人,刚到宁夏时,手里没有多少钱,是银川当地的朋友借钱给我,帮我闯过了创业之初的重重难关。闽宁协作给在宁闽商提供了机遇和平台,也带来了责任和动力。此后,一批批福建企业家带着技术、资金和销售渠道,从八闽大地向黄土地进发,从最初的几个行业,拓展到如今的建筑材料、食品加工、教育文化等20多个行业。”
    (摘自《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中的“市场之手”》,2021年1月人民网-福建频道)
    材料四
    春节假期刚过,宁夏银川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的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恢复了往日的繁忙,“巧媳妇”团队的女工们忙着直播推介、包装货品、打印订单,枸杞、红酒等宁夏特产从这里源源不断发往全国各地。
    “刚来的时候字都不识几个,车间负责人和镇上的扶贫干部从电脑开关机、复制粘贴文字开始教我们。”原隆村村民摆西彦2019年来到禾美电商扶贫车间,凭着勤奋好学成长为车间采购部长,月收入近3000元,人也越来越自信。
    摆西彦生活的变化是闽宁镇移民的一个缩影。经过20多年不懈奋斗,最初8000多人的闽宁村发展成6.6万人的移民示范镇,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迁之初的500元跃升到2020年的14961元,闽宁镇6个行政村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600万元。
    (摘自《宁夏闽宁镇因对口扶贫协作而嬗变》,2021年2月《人民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山海情》,真实而艺术地描绘了一幅扶贫攻坚的壮阔画卷。
    B. 无数个温暖的“脱贫故事”背后,彰显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
    C. 一批批闽商带着技术、资金和销售渠道来到宁夏,是他们成就了宁夏的经济发展。
    D. 经济有产业,移民有自信,发展有数据,材料四令人信服地报道了闵宁镇的变化。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海情》中村民“安土重迁”的观念,给剧中的扶贫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
    B. “闽宁模式”体现了精准扶贫典型特征:精准识别、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C. 对口扶贫绝不是单项的输出与帮扶,闽商黄添进的人生经历就是很好的证明。
    D. 四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脱贫攻坚工程”的复杂性、系统性和长期性。
    6. 中国的“精准扶贫”取得成功,被认为是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请以“闽宁模式”为例,说一说我国是怎样完成这一奇迹的。
    【答案】4. C 5. B
    6. (1)基层干部的用心坚守,默默奉献;
    (2)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3)外援群体的真心协助与扶持,助推本地经济发展;
    (4)贫困地区人员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C.“是他们成就了宁夏的经济发展”错误,这一说法夸大事实,“闽商带着技术、资金和销售渠道来到宁夏”是助推了宁夏经济的发展而不是成就了宁夏的经济发展。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精准识别、优势互补、实现共赢”错误,从材料来看,“闽宁模式”体现精准扶贫的典型特征;先富帮后富、优势互补、实现共赢。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以“闽宁模式”为例,说一说我国是怎样完成“精准扶贫”这一奇迹的。
    由材料一“宁夏西海固地区的移民们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群策群力,努力建设新家园、走向康庄大道的故事。剧中,马得福困难不断,走得不易,却很坚定,他为的是早日兑现‘塞上江南’的承诺。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正是基层干部真实的生活写照”可知,基层干部的用心坚守和默默奉献。
    由材料二“开创了优势互补、长期合作、聚焦扶贫、实现共赢的良好局面,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可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由材料三“在近日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中,一批批闽商弘扬‘敢拼会赢’精神,助推优势互补产业对接、增强宁夏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与‘造血’能力”可知,外援群体的真心协助和扶持助推本地经济发展;
    由材料四“‘巧媳妇’团队的女工们忙着直播推介、包装货品、打印订单,枸杞、红酒等宁夏特产从这里源源不断发往全国各地”“经过20多年不懈奋斗,最初8000多人的闽宁村发展成6.6万人的移民示范镇”可知,贫困地区人员的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
    考生可以根据这些进行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
    那儿只有黄土,不见平坦的塬地。洪水年年吞噬,塬地总在塌方,顺着沟、渠、小河,流进了黄河。从洛川再往北,全是一座座黄的山峁。树很少,少到哪座山上有几棵什么树老乡们都清楚。我常想,要是那一座座黄土山都是谷堆、麦垛就好喽。破老汉总是笑笑说:“那可就一股劲儿吃白馍馍了。”
    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破老汉只带着七、八岁的留小儿过活。破老汉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大伙都说:“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赶着牛出村,破老汉憋细了嗓子唱《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到大门口……”赶着牛回村,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
    清明节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陕北的清明前后爱刮风,天都是黄的,太阳白蒙蒙的,窑洞的窗纸被风沙打得“唰啦啦”响。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陕北的风俗,清明节家家都蒸白馍,再穷也要蒸几个。白馍被染得红红绿绿的,老乡管那叫“子推”,是为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他看着我吃,不言语。临走时他说:“唉!‘心儿’家不容易,离家远。”“心儿”就是孩子的意思。
    队里再开会时,队长提议让破老汉带着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年轻后生家,不敢让腰腿作下病,好好价把咱的牛喂上!”在那个地方,唯一能够代替人力的牛简直是宝贝。老乡让我喂牛,我心里很感动。
    每天晚上,破老汉和我都要在饲养场上呆到十一二点,一遍遍给牛添草。留小儿跟在破老汉身边,寸步不离。她的小手绢里总包一把玉米粒,破老汉用牛吃剩下的草疙节打起一堆火,火光照亮了饲养场。留小儿把玉米埋在烧尽的草灰里,用树枝拨来拨去,“啪”地一响,爆出了一个玉米花。那是山里娃最好的零嘴儿。
    留小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
    “真个是在窑里看电影?”
    “不是窑,是电影院。”
    “前回你说窑里。”
    “噢,那是电视。一个方匣匣,和电影一样。”
    她歪着头想,大约想象不出,又问起别的。
    “啥时想吃肉,就吃?”
    “嗯。”
    “玄谎。”
    “真的。”
    “成天价想吃呢?”
    “那就成天价吃。”
    这些话她问过好多次了,也知道我怎么回答,但还是问。
    “你说北京人都不爱吃白肉?”
    她觉得北京人不爱吃肥肉,很奇怪。北京的神秘,对她来说,不亚于那道银河。
    “山里的娃娃什么也解不开。”破老汉说。老汉是见过世面的,他三七年就入了党,跟队伍一直打到广州。他常常讲起广州:霓虹灯成宿地点着,广州人连蛇也吃,到处是高楼,楼里有电梯……留小儿听得觉也不睡。我说:“城里人也不懂得农村的事呢。”
    喂牛,活不重,就是熬人,夜里得起来好几趟。五更天给牛摔料,牛埋下头吃得香。我坐在牛槽边的青石板上能迷迷糊糊进入了梦乡,不是看见全聚德的烤鸭,就是掉进了什刹海的冰窟窿。碰上下雨下雪,破老汉和我就躲进牛棚。牛棚里尽是粪尿,连打个盹的地方也没有。那时候我的腿和腰就总酸疼。
    “倒运的天!”破老汉骂,然后对我说:“北京够咋美,偏来这山沟沟里作什么嘛。”
    “您那时候怎么没留在广州?”
    他瞪着眼睛愣半天。“唉,毬毛擀不成个毡,山里人当不成个官。”他说,“我那阵儿要是不回来,这阵儿也住上洋楼了,也把警卫员带上了。山里人憨着咧,只要打罢了仗就回家,哪搭儿也不胜窑里好。毬!要不,我的留小儿这阵儿还愁穿不上个条绒袄儿?”他说他给刘志丹抬过棺材,守过灵。说完,老汉唱起来:“对面价沟里流河水,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
    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乡亲们捎给我小米、绿豆、红枣儿、芝麻……我认出了一个小手绢包儿,我知道那里头准是玉米花。十年后,留小儿来了趟北京,她说这两年农村的生活好多了,一年还能吃好多回肉。
    “你爷爷还爱唱吗?”我问。
    “一天价瞎唱。”
    “还唱《走西口》吗?”
    “唱。”
    “不是愁了才唱吗?”
    “咦?!谁说?”
    哦,我的白老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根据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节编)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对“座座黄土山”的奇想与破老汉带笑的接话,是以幽默的笔法呈现沉重的内涵,读来并不轻松。
    B. 适时地插入山歌也是这篇小说独特之处,作家借助山歌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生存状态与内心情感。
    C. 破老汉对新中国的建立有贡献,但革命胜利后他因恋家而放弃城市生活返乡,这说明他有很重的小农意识。
    D. “我”是小说故事的见证者,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同时,“我”也是线索人物,使小说内容紧凑、集中。
    8. 小说叙写了“留小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的情景,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9. 本文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请概括其中的三个方面,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7. C 8. ①人物塑造上,表现留小儿对北京的好奇、向往与天真、可爱;②情节结构上,引出下文对老汉的过去经历的叙述,与文末留小儿提到的农村生活形成对比;③主题思想上,表现陕北人民生活的贫困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突出小说主旨。
    9. ①环境方面,沟壑纵横,全是山峁,植被稀疏,是陕北地貌特征;清明风沙大,黄土蔽天,是陕北气候特点;人们住的窑洞,是陕北最具代表性的民居。
    ②人物方面,多用方言。“白”发“破”的音,是陕北的口音;把孩子说成“心儿”,把撒谎说成“玄谎”等都是方言。
    ③人情风物方面,为纪念介子推,清明节家家都蒸白馍,而且称白馍为“子推”;人们吃的小米、绿豆、红枣儿等,是陕北的地方物产。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很重的小农意识”错误,应为“参加革命的纯洁与对家乡的热爱”。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一般从人物形象、情节以及主题方面分析好处。
    从人物形象角度来看,“留小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中“没完没了”“问北京的事”可以看出留小儿对北京的向往和好奇,而从留小儿所询问的问题可以看出她的天真和可爱。
    从情节角度来看,下文写老汉过去的经历,这是“留小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所引出的;结尾部分写到留小儿提到的农村生活,“她说这两年农村的生活好多了,一年还能吃好多回肉”“一天价瞎唱”“咦?!谁说?”“哦,我的白老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结尾的农村生活好多了,而中间部分“留小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显然是向往外面的世界,这与结尾部分的农村生活形成对比。
    从主题角度来看,“留小儿”是陕北人民的缩影,留小儿对北京生活的向往可以看出当地生活的贫困,表现出陕北人民对外面美好生活的渴望,这就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特色的能力。
    题干说“本文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请概括其中的三个方面,并作具体分析”,考生要到文中找到能体现地域特征的内容,如环境、人物以及人情风物等方面。
    如环境方面很有地域特色,如“只有黄土”“全是一座座黄的山峁”是地貌特征;“陕北的清明前后爱刮风,天都是黄的,太阳白蒙蒙的”是陕北的气候特征;“窑洞”是当地的民居。
    如人物方面,人物对话多用方言,如“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心儿’就是孩子的意思”,这些都是方言。
    如人情风物方面,如“陕北的风俗,清明节家家都蒸白馍,再穷也要蒸几个。白馍被染得红红绿绿的,老乡管那叫‘子推’,是为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是清明节的风俗;如“乡亲们捎给我小米、绿豆、红枣儿、芝麻”,这些是陕北的地方物产。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芳,字德馨,蔚州人。十岁为北寇所掠,使之牧。芳私以曲木为弓,剡矢射。俺答猎,虎虓其前,芳一发毙之。乃授以良弓矢、善马,侍左右。芳阳为之用,而潜自间道亡归。数御寇有功,得官,以父贫,悉受赏以养。嘉靖二十九年秋,寇犯怀柔、顺义。芳驰斩其将,授阳和卫总旗。寇尝入威远,伏骁骑盐场,而以二十骑挑战。芳知其诈,用百骑薄伏所,三分其军锐,以次击之。奋勇跳荡,敌骑辟易十里。寇营野马川,克日战。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芳战益力,寇乃去。超迁都督佥事。已,袭寇有功,进二秩,为右都督。寻以功进左,赐蟒袍。三十六年,迁蓟镇副总兵,分守建昌。土蛮十万骑薄界岭口,芳与总兵官欧阳安斩首数十,获骁骑猛克兔等六人。寇不知芳在,芳免胄示之,惊曰:“马太师也!”连却。四十五年七月,辛爱以十万骑入西路,芳迎之马莲堡。堡圮,众请塞之,不可。请登台,亦不可。开堡四门,偃旗鼓,寂若无人。比暮,野烧烛天,嚣呼达旦。芳卧,日中不起,敌骑窥者相属,莫测所为。明日,芳蹶然起,乘城,指示众曰:“彼军多反顾,且走。”勒兵追击,大破之。芳有胆智,谙敌情,所至先士卒。一岁数出师捣巢,或躬督战,或遣裨将。家蓄健儿,得其死力。尝命三十人出塞四百里,多所斩获,寇大震。芳起行伍,十余年为大帅,身被数十创,以少击众,未尝不大捷,威名震边陲,为一时将帅冠。石州城陷,副将田世威、参将刘宝论死,芳乞寝己荫子,赎二将罪,为御史所劾,敕戒谕。后世威复为将,遇芳薄,芳不与校,识者多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九》)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
    B. 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
    C. 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
    D. 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号是用来纪年的名号,每个皇帝对应一个年号。“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
    B. “太师”,与太傅、太保合称为“三公”。后世多作为重臣的加衔以示荣宠,并无实职。
    C. “行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一“伍”,五伍为一“行”。后世多用“行伍”泛指军队。
    D. “荫”指因上辈地位而使得下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可以享受特殊待遇的一种制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芳年少英勇,事亲至孝。马芳年少时被北寇掳去,后因一箭射杀猛虎,俺答让他随侍左右;他把抗敌所得封赏都拿来奉养父亲。
    B. 马芳巧破敌谋,名震边陲。威远之战,马芳识破敌人诡计大破敌军;界岭口之战,敌寇初以为马芳不在,后来见到他就惊吓而退。
    C. 马芳身先士卒,宽以待人。每次出战马芳都亲身前往,而面对不知感恩的旧部田世威,他也不计较,知道这些事的人很多。
    D. 马芳智勇双全,多次建功。马莲堡之战,马芳先采用疑兵之计,大开堡门,通宵鼓噪,次日中午又麻痹敌军,最终击破敌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超迁都督佥事。已,袭寇有功,进二秩,为右都督。寻以功进左,赐蟒袍。
    (2)明日,芳蹶然起,乘城,指示众曰:“彼军多反顾,且走。”勒兵追击,大破之。
    【答案】10. C 11. A 12. C
    13. (1)马芳被越级提拔为都督佥事。不久,攻敌有功,晋升两级,担任右都督。不久因军功再提拔为左都督,被赏赐蟒袍。
    (2)第二天,马芳突然一跳而起,登上城头,指着敌人对众人说:“敌军多回头看,将要逃跑。”他率兵追击,大破敌军。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度”意思是“估计”,宾语是“寇且遁”,宾语后断开,“急”是“乘”的状语,二者构成状中结构,状中结构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D。
    众“方贺”的主语是“众”,“芳”是“遽策马曰”的主语,所以“芳”要放在后一句中,排除B。
    整句话的含义是:马芳估计敌寇要逃遁,急忙趁机攻击,斩杀很多敌人。众人正要庆贺,马芳立刻鞭打坐骑说:“贼寇来了。”催促士兵扼守险要之地,而自己断后。不久,敌寇果然聚集冲来。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每个皇帝对应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的年号可以有一个乃至多个。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每次出战……都亲身前往”错误,文中“芳卧,日中不起,敌骑窥者相属,莫测所为……”,可见并非每次都亲身前往,而是根据作战需要;“不知感恩”错误,文中“识者多之”的“多”为“赞许”之意,意思是“知道这事的人都称赞马芳”。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超迁”,(被)越级提拔;“已”,不久;“进”,晋升;“为”,担任;“寻”,不久;“以”,因。
    (2)“明日”,第二天;“蹶然”,突然;“乘”,登上;“指示”,指给……看;“反顾”,回头看;“且”,将要;“走”,逃跑;“勒兵”,率领军队。
    参考译文:
    马芳,字德馨,蔚州人。十岁时被北方敌寇掳掠去,让他放牧。马芳暗中用曲木做箭弓,削成箭习射。俺答打猎,猛虎在他前面怒吼,马芳一箭将老虎射死。于是俺答授予马芳上等弓矢和好马,让他在身边侍候。马芳佯装为他所用,却暗地从小路逃回。数次抵御敌寇有功,他授得官职后,因为父亲贫困,接受全部赏赐来侍养父亲。嘉靖二十九年秋天,敌寇侵犯怀柔、顺义。马芳驰马斩敌将,授职为阳和卫总旗。敌寇曾经侵犯威远,在盐场埋伏骁勇骑兵,而用二十骑兵挑战。马芳了解敌人诡计,用一百骑兵迫近敌军埋伏的地方,将精兵分成三部分,依次攻击敌人。军队奋勇跳跃,敌军骑兵惊退十里。敌寇扎营在野马川,约定作战日期。马芳估计敌寇要逃遁,急忙趁机攻击,斩杀很多敌人。众人正要庆贺,马芳立刻鞭打坐骑说:“贼寇来了。”催促士兵扼守险要之地,而自己断后。不久,敌寇果然聚集冲来。马芳战斗得更加尽力,敌寇最终退去。多次升迁到指挥佥事,又因军功,越级提拔为都督佥事。不久,攻敌有功,晋升两级,担任右都督。不久因军功再提拔为左都督,被赏赐蟒袍。三十六年,马芳改任蓟镇副总兵,分守建昌。土蛮十万骑兵逼近界岭口,马芳和总兵官欧阳安歼敌数十人,俘获骁勇骑兵猛克兔等六人。敌寇不知道马芳在,马芳脱下铠甲给他们看,都惊恐地说:“这是马太师!”于是退去。四十五年七月,辛爱率十万骑兵入侵西路,马芳在马莲堡迎击他们。堡墙坍塌,众人请求堵上它,马芳不同意。众人又请求登上高台,马芳也不同意。马芳下令打开城堡四门,偃旗息鼓,寂静得就像没人一样。等到天黑,火光冲天,通宵鼓噪。马芳躺在床上,到中午也不起来,敌人骑兵窥探的人接连不断,没人能猜透他要干什么。第二天,马芳突然一跳而起,登上城头,指着敌人对众人说:“敌军多回头看,将要逃跑。”他率兵追击,大破敌军。马芳有胆有智,了解敌情,所到的地方都是身先士卒。一年之中多次出师捣毁敌巢,有时亲自督战,有时派副将督战。马芳家里养着健壮之人,得到他们效死力。他曾经命令三十人出塞外四百里,斩杀俘获很多敌人,敌寇非常震恐。马芳出身士兵,十多年后成为大帅,身体受伤几十处,以少击多,没有不大胜的,威名震动边陲,是一时将帅之首。石州城被敌寇攻陷,副将田世威、参将刘宝被判死罪,马芳请求停止荫封自己的儿子,来赎二将的罪,被御史弹劾,皇帝下诏告诫训谕他。后来田世威又任将领,对待马芳很刻薄,马芳不与他计较,知道这事的人都称赞马芳。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①
    欧阳修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②,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注解】①此词作于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曾任扬州太守,在此修建一座“平山堂”。嘉祐元年,欧阳修作词为挚友饯行。②《宋史•刘敞(字原甫)传》:“为文尤赡敏,掌外制时……立马却坐,顷之,九制成。”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平山堂凌空矗立,诗人登堂凭栏远眺,青山迷蒙,时隐时现。
    B. “手种”“别来”看似寻常,实则深化情感。两位挚友手植垂柳,以此表达两人即将分别的依依不舍。
    C.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极写刘敞为文赡敏,可谓倚马之才,表达了词人对友人才华的赞誉之情。
    D. 下片勉人劝己,面对知己友人,不禁抒发人生感慨,使词在酒筵歌席之外表现出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15. 本词作者一改深情婉曲的词风,开豪放之词的先路,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词句分析。
    【答案】14. B 15. ①写景境界开阔。平山堂凌空矗立,壮丽雄伟,凭阑远眺之景,气势磅礴。
    ②写人豪情万丈。“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运用夸张手法,刻画出一个才华横溢、气度豪迈的太守形象。
    ③抒情豪迈达观。“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写出苍凉郁勃人生感慨,体现了词人豪放达观的心态。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B.“两位挚友手植垂柳,以此表达两人即将分别的依依不舍”错误,由注释一可知,“堂”是指“平山堂”,所以“手种堂前垂柳”是作者对往事的回忆。此刻当送刘原甫出守扬州之际,词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平山堂,想起堂前的杨柳。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风格特点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诗歌中找到能展现“豪放”特点的内容,如景、情、人。
    从诗歌所写之景来看,开篇介绍平山堂,“平山栏槛倚晴空”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其高无比,这一句写得气势磅礴,为以下的抒情定下了疏宕豪迈的基调,可见写景的境界开阔。
    从诗歌所写之人来看,“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是说我这位爱好写文章的太守,下笔就是万言,喝酒一饮干杯,表达了词人“心服其博”的感情,而且把刘敞的倚马之才,作了精确的概括,缀以“一饮千钟”一句,则添上一股豪气,于是乎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面前。人物形象可以说是豪情万丈。
    从所抒之情来看,“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意思是“趁现在年轻赶快行乐吧,您看那坐在酒樽前的老头儿已经不行了”,先是劝人,又回过笔来写自己。饯别筵前,面对知己,一段人生感慨,不禁冲口而出。不可否认,这两句是抒发了人生易老、必须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但是由于豪迈之气通篇流贯,词写到这里,并不令人感到低沉,反有一股苍凉郁勃的情绪奔泻而出,涤荡人的心灵。展现了词人豪放达观的心态。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首先从自己谈起,“_________,_________”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使用时挥霍无度毫无节制。
    (3)对“荆轲刺秦王”一事,历来见仁见智,在《六国论》中,苏洵就用 “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对这件事的否定态度。
    【答案】 ①. 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 毋吾以也 ③. 奈何取之尽锱铢 ④. 用之如泥沙 ⑤. 至丹以荆卿为计 ⑥. 始速祸焉
    【解析】注意如下字词的书写:“毋”“锱铢”“荆”。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和禅境,儒、道、佛、易______地将“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中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儒家的______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周易》用以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思维模式,以及人们“大团圆”的审美心理,似乎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式之中。“圆” 既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也是完满的表现,是循环往复的象征。这种观念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则一切都应该圆满无缺,缺则有憾。中国古代悲剧最悲的要算是关汉卿的《窦娥冤》了,剧中不但有血溅白练,而且还有六月飞雪,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但作者笔锋一转,却来个“窦天章为女申冤”,由悲转喜、由缺为圆。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______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大团圆”既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与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与妥协。它虽然推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圆熟精致的技能方面的发展,却也遏制了中国艺术的感染力,特别是悲剧中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或人物被毁灭而带来的令人______的震撼。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约而同 不偏不倚 弥散 触目惊心
    B. 不期而然 不偏不倚 弥漫 触目惊心
    C. 不约而同 一视同仁 弥散 惊心动魄
    D. 不期而然 一视同仁 弥漫 惊心动魄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使窦娥冤屈之大、痛苦之深充分显示
    B. 充分表现了我国古典文学的浪漫主义特色
    C. 使我国古典文学的浪漫主义特色充分表现出来
    D. 充分显示了窦娥冤屈之大、痛苦之深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圆”既是完满的表现,是循环往复的象征,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
    B. “圆”既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
    C. “圆”既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也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
    D. “圆”既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理解、构想和追求,也是完满的表现,是循环往复的象征。
    【答案】17. A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词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词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组,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不期而然:即不期然而然,没有料想到如此而竟然如此。此处是说儒、道、佛、易几家没有事先商量就都把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强调意见的一致性,故“不约而同”较符合语境。
    第二组,不偏不倚:指不偏袒任何一方,保持公正或中立。也形容不偏不歪,正中目标。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不偏不倚”强调的是折中,而“一视同仁”强调的是平等对待。故选“不偏不倚”。
    第三组,弥散:光线、气体、声音等向四外扩散。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此处修饰文化,应该是强调扩散,传播。故用“弥散”较符合语境。
    第四组,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此处是说“悲剧中美的人或事物被毁灭”带来的震撼,“毁灭”和下文的“撕肝裂胆”都强调情况的严重性,故用“触目惊心”较合语境。故选A。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从上文看此处是在举例说明“中国古代悲剧最悲的”地方,可见括号处是强调《窦娥冤》的“悲剧性”,与浪漫主义无关,故排除BC;
    从句式上看,A项强调的是“充分显示”,D强调的是“冤屈之大、痛苦之深”,故排除A。故选D。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文中画线句子有两处错误,一是搭配问题,应该是“完满的象征”和“循环往复的表现”,可以排除AD;
    二是语序问题,按照逻辑顺序应该是先说圆的基本特征,后说其深层意义,可以排除C。
    D项,还有一错误应是先“构想”再“理解”,然后“追求”。故选B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红楼梦》。(5分)
    20. 下面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三段判词,暗指《红楼梦》中三个女子的命运。请写出这三个女子分别是谁。
    ①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
    ②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 )
    ③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
    【答案】 ① 贾探春 ② 妙玉 ③ 王熙凤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主要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①“才自精明志自高”指的是她的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富贵蒙昏了头。“生于末世运偏消”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探春将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句中“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如在综观画里的女子一样在船上对着江边“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所以说的是“探春”。
    ②金玉质”是说妙玉出身于“读书仕宦这家”,且能诗会画,品性孤傲,自视高人一等,当极写其高贵。她想摆脱这个污浊腐败的现实社会,想弃绝尘世,但这只能是一种虚伪的幻想,结果还是“终陷淖泥中”,做了不“洁净”的人。说的是“妙玉”。
    ③“凡鸟”组成“凤”的繁体字;“一从”是指王熙凤在贾府顺从最高统治者贾母;“二令”是她在贾府可以发号施令;“三人木”的“人木”合成一个 “休”字,是指她最终要被休弃的。说的是“王熙凤”。
    21. 指出下列人物与贾宝玉的关系。
    例:林黛玉 (表兄妹)
    贾珍 ( ) 李纨 ( )
    【答案】 ① 堂兄弟 ② 叔嫂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基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题干要求指出下列人物和贾宝玉的关系。
    先看贾珍。从“珍”可知,这是以“玉”为部首,应与贾宝玉同一辈分;二人分属宁国府和荣国府,而宁国公与荣国公是一母同胞的兄弟,贾珍是贾敬之子,贾宝玉是贾政之子。所以贾珍和贾宝玉是堂兄弟的关系。
    再看李纨。李纨是贾珠的妻子,贾珠是贾宝玉一母同胞的兄长,所以贾宝玉和李纨是叔嫂的关系。
    2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日晷看似简单,内藏玄机。①________ ,两者相当于钟表的指针和表面。带有刻度和文字的圆盘,称为晷盘。以晷盘中心为基点,均匀的分出刻度,用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小时。穿过晷盘中心,与晷盘保持垂直角度的铜针,称为晷针。晷针与地轴平行,起着“立竿”的作用,②________,会在晷盘表面上“见影”,根据针影位置所在的晷度,就能知道现在是什么时辰。日晷计时简单可靠,③________:一是日晷依赖阳光,如果是夜晚和阴雨天,日晷就失去了计时作用;二是春分和秋分时节,太阳运行轨道与赤道和晷盘平行,日晷上没有影子,也就无法标示时间。
    【答案】
    ① 它由晷盘、晷针组成 ② 当太阳光照到晷针上时 ③ 却也有使用限制(缺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由前面可知,此处的陈述对象是“日晷”,由后面“两者相当于钟表的指针和表面……称为晷盘……称为晷针”可知,此处是说日晷“由晷盘、晷针组成”。
    第二处,由前面“晷针与地轴平行,起着‘立竿’的作用”和后面“会在晷盘表面上‘见影’”可知,此处是说“见影”的条件,即“当太阳光照到晷针上时”。
    第三处,由前面“日晷计时简单可靠”和后面“一是……二是……”的内容可知,此处说的是日晷计时存在的缺点,因与前面内容相反,所以第三空要使用转折词“却”。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杜甫把李白作为自己追寻的偶像——“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他为李白写了十几首诗来表达自己对他的热爱,同时也努力汲取李白的优点来丰富自己,于是他的诗在沉郁中添加了豪放,于悲怆中又展现了辽阔。
    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举国悲恸,世界哀思,长沙市花店一时告磬,人们说,他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和人民,这才是真正的偶像。
    偶像,本义是指用土木等雕塑的神像。后来,人也可以成为偶像。在那些被树起来的偶像身上,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和完美人格的向往与追求。《人民日报》评论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偶像,一个群体有一个群体的向往。
    作为一名高中生,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追寻偶像”的看法。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书写工整,不少于800字。
    例文:
    追寻真正的偶像
    时代的陀螺飞速转动,在快与变之中,在速生与速朽之间,有一个坚定稳固的内核,经历时间的淬炼,散发出属于一个时代的灼灼光芒,那就是对偶像的崇拜与敬仰。
    一个时代的原貌,总是众生喧哗而又面目模糊。我们迫切的需要一份火种来划破长空,照亮迷途。他们是黑暗道路的点灯人,是探索未知的先行者,他们是时代的偶像。让思绪随着演讲者的声音溯回历史——那个时代,艰苦奋斗,让铁人王进喜的闪光,明亮了无数人精神中的浩浩心火;那个时代,奋斗中的一剪背影,让“当代保尔”张海迪的微光,荡开了无数人迷茫的雾霭……
    还有数不尽的时代,数不尽的偶像,他们的一次次闪光,对于每一个平凡如你我的人来说,都意味着一次洗礼,一场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常思索,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成为偶像?才发觉,是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无数人的理想,是肩负的责任让他们成了时代的脊梁,原来是时代的刀刃雕刻出了偶像最生动的模样。
    属于21世纪的你我,必会难忘这20年间时代给予的馈赠与发出的挑战。2003年的非典,他身着白衣,心有锦缎,2020年的新冠,他最美逆行,奔赴战场:他是我们毕生敬仰的偶像钟南山院士。17年的时间,社会的齿轮高速运转,世界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可当责任再次落在他身上,时代再次迫切的需要他时,他依然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我们称他为偶像,是因为在他身上闪烁着这个时代最耀眼的光芒,是因为他的负重前行庇护了你我的岁月静好。
    在这个浮躁的功利的社会之下,不忘初心的精神,缔造了每一个或伟大或平凡的偶像。是为武汉捐赠两百吨大米的袁隆平,是坦言一包方便面也可以公示的韩红。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去诠释着这个时代最美好的模样,用手中的画笔为社会涂上一抹众人期望的色彩。
    在2020年抗击冠状病毒疫情的第一线上,我们惊喜地看见许多90后的身影。他们勇敢地接过使命的接力棒,无比坚定,眼中饱含泪水的说道:“17年前我们被全社会保护着长大,如今换做我们来捍卫大家。”蓦地惊叹,这便是偶像的力量。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走出演讲者为我们搭建的群星璀璨的历史舞台,走向属于你我的早已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原来始终有两种力量在我们一生中激荡。一种推着我们向外走,一种拉着我们向内收,一种力量让我们锐不可挡奔向远方,一种力量,让我们不忘初心返还原乡,那是心中偶像源源不断输送的能量。
    此刻,我想:偶像从不是专属于聚光灯下的产物,他们只是举起自己的炬火,照亮天地一方,予人无尽希望。
    【解析】
    1.审材料
    材料共三段文字。
    第一段材料以杜甫追寻自己的偶像李白为例,写出了李白这一偶像对杜甫的积极影响,汲取李白的优点来丰富自己,从而让自己的诗歌有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一段肯定了正确的偶像的积极作用。第二段材料以袁隆平院士为例说明真正的偶像是谁,是这些把自己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人,给学生指出追寻偶像的方向。第三段材料,讲述了偶像的本义和偶像的积极意义,即“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和完美人格的向往与追求”。由此可知,本次作文与“偶像”有关,即应该追寻怎样的偶像。
    2.审要求。
    作为一名高中生,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追寻偶像”的看法。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书写工整,不少于800字。
    写作者的身份是高中生;
    文体是议论文;
    内容方向是谈谈对“追寻偶像”的看法。
    【立意】
    1.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有正确的偶像观;
    2.要以有理性有追求的人为偶像;
    3.跟随新时代正能量偶像,坚守初心,励志前行。
    【素材】
    1. 偶像的价值在于助人追求梦想。这一点最好的体现在于治学方面。贝多芬作为名震天下的“交响乐之王”,拥有无数崇拜他的人,而在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的人都在音乐方面有不小的造诣,而贝多芬本人又很崇拜莫扎特,尽管这一众音乐家之中很多人都没有见过面,但这种对音乐的热情加上对伟人的崇拜仍是欧洲古典主义直至浪漫主义时期涌现大量名作的原因。由此可见,当偶像作用于个人时,它为追随者同时提供了动力与目标。
    2.古希腊柏拉图崇拜苏格拉底,专心学习哲学,终与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还有莫泊桑对福楼拜的崇拜,莫扎特对海顿的崇拜,正是因为对自己所向往学识的崇拜,正是对自己涉猎领域精湛之人的崇拜才让他们都在自己的事业领域达到巅峰,海阔天远。
    3.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