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2 页,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110 分钟,请完成所有试题。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将试卷类型和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理解性默写(本题共 5 小题 10 空,10 分)
1.《过秦论》中,作者将陈涉与九国进行多角度对比,其中写在武器装备方面对比的句子是:“ , ”。
2.司马迁连用两个被动句“ , ”,写出屈原诚实不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引出下文写屈原由于心生怨愤而作《离骚》。
3.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 , ”的凄凉与悲壮。
4.《李凭箜篌引》中“ , ”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音响效果。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皇城仙府,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5.《书愤》中的“ , ”两句,作者感叹世事艰难,追述了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二、课内文言知识题(本题共 20 小题,40 分)
6.下列各组句子,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 分)
A.亡走赵,赵不内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C.令张仪详去秦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D.使于齐,顾反 齐与楚从亲
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 分)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B.空自苦亡人之地
C.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D.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出则接遇.宾客 遇:遇到 B.平伐.其功 伐:夸耀
C.明.道德之广崇 明:阐明 D.使使如.秦受地 如:到,去
9.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论:议论
B.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
C.律前负.汉归匈奴 负:背叛
D.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亲:亲戚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蒙:继承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
D.举天下之豪杰 举:全,整个
11.下列句中加点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 分)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 D.以为桂林、象郡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B.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C.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D.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1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 分)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约从离衡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内立法度 ⑧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1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左徒,战国时期楚国的官名。主要职责是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出则接待宾客。《史记》载屈原与春申君曾任左徒。
B.大夫,古代官阶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古代医生位于大夫之列,由民间口传至今。
C.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昭、屈、景三姓的事务,权力极大,屈原曾任此职。
D.币,在古代汉语中多指用作馈赠或祭祀的丝织品。后引申为作为礼物的车、马、皮、帛、玉器等一切值钱的财物。
1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班固(32-92),西汉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孟坚,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历二十余年基本修成《汉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四史。
B.《汉书》是《史记》以后又一部重要的纪传体史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
C.《汉书》把《史记》中的“书”改为“志”,记述典章制度;废弃“世家”,并入“列传”。全书计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
D.《汉书》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它的语言严谨、整齐,带有骈偶成分,在描写人物、叙述史事方面也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1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下。本课中具有相同意思的词语还有“宇内”“四海”“八荒”。
B.“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的各越族部落的统称,也叫“百粤”。
C.“黔首”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鲰生”“氓”等。
D.“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猪和羊。古代祭祀所用的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称之为“牢”,“牢”
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1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李商隐,字义ft,号玉谿生,晚唐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艳。
B.李贺,字长吉,晚唐诗人,有“诗鬼”之称,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C.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唐朝诗人,以边塞诗著称于时,他与王昌龄的边塞诗代表了唐代边塞诗的最高成就。
D.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其作品内容既有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歌,也有抒写日常生活的清新之作。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①与其所以失之者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②岂独伶人也哉
C.①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②为天下笑
D.①自然之理也 ②莫能与之争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 分)
A.遂自投汨罗以死 其后楚日以削
B.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国风》好色而不淫
20.下列各句中“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 分)
A.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B.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C.为降虏于蛮夷 D.何以汝为见
21.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家祭无忘告乃翁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2.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 分)
A.天雨雪,武卧啮雪 B.羝乳乃得归
C.乃幽武置大窖中 D.杖汉节牧羊
23.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 分)
A.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B.①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②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
C.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②因河为池
D.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②然后践华为城
24.从文言文句式角度看,下列各组句子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①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B.③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⑤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⑥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D.⑦铸以为金人十二 ⑧蚓无爪牙之利
25.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2 分)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
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此三者,吾遗恨也
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6-28 题。(共 6 分)
材料一:
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受到追捧,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是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是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以此为精神内涵,红色经典建立起了一种进取、阳刚、开阔的美学风格。而这种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正是今天这个时代所需要和稀缺的。
红色经典是“工农兵文艺”,作为共和国前期,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它们以几千年来一直被忽略、被蔑视的底层普通平民为主人公,把他们塑造成英雄。我们可以认为,它们传导的也是一种地道的平民精神。它们的平民精神不同于“五四”时的俯视平民、怜悯平民,而是平视加仰视。近距离的平视,使得平民特别是农民的日常生活以从未有过的细腻方式展现于读者面前。只有像柳青、梁斌、浩然这样真正熟悉农民、热爱乡村生活的作家,才能以那样的深情描绘出蛤蟆滩、千里堤、白洋淀、东山坞的自然景色,在渲染时代风云之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农民朴实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乐。梁生宝、朱老忠、萧长春这些人物确实比实际生活中的农民更高大。但这些人物形象不乏可信性,因为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仍然让人感觉是活的人,而非提线木偶。
红色经典突出集体主义精神。“五四”对“个人”的发现,其积极意义巨大,个体生命和个人权利被尊重是现代性建设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但是,关注个人、尊重个人并不等于个人利益至上、不讲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在如今的语境中也可转译为团队精神。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个体价值被重视是前提,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则是对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超越。
红色经典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它传导出一种非常独特的魅力。《红岩》里的英雄超越普通人的地方,不是其非凡的武功或智谋,而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超强意志力。红色经典符合毛泽东关于文艺
“高于生活”的美学思想,它的超越精神不仅体现于主人公精神气质的方面,也表现在作品营造的艺术氛围、美学境界的超越性上:读者即便知道了林道静不等于杨沫,或江华不同于马建民,知道了真实的威虎山并不像小说里写得那样险峻、琼海的“南府”有别于电影或舞剧里的境况,也还是喜欢陶醉于作品的艺术氛围之中,因为作品将大家导入了一种更美好的彼岸世界。
(摘编自《红色经典是精神的传导》)
材料二:
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觉醒年代》的叙事线索,而其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觉醒的过程。这也是该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这种觉醒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的觉醒。主要体现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从引领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运动、探寻救亡之道,到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如果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道路其实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艰辛探索、严肃思考之后的必然选择。思想启蒙犹如冲破重重黑暗的亮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新生的希望。今天,对国家命运的严肃性思考、对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思想性责任,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思考题和必答题。
二是新人的觉醒。新文化运动主要目的在于启发民智,这一目的的实现首先体现在青年学生的觉醒与成长上。赵世炎、毛泽东、周恩来等青年学生在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的启蒙、感召下,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感受到民族救亡的危机,并逐步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这种觉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反复的思考、比较,甚至是实验实践的。陈延年、陈乔年兄弟因信奉克鲁泡特金的互助理论,联合 13 人成立北京工读互助社实验小组,最终失败。毛泽东也曾更倾向于无政府主义的温和改良,后来发现终是走不通,最终坚定了走革命道路的选择。因为一代新人的觉醒,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才成了中国的道路。
三是普罗大众的觉醒。五四运动过程中,李大钊和陈独秀意识到,“必须要让民众直接出来解决问题,光靠学生不行,必须要发动群众”“让全国各行各业都要行动起来,让他们参与到改造整个社会的斗争中来,唯此,中国才有希望”。后来在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压力下,北洋政府才没有强硬命令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约上签宇。由于李大钊等人的宣传启发,以长辛店工人为代表的普通民众正在觉醒,这个觉醒是五四爱国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必将在未来的中国革命过程中产生惊天动地的影响。
《觉醒年代》还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不仅正面呈现了陈独秀的革命先锋形象,更还原了他作为“父亲”“同事”的立体性与丰富性。这样的“人设”拉近了领袖型、名流型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更为可信可亲。
(摘编自曹巧兰《火出圈的<觉醒年代>,为什么这么好看》)
2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为时代和受众所欢迎的红色经典,拥有和当下许多文艺作品不同的精神力量,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
B.红色经典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和五四运动所倡导的关注个人并不矛盾,前者在今天也能近似地作为团队精神而被我们理解。
C.红色经典虽然在人物形象、环境等方面有所虚构,但是在革命浪漫主义的主导下,依然吸引着广大读者,魅力十足。
D.五四爱国运动最终推动了广大民众的觉醒,李大钊和陈独秀二人思想意识的逐步转变,就是这种觉醒的典型例子。
2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2 分)
A.红色经典的平民精神,在作品中表现为描写平民时视角发生转变,在作家身上表现为对平民及其所在环境倾注真感情。
B.红色经典中,有的农民形象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虽然变得高大,但读来依然鲜活可信,是因为他们
有坚定的革命信仰。
C.知识分子要有家国情怀,无论是在五四时期还是在当代,对国家未来的关注和思考,都应当是先进知识分子的重要任务。 D.在思想觉醒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对不同革命道路的比较和实践,陈延年、陈乔年就不会最终坚定地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
28.下列各项中,最符合“红色经典”特征的一项是(2 分)
A.鲁迅在 1918 年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自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B.柳青在 1959 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C.叶圣陶于 1924 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讲述了小学校长潘先生因军阀混战而举家逃难时的种种可笑又可鄙的行径。
D.2009 年播出的电视剧《潜伏》,讲述了 1945 年国民党情报人员余则成弃暗投明成为潜伏在敌人军统机关的地下党的故事。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9-31 小题。(共 10 分)
铸剑[注]鲁迅
(父亲)因替王铸造了绝世好剑而被王所杀。刚满十六岁的眉间尺便踏上了为父报仇之路。
他换好衣,背上剑,和挑葱卖菜的一同混入城里。忽然,前面的人们都陆续跪倒了;远远地走来王浩浩荡荡的队伍。
他一面伸手向肩头捏住剑柄,一面提起脚,便从伏着的人们的脖子的空处跨出去。但只走得五六步,就跌了一个倒栽葱,这一跌又正压在一个干瘪脸的少年身上;起来时,肋下挨了很重的两拳。他也不暇计较,再望路上,不但黄盖车已经走过,连拥护的骑士也过去了一大阵了。
路旁的人们也都爬起来。干瘪脸的少年却还扭住了眉间尺的衣领,不肯放手,说被他压坏了贵重的丹田,必须保险,倘若不到八十岁便死掉了,就得抵命。闲人们又即刻围上来,呆看着;后来有人从旁笑骂了几句,却全是附和干瘪脸少年的。眉间尺遇到了这样的敌人,真是怒不得,笑不得,只觉得无聊,却又脱身不得。这样地经过了煮熟一锅小米的时光,眉间尺早已焦躁得浑身发火,看的人却仍不见减,还是津津有味似的。
前面的人圈子动摇了,挤进一个黑色的人来,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他并不言语,只举手轻轻地一拨干瘪脸少年的下巴,并且看定了他的脸。那少年也向他看了一会,不觉慢慢地松了手,溜走了;看的人们也都无聊地走散。
“走罢,眉间尺!国王在捉你了!”黑色的人说。
“你怎么认识我?……”他极其惶骇地问。
“哈哈!我一向认识你。”那人的声音说。“我知道你背着雄剑,要给你的父亲报仇,我也知道你报不成。岂但报不成;今天已经有人告密,你的仇人早从东门还宫,下令捕拿你了。”
眉间尺不觉伤心起来。
“我会给你报仇。”
“你么?你肯给我报仇么,义士?”眉间尺紧紧盯着两粒磷火一样的眼睛。
“只要你给我两件东西。”两粒磷火下的声音说。“那两件么?你听着:一是你的剑,二是你的头!”眉间尺虽然觉得奇怪,有些狐疑,却并不吃惊。
“你不要疑心我将骗取你的性命和宝贝。”暗中的声音又严冷地说。“这事全由你。你信我,我便去;你不信,我便住。”
“但你为什么给我去报仇的呢?你认识我的父亲么?”
“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
暗中的声音刚刚停止,眉间尺便举手向肩头抽取青色的剑,顺手从后项窝向前一削,头颅坠在地面的青苔上,一面将剑交给黑色人。
他一手接剑,一手捏着头发,提起眉间尺的头,向王城扬长地走去。
午后,国王一起身,就又有些不高兴,待到用过午膳,简直现出怒容来。……他常常要发怒;一发怒,便按着青剑,总想寻点小错处,杀掉几个人。
“奴才刚才访得一个异人,很有异术,可以给大王解闷,因此特来奏闻。”
“传进来!”
并不要许多工夫,黑色人已站在殿阶下。
“臣名叫宴之敖者;生长汶汶乡。少无职业;晚遇明师,教臣一把戏。这把戏一个人玩不起来,必须在金龙之前,摆一个金鼎,注满清水,用兽炭煎熬。一到水沸,这头便随波上下,跳舞百端,且发妙音,欢喜歌唱。这歌舞为一人所见,便解愁释闷,为万民所见,便天下太平。”
“玩来!”王大声命令说。
那黑色人玩起把戏来,果然那头唱起歌来,转着圈子,一面又滴溜溜自己翻筋斗,人们还可以隐约看见他玩得高兴的笑容。
忽然歌声一停,沉了下去。
“怎了?”等了一会,王不耐烦地问。
“大王,”那黑色人半跪着说。“他正在鼎底里作最神奇的团圆舞,不临近是看不见的。臣也没有法术使他上来,因为作团圆舞必须在鼎底里。”
王站起身,跨下金阶,冒着炎热立在鼎边,探头去看。只见水平如镜,那头仰面躺在水中间,两眼正看着他的脸。待到王的眼光射到他脸上时,他便嫣然一笑。刚在惊疑,黑色人已经掣出了背着的青色的剑,只一挥,闪电般从后项窝直劈下去,扑通一声,王的头就落在鼎里了。
王头刚到水面,眉间尺的头便迎上来,狠命在他耳轮上咬了一口。鼎水即刻沸涌,澎湃有声;两头即在水中死战。约有二十回合,王头受了五个伤,眉间尺的头上却有七处。王又狡猾,趁眉间尺偶一疏忽,咬住了他后项窝,连连蚕食进去;连鼎外面也仿佛听到孩子的失声叫痛的声音。
黑色人也仿佛有些惊慌,但是面不改色。他从从容容地伸长颈子,如在细看鼎底。臂膊忽然一弯,青剑便蓦地从他后面劈下,剑到头落,坠入鼎中,淜的一声,雪白的水花向着空中同时四射。他的头一入水,即刻直奔王头,一口咬住了王的鼻子,几乎要咬下来。王忍不住叫一声“阿唷”,将嘴一张,眉间尺的头就乘机挣脱了,一转脸倒将王的下巴死劲咬住。他们不但都不放,还用全力上下一撕,撕得王头再也合不上嘴。于是他们就如饿鸡啄米一般,一顿乱咬,咬得王头眼歪鼻塌,满脸鳞伤。先前还会在
鼎里面四处乱滚,后来只能躺着呻吟。
黑色人和眉间尺的头也慢慢地住了嘴,待到王头确已断气,便四目相视,微微一笑,随即合上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里去了。
(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
[注]1924 年至 1926 年间,是鲁迅“心的裂痕和思想的矛盾陷得最深”的时期。个人的遭遇,社会的动荡和剧变,亲历“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的血与火,使鲁迅感到异常痛苦。同时,也使得他更深刻地认识到“革命无止境”,必须“永远进击”。而《铸剑》正是此间的创作。
2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品描述眉间尺一上场就“提起脚”,随即又“跌了一个倒栽葱”,展现他少年复仇者的形象。
B.晏之敖之所以要借眉间尺的剑与头,是因为他要借此来使王丧失警惕,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寻找机会刺死王。
C.眉间尺对晏之敖“有些狐疑”,但仍然坚定地献上自己的头,充分说明他涉世未深,心无城府,容易相信别人。
D.眉间尺头颅不敌王的头,晏之敖斩头落鼎,参与决斗。这不惜以死敲响的悲钟是作者对一个时代的呐喊。
3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擅长人物刻画。比如“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通过外貌描写刻画了晏之敖的干练,暗示晏之敖能取得胜利。
B.眉间尺走上复仇之路出师不利,遇晏之敖重燃复仇希望;本陷于败局,但最终取得胜利,情节一波三折。
C.小说形象富有象征性。剑与头颅象征信念与牺牲。两位复仇者借它们完成了从物质到精神意向上的交接。
D.三头搏杀是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作者对其进行细致描绘,突出了主旨,但也让叙事显得更压抑。
31.看客、闲人是鲁迅笔下常见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刻画眉间尺与干瘪脸少年发生争执时的那群闲人的用意。(4 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32-35 小题。(共 10 分)
(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
诣阙上书,具言固著述意。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固又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迷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
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遗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
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威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
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①,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②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彪、固讥迁,以为是非颇谬于圣人。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呜呼,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
(节选自《后汉书·班彪列传》)
【注】①抑抗:缩小与夸张。②亹亹(weǐ):不倦。
3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 分)
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A.从文化常识看,句中的“永平”“建初”等年号表示时间,所以“固自永平中始”与“至建初中”后都应该断开。
B.从句意看,“潜精积思二十年”是“诏”的具体内容,所以“受诏潜精积思二十年”是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
C.从语法角度分析,“重”形容词用作动词,作“当世”的谓语,与“其书”构成动宾结构,故“其书”后要断开。
D.从句间关系看,“重其书”是“当世”“莫不讽诵焉”的原因,所以“莫不讽诵焉”前应断开。
3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尧是传说中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史记》记载其为“五帝”之一,是儒家推崇的圣明君主。
B.宾客是指古代同宗族出身的或投靠依附王侯贵族并为其效命的门客,文中指窦氏的族人。
C.《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D.论是附在史传后面的评语,多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有时也是作者的讽喻或感慨。
3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班固聪颖多才,年轻有为。他九岁时就能写诗作文,长大后博览群书,不拘泥于一家学说;刚成年就向刘苍荐才并被接纳。
B.班固经历磨难,矢志修史。他被人举报私修官史而遭遇了牢狱之灾;在班超营救澄清冤情后,被皇帝召到校书部继续著书。
C.班固潜心著述,享誉当时。他追溯记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写他们的本纪,人们称赞他与司马迁都具有优秀史官的才能。
D.班固治家无方,牵连被害。班固疏于管教家人,因奴仆醉酒冒犯种兢而被其怀恨在心,后来遭到种兢挟私报复,被害致死。
3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著述意。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36-41 小题。(共 12 分)
(一)卧病书怀
(宋)陆游
衮衮年光挽不留,即今已白五分头。病中对酒犹思醉,梦里逢人亦说愁。
青海战云临贼垒,黑山飞雪洒貂裘。丈夫有志终难料,憔悴渔村死即休。
3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从题目看出本诗为诗人病中抒发内心情感之作。
B.“衮衮”一句形象地写出时光停滞好似永无尽头。
C.“青海”“黑ft”两句描写了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D.这首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音韵和谐。
37.“病中对酒犹思醉,梦里逢人亦说愁”一联,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2 分)
A.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
B.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C.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8.关于这首诗歌的情感分析不当的一项是(2 分)
A.“衮衮年光挽不留,即今已白五分头”写时间匆匆而逝难以留住,自己已经年老,抒发了年华已逝的感伤之情。
B.“病中对酒犹思醉,梦里逢人亦说愁”写自己老病孤独,身边无人可诉愁肠,只能在梦中向人倾诉的悲凉之情。
C.“青海战云临贼垒,黑ft飞雪洒貂裘”描写开阔壮盛的战争场面,抒发自己矢志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之情。
D.“丈夫有志终难料,憔悴渔村死即休”写出自己曾经志向远大,却不被重用的悲愤,抒发壮志未酬的愤懑之情。
(二)题小松
李商隐①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②柱石功③。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注释】①李商隐:唐代诗人,少年早慧,品行高洁,有才华,有抱负。后不幸被卷入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成了政治的牺牲品,他一生坎坷不平,襟怀未展,壮志未酬。②方资:正可用作。③柱石功:栋梁之材的功用。
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这首诗题咏的是一株枝叶未茂的小松,因此诗人以“细”状其叶,以“轻”状其荫,突出小松的秀美。
B.这首诗善用对比,如以桃李春日之盛来衬托小松的寂寞,突出小松的“孤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C.颈联“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是说小松一年中经历多次枯荣变化方能长成栋梁之材。
D.“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写西园车马客争驰看花,怎奈荣华百态,转首成空,发人深省。
40.《题小松》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小松的形象来象征某种精神、品格。下列诗文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2 分)
A.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
B.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李白《古风(其十二)》)
C.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D.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41.关于诗人通过小松的形象寄托的思想感情表述错误的一项是(2 分)
A.在盛夏炎日中,小松孤独秀美地挺立在庭院中,以“细叶轻荫”给人们带来满座的清风。诗人借小松赞美孤傲高洁的君子之风。
B.小松在阳春三月桃李争艳的季节耐得住寂寞,在霜雪凛冽的严冬,郁郁葱葱。诗人借此歌颂凌寒不凋、坚贞不屈的君子品格。
C.诗人以小松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枯荣事”来衬托其成就“柱石功”的不易,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定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的决心。
D.结尾诗人告诫那些不知“怜”松、只会赏花的“西园车马客”:他们追逐的热闹繁华终会凋落成空,讽刺了趋炎附势之徒的可悲。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2-47 小题。(共 12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之影响后代,乃是因为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个性对社会的失败,理想对现实的失败。屈原在他的作品里 地展现了这种失败。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有关独特的个人与社会、历史发生冲突并遭致 毁灭的记录。在此之前的诸子及所谓儒家的六经,都只是对所谓社会秩序、历史规律的认知——包括价值认同,并没给独特个体及个性留多少余地:( )。比屈原稍前的庄周已经看出了个性与社会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的必然性,同时他也悲观地认识到,在这场正面冲突中失败的一方只能是个性,故而他避开了社会冷酷的锋芒、避免与之发生冲突,他几乎是
。唯独屈原,既要坚持个性,又要坚持以自己的个性去改变世界,以个性的温热去融化那
的秩序。
因此,他的失败是人类永恒的悲剧,他的作品可以视为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甚至也是历史的一次意味深长的事件。
4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酣畅淋漓 惨痛 不战而退 冷漠 B.淋漓尽致 惨痛 不战而退 冷酷
C.淋漓尽致 沉痛 退避三舍 冷漠 D.酣畅淋漓 沉痛 退避三舍 冷酷
4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而“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致使《诗经》中为数不多的个性痛苦也黯淡无光
B.因“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经》中的为数不多的个性痛苦也黯淡无光
C.而《诗经》中的为数不多的个性痛苦也因“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而黯淡无光
D.而《诗经》中的为数不多的个性痛苦也黯淡无光,正是因其“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他的失败是人类永恒的悲剧,也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甚至可以把他的作品视为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
B.他的失败是历史的一次意味深长的事件,也是人类永恒的悲剧,甚至可以把他的作品视为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
C.他的失败是人类永恒的悲剧,也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甚至他的作品可以被视为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
D.他的失败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也是人类永恒的悲剧,甚至我们可以把他的作品视为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迁与班固常常被联系在一起,合称“班马”,就如他们的著作《史记》《汉书》被合称“史汉”一样。司马迁的《史记》已有诸多褒赞,像大家熟悉的鲁迅先生的评语:“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深入与开展,对简练、晓畅的《汉书》,被读书人大为推崇。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都酷爱《汉书》。黄庭坚甚至公开宣称,如果接连三天不看《汉书》,便觉得俗气逼人, 。
明朝时,《汉书》受到的追捧更是史无前例,连文化水平并不算高的朱元璋也对其 有加。有一回,明军俘虏了元朝官员郭云,朱元璋见他相貌魁伟,便释放了他,还送给他《汉书》做见面礼。受朱元璋的影响,明朝建文帝、神宗等几位皇帝,对《汉书》也是 。可以说,在众多《汉书》的爱好者中,明朝的“粉丝”级别是最高的。
文人的著作,能够洛阳纸贵,在图书市场上 ,当然是件令人愉快的事;而备受推崇,甚至被后人用来当作下酒的佳肴,更不失为一种至上的幸福。
4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然而,班固的《汉书》却遭受各家的攻诘,后代大多数读书人对它并不认同
B.虽然《汉书》与《史记》齐名,但是《汉书》的认同度比《史记》要低
C.班固的《汉书》,虽然后人有些微词,但仍得到了大多数读书人的认可
D.虽然对《汉书》看法不一,甚至有些嗤之以鼻,但大多数读书人还是表示认同
4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唐宋之际,简练、晓畅的《汉书》,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读书人大为推崇。
B.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深入与开展,对简练、晓畅的《汉书》,读书人大为推崇。
C.唐宋之际,对简练、晓畅的《汉书》,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被读书人大为推崇。
D.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读书人对简练、晓畅的《汉书》大为推崇。
4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项是(2 分)
A.面目可憎 垂爱 手不释卷 风行
B.面目狰狞 钟爱 爱不释手 风靡
C.面目可憎 钟爱 爱不释手 风行
D.面目狰狞 垂爱 手不释卷 风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