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山东省潍坊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达标检测(2)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3-01-02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高二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达标检测(2)·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核心概念,出自孔子,其核心是“温柔敦厚”。历史地看,诗教是他为中华民族开创的一种诗歌教育传统,并深刻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发展走向。诗教由“诗”和“教”组合而成,其意是以“诗”为“教”。
    在孔子看来,《诗经》所书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可以通过阐释而传播,以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通过人们的广泛参与实现对社会政治、伦理的建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虽是情感表达的结晶,却具有“兴”“观”“群”“怨”等特点,能“事父”“事君”,具有维系人际秩序的政治功能。不仅如此,在《论语·为政》里,孔子称《诗经》“思无邪”;在《论语·雍也》里,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以,“不学《诗》,无以言”。这些是孔子的《诗经》观,也是其诗教观。孔子之后的儒者,诸如孟子、荀子、郑玄、孔颖达、朱熹等,不断注疏、阐述并践行这些理念,在中国诗歌教育史、文化史上形成“诗教”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
    所谓诗教传统,简言之,就是孔子以降,以《诗经》为底本,以孔子的《诗经》思想为原则,延续两千多年的教诗、传诗以言志的文化传播、生产机制,是在中国古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维系社会结构稳定的文化传统,其内容包括诗教实施主体、诗教原则、诗教方式、诗教目的,以及诗教性质等。诗教实施主体,由春秋战国以降两千多年里以儒者为主体的不同阶层成员构成,多数人默默无闻,也包括赫赫有名的经学大儒,诸如孔门弟子、孟子、荀子、孔安国、董仲舒、司马迁、毛苌、卫宏、郑玄、孔颖达、程颐、程灏、朱熹、王阳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康有为,等等。他们既是接受者,又是阐释者、传播者,其人生和思想构成了两千多年来诗教的重要内容。将“温柔敦厚”定位为诗教核心,要求以“义理”教化民众,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中国社会的人格建构和诗歌发展。“温柔敦厚”、“思无邪”、“兴观群怨”、“止乎礼义”、美刺讽谏等,是被历代儒者反复倡导的最重要的诗教原则。
    诗教是借《诗经》言志,其方式是赋诗、教诗和引诗。按萧华荣的解释,赋诗偶为新作,多为吟诵《诗经》中的篇章;教诗就是教授《诗经》,阐述《诗经》之义;引诗基本上是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赋诗、教诗、引诗就是以《诗经》为底本言说己志。孔子在《论语·泰伯》中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论语·子路》中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见,从起源上说,诗教就是要以礼义教人,规范人的言说,培育君子人格。诗教的本质就是政教。在先秦的政治外交生活中,人们往往以赋诗述政治目的,这在《诗大序》中表述得很清楚:“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教旨在维系社会伦理秩序,具有政治道德教化功能。张少康概括说:“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这种思想贯穿中国诗教史,不只是对《诗经》的阐释,其他种类的文学也渗透这种政教思想。
    特别是宋代以后,“温柔敦厚”说也用于文之教。杨时在《龟山集》中认为“为文要有温柔敦厚之气”,“文以载道”应运而生。朱自清甚至认为宋以后“文以载道说不但代替了诗教,而且代替了六艺之教。”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文以载道”的覆盖面。不过,宋以后,诗教的含义确实泛化了,其“诗”不再仅仅指《诗经》,而是指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诗歌作品,诗教的外延更为广大,凡是以诗歌作品为底本对人进行教育,传扬“温柔敦厚”“思无邪”等观念,以礼义规范人的言行,维护政治伦理秩序,使社会机体得以有序运行的行为,都属于诗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诗教不断演变成为中国诗歌创作与传播的一大特点,并最终沉淀为中国诗歌和教育的重要传统。
    (摘编自方长安《中国诗教传统的现代转化及其当代传承》)
    材料二:
    传统诗教追求美善统一的原则延续到当代,有着调节自我、和谐身心的实用价值。当代诗教应重视诗的教化作用和对心灵的引导作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文精神及相关艺术遭受了巨大冲击,受到严重削弱。写作赋予了作者和读者张扬个性和人文精神的关怀。对普通读者而言,诗的治疗功能可能比诗的教化功能更为重要。诗疗功能也是诗的审美功能的重要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诗教提出的“群”“怨”思想就是力图和谐人际关系、解决社会问题以及释放内心压力、净化心灵的审美实践。“群”是以温柔敦厚的诗教实现人与群体的和谐相处,达到宗法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联系和情感沟通。《诗经》作为教材,多以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亲朋等社会关系为主题,目的在于营造互敬互爱的理想社会。对当代诗教来说,除了依托校园打造诗教的第一课堂,还需要在社会上打造各类型的诗词文化活动、晚会以及相关网站等“软环境”,使普通群众(平民诗人)通过切磋诗艺加强交际,友好相处。
    (摘编自郭晨光《传统诗教美育思想及其对当代诗教的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称《诗经》“思无邪”,评价《诗经》“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诗教的核心是“温柔敦厚”,但是到了宋代以后,人们认为“温柔敦厚”已经过时,用“文以载道”取而代之。
    C.当代社会人文精神及相关艺术遭到严重削弱,需要发展诗教,要发展诗教,重点是营造诗教的“软环境”。
    D.美善统一是传统诗教的原则,这个原则对当代诗教仍具借鉴价值,当代诗教应发挥诗的教化、治疗的功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评价《诗经》‘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错。原文是“在《论语•雍也》里,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孔子对于“文”“质”的观点,不是评价《诗经》的;B.“人们认为‘温柔敦厚’已经过时”错。原文是“特别是宋代以后,‘温柔敦厚’说也用于文之教。杨时在《龟山集》中认为‘为文要有温柔敦厚之气’,‘文以载道’应运而生”,可见并不是“温柔敦厚”过时,而是有了新的发展;C.“需要发展诗教”错,原文说“对普通读者而言,诗的治疗功能可能比诗的教化功能更为重要”;“重点是营造诗教的‘软环境’”错,原文说“诗教的第一课堂,还需要在社会上打造各类型的诗词文化活动、晚会以及相关网站等‘软环境’”,“还需要”不同于“重点”。故选D。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历代儒者传承的赋诗、教诗、引诗等阐释、传播活动,就不可能形成“兴观群怨”等诗教原则。
    B.诗教本质是政教,即诗教担负着政治道德教化功能,以达成维护社会伦理秩序,培育君子人格等目的。
    C.随着时代更替,诗教含意泛化,“诗”指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诗歌作品,“诗教”外延也因之扩大。
    D.孔子《诗》教提出的“群”“怨”思想,对于当下时代的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个体减压等都有积极意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因之”强加因果。原文是“宋以后,诗教的含义确实泛化了,其‘诗’不再仅仅指《诗经》,而是指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诗歌作品,诗教的外延更为广大”,可见两者没有因果关系。故选C。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于《诗》的阐述,不属于诗教范畴的一项是(   )
    A.《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B.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C.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
    D.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材料一中有“从起源上说,诗教就是要以礼义教人,规范人的言说,培育君子人格”“诗教旨在维系社会伦理秩序,具有政治道德教化功能”。A.是诗教方式特点,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作用,属于诗教的范畴;B.是阐述“诗”的形成来源,不属于诗教范畴;C.是对百姓的教化功能,属于诗教的范畴;D.是对社会风俗、人际关系的教化功能,属于诗教的范畴。
    故选B。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中国诗教传统”下一个简要的定义。
    【答案】中国诗教传统是以《诗经》为底本,以孔子的《诗经》思想为原则,以诗教实施主体、诗教原则、诗教方式、诗教目的,以及诗教性质为内容,以“温柔敦厚”、“思无邪”、“兴观群怨”、“止乎礼义”、美刺讽谏等为诗教原则,以春秋战国以降的儒者为传播主体的的教诗、传诗以言志的文化传播、生产机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下定义要求能够体现被定义对象的本质属性,并用一个判断句的形式表现出来。关于“中国诗教传统”的信息在材料一第三段。结合“所谓诗教传统,简言之,就是孔子以降,以《诗经》为底本,以孔子的《诗经》思想为原则,延续两千多年的教诗、传诗以言志的文化传播、生产机制”,此句可以作为定义的主干句;结合“其内容包括诗教实施主体、诗教原则、诗教方式、诗教目的,以及诗教性质等”可概括出定义的内容;结合“诗教实施主体,由春秋战国以降两千多年里以儒者为主体的不同阶层成员构成”可概括出“中国诗教传统”的实施者;结合“‘温柔敦厚’、‘思无邪’、‘兴观群怨’、‘止乎礼义’、美刺讽谏等,是被历代儒者反复倡导的最重要的诗教原则”可概括出“中国诗教传统”的诗教原则;整合以上信息,调整顺序,增删词语以使表达流畅,最后得出定义为:中国诗教传统是以《诗经》为底本,以孔子的《诗经》思想为原则,以诗教实施主体、诗教原则、诗教方式、诗教目的,以及诗教性质为内容,以“温柔敦厚”、“思无邪”、“兴观群怨”、“止乎礼义”、美刺讽谏等为诗教原则,以春秋战国以降的儒者为传播主体的的教诗、传诗以言志的文化传播、生产机制。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文章先提出诗教的概念,指出其出处、核心和意义;接着从诗教观的来源,诗教传统的定义及其内容、原则等,诗教的本质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总结诗教最终沉淀为中国诗歌和教育的重要传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文章首先提出“诗教”的概念、出处、核心和意义,“‘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核心概念,出自孔子,其核心是‘温柔敦厚’。历史地看,诗教是他为中华民族开创的一种诗歌教育传统,并深刻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发展走向”;接着阐述“诗教”观来源于孔子,“在孔子看来,《诗经》所书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可以通过阐释而传播,以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通过人们的广泛参与实现对社会政治、伦理的建构”;然后阐述“诗教”传统的形成,“孔子之后的儒者,诸如孟子、荀子、郑玄、孔颖达、朱熹等,不断注疏、阐述并践行这些理念,在中国诗歌教育史、文化史上形成‘诗教’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接着论述“诗教传统”的定义及其内容、原则等,“所谓诗教传统,简言之,就是孔子以降,以《诗经》为底本,以孔子的《诗经》思想为原则,延续两千多年的教诗、传诗以言志的文化传播、生产机制”“其内容包括诗教实施主体、诗教原则、诗教方式、诗教目的,以及诗教性质等”“‘温柔敦厚’、‘思无邪’、‘兴观群怨’、‘止乎礼义’、美刺讽谏等,是被历代儒者反复倡导的最重要的诗教原则”;接着论述诗教的本质就是政教,“从起源上说,诗教就是要以礼义教人,规范人的言说,培育君子人格。诗教的本质就是政教”“诗教旨在维系社会伦理秩序,具有政治道德教化功能”;最后论述宋代以后诗教传统的变化,“宋以后,诗教的含义确实泛化了,其‘诗’不再仅仅指《诗经》,而是指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诗歌作品,诗教的外延更为广大”;最后总结“诗教不断演变成为中国诗歌创作与传播的一大特点,并最终沉淀为中国诗歌和教育的重要传统” 。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江边少年(节选)
    裘山山
    我曾经在十二岁的时候转学到一个小城。小城依江而建,江是大江,江上船来船往,是小城通向外界的重要枢纽,我们班因此有很多船工的孩子。他们的家在江边一个山坡上,几排整齐的平砖房自下而上。据说是解放后政府为了让船工上岸而建的。之前的船工和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孩子们也不去上学。
    我去过那里,不是去玩儿,是去送成绩单。我进初中就当了班长,期末考试结束,成绩出来,考得不好的学生总是把成绩单撕了。班主任于是要我挨家去送,主要送后十名同学的。其中有几个,就住在坡上那些平房里。
    我的同桌刘大船家也在那儿。他的脸庞黑黑的,鼻头圆圆的,一点儿不帅,而且一到冬天就鼻涕不断。
    班主任让我和刘大船同桌,是希望我帮助他,那时候叫“一对一,一对红”。可是我连看都不想看他,更别提帮他了。谁和他一对红呀,他那么黑。他也不指望我帮他,他一上课就睡觉。不过我瞧不起他,不是因为他流鼻涕和睡觉,而是另一件糗事:一开学学校打预防针。轮到我们班时,他撒腿就跑,班主任靳老师满操场追他,把他揪回教室,他一直发出瘆人的号叫,挥胳膊蹬腿的。后来是体育老师死死按住他,才把针打了。啧啧,亏他长那么高那么壮。
    我打针的时候,不但主动卷起袖子伸出胳膊,我还敢盯着医生把针扎进胳膊里,有什么大不了的。
    有一天,我去给刘大船送成绩单,结果他妈妈狠狠地说了他一顿,我担心他妈妈会因为成绩的事情打他。第二天我看到刘大船,我小心翼翼地、又有些期待地问他,你妈打你了吗?他说,打啥子打?她敢!为什么不敢?我很好奇。他说,我比她强多了,她连加法都不会做,她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我说,那你爸呢?他说,我老汉儿在水上。
    他管爸叫老汉儿,而且永远都是这句话:我老汉儿在水上。后来我读《水浒》,读到那个“水上漂”张顺,就会想起他老汉儿。不过我无法想象他老汉儿是个“浪里白条”,应该是“浪里黑条”才对。期末老师在班上念还没交学费的同学的名单时,总有他。“我老汉儿在水上。”他总是这样解释不交学费的原因,似乎理直气壮。我不明白他老汉儿不回家吗?还有,在水上不挣钱吗?为什么连学费都不给他?
    其实那个时候的学费,一个学期就三元七角五,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我母亲总会提前把父亲寄来的生活费,拿出七块五放在一个信封里,等开学的时候就拿出来给我们姐妹俩。
    后来,我们多上了门课,叫做“农基”,大概是希望我们以后去农村当知青时,可以顶点儿用。可我们这些熊孩子,哪里会有那种自觉性,根本不想学。这门课又不考试,所以基本上是睡觉课,尤其是放在下午。
    有一次,我也脑袋发沉,想搁到书桌上闭会儿眼。可是我必须撑着,我是班长。几乎每个老师上课,都会盯着我讲。奇怪的是,刘大船没睡。往常这个时候,他早就进入深睡状态了,亮晶晶的哈喇子从嘴角缓缓淌下来。今天却精神十足,头还转来转去的,好像很着急似的。
    我低声问,你干吗老动?有急事?
    他克制不住喜悦地说,我老汉儿回来了,我放了学要去接他。
    我不信!我脱口而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接着我又加了句,你骗人。也许这么长时间,总听他说老汉儿水上,跟鱼一样,鱼怎么能上岸呢?
    他说,向毛主席保证。
    第二天一上学,刘大船就拿出了“证据”:他先是去靳老师那儿交了上学期和这学期的学费,然后又找学习委员交了作业。
    前一件事他颇有些高调,大声地说,我们老汉儿喊我把两个学期的学费都交了!后一件事就有点儿偷偷摸摸了。他只是把本子往学习委员的桌子上一摆。哪知学习委员完全不理解他的心情,很大声地说:耶,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你也交作业了嗦。
    刘大船瞪了他一眼,无奈地解释说:莫法,我们老汉儿昨天黑夜一直守着我做,做到半夜才让我睡瞌睡。
    如此,我确信水上漂真的回家了。
    看刘大船神采飞扬的样子,我也有点儿想我的“老汉儿”了。听妈妈说爸爸可能会在七八月份休假,那正是我们放暑假的时候。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出现的“一对一”“一对红”“知青”“向毛主席保证”等词语,体现了文章的时代背景。
    B. “有什么大不了的”生动地写出了一个鄙视自己的同桌,为自己的勇敢而骄傲的小女孩形象。
    C. 刘大船上课经常睡觉,对学习不感兴趣以及成绩落后的原因是他父母丝毫不关心他的学习。
    D. 只因父亲要回来,平时喜欢睡觉的刘大船精神十足,这反映出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
    【答案】 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成绩落后的原因是他父母丝毫不关心他的学习”有误,并不是父母不关心学习,而是父母无能为力,母亲不识字,没文化,父亲长期在水上漂,例如“我去给刘大船送成绩单,结果他妈妈狠狠地说了他一顿”说明母亲有关心的。不是“丝毫”不关心。故选C。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介绍了江边小城和山坡平房的情形,为刘大船的出场以及他父亲最终回家做了铺垫。
    B. 刘大船又高又壮,却害怕打针,文章用这样的对比体现出刘大船的性格存在缺陷,非常懦弱。
    C. 小说语言质朴,多用方言,具有口语化色彩,这在我与刘大船的对话描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D. 小说用回忆叙事,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情节,让文章具有散文化风格,这一点与《百合花》类似。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刘大船的性格存在缺陷,非常懦弱”有误。文意并未体现刘大船的懦弱,小说之所以安排的这样的情节,主要突出“我”对刘大船的鄙视,交代鄙视的原因。故选B。
    8. 文章说:“我不信!我脱口而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这句话体现出“我”怎样的微妙心理?
    【答案】①体现出“我”真不相信刘大船的话,刘大船的父亲长期在水上,孩子的生活费也没有交上,对家庭照顾很少,所以“我”不相信他会回来;
    ②体现出“我”不愿意相信刘大船的话,“我”自己的父亲还没有回来,刘大船那长期在外的父亲也不可能回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本题可从句子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
    表层义即“我”不相信他父亲会回来,从原文“也许这么长时间,总听他说老汉儿水上,跟鱼一样,鱼怎么能上岸呢?”以及“我不明白他老汉儿不回家吗?还有,在水上不挣钱吗?为什么连学费都不给他?”“其实那个时候学费,一个学期就三元七角五,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我母亲总会提前把父亲寄来的生活费,拿出七块五放在一个信封里,等开学的时候就拿出来给我们姐妹俩”可分析出,“我”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行文视角的能力。本篇小说的叙述视角是第一人称“我”,用第一人称可让文章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塑造人物上,“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文章通篇都是“我”和刘大船接触交往的故事,以“我”的视角来写,通过“我”这个人物,来突出主人公刘大船,丰富刘大船的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上,以“我”的心理变化“不明白他老汉儿不回家吗?还有,在水上不挣钱吗?为什么连学费都不给他?”我们的对话“我低声问,你干吗老动?有急事?他克制不住喜悦地说,我老汉儿回来了,我放了学要去接他”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表现主题上,“我”也是一个儿童,这一身份和刘大船一样,以“我”的口吻叙述,突出文章呼吁父母要对青春期的子女多加教育和关爱的主题。的父亲也不在家却可以交学费等,而刘大船的父亲却不能及时寄钱交学费,对孩子和家庭也照顾很少,所以“我”不相信他的父亲会回来。
    深层义则要结合“我”的感情,结合原文“因为我母亲总会提前把父亲寄来的生活费,拿出七块五放在一个信封里,等开学的时候就拿出来给我们姐妹俩”“看刘大船神采飞扬的样子,我也有点儿想我的‘老汉儿’了”可知,“我”的父亲也不在身边,“我”自己的父亲还没有回来,刘大船那长期在外的父亲也不可能回来,“我”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
    9. 文章以“我”的视角行文,有什么好处?
    【答案】①使用第一人称,让文章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②文章通过“我”与刘大船的交往,丰富了刘大船的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文章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叙事,突出文章主题,呼吁父母要对青春期的子女多加教育和关爱。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行文视角的能力。
    本篇小说的叙述视角是第一人称“我”,用第一人称可让文章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塑造人物上,“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文章通篇都是“我”和刘大船接触交往的故事,以“我”的视角来写,通过“我”这个人物,来突出主人公刘大船,丰富刘大船的人物形象。
    推动情节发展上,以“我”的心理变化“不明白他老汉儿不回家吗?还有,在水上不挣钱吗?为什么连学费都不给他?”我们的对话“我低声问,你干吗老动?有急事?他克制不住喜悦地说,我老汉儿回来了,我放了学要去接他”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最后,表现主题上,“我”也是一个儿童,这一身份和刘大船一样,以“我”的口吻叙述,突出文章呼吁父母要对青春期的子女多加教育和关爱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武)王曰:“弊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今秦以大王之力,西举巴蜀,并汉中,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守白马之津。秦虽辟远,然而心忿悄含怒之日久矣。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愿以甲子之日合战,以正殷纣之事。敬使臣先以闻于左右。”
    “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夫断右臂而求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无危,岂可得哉?今秦发三将军,一军塞午道,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于成皋,驱韩、魏而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曰:‘四国为一以攻赵,破赵而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遇于渑池,面相见而身相结也。臣请案兵无攻,愿大王之定计。”
    赵王曰:“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断官事。寡人宫居,属于师傅,不能与国谋。先王弃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乃且愿变心易虑,剖地谢前过以事秦。方将约车趋行,而适闻使者之明诏。”于是乃以车三百乘入朝绳池,割河间以事秦。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B. 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C. 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D. 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答案】 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国非常恐惧而顺服,他们便修缮铠甲磨励兵器,整顿战车战马,苦练骑射,加紧耕作,聚积粮食,严守四面边疆,不敢轻举妄动,只恐大王有意责备他们的过错。
    “恐惧”与“慑伏”共用一个主语“弊邑”,且有因果关系,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缮甲厉兵”是并列短语,“饰车骑”与“习驰射”是对称结构,排除C。故选B。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东,文中指崤山以东的楚、赵、韩、魏、燕、齐六国。和现在专指山东省的“山东”含义不同。
    B. 督过,文中意思指责备,责罚。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中的含义相同。
    C. 九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成语“一言九鼎”的含义由此引申而来。
    D. 反覆,意指翻复、推翻,与“于反覆不宜卤莽”(《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反覆”含义相同。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C.说法正确。
    B.《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中的“督过”也是“责备,责罚”意思。句意: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的过错,脱身独自走了。
    D.《答司马谏议书》中“于反覆不宜卤莽”中“反覆”是书信往返的意思。句意: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含义不同。故选D。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仪以谦卑的态度恭维赵国势力强大,实则绵里藏针,指责赵国以前的合纵之策严重损伤了秦国的利益,秦因此怀恨已久。
    B. 张仪游说赵武王时,引用周武王甲子日伐殷之事,意在威胁赵国,扬言秦惠王不惜一战,要像周武王伐纣一样灭亡赵国。
    C. 张仪对赵武王说苏秦的连横术是在惑乱诸侯、颠倒是非黑白的,是为了达到动摇并拉拢赵武王连横事秦的目的。
    D. 赵武王的父亲在位时,为人专权跋扈,独断朝政。赵武王在深宫中读书,不能参与国政,执政后对合纵术本就心存怀疑,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赵武王的父亲在位时,为人专权跋扈,独断朝政”张冠李戴。结合“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断官事”可知,“为人专权跋扈,独断朝政”的是宰相奉阳君,不是赵武王的父亲。
    故选D。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
    (2)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遇于渑池,面相见而身相结也。
    【答案】(1)如今敝国秦王只有破铠甲钝兵器,驻扎在渑池,希望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领番吾,与赵军于邯郸城下会战。
    (2)我私下为大王考虑,(大王)不如和秦王在渑池相会,互相见面以后亲自结为盟友。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军”,驻扎,名词活用为动词;“据”,占领;“迎战邯郸之下”,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迎战(于)邯郸之下。
    (2)“窃”,私下;“莫如与秦于渑池遇”,状语后置;“结”,结为盟友。
    14. 外交政策的改变往往是基于深思熟虑的判断。请简要概括文中赵王改弦更张的原因。
    【答案】①张仪游说得力。张仪的游说技巧谋划得当、软硬兼施,让赵王最终以臣服换生存。②当下形势所迫。苏秦已亡,楚、韩、魏、齐四国已就连横达成共识,赵国失去盟友,孤立无援。秦、齐、韩、魏四国大军已兵临城下,张仪以势压人,给赵王下了最后通牒。③赵武王主动臣服。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赵武王主动求和才能得以保全家国。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愿以甲子之日合战,以正殷纣之事”可知,张仪的游说技巧谋划得当、软硬兼施,让赵王最终以臣服换生存。
    结合“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今秦发三将军,一军塞午道,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于成皋,驱韩、魏而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可知,当下形势所迫。苏秦已亡,楚、韩、魏、齐四国已就连横达成共识,赵国失去盟友,孤立无援。秦、齐、韩、魏四国大军已兵临城下,张仪以势压人,给赵王下了最后通牒。
    结合“先王弃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乃且愿变心易虑,剖地谢前过以事秦”可知,赵武王主动臣服。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赵武王主动求和才能得以保全家国。
    参考译文:
    张仪替秦国推行连横主张,去游说赵武王说:“敝国君王派我冒昧地给大王献上国书。大王统帅天下诸侯对抗秦国,(以致)秦军不敢向东出函谷关外已经十五年了。大王的威信传布于天下和山东六国。秦国非常恐惧而顺服,他们便修缮铠甲磨励兵器,整顿战车战马,苦练骑射,加紧耕作,聚积粮食,严守四面边疆,不敢轻举妄动,只恐大王有意责备他们的过错。现在秦国仰仗大王的威力,西面攻下巴、蜀,兼并汉中,东面收纳东、西两周,把象征天子的九鼎运移到西方,镇守白马渡口。秦国虽然地处僻远,但是心怀愤恨已经很久了。如今敝国秦王只有破铠甲钝兵器,驻扎在渑池,希望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领番吾,与赵军于邯郸城下会战。希望在甲子之日和赵军会战,以仿效周武王伐纣的故事。秦王特派我将此事事先敬告大王陛下。”
    “大王听信合纵政策的原因,不过靠的是苏秦的计谋。苏秦惑乱诸侯,颠倒是非黑白,但是他阴谋翻复齐国却没有成功,自己反而白白地被车裂于齐国集市上。天下各诸侯国不可能结成联盟,已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楚国和秦国结为兄弟之邦,韩、魏两国臣服于秦,成为秦国东面的属国,齐国献出鱼盐之地,这是切断了赵国的右臂。一个被砍断了右臂的人还想要去与人搏斗,失去了同盟,孤立无援,要想没有危险,这怎么可能呢?现在秦国派出三路大军:一路把守午道,通知齐国让它派出大军渡过清河,驻扎在邯郸以东;一路驻扎在韩国成皋,指挥韩、魏之军,驻扎在魏国的河外;另一路军队驻扎在渑池。四国订立盟约:‘四国团结一致攻打赵国,灭掉赵后由四国瓜分赵国领土。’因此我不敢隐瞒真相,事先通知大王陛下。我私下为大王考虑,(大王)不如和秦王在渑池相会,互相见面以后亲自结为盟友。我请求秦王停兵不进攻赵国,希望大王急速决定计划。”
    赵武王说:“先王在位的时候,奉阳君为宰相,他为人专权跋扈,蒙蔽先王,一人独断朝政,而我在深宫中读书,听从师傅,不能参与国政。先王丢下群臣离开人间的时候,我尚年轻,执政为时不久,但对合纵本来私下心里就怀疑。认为与各诸侯订立合纵之盟抗拒秦国,不是国家的长远利益。这才打算重新考虑,改变政策,向秦割地以对以前参加合纵的错误表示谢罪,希望与秦国友好。我正准备车马(派车)要到秦国去时,适逢您到来,使我能够领受教诲。”于是赵武王率领三百战车到渑池去朝见秦惠王,割让河间之地献给秦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其八、其九)①
    范仲淹
    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
    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②
    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
    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③
    [注]①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范仲淹因谏获罪,被贬任睦州(桐庐郡)太守,赴任经过桐庐一带的富春江时,写下了十首绝句。②诗出《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缨,帽带。③诗出晋代诗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日东南行”紧承“爱云水”,仿佛被贬东南之地反而让诗人有得偿所愿的满足。
    B.白鸟飞翔,影子映入如镜的江面,鸟儿的自由自在引发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C.“沧浪”这一意象,使得两首诗首尾相连,诗意衔通,意境相谐,颇具构思之妙。
    D.两首诗的语言虽然平实质朴,却因为都能巧妙化用典故,显得清雅而不流于浅俗。
    【答案】 B
    【详解】“引发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错
    16.诗人不相信“风尘化客衣”的底气何在?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诗人本性纯朴高沾。诗人怀“素心”,爱“云水”,心地纯朴,情操高洁。
    ②诗人襟怀达观超脱。获罪被贬,诗人却宠辱不惊,坦然“笑”对。
    ③诗人有坚守自我的心志。见“沧浪”水,诗人主动“洗缨”,足见其高洁自守。
    ④诗人所处环境清静优美。桐庐一带仿若画境,正可以涵养情操。
    (6分。每点2分,答出三条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指出,秦与六国都是自取灭亡。他认为,“_____________”,
    则六国能抵御强秦;“__________”,则秦可江山永固。
    (2)在《赤壁赋》中,苏轼饮酒甚酣扣舷而歌,借用“美人”来抒发情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
    【答案】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渺渺,兮,予,沧海,蓝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他并不是一位农民伯伯,而是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共和国少将张连印。退休后,他选择回到自己的 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
    望着一片光秃秃的荒山,张连印下定决心:“作为一个退休的老兵,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退休后的最后一个战场。”但改变生态环境,不像房前屋后栽几棵树那么容易,它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张连印带兵是内行,干这活儿却是外行。但是他①_________________,放下曾经的特殊身份,拜专家为师,学习植树防沙的知识。此外,他还通过去部队老战友那里走访、到林业部门咨询相关政策、与金融部门进行接洽等多种形式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到处奔波。
    在荒山上,张连印②_________________,总是抢在劳动第一线,带头与村民们吃住在一起。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在成片枯死的树苗前,张连印一坐就是半天,心情很差。在失败的打击下,他没有灰心,而是③_________________,及时总结,又悉心请教当地农技专家,逐步摸索出适合家乡气候的植树方法。
    (1)四年多的风餐露宿,四年多的含辛茹苦,四年多的甜酸苦辣,张连印终于收获了硕果。荒山绿化面积达到3000余亩。(2)黄鹂鸟来了,杜鹃来了,黄羊也来了。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 ①不耻下问  ②身先士卒  ③重振旗鼓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是强调曾是军区原副司令、共和国少将的张连印放下曾经的特殊身份,拜农林专家为师,学习植树防沙的知识,可填“不耻下问”。“不耻下问”意思是向比自己地位低、知识少的人请教,不觉得耻辱。
    第二空,语境是强调张连印总是抢在劳动第一线,冲在前头带领大家干活。可填“身先士卒”。“身先士卒”指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代也指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
    第三空,语境是强调张连印失败之后没有灰心,而是重新振作,总结教训并摸索出适合的植树方法。可填“重振旗鼓”。“重振旗鼓”比喻失败后,重新整顿再起。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他到处奔波,走访部队老战友,到林业部门咨询相关政策,又与金融部门进行接洽。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长句变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方法是将长句划分层次,找出主干句,再把非主干句分成几个层次,每一层作为一个短句出现即可,注意不要丢掉信息,不改变原意。
    本句主干句是“他到处奔波”,然后将几个非主干句提炼出来,第一句是奔波的目的,“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然后是其中解决问题的几种形式,第二句是“去部队老战友那里走访”,第三句是“‘到林业部门咨询相关政策”,第四句是“与金融部门进行接洽”,最后将这几句话连缀成通顺句子即可。
    20. 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两组排比句,分别展现了张连印带领村民植树造林的经历和感受,以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两组排比句,句式整齐一致,节奏感强,第(1)组极尽铺陈之势,突出了植树造林的艰辛程度,第(2)组则具体可感,形象地表达了植树造林取得成功的喜悦之情。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效果的能力。
    两句均采用了“四年多的……”和“……来了”的句式,三句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了排比结构。分析排比这一修辞的效果,可从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句子的气势,更好地体现表达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等角度分析。
    第一组句子,四年多的“风餐露宿”“含辛茹苦”“甜酸苦辣”,是张连印带领村民植树造林经历的各种困难、不易的真实概括,运用排比能集中体现这些经历和感受,铺陈之势,突出了植树造林的艰辛程度;
    第二组句子,张连印带领人民坚持植树绿化,终于收获了硕果,荒山绿化面积达到3000余亩,“黄鹂鸟来了,杜鹃来了,黄羊也来了”,通过写这些动物因为绿树成荫环境变好纷纷而来,具体可感,形象地表达了植树造林取得成功的喜悦之情。
    两组句子使用排比,从节奏、效果角度看,句式整齐一致,节奏感强,能增强句子的气势,更好地表达内心感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从北斗实现全球组网、探月工程"三步走" 圆满收官,到今年将建成空间站、完成载人航天"三步走",①______。
    相比于上世纪,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的中国航天,②______。"嫦娥"揽月、"祝融"探火、"羲和" 逐日、"天和" 遨游星辰,③______;"慧眼"成功观测黑洞爆发,"悟空" 获取宇宙射线能谱精细结构,中国发现不断加深着对时空的认知。这些足迹和发现充分展示了中国航天的实力储备,确保中国航天继续创造新成就、实现新跨越。
    和平探索与利用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____)追梦路上,中国航天人不断书写新的太空传奇。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越来越多的国家大力发展并高度重视航天事业。这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B. 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高度重视并将大力发展航天事业。
    C. 越来越多的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航天事业,这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D. 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大力发展并高度重视航天事业。
    【答案】C
    【解析】A 项先发展再重视。不合逻辑。B、D项缺少主语。如果主语承前省略。则主语为"梦想",与后文"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不合逻辑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案】①我们的航天梦逐步实现;
    ②有了更充足的实力储备(或∶实力越来越强、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多);
    ③中国足迹遍布太空。(6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医生说:疼痛感对人来说非常重要,它是身体出现状况的警报;没有它,我们被烫伤、烧伤甚至出现其他重大疾病,都会浑然不觉,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作家熊培云说:“有些好的作品只是让观众恢复一种疼痛感,有疼痛感,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都是一件有希望的事。”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