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B(B项中“唐宋诗词”扩大了范围,在材料一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关于“价值”分析中,强调了“唐宋诗词中典范作品”这一范围。)
2.C(C项“不在于作为手段的‘言’之美”错,原文中说“对创作者而言,文学创作最终呈现的美……”,强调了视角对象,并以“最终”二字限制。后文“对接受者而言,……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之美而忘记了……”,可见,“语言文字”作为手段同样具有“美”。)
3.C(依据原文“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等内容,可知C项既写景,又抒情,情景交融,最符合“滋味说”。)
4.①中国古代文学重视创造一个审美的世界,而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苏东坡“击节称妙”是认为苏小妹的诗句创造出更高的审美境界,更能呈现“意”之美。②中国古代文学重视滋味和意境,即注重整体宏观感受,注重“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摇”“映”二字虽然重视了描写实景,但忽视整体的意境和滋味。“扶”的拟人化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失”写出淡月之夜,月、梅融为一体的朦胧情景。“扶”“失”二字更符合整体意境和滋味。(每点2分。概括文本要点1分,结合材料分析1分。其中第一点答案,若依据“言是文学手段,意是文学目的”来解读也可酌情给分)
5.①经典诗词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②经典诗词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③经典诗词作品可以帮助我们领略审美境界,提高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共4分,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
分,答出3点给4分。)
6.A(不是“突然涌起的惦念”,出外八年,水生的心中一直非常惦念水生嫂。)
7.D(人物语言“诗化”“诗情画意”“象征意蕴”有误,作者善于运用平原地区农村生活的口语,增添文章的乡土气息。)
8.①水生:直接参加抗日战争,出生入死,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离家八年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2分)②水生嫂:八年的生死离别,她的爱情依然坚贞深沉,并再次把丈夫送上征途,成为前线丈夫的坚强后盾。(2分)③水生爹:面对国难,坚决让水生上前线,并希望水生好好打仗,不要分心,舍小家保大家。(2分)
9.示例:(1)“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通过一系列表情和动作的细节,写水生嫂喜极而泣,折射出久别重逢后女人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2)“女人一听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的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才说: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一“呆”一“低”一“仄”写出女人终于将丈夫盼回家,刚见面,就有听到丈夫明天就要离开的消息时,难掩失落。但虽有千般不舍,仍然深明大义,把对丈夫的深情眷恋深藏心底。(3)“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的喘了两口气”这是水生嫂第二次“呆”,这一细节写出她的心绪复杂。难舍又必须舍;不忍别离,又深明大义,亲自送别。(4)到了目的地,水生上了岸,水生嫂“呆呆站在冰床上”“忍住泪,笑着说”这是水生嫂第三次“呆”,分别时刻,无法执手相看,无语凝噎。此处通过对水生嫂神态细节的描写等,塑造了水生嫂既深爱丈夫又深明大义支持丈夫参战的形象。(每点2分,找准细节1分,围绕“人情美和人性美”分析1分,答对三点给6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A11.D(“子之数来者”的“数”,与“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的“数”意义和用法不同。前者是“屡次”“多次”的意思,后者是“几个”“若干”的意思。)
12.D(“忧心忡忡”错。原文“臣窃为大王私忧之”是假托之词。)
13.(1)挽救危亡的国家,能获得好名声;得到九鼎,是得到丰厚的实惠。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存,1分;实,1分;图,1分;大意通,1分)(2)(我们)愿意献出九鼎,但是不知道贵国将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回齐国来呢?(识,1分;何途之从,宾语前置1分;致,1分)
14.(1)秦国:有东方强大的齐国救援周王朝;(2)齐国:①运九鼎回齐国,需借道其他诸侯国,其他诸侯国也觊觎九鼎;②周王朝不想把九鼎奉送给齐国,颜率发挥聪明才智,找各种理由委婉拒绝齐国。(每点1分。有其他理由,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5.D(“隐遁江湖之情”错。“试觅姓庞人”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隐晦曲折的表达了自己有志不得伸的牢骚之情。)
16.(1)晚:①点名了送别郑炼(后)的具体时间是在傍晚,(1分)②傍晚光线昏暗,暮色暝暝,烘托了诗人送别郑炼时(后)沉闷暗淡、抑郁感伤的心情;(2分)(2)春:①猜想郑炼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春天回到襄阳,(1分)②“春”字,寄托了诗人对友人前途的美好祝愿,希望友人前程似锦,光辉灿烂。(2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3)示例一: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示例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8.如数家珍/了如指掌望尘莫及并驾齐驱/齐头并进
19.①停留在第一代②中国人造不出航母③我们不需要同他们争论
20.①设问:先用“我们最大吨位的舰艇是什么”提问,然后自己作答,有提请注意、引导思考、强化回答内容的效果;②对比:通过列数字的方法,将“3000多吨”和“10万吨”进行对比,强调中国舰艇的吨位远远小于美国航母的吨位,突出上世纪80年代中国造舰技术落后于美国这一现实。
21.B(根据前一句的语序,“真善美”在前,“正能量”在后;“真善美”跟“价值追求”搭配,“正能量”跟“价值取向”搭配;“具象化”作为定语修饰“表达”。)
22.我们的身边,总有这样舍小我、求大我,在奉献中传递大爱、在坚守中成就不凡,彰显向上向善的社会正能量的人。(写出长句的主干2分,修饰成分语序安排得当2分)
23.评分标准:依照2022年高考评分标准。参考立意:紧扣“时代”“家乡”“我”三者及其关系来立意。(1)叙写家乡的人事物景,联系当下时代(如新农村的建设),见证家乡在时代大潮中的变迁。(2)记录家乡的人事物景,融入自己对家乡的情感,思考家乡与自我成长之间的关联。(3)思考家乡文化生活,思考个人与家乡,家乡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等。(4)其他符合题意的立意。体裁可以是记叙文,也可以是议论文。如果仅仅写家乡的人和事,没有联系时代和我,为不切合题意;如果只是扩写“二舅”的故事,或者只就“二舅”的故事作评论,为偏离题意。
【参考译文】
秦国攻打西周来获取九鼎,西周君对此很忧虑,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颜率。颜率说:“大王不要忧虑,请让我向东到齐国去借救兵。”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秦国要做不讲道理的事,想出兵攻周来获取九鼎,周君和大臣们在家里自己合计,与其把九鼎给秦国,还不如把它送给贵国。挽救危亡的国家,能获得好名声;得到九鼎,是得到丰厚的实惠。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齐王非常高兴,出兵五万人,派遣陈臣思领
兵去救周,秦国这才退兵。齐国将要向西周讨取九鼎,周君又为此忧虑。颜率说:“大王不要担忧,请让我向东到齐国去解决这件事。”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二周全靠贵国的仗义,君臣父子才得以上下平安,我们愿意献出九鼎,但是不知道贵国将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回齐国来呢?”齐王说:“我准备向魏国借路。”颜率曰:“不行!魏国的君臣也想要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之下、沙海之上策划很长时间了。如果九鼎进入魏国,一定运不出来。”齐王说:“我打算从楚国借路。”颜率答道:“不行!楚国的君臣也想得到九鼎,他们在章华之庭中策划很长时间了。如果进入楚国,九鼎也一定运不出来。”齐王说:“我最终能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回齐国呢?”颜率说:“弊国私下里本来就为这件事替大王发愁。那九鼎不像是醋瓶酱罐,可以揣在怀里、夹在腋下、提在手上就可以拿到齐国;也不像鸟翔乌飞、兔跃马奔,一下子就可以到齐国。从前周武王讨伐殷纣王,得到了九鼎,大约每一个鼎用九万人来运,九九八十一万人,此外,准备器械用具的人也要与八十一万人不相上下。现在大王即使有这么多的人,又能从哪条路把鼎运出来呢?我私下里为这件事替大王发愁啊!”齐王说:“你几次到这里来,其实还是不给我们呀!”颜率说:“我们不敢欺骗贵国,你们赶快确定运回九鼎的路线,弊国等着贵国的消息。”齐王这才作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