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龙门学校2021—2022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3-01-29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龙门学校2021—2022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②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③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④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围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⑤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⑥“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⑦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⑧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改动)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孤立和隔膜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并不是指单个人之间,当然,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
    B.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C.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D. 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膜,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 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 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过程中,原有生活方式暴露出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D. 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3. 中国乡土社会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现代诗,完成4—6小题。
    烛焰(节选)
    台静农
    晚春的一个早晨,早餐以后,大家都期待着吴家的少爷出殡。妇女们盼望更切,在后街住的,却早到认识家的店铺里等着。这些人好像上元节看春灯似的,然而大家的心情却不是那样的愉快。
    有些人家将表示哀悼的门灯已经挂在门口了,虽然烛犹未燃。
    “说是辰时,现在应该发引(俗称发殡)了。”天宝号的东家王华亭向他对门糖号的管事江仲和说。
    “吴三爷家近几年命运实在坏,这样好的少爷居然不在了,没想到将媳妇娶到家冲喜也无用。”
    “按理冲喜是见效的;不过新人一到家,病人即有起色才好;要不然,是不好的。吴家少爷当喜轿到时,还在床上发烧得人事不知呢。”王华亭有经验似地说。
    这时候开路铜锣的声音,镗镗地响起来,大家都知道吴家的灵柩是快到了,于是都伸了头向南望。不久,棺到了,在棺的最后,一群妇女们拥了一个白服啜泣的少妇,头下低着,走路好像一点力气都没有,伊(她)的哀伤不胜的样子,使大家更敛容地注视。
    棺渐渐地远了,伊也随了棺渐渐地离开了人们的注视,有些妇女们依旧含了眼泪向伊的背影怅望。“姑娘是这样的漂亮,婆家和妈家,又有钱又有势,偏偏命薄!”“吴家少爷并未听说有病,居然一病就去世。”“为什么冲喜也无用呢?”
    “是呀!去年张家二少爷不是冲喜冲好的么?”
    妇女们都是对于命运不可挽回的太息,纷纷地议论起来。
    一天,伊的一个远亲表叔来,一一便是伊的媒人,他是受了吴家的托,来要求伊早日出嫁。他曾表示吴家少爷是在病,但病却不是如何厉害,据吴家双亲的意思,是希望伊能过去冲冲喜.当时伊的父亲听了,便有些踌躇,于是模糊地回答了他,就是说嫁妆恐预备不及,等想一想才决定。
    当晚伊的父亲便同了伊的母亲商议:
    “吴家要翠儿去冲喜,到底要不要答应他呢?”
    “我想还是迟迟,现在什么也预备不及;吴家少爷病既不厉害,何妨跟他说,等一等,两家都从容些。”伊的母亲说。
    “究竟吴家孩子病得怎样并不清楚,也许病得厉害。”
    “啊!”伊母亲很惊异地表情,“既然是这样,那么,还是迟一迟再说。”
    “女儿毕究是人家人,你不答应也不成话。”
    “那么,”伊的母亲深深地叹了气,“或就答应吴家,我想,当不会有什么——”
    第二天伊的事便决定了。又过了几天,伊的母亲便告诉了伊,但没有说到冲喜。伊很羞涩而且茫然,好像感觉到将孤零地向另一个的世界走去。
    “那么就要预备。明天就可以回人家的话。”
    伊上轿的时候到了。母亲自己很严肃地在神灵和祖宗的面前烧了香,然后将两只深色红烛燃起。
    女仆们在地下铺好了红毡。伊已妆扮齐备,于是由姑母和姨母引到堂屋,行辞家的礼仪。在奏乐与爆竹的声中,伊是辞开了二十年来朝夕不离的双亲。伊的啜泣的声音,使大家顿时变成了静默。母亲更是怅然了,好像是一只可爱的鸟从伊的怀中飞去,不由地落下了眼泪。“翠儿这婆家、我也倒放心,不过吴家孩子在病着——”母亲含了眼泪说。
    “太太还不知道,昨天吴家听差来,他说少爷听小姐去,病早好了呢。”老仆妇李妈站在一旁,突然憨笑着接了说。 
    “这老东西,说话不三不四的!”姑母笑了申斥她。
    母亲也微笑对着姑母。虽然是觉得李妈的粗野,但话是吉利,却也很安慰。
    在香案上,左边的烛焰,竟黯然委谢了,好像是被急风催迫的样子;至于右边的,却依然明闪地发光。
    母亲的颜色惨白了。大家也凄然地对着。
    这右边的烛焰,愈颤动了,烛泪不停地流满了烛台。大家都感觉着,不幸将即刻来到。
    终于姑母在惊慌中想起了:悄悄地走到神灵的眼前,将双烛吹熄了。
    从此以后母亲的心中,时时刻刻,都不曾忘记伊的不幸的预兆。虽然伊出嫁才三四日,却以为是很久很久了。
    伊的哭声,在伊上轿时痉挛得尤其厉害,所以母亲的耳边,仿佛还听着那哭声。好像那盛礼,并不是喜事,是将女儿拖送到恶命运的领土去。
    一天晚间,母亲同父亲说:“翠儿嫁了这几天,我的心神总是不安一一好像就觉得吴家少爷的病很厉害。”
    “这不过是心里的疑惑,哪有的事?我们一生没有做过亏心事,难道只一个女儿就是这样不幸么?”父亲自信地说。
    这时候隐隐听着外面大门,有人紧急敲着,这声音是冷峭而且锐利,刺进伊的双亲的心中,都战栗了。
    不久,李妈没有表情地从外边来,蓦然地说:“吴家派人来送信,说新姑爷——申时去世了!”伊的双亲的心,是碎裂了。昏昏的灯光,笼罩了全室,好像有无数阴灵隐伏在这昏沉的阴影里。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十九日(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所描绘的乡土,是一个隔绝的、蒙昧的病态乡土,台静农始终在批判与怜悯的“矛盾”中艰难创作。
    B.小说开头,在期待着吴家少爷出殡的人群中,有些妇女“含了眼泪”怅望,同情怜悯着新寡妇的遭遇,这些人与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是有本质区别的。
    C.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将吴家少爷出殡的场景设置在“晚春的一个早上”。作者有意将季节安排在“晚春”,“晚春”是春天的结束,有暗指吴家少爷“死于盛年”的意思。
    D.小说以乡风民俗为叙述主线,以场景展示为叙述模式,展示了吴家少爷出殡、翠儿婚事的商定和出嫁后众人的交谈等主要场景。
    5. 文中划线处都写到“烛焰”,请结合小说内容理解其意蕴。(6分)
    6.简要分析“冲喜”这一习俗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李白传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 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 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7.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B.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C.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D.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8.下列对文中所涉及加点字的有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常说的“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 《大学》 《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左转》。
    B.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C.文中“不知翰林至此”,此处应指“翰林学士”,是朝廷中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的。古代负责诏书起草的工作非常重要,但唐代的翰林学士实际上并不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工作。
    D.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李白的死罪。
    10.把下例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5分)
    (2)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2题。
    遣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本是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C.“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12.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6分)
    (三)古诗文情境式默写(本题共3小题,8空,16分)
    古诗文默写,完成13题。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琵琶女年轻时人们对他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英雄刘裕成长地的历史遗迹呈现在读者面前。
    (3)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把周瑜作为“千古风流人物”的典型形象来刻画,“_____________”一句是以装扮显现人物的儒雅风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Ⅰ(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从古至今,人类举头望月,传颂动人神话,谱写优美诗篇,却极少有人意识到,亿万年来,(    )。今天,科学家们可以用激光精确测量地月距离和监测月面情况,普通天文爱好者也可以用望远镜了解月球正面的每一片月海和每一座环形山。但是在“嫦娥四号”探月之前,人类的探测器还从未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号”取得圆满完成,我国成为首个世界上成功实行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人类开启了探索月球背面的新纪元!
    中国飞控中心将要出版的《月背征途》是一本记录挑战过程的科普佳作。翻开书稿,犹如打开一扇“时空之窗”,忠实记录月背探测之旅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我们能够循着“玉兔二号”的足迹,跟随驾驶员团队,直面月背的孤寂与神秘,体味探索的艰辛与乐趣。
    1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月亮的“图案”没有变化,月球正面是人们只能看到的一面
    B.人们总是只能看到它的一面——月球正面,但月亮的“图案”从未变化
    C.月亮的“图案”从未变化,人们总是只能看到它的一面——月球正面
    D.月球正面是人们只能看到的一面,虽然月亮的“图案”没有变化
    15.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C.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D.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6.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共10分)
    17、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②疫情发生以来,至少98.0%左右的受访者更加注重个人卫生了。③防疫期间,受访者养成了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和多通风等好习惯。④借助这次疫情,使人们认识到了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性,⑤此前,数次有关部门整治随地吐痰,但未起到根治之效。⑥“公筷公勺”数十年前便已倡导,但难以撼动传统习惯。⑦疫情过后,全社会要通过法律法规手段及时引导人们转变观念,也要更加重视开展文明生活救育。
    (1)语句:   ;修改为:      ;
    (2)语句:   ;修改为:          ;
    (3)语句:   ;修改为:       ;
    (4)语句:   ;修改为:            。
    18、阅读下面的文段,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下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6分)
    ①严冬之下,有人热衷“低温养生”,尝试冬泳、洗冷水澡等。专家表示,所谓的“低温养生”注重的是自然环境下低温对人体的调节。如果通过冷水澡、冬泳、穿得少来人为地降低体温,有时不仅无法达到长寿的目的,反而损害健康,特别是老人、儿童等体质较弱或患心脑血管疾病、怕冷体质的人,一味地追求低温,易导致感冒、冻伤等不适症状。
    ②某些低温习惯有助于身体健康,比如饮食方面,低温能减少高温烹饪时致癌物出现的几率,又能最大限度保存食物中的养分,低温烹饪应以细火烹煮为佳,注意适当低温烹调。
    ③睡个“低温觉”也有利于养生。人的体温晚间9点至11点开始下降,凌晨1点至3点降到低谷。夜间休息的时间正好是“低温养生”的好时机。因此,每天应该按时休息,保证充足睡眠。
    四、作文(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20年,我们国家经历“新冠病毒”疫情、中美贸易战,实现嫦娥五号探月采样归来;你经历居家学习、中考,迎来高中生活……
    此刻,回望过去,你会赋予2020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
    请以“2020的色彩”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