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阴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2022.11
1.D【解析】原文表述为“只有当红色革命文化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且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的时候,才能形成为综合国力中的文化软实力。”为“只有……才”的必要条件,选项表述为“只要……就”,换成充分条件,不成立。
2.A【解析】B选项,根据材料一的表述,即使现在不处于革命时期,革命文化依然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选项表述不当;C选项,根据材料一,革命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但不能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弘扬革命文化;D选项,材料二中并没有提到弘扬革命文化的最终目标这一概念,选项表述无中生有。
3.D【解析】D选项描述的内容属于提升思想认识的层面,不属于具体的实践。
4.【参考答案】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展开论述。首先提出中心论点“继承革命文化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答出总分结构或开篇提出论点均可得1分);接着分三个层次展开分析:①两者有共同文化源流(1分);②两者在内容上高度契合(1分);③两者有共同的长远目标。(1分)【解析】本题考查材料的结构,学生需要从语段中找出关键句进行概况。首段提出中心论点“继承革命文化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第二、三段主要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共同的文化源流,关键句为第二段第一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文化源流”。第四段重点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的契合,关键句为第四段中“它从形式到内容,从表面到深层……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都有着相通和契合之处”。第五、六段重点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共同的长远目标。关键句有“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属精神文化系统……二者在目标导向上有着共同的交汇点”“由此可见,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还有着共同的长远价值目标”。
5.【参考答案】①加强对红色革命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从思想上认识红色革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②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践行革命文化精神充;③分利用当地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参观学习,加深对红色革命文化的理解。(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从材料二可得出要传承与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一方面要“在思想认识和实际工作中下苦功夫”,一方面要“在实践上做扎扎实实的工作”。因此,能联系材料内容和自己的理解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进行答题即可。
6.D(A这体现了冉老板的“为人处事圆滑,八面玲珑”错,应是表现他的慎言、实在。B“但客人看他是老板,不好意思麻烦他,谢绝了他的帮忙”错,应是内心惶恐,怕被人发现什么,是心虚的表现。C.“这表现出李老板眼光独到,富有生意头脑”错,应是表现李老板的知恩图报,为人诚信。)
7.A(刻画客栈来的新客时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8.参考答案:①体现在与人交往上,与住店的客人交谈时言语不多,说话实在,结交了很多的朋友。②体现在察人识物上,对客人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能细微观察,发现客人的反常,及时报官。③体现在为人处事上,要李掌柜的家人取回一褡裢钱,拒收谢礼,把皇帝御笔亲写的大字做成两块匾,可见冉老板在义和利面前不糊涂,坚守着仁义与诚信。评分细则:4分,答对第①②点各1分,答对第③点2分。意思对即可。
9.参考答案:①使情节有了突转,让故事情节有起伏,增加可读性。②突出了人物性格,既表现了李掌柜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也使得冉老板不贪图钱财,讲仁义守诚信的人物形象更丰满。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没有这一情节就不会有后面北李南冉的故事。④丰富了小说的主题,突出了“知恩图报”“仁义诚信”的主题。评分标准:6分,每点2分,答对3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10.D
11.A(契丹应为女真)
12.B(平定的是“湖湘”盗贼,两广的没有评定)
13.(1)留守叶衡向来很器重他,叶衡入朝为相,极力向朝廷推荐,说辛弃疾意气慷慨,有远大谋略。(得分点:素、衡入相、有大略,每点1分,句意1分,共4分)(2)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而百姓因此得以熬过饥荒。(或者百姓依赖这样的方法得到救济。)(得分点:樯、“直”通“值”:价值、赖以济,每点1分,句意1分,共4分)
14.①耿京聚兵山东,辛弃疾为掌书记,就劝耿京做南归宋朝的决定;②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辛弃疾趁机论述南北形势以及三国、晋、汉的人才;③作《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说形势。(留意学生是否按照要求审题作答。每点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是齐历城人。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并起。耿京在山东聚集兵马,号称天平节度使,指挥管辖山东、河北忠义军马,辛弃疾为掌书记,就劝耿京决策南归南宋。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弃疾奉表归附宋朝,高宗在建康慰劳军队,召见他,嘉奖他并受了表,授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用节使印和文告召耿京。乾道六年,当时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辛弃疾趁机论述南北形势以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观点刚动质直。作《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说逆顺的道理,形势的发展变化,战术的长短,地理的要害,非常完备。因为讲和刚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改任司农寺主簿,出朝任滁州知州。滁州遭受兵火,市井凋零破败,辛弃疾减轻赋税,招收流散的民隶,训练民兵,商议屯田,于是创建莫枕楼、繁雄馆。留守叶衡平素很器重他,叶衡入朝为相,极力向朝廷推荐,说辛弃疾意气慷慨,有远大谋略。皇上就召见了辛弃疾。不久,辛弃疾担任了漳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湖湘接连兴起盗贼,辛弃疾全部讨伐平定。又因为湖湘控制连着两广,与溪峒蛮獠接壤,草贼时常出现,不仅是因为风俗顽劣剽悍,也是武备空虚造成的。于是上奏疏说:请依照广东摧锋军、荆南神劲军、福建左翼军的例子,另外创建一支军队,专门听从帅臣控制调度。
当时江右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事务。刚到灾区,辛弃疾就在大路边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根据情况借贷钱物给他们,等到他们领命运回买来的粮食,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而百姓因此得以熬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运米粮救助,部属都不答应,辛并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拿出米舟的十分之三给了信州,皇帝嘉奖了他。
弃疾豪爽崇尚气节,赏识提拔才俊,所结交的多是海内名士。做长沙帅时,有的士人上告考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子,辛弃疾查证果然如此,要来榜上第二名的《春秋》卷子两相调换,启开名字是赵鼎。辛弃疾生气地说:“辅佐国家的元勋,只有忠简一个人,怎么又来一个赵鼎!”把卷子扔在了地上。然后批阅《礼记》卷子,辛弃疾说:“看他的议论,一定是豪杰之士,这人不能失去。”打开糊名,是赵方。
15.B(前面写乡村美景,作者游兴甚浓)
16.①多种感官结合的角度。颔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是目睹。颈联荞麦香,是嗅觉。多种感官结合,多角度表现山野景色的寂静优美。(答动静结合也可酌情赋分)②色彩渲染。颈联写棠梨叶红艳似火;荞麦花开如雪。“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画面更艳丽。③空间角度。“数峰”是远景,“棠梨叶”“荞麦花”是近景。由远及近,使景物描写更有层次。(每点3分,答中其中两点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7.【参考答案】(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3)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18.B(“精准诈骗、网络人肉等更为严重的情况会导致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泄露”,因果倒置,应该是“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泄露会导致精准诈骗、网络人肉等更为严重的情况”;“甚至”表示递进关系,应该是“威胁到用户的财产权甚至人身安全。”)
19.A(纷至沓来和络绎不绝;都有“连续不断”的意思。但纷至沓来不仅指人,还可泛指一切事物;络绎不绝,专指人、车、马、船的来来往往。不胜其烦,指烦琐得使人受不了;不厌其烦,指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层出不穷,指接连不断地出现,尚未穷尽;前赴后继,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始作俑者,意思是恶劣风气的创始者;罄竹难书,形容罪行极多,写也写不尽。)
20.比喻(1分),隐私信息很诱人和“唐僧肉”诱人具有相似性(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隐私信息在犯罪分子眼中就像妖怪眼中的唐僧肉一样诱人。(2分)
21.C(分析语句可知,①⑥构成转折关系;⑤的“就要”应承接⑥的“将强调……”;④紧承⑤的“城市海绵体”,③的“这些‘海绵体’”指代④的“河、湖、池塘等水系以及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故三者紧密相连,顺序为⑤④③;根据①⑥⑤④③的顺序可判定C项正确。)
22.①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②有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原因③并不是要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每处2分)
2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共两段。材料中既有人物群像的精神评价,也有人物个体的精神赞美,分别呈现了近年来全国各条战线或相关重大事件中的民族精神,不管是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还是航天精神、奥运精神,无不是中国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具体展现,蕴含了非常深厚的精神意义,成为全社会各条战线的人们拼搏向前的精神灯塔。命题者紧扣当前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围绕当前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选择了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以点带面地试图引导考生去思考当代国人的精神谱系,引领学生在国家重大事件中通过具体的典型人物和一大批默默奉献的人物体味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从而呼应“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而考生读完命题材料,通过梳理关键词句“奋进不屈的精神底色”“英雄儿女的精神凯歌”“勇于探索的精神”“精神的火焰熊熊燃烧”“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我们总能看到精神的火焰熊熊燃烧”等信息,可以确定本次作文所要写作的核心话题是“精神”,是什么精神呢?是“脱贫攻坚精神”,是“抗疫精神”,是“航天精神”,是“奥运精神”,更是“中国精神”“民族精神”。行文时在确立了命题材料的核心话题,初步明白命题意图之后,当紧扣经典三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构思。1.这种“精神”是什么?(概念界定)2.为什么需要这种“精神”?(这种“精神”的意义)3.这种“精神”在当前对我们自己与现实有着怎样的意义或影响?(紧扣命题材料)4.如何践行这种“精神”,我们要怎么办?立意:1.精神之火引领我们走向星辰大海。2.青年人需要精神引领。3.人生不息,精神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