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1.A 2.C 3.B
4.(1)首先提出“以‘政’行‘教’的枢纽环节是‘礼义’”的观点;(2)接着诠释了“礼仪”的内涵;(3)再通过引证论述了荀子对礼的高度重视;(4)最后得出“荀子以‘政’行‘教’”的结论。(每点1分,共4分)
5.(1)在“上”者(老师、长辈)的教育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变化。(2)通过个人的自觉,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分辨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能力。(3)通过礼乐教化来塑造健全的人格。(4)“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施行教化,即以“政”施“教”。(每点1分,共4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不仅是指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且是指品格高尚的君子”逻辑关系错误,原文是说“这里的‘成人’,并不是指年龄特征上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从道德内涵上强调人的人格养成”,原文是并列关系,而选项是递进关系。
C.“因此单系的权力系统是不存在的”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说“单纯的权力系统若失去内在‘道义’的内涵与目的是无法维持的”,“单系的权力系统是不存在的”曲解了文意。
D.“与生俱来的禀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教化得来的人文修养”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说“仅有与生俱来的质朴本真的禀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人文的修养”。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只要对一个人实行了‘教化’,就能保证此人不会变坏了”,前后逻辑不成立,此条件不成立。对一个人实行了“教化”,此人未必不会变坏了。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内容、观点的能力。
A、C、D三项侧重于“成人”教育。
B.“当代虎爸培养孩子成为‘考霸’”不符合孔子“教化”观念,侧重于“应试”教育。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
第一句首先提出“以‘政’行‘教’的枢纽环节是‘礼义’”的观点;
接着“‘礼义’亦是一个综合性的说法,它既指政刑法度之施设所依照的一般性、指导性的制度化设计,同时又强调这一指导性设计中内含着的道义精神”,诠释了“礼仪”的内涵;
再通过引证“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论述了荀子对礼的高度重视;最后得出“荀子以‘政’行‘教’”的结论,“二者的并称究其向上的一面而言,乃高度地强调了荀子以‘政’行‘教’的思想观念”。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化’就是感化,也就是在‘上’者的教育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变化”,即在“上”者(老师、长辈)的教育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变化。
“脱离纯粹的人的自然状态,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分辨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能力,承担起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即通过个人的自觉,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分辨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能力。
“这段话与孔子回答子路问成人的话是一致的,都强调了仁义礼乐教化在人的人格养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仁’是人内在的品德和思想境界,‘礼’是人外在的行为准则。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教化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在内心发生变化,达到‘仁’的境界,从而实现对‘礼’即社会规范的高度认同和自觉遵守”,即通过礼乐教化来塑造健全的人格。
“也就是说,‘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施行教化的途径和方式,是一工具性的存在。甚而言之,这一工具性存在最终亦是要被扬弃的,从而达到‘不待政而化’的状态”,即“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施行教化,即以“政”施“教”。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6.C 7.C
8.①他不愿意接受“我”的怜悯与同情;②他傲慢自负的性格一直没有改变。(每点2分,共4分)
9.①叙述视角独特,借助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我”的所见所闻来讲述,给读者以真实感;②叙述顺序巧妙,文中插叙了红发乞丐20年前的故事,丰富了人物形象,使小说情节紧凑;③结尾别具匠心,以“我再也没有见到他”收束全篇,留下空白,含蓄蕴藉又耐人寻味;④叙述节奏张弛有度,叙述时在局部空间和时间上放慢或加快,传递出作者对人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隐藏其中的哲思。(每点2分,写出3点6分)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和肩上艺术特色的能力。
C.“懒惰是导致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错误。从小说描写乞丐20年前的情况以及他乞讨不开口,最后把纸币扔掉的情节来看,导致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是他的性格,与“懒惰”无关。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C.“兀鹰多次出现构成这篇小说的暗线”错误,兀鹰不是小说描写的重点,只是环境描写的一部分,构不成暗线。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分析乞丐做法的原因,可从人物的性格角度入手。结合乞丐20年前的情况来看,他是一个傲慢自负的人;由他乞讨不开口说话、落魄得让人恐惧的现状看,他还像以前一样,性格并没有改变。也正是因为这一性格,他强烈的自尊心让他不愿意接受“我”给他的纸币,因为这让他觉得“我”是怜悯、同情他。由此可组织出答案。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从叙述视角看,小说从“我”的有限视角描述故事,以“我”观察红发乞丐来表现人物,从注意对方,到观察对方,再到想起对方、寻找对方、想帮助对方,最终不知对方所终,既全面地展现了人物的生活、思想状态,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第一人称的叙述也使小说显得真实可信。
从叙述方式看,以插叙交代红发乞丐青年时的往事,揭示了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使小说情节完整紧凑,同时也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从叙述节奏看,小说叙述红发乞丐现在的遭遇时节奏缓慢,突出其命运之不幸,在叙述20年前的往事时节奏相对急促,突出其命运变化的根源,张弛有度,与人物的心境相吻合。
小说的结尾写到“我在韦拉克鲁斯又待了三天。我再也没有见到他”,以“我再也没有见到他”收束全篇,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D 11.A 12.C
13.(1)百姓认为(大王)将要把自己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以为”,认为;“拯己于水火之中”,状语后置句,把自己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箪”,名词用作动词,用箪装着;“壶”,名词用作动词,用壶盛着。每点1分,共4分)
(2)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文”,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每点1分,共4分)
14.①周武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高兴就兼并这个国家;②周文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不高兴就不兼并这个国家;③商汤征伐他国,实施百姓满意的措施,百姓欢迎他的征伐。(每点1分,共3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
“游事”是动词,其宾语是“齐宣王”,不能断开,排除AB;
“不果所言”动宾结构,不能分开;“迂远而阔于事情”是“以为”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汇理解的能力。
A.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结构助词,的)
B.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 (凭借) 以盛水浆(用来)
C.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施行) 曰余食赘行(通“形”)
D.利诚乱之始也(确实)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使…真诚)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C.“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的开始,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错误。文中“太史公曰……利诚乱之始也”,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开始的是司马迁;“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防备祸乱根源的是孔子。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以为”,认为;“拯己于水火之中”,状语后置句,把自己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箪”,名词用作动词,用箪装着;“壶”,名词用作动词,用壶盛着。
(2)“文”,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然后”,这样之后。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先王实施政令都是以百姓的好恶为依据的。
①由“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可知,周武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高兴就兼并这个国家;
②由“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可知,周文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不高兴就不兼并这个国家;
③由“(汤)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可知,商汤征伐他国,实施百姓满意的措施,百姓欢迎他的征伐。
参考译文:
齐国攻打燕园,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兼并燕国,有人劝我兼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兼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兼并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兼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兼并它。古代有这么做的人,武王就是。兼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古代也有这么做过的人,文王就是。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处境罢了。”
齐国人要兼并燕国,别的诸侯国谋划援救它。宣王说:“很多诸候谋划来讨伐我,(我)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过凭方圆七十里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方圆千里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这时,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后征伐我们(这里)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云彩一样。(汤的军队每到一地,)让经商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他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像这样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俘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百姓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说:唉,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孔夫子极少讲利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所以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好利的弊病都存在,有什么不同呢?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 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 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尚书》,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C
16.①颔联上句“兄弟分离苦”直抒胸臆,直言离别的痛苦。②下句借加重病情、催人衰老,把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深重;同时,间接传达了一种不知何时重逢、不知能否再见的无尽担忧之情,使离别之苦更加痛彻心扉。(第1点2分,第2点4分)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理解错误,望乡台,是诗人对弟弟到了齐州的遥想。
故选C。
16.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此类题目可从诗歌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感情三方面作答。
本诗颔联内容上“分离苦”写出了诗人与弟弟分离的痛苦;“形容”,指形象;“老病”,指自身有病的身体,“催”字表达了加重病情、催人衰老。
表达技巧上,“兄弟分离苦”诗人直抒胸臆,直言与弟弟分别的痛苦。
情感上,“形容老病催”借病情加重、容颜衰老把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深重;同时也间接传达了作者的担忧:此时与弟弟分别之后,不知何时重逢、不知今生能否再见。这句诗把这种离别之苦表达的更加痛彻心扉。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0分)
17.(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3)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4)月照花林皆似霰(5)天生我材必有用
(6)修我矛戟 (7)十年生死两茫茫(每空1分,共1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18.D 19.D
20.①原文使用整句,句式更为整齐;②原文使用顶真修辞,更具音韵美感;③原文点明传承与创新以及共鸣与互动各自的逻辑关联,表达更严密。(每点1分,共3分)
【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①空白处要辨析“连续”和“持续”两个动词。“持续”意为“延续不断”,“连续”意为“一个接一个”,此处的主语为“热度”,无法与“一个接一个”搭配,故选用“持续”恰当。
第②空白处要辨析“精美绝伦”和“美轮美奂”两个成语。“精美绝伦”意为“精致美妙到了极点,没有可以相比的”,“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此处用于修饰“舞蹈”,选用“精美绝伦”更恰当。
第③空白处要辨析“展示”和“展现”两个动词。“展示”意为“清楚地摆出来或明显地表现出来”,“展现”意为“显现出”,此处的受动对象是“鲜活的生命力”,是无法“清楚地摆出来或明显地表现出来”,故选用“展现”更恰当。
第④空白处要辨析“踟蹰”和“徜徉”两个词。“踟蹰”意为“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是一个形容词,“徜徉”意为“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是一个动词,此处意在强化当代观众对古老文化的接受与传播,“踟蹰”一词具有的迟疑之义会削弱这一语意的表达,故选用“徜徉”恰当。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两处语病。
其一,“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极高超的境界,与“创意”搭配不合理。
其二,原句“出神入化的创意、增添光彩的科技,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的表达意味着三个短语的中心语“创意”“科技”“历史记忆”处于并列关系,共同作为整个句子的主语,根据上下文语意可知,创意、科技这两者与历史记忆显然不是并列关系,且“历史记忆”也无法主动演绎为时代风采,可见在“泛黄的故纸堆里”前少了一个使令动词,导致整个句子结构混乱。
只有D项修改了全部的语病。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的鉴赏品味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将改写之后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结合语境分析哪种表达效果更好。
原句使用整句,而改句为散句,从表达效果来看,整句的句式更为整齐;原句使用顶真修辞,而改句没有使用任何修辞,原句也就具有了顶真修辞所带来的音韵美感;原句将传承与创新,共鸣与互动各自之间的关系作了“传承需创新”“共鸣需互动”的阐释,能更好地承接上文“水下飞天洛神”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创新,引领下文《国家宝藏》节目在点赞评论的互动中共鸣,逻辑关系更为严密,而改句将“传承”“创新”并列起来,“共鸣”“互动”并列起来,忽略了传承与创新以及共鸣与互动各自的逻辑关联,从表达效果来看,原句的表达更严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21.①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③成为有效遗嘱(5分,答出1点给2分,2点4分,3点5分)
22.孔子的修身之道是一套完整科学的儒学思想体系(主干),其中包含个人修身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内容),是研究儒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要性),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及现代青年一代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深远意义(意义)。(4分)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前文有孔子“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的主张,根据下句“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可知,此处强调中国人原意被称为“君子”,据此应填“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
第二处,语境要说的是“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根据下文“治国、平天下”“齐家”“修身”的信息,可知应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三处,前文“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语境是一个因果复句,根据“与人人有关”“能够代代感应”强调其有效性,可知应填“成为有效遗嘱”。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本题要求把长句变为四个短句,首先抽出长句的主干:孔子的修身之道是一套完整科学的儒学思想体系。
然后把三个修饰语抽出来:
“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及现代青年一代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深远意义”是其意义,
“包含个人修身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是其内容,
“研究儒家文化不可或缺”是其重要性。
如果没有谓语,再在分句前加上相应的谓语动词,如“是”,这样就能分别独立成句。
最后注意调整语序,按照内容、重要性和意义的顺序排列,使句子表达连贯顺畅。
23.写作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讲述梁丘迎合景公,这是“同而不和”,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排斥不同意见。晏婴认为应当“和而不同”,“和”不是一味的迎合,而是能够接纳不同的意见,这种不同对国家治理很有利。君子尚“和”,小人尚“同”,国家的治理,应当努力实现和谐而不是苟同,也就是对上不盲目附和,能如晏婴所说的那样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显然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治国之道。第二个层次,引导我们思考,“和而不同”的理念也可以运用在其他方面。比如,文化上,“和而不同”是渗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文化精神,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正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不断交流、不断互相吸取、融合的过程。也可以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来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意义。也可以从协和万邦的国际观来审视当今世界的复杂形势,对人类生存与国家发展提出自己的独特思考。当然,也可以通过分析“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来肯定世界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的存在价值。总之,联想和思考是相对自由的。
行文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和而不同、君子风度。接下来从是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君子和而不同,是公义与私交分开,不悖公徇私,不因情废义。二、君子和而不同,是人格高尚,胸襟坦荡。三、君子和而不同,是待人做事讲原则、有分寸、守底线,守住君子之道。最后联系当下,明确当代青年在时代大潮中应怀“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风,书写自己的灿烂青春。
立意:
1.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2.世界因“和与不同”才绚丽多彩。
3.相辅相成,和谐共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