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C(“后人对‘差序格局’的解读,既忽略了涉及的等级制,也忽略了差序人格”说法错误。材料二第4段原文为“后人在解读和运用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时,不仅忽略了他所涉及的等级制方面;更重要的是,多数人还忽略了差序格局对于人格的影响”,从中可知,“忽略”的主体是“多数人”,“忽略”的对象是“差序格局对于人格的影响”,而不是“差序人格”。)
2.C(A项“费孝通以中国社会结构‘差序格局’‘水波纹’为鉴,反照西方‘团体格局’‘捆柴’式镜像”说法错误,此处将“反照”的关系颠倒了。B项“儒家思想在维持差序格局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无中生有。引用“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名言是为了论述“公”“私”关系的二重性。D项“差序格局用‘水波纹’这一比喻是不恰当的”说法错误。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差序格局是个立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可知,用“水波纹”比喻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虽有些不恰当,但用其比喻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还是恰当的。)
3.B(关于“差序格局”呈现出的动态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关系的伸缩性;二是“公”“私”关系的二重性;三是价值标准的相对性。A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伸缩性。B项只谈对父母孝,不能体现动态性特征。C项体现了价值标准的相对性。D项体现了“公”“私”关系的二重性。)
4.①以疑问开头,引发关注;②采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先驳再立;③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喻证法、引证法、例证法等;④采用层进式论证结构。
5.①体现了传统社会的社会关系是以自我为中心层层推出去的“差”。刘姥姥是贾府的远亲,在贾府辉煌时也可以上门“攀亲”求助。②体现了差序格局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刘姥姥身份地位远低于贾府的管理者凤姐,上下尊卑等级分明,于是行礼问安。③体现了富有弹性的“差序人格”。刘姥姥对女婿教育开导,对凤姐毕恭毕敬。
6.C(A项说“联通外界,获得营救和自由”错,由“请它顺便带封信出去。写上这样一句话:‘请爱惜你的每一分钟的自由,朋友。捉篮桥监狱囚人启。’”可知,文中革命者们并未有过希望通过麻雀联通外界获得营救的想法;B项说“暗示了它将死于非命的悲惨结局”错,“小麻雀没有食欲,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只是因为它被囚在牢中,失去自由,没有暗示它“将死于非命”的意味;D项说“心甘情愿的”错,由“我这几天也实在吃不下饭去,我好像有点神经衰弱的样子,总想着那只麻雀……”可知,小柳因为那只麻雀的死去而没有食欲,他第二次受到吃冷水饭的惩罚并非出于自愿。)
7.D(“耐心劝慰他认为要自杀的小柳,展示人性的复杂”错,小柳根本没有自杀的念头,狱卒劝小柳不要自杀,完全出于主观臆断,是为惩罚革命者找理由,并非缘于善良,也没有表现人性的复杂。)
8. ①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如“他很郑重地从别的牢监里叫了一个懂得外国话的囚人”,“郑重”明褒暗贬,具有讽刺效果;②借“我”的口吻插入议论,如“我没有读过《论语》,不知道”,表达对二十七号本性残忍居然还谈起《论语》的讽刺;③运用引号,表示否定和讽刺,如“为着‘人道”,也许是为要替中国革命‘保存’干部的缘故”,“人道”和“保存”加上引号讽刺了狱卒打着正义的旗号摧残革命者的卑劣行为。
9.①写麻雀是为了衬托囚房里的革命者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②写狱卒,是以他的冷血和残忍,反衬革命者不屈的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③一正一反,塑造了革命者丰满的形象,他们既是普通人,也是反抗者。
10. B “强宗室”是“镇天下”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故”表结果的连词,引领下文,“故”前断开,所以排除A、D;“虽”为连词,经常用于句首,所以在“虽”前面断开,“皆为王”作谓语,成分简单的主谓间不该断开;“遍封宗子”中“宗子”作宾语,“子”后断开;“于天下利乎”,这是疑问句,承前省略主语“此(这样做)”,独立成句。据以上分析排除C。整句话的翻译为: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故选B。
11. D D.“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是错误的。庶务,就是指国家的各种政务。选D。
12. B B.“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是错误的。由原文“安用重法耶”可知,太宗认为没有必要使用严刑峻法,并非否认严刑峻法的作用,选项概括不准确。故选B。
13. (1)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2)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
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患”,担心;“赇”,贿赂;“左右”,身边的人。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恶”,讨厌;“过”,过错;“佞”,谄媚。
14. 道理:君主是表率,好像华表,臣下是影随,根子还是在君主身上啊。目的:希望皇上可以做好大家的表率,励精图治,让大家有学习的榜样。
“君者表也,臣者景也”,意思是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只要表一动那么影子就会随之而动。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从而强调君主的态度直接决定臣子的行为态度。结合“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分析,可知司马光这样写的目的就是劝谏统治者,要像唐太宗这样作为臣子的表率,要敢于、乐于接受臣子的劝谏,要励精图治,只有这样臣子才敢于劝谏,才能对国家忠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参考译文:
唐高祖显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这一天,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封给的爵位既高,又多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不降。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贼。有人请求用严格的法令来禁止,太宗面含嘲笑着说:“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的。朕应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轻徭薄赋,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重法!”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面的大门都不用关闭,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担心治安问题。太宗听说了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声,召见他询问政道,张玄素答道:“隋主喜欢自己把持所有事务,不愿意信任群臣,因此群臣恐惧,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没有敢违抗的。以一人的智慧决定天下事,即使能够做到得失相半,犯的错误也已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谀奉承所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陛下如果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将政事分别交付给他们,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败而施以刑法或者赏赐,如果能够这样,何必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太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将他升为侍御史。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
臣司马光曰: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
15.C.“颈联描写了百姓……”错误。颈联描写的是诗人自己一贫如洗的境况。早晨开不了火,井水也冻了,夜来无衣难御寒。
16.①《登高》沉郁顿挫,深沉蕴藉。诗中“风急”“落木”等意象营造苍凉意境,“天高”“万里”等意象营造壮阔意境,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沉郁顿挫、深沉蕴藉之感。③《空囊》语言平实,诙谐幽默。诗人以“无衣床夜寒”平实的语言叙写了贫穷的状况,以“留得一钱看”幽默诙谐之笔调侃自己沉重悲苦的心情。
17.(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2)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3)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18 .C “春意阑珊”指春天就要过去了,“春意盎然”形容春天的气息浓重。“饱满”指充足。“丰满”也有充足之意,多指粮食收成等,如:今年好收成,囤里的粮食都很丰满。“丰满”更多用于人身体胖得匀称好看或鸟类的羽毛多而密。“如诗如画”经常用来形容风景优美,像诗画一样动人。“诗情画意”指像诗、画那样优美动人的意境和情趣,多形容自然景色优美,耐人寻味。“慰藉”着意安慰、抚慰,多用于书面语,常与人的情绪、情感、精神方面的词语搭配,如“愁苦之心稍得慰藉”;“安慰”是安顿抚慰,用希望、同情等给人安抚或者鼓励。
19.B“平平仄仄春风暖,如果春天是一首自由、绚丽的长诗,春风便是诗中浪漫、空灵的神来之笔。”这个句子由三个分句组成,“如果”“便是”构成一组假设关系的复句,“平平仄仄春风暖”为另一个独立的分句。在这一语段中,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春天”比作一首长诗,把“春风”喻为创作“长诗”中的“神来之笔”,生动地描绘出了春天的绚丽、诗情和春风的宜人、温暖。画线句子位于段落开头,“平平仄仄春风暖”中“春风暖”照应了上一语段内容:在春风吹拂下,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平平仄仄”则引出了本语段中“如果春天是一首……长诗”这个假设性比喻句。因此,选项 A 和 D 可以先排除。B 选项中“春天”是“诗”,“春风”是“笔”,在“春天”这首长诗里,“春风”演绎出平仄韵律和节奏,温暖了大地,给大自然带来了万物复苏——种子发芽、柳树抽绿,给世间人们带来了愉悦和慰藉。语意连贯、逻辑顺序合理,语脉自然顺畅。
20 .【参考答案】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语言活泼生动,表现力强。①拟人手法,增强了形象感;②几个动词连用,活泼、生动;③短句连用,加快节奏;④与语段整体的语言风格一致。
21 .C把括号所在的句子的信息,大致可以进行压缩,得到的信息为:“叶黄氧化素”、抑制植物细胞生长、喜光。括号里的内容是对“喜光”这一特点的补充说明,从语义角度看,四个选项都符合语境。但从表达的连贯角度看,接着“喜光”特征,说明光照的作用的 A 和 C 项“光照会……”显然与前一个句子粘合度更高,这样便可排除 B D 项。C 项“光照会增强它的活性”表达简洁利落,并不需要“把”字句式来突出其“处置”意味。
22①向日葵花盘会跟着太阳转动②向光和背光的两面生长速度出现偏差③而另一种成分。
23.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