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调研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和中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纯粹的文学理论术语,误读由布鲁姆提出。他认为本文的意义依阅读行为而产生,阅读行为使文本内在的差异关系活动起来,使意义在这种关系中得以产生。这样,本文的阅读一方面是实现文本意义的前提,另一方面它还对文本有合理的、必然的倒转。基于此,他认为:“阅读,如我在标题里所暗示的,是一种异延的、几乎不可能的行为,如果更强调一下的话,那么,阅读总是一种误读。”许多相对主义者认为这是一种绝对的、偏激的理论,它排除正读的可能性。事实上,我们所谓的正读,是在一种理想条件下才会产生的解读,而此时的读者也是“理想的读者”。
误读是一种有意义的、创造性的解读方式,是在理解或部分理解了本文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阅读。阐释学理论家狄尔泰曾说:“阐释活动的最后目的,是比作者理解自己还更好地理解它。”按阐释学家的方法解读后的本文带有自我的烙印,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误读是对读者自我的充分肯定,创造性的合理的误读是自我的实现与满足。误读是对已有结论或权威观点的挑战,它能带来文学的新的意义,观点和研究方法,它最大的贡献在于能使文本意义增值。对于一些文本或艺术品来说,其意义是一个被无限发现的过程。不只是新的误解源泉不断被清除,以至意义从遮蔽它的所有事件中透露出来,而且新的理解源泉也在那里源源涌现,揭示了意想不到的意义因素。
(摘编自张璐《论文学增值的途径——文学误读》)
材料二:
在个性化阅读中往往产生“误读”现象,而“误读”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究。
其一:诗歌意象的跳跃性引发不同的理解。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共含六个物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人凸显鸡声和脚印,再由鸡声及茅店再及空中月;由脚印联系到桥板再到霜。通过物象的逆序安排,早行人的形象呼之欲出。这是从视像的角度来欣赏。若从内容来看,此联写鸡啼,状残月,描人迹,绘银霜,有声,有色,有光,有温度,但所突出的重心还是“诗眼”——“早”字。诗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体化。这两种解读都属于对此诗的“正解”。
其二:语言结构的开放性促使误读的形成。文学作品作为艺术信息的符号形式,具有二重性,即语义信息与审美信息。语义信息是一种有着确定性意义的信息,属表层意义,它解释、说明事物,是理解审美信息的基础,也是步入艺术世界的阶梯;审美信息是一种意象性信息,属深层意义,它熔铸了作家主体的情绪、体会,负载情感意味,且模棱两可。对于一首诗来说,语言结构的特殊性、开放性,使得所营构的境象存在多面性,本身即具有“潜在的意义系统”或“信息容量”,它们往往超越一般语言之能指、所指阈限。这种开放性结构,从纵向上讲,随着历史的推移,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审美趣味的变化也会造成艺术评价的差异,所谓“诗文之传,有幸有不幸焉”。从横向上讲,诗歌一经面世,就要面对所有的读者,当它们面对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审美角度和审美趣向的读者时,它们就表现出了最大限度的非限制性和灵活性。如北宋科学家沈括读了杜甫《古柏行》中的诗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后就指责杜甫诗中的古柏“无乃太细长乎”,因为他计算出四十围“乃是径七尺”,他以精确的科学记数来解诗,拘泥于生活的真实。
其三:诗歌语句的浓缩性造成解读的分歧。语言精练是诗词重要特点之一,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形式便是语句的浓缩性。在中国古诗词中,缺失主语、使用倒装句式、采用典故、频繁类比等手段都可增强诗词语句的浓缩性。如对“江枫渔火对愁眠”句中的“江枫”的理解,人们常常把它解释为“水边的枫叶”。事实上,这里的“江枫”指寒山寺外的两座桥,即江桥与枫桥。句中省略定语“江”和“枫”的中心语——“桥”。“江枫渔火”实指此两桥下的渔火,与“火红的枫叶”无关。由于这一省略,遂成误解。这应属于解读中的“反误”现象。
诗词鉴赏的结果不外乎三种。一是“正读”;二是“误读”,包括“正误”和“反误”。“正读”现象让人欣慰,而“误读”现象应区别对待,不可盲目。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可全盘肯定。我们承认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同时,应把握审美鉴赏的共性或客观标准的存在。我们必须意识到“诗无达诂”中还有“诗”在,“空白”之外还有“文本”在。文本中已经写出来的部分其实为读者提供了“重要的暗示或提示”,这正是对“个性化”阅读的一种规范。多元解读不是乱读。说诗、赏诗一旦脱离作品的整体性而随心所欲,就可能落入“蔓延的相对主义或感情用事的唯我论”。
(摘编自蔡雪妹《论古典诗歌鉴赏中的误读现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认为布鲁姆的观点过于绝对、偏激,它排除正读的可能性;正读是“理想的读者”在理想条件下才会产生的解读。
B.误读是对读者自我的充分肯定,常常能使文本意义增值;对于某些作品来说,误读的意义是一个被无限发现的过程。
C.诗歌“误读”的产生是由诗歌意象具有跳跃性、诗歌语言结构具有开放性、诗歌语句具有浓缩性这三大因素引起的。
D.诗词鉴赏中,对“反误”要宽容,但不可纵容;允许读者“误读”,但对“反误”不能不置可否,不能无原则地鼓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论述的内容都与“误读”相关,材料一阐释了其内涵等,材料二则主要探究了其产生的原因。
B文学作品有语义信息与审美信息,分别属于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表明了文学作品语言结构的开放性。
C.由于读者的阶层、文化背景的不同,诗歌表现出灵活性,因此,诗歌阅读是可以随意发挥的接受活动。
D.多元解读不是乱读,不能完全脱离文本,“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但还是林黛玉,不是薛宝钗。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伊瑟尔说:“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B.克里斯蒂娃说:“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引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C.克罗齐说:“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任何时代都有重写文学史的欲望,这是由每个时代的语境和话语权所决定的。”
D.童庆炳说:“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
4.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本来是表现恋人间的相思之苦的,但现在却被用来比喻教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被读者广泛接受。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读者为何广泛接受。(4分)
5.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对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的“神游者”和“多情人”,有人认为都是苏轼,有人认为都是周瑜。李老师赞同前一种说法,否定了后一种脱离作品的分析。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钢琴小梁
刘心武
那家人住着好大一幢别墅,女主人为了某种考虑,要把女儿的钢琴从一楼挪到三楼去。搬家公司都有挪钢琴的业务,但是女主人早就知道,有“要想平安换琴房,必得请来钢琴梁”一说,钢琴梁并非艺名梁粱或梁云迪的钢琴演奏家,他是个搬运工,起先受雇于一家搬家公司,他五短身材,膀大腰圆,络腮胡子,超厚嘴唇,堪称大力士,总是负责搬运体积最大、分量最沉的东西,遇到钢琴,总是以他为主,带着另外三四位师傅一起搬运,从未有过闪失,后来音乐学院大搬迁,需要把几百架钢琴从旧琴房挪到新琴房,他带队把任务完成得极为出色,名声大噪,就脱离那家搬运公司,自己注册了一家专门挪移钢琴的小公司,如今城里跨入小康的家庭,多有为独生子女置备钢琴的,富豪家庭更在别墅中摆设三角大钢琴,因此,钢琴梁的生意相当不错,当然,如果不是钢琴,凡特殊的重物,他那个小公司都承揽手工搬运。
那富家太太打通了钢琴梁电话,说当年钢琴进家,就是请他搬运的,第二天调琴师来调琴,说凡钢琴梁搬运的钢琴,不仅没有纹丝磕碰痕迹,而且调起来一定不会遇到异常情况,说明梁师傅不是仅仅靠力气,更多是用脑子,因地制宜地进行挪移,是把钢琴也当作一个生命来呵护的……钢琴梁还能回忆起那次搬运的情况,问明别墅楼梯的结构尺寸,同意接这个活儿,却提出一个附加条件,就是他儿子这几天放假,媳妇在超市上班,怕他也走了,孩子在租借房那边乱跑,因此,他带三个师傅来的同时,还想捎上他的儿子梁勇,希望能给他儿子提供一个做作业的地方,富家太太问他儿子多大,原来,跟她宝贝女儿一样大,都上小学五年级,就爽快地同意了:“就带他来吧,他们俩还能一起学习,挺好的。”
那天钢琴梁带着三位师傅来了,富家太太忘了那孩子的名字,就笑称他钢琴小梁,又唤过女儿薇薇,安排钢琴小梁和薇薇在一楼大客厅落地窗旁的麻将桌那里写作业。
那边富太太给钢琴梁提要求,钢琴梁拿出卷尺,量楼梯的尺寸,拐弯的地方,量了好几次,精确到微米,量完直嘬牙花子,甚至提出:“您干嘛非挪楼上去呢?”富太太也不解释,只表示她会多给劳务费。
这边钢琴小梁和薇薇坐在麻将桌边,各自摊开自己的课本作业本,钢琴小梁认真地做算术题,薇薇却尖着耳朵听那边的动静,生怕她妈妈改主意,冲那边大声嚷;“就搬楼上!就要搬嘛!”她想的是,这一搬,还得请调琴师再调音,也还要再调整从音乐学院特聘的钢琴老师来家教的时间,她可以轻松愉快好几天了,啊呀,夜里做梦该不再有那些钢琴谱上的“料料”乱蹦乱跳变成癞蛤蟆的怕人情景了!
薇薇问钢琴小梁上的哪个学校,小梁道出那借读学校的名字,薇薇撇嘴:“连区重点都不是呢!”就告诉小梁自己上的是什么名牌学校,虽然在市中心很远,但每天有雇的司机接送,那车可是宾利啊,听说过吗?小梁不懂什么是宾利,但是也很自豪,他指指窗外:“我爸新买的!”那是一辆国产小面包,薇薇笑了:“那也算是车?”做完三道题,小梁说:“我要玩玩了。”薇薇说:“好呀!我们地下室有游泳池,你想游吗?”小梁说:“爸爸定的规矩,我做完三道题,可以轻松三分钟。”就从衣兜里掏出个木头削的手捻陀螺,在那麻将桌上玩了起来,薇薇也玩,总不能让陀螺久转,就愤愤地问:“你会弹钢琴吗?”小梁摇头,薇薇用手指划脸皮:“还钢琴小梁呢!叫你琴盲小梁还差不离!”这时候就听楼梯那边有钢琴梁号令另外三位师傅的声音,小梁就说:“你家这台琴是奥地利生产的蓓森朵夫吧?比德国产的斯坦威还贵还重。”薇薇双手一拍:“哇噻,你懂钢琴啊!”
那天那时候,薇薇的爷爷先坐在客厅沙发上打瞌睡,后来醒了,招呼薇薇:“宝贝儿,小天使,我的报纸呢?”薇薇很不耐烦:“不就在荼几上吗?”小梁就过去,从茶几上拿起报纸,双手递过去;“爷爷,您看报。”薇薇爷爷接过去,惊讶地望着他,问:“你是哪家的孩子?”薇薇就大声说:“他是钢琴小梁!”又问小梁:“你看他像不像老了的喜羊羊?”小梁不言语,心想,我爸教我的,对长辈要尊敬。薇薇又告诉他:“爷爷平时不住在这儿。他自己也有大单元。他要过生日了,多少岁呀?不告诉你,你自己猜。”小梁问:“爷爷过生日,你送他什么礼物呀?”薇薇说:“我画张画儿送他,他准特别高兴。”小梁说:“我爸下月过生日。我要买个钥匙链送他。现在保密呢。”薇薇说:“买什么呀!我有好多钥匙链,外国的,我去拿一堆来,你随便挑。”小梁说:“我自己买。”薇薇问:“你哪儿来的钱?”小梁说:“我捡饮料瓶卖废品,攒十来块了。我要买个他最喜欢的。我知道他最喜欢什么样的。”后来他们又写作业,又玩陀螺。
钢琴挪窝成功了。富太太付了钱,一边往外送钢琴梁一边就给调琴师打电话。那辆小面包车开走了,富太太发现薇薇手里捏着个东西,忙问:“那是什么脏东西?扔了洗手去!”那是钢琴小梁送给她的,钢琴梁亲手雕出来的陀螺。薇薇把紧握陀螺的手藏到身后,宣布:“我要跟钢琴小梁做朋友。我会邀请他再来跟我一起做作业!”富太太两条眉毛快飞出脑门,张开嘴巴半天合不拢。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刻画钢琴梁的外貌,突出他的“膀大腰圆”,一个能搬运体积最大、分量最沉东西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B.钢琴梁提出带儿子来做作业,富太太问明钢琴梁儿子年龄等情况后才答应,将富太太的势利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C.钢琴小梁是富太太给钢琴梁的儿子临时取的一个称呼,因为她忘记了他的名字,这反映出富太太的随机应变。
D.钢琴小梁把陀螺送给了薇薇,薇薇的妈妈让薇薇扔掉,薇薇却把陀螺藏到身后并说会邀请钢琴小梁来一起做作业。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钢琴梁带队出色完成音乐学院几百架钢琴挪移任务,与前文引用的“要想平安换琴房,必得请来钢琴梁”相呼应。
B.钢琴调琴师称赞钢琴梁挪琴靠的不仅仅是力气,还有智慧以及对钢琴生命般的呵护,侧面表现了钢琴梁挪琴技艺的高超。
C.钢琴梁接受富太太家挪钢琴的任务时提出带儿子来写作业,既与上文的内容相照应,同时也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D.钢琴小梁与薇薇在一起写作业,当她问清钢琴小梁借读的学校后,就炫耀自己的名校与家庭财富,与结尾的表现形成对比。
8.请简要赏析小说结尾处画横线的句子。(6分)
9.小说在叙述钢琴小梁与薇薇做作业时,叙写薇薇的爷爷要薇薇找报纸的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轩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大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B.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C.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D.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九鼎,传说夏禹铸了九个鼎,象征九州岛,夏、商、周三代奉为传国之宝。
B.“欲王者”与“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两句中的“王”字含义相同。
C.“故拔一国”与“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拔”字含义不同。
D.寡人,意为寡头,在文中是秦王自称,春秋战国时君主常如此显示自己大权在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错、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战事。司马错主张先攻打蜀国,张仪表示反对并主张先攻打韩国,秦王于是让张仪阐述先攻打韩国的理由。
B.张仪认为:韩国犹如天下的市场,先攻打韩国,可逼迫周王交出九鼎宝器;而攻打西方的蜀国,劳民伤财,成就不了霸王之业。
C.司马错依据夺取天下的规律否定了张仪的意见。他认为要想国家富强,先要扩张领土;要想兵强马壮,先要使人民富足;要想称王,先要广施仁政。
D.司马错分析说,秦国攻打蜀国容易取胜,可以得到扩大版图、使百姓富足等好处,还能得到天下人的支持,可谓名利双收;攻打韩国则很危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4分)
(2)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4分)
14.司马错为什么主张先攻打蜀国?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感讽五首(其一)
李贺
合浦①无明珠,龙洲②无木奴。
足知造化力,不给使君须。
越妇未织作,吴蚕始蠕蠕。
县官骑马来,狞色虬紫须。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
“不因使君怒,焉得诣尔庐?”
越妇拜县官:“桑芽今尚小,
会待春日宴,丝车方掷掉③。”
越妇通言语,小姑具黄粱。
县官踏飧④去,薄吏复登堂。
[注]①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古代盛产珍珠。东汉时合浦太守贪得无厌,命人大肆开采,使珠贝迁徙,百姓无珠可采。②龙洲:在今湖南汉寿县,盛产古代被称为“千头木奴”的柑橘。③掷掉:抛掷织布梭。④踏飧:饱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现实主义叙事诗,一反李贺大部分诗作幻怪诡谲的风格,而以极其平直、质朴的语言进行写人叙事。
B.前四句先引用典故,再指出大自然为人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资源,也经受不住“使君”这类贪官无休止的搜刮。
C.“怀中……行书”两句表明县令的催逼不是个人行动,而是官府规定,从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整个官府机构。
D.最后两句以人物行为的对比作结,诗歌戛然而止,这种留白式结尾韵味悠长,耐人寻味,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16.诗中的县令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诗歌是怎样从正面刻画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无衣》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语意递进发展,如“与子同仇”侧重表达同仇敌忾的情绪,而“____________”则是行动的开始,“____________”则指将士们奔赴前线共同杀敌。
(⑵)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并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3)古人善于用典。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游子、思妇间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留声机发明之前,人们若要留住美妙的乐声,除了 ① ,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将乐谱书写下来。但是,纵观人类发展史,很早就能够掌握记录音乐能力的文明 ② 。乐器作为音响的制造者和承载者,自然成为许多记谱法的天然凭据。中国传统乐器和器乐文化 ③ ,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算起,已有八九千年历史。
( )。比如琴曲《梅花三弄》,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纂的《神奇秘谱》,经后世琴家打谱演奏,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大量古谱文献记载,这些音乐珍品便永远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了。
中国历代典籍浩如烟海,一份份乐谱文献宛如颗颗明珠,闪烁着璀璨的光芒,为我们今天的音乐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下列句子填入文中括号内,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古谱代表着现存中国传统音乐的源头 ②创造出的乐谱更是千姿百态
③今天我们听到的很多传统乐曲,都有相应的古谱渊源 ④历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记谱法各异
A.①④③② B.①②④③ C.④②①③ D.④①③②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当下,放眼全国,越来越多旅游景区、博物馆、城市地标正加入文创雪糕热潮。从一句“万物皆可雪糕”,不难看出文创雪糕强大的“出圈”效应。文创雪糕确实是一种创新,被称为舌尖上的“风景”——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吸睛的颜值, ① ,又能实现社交功能。如此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文创雪糕走红 ②
然而,文创雪糕要想长红, ③ 。与普通雪糕相比,文创雪糕不接地气的价格让它不免带有一丝“孤冷”气质;重颜值轻品质,品质与价格不成正比,也难以让消费者买账。文创雪糕具有很强的场景消费属性,一旦离开特定场景,售卖容易受限。一些文创雪糕局限于跟风效仿,缺乏口味创新、个性设计,品质内涵亟待提升。
立足消费升级大背景,只有文创雪糕激活文的基因,深耕创的特色,在口感工艺,标准制定、IP变现等方面持续完善,实现品质与内涵双增加,才能让自己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更有味、更美味。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回望中国新时代的这十年,你会看到什么?高度、深度、跨度、速度、精度、力度。这十年,从这六个维度看中国,我们看见大国重器、重大工程,更看见一个个普通中国人的奋进脚步、拼搏身影。
请从上述六个维度中任意挑选两个维度,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所受到的启示,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