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2022年秋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2-11-24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22年秋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联考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所谓“但见情性,不睹文字”。他们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具体的语言文字,究竟如何才能创造出最高的审美境界?他们认为,言是文学手段,意是文学目的,文学手段固然重要,但不能因为手段重要而忽略了目的重要。一方面要通过手段到达目的,一方面又要通过否定手段来强化目的。对创作者而言,文学创作最终呈现的美,不是“言”这个手段之美,而是“意”这个作品之美。对接受者而言,要领悟到这个美、这个意,就要披文入情,唯意是求,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之美而忘记了“意”这个根本之美。
    因此,当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之后,当读者开始全身心地关注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学手段之美时,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才真正全部实现,这样的文学审美创造才是成功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学手段只有充分否定了自己,才能实现文学作品之美,对手段否定的越彻底,对作品的创造就越成功。这是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依然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所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显然,言与意的审美智慧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
    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与西方美学不同,“味”这个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并不专指感官的味觉或嗅觉,而是指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基础上,感官愉悦与审美、精神愉悦的共同感受。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五官的感觉是相通的,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的。“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就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王夫之《唐诗评选》),这与西方文学创作推崇的典型论大相径庭,是有着中华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
    (摘编自康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颖达认为“诗言志”和“诗缘情”的观点是一致的,情志都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B.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来说,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还有提升人格境界的教育作用。
    C.古代文学家既想借“言”达到“得意”目的,又想通过“忘言”来强化“得意”目的。
    D.言与意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及古代文学的“审美”问题,都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但二者的论证结构并不相同。
    B.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反映作者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具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C.李、杜、苏、辛的作品所呈现的美,不在于作为手段的“言”之美,而在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的“意”之美。
    D.古人论诗“但见情性,不睹文字”“得意而忘言”“意中有景,景中有意”,都包含着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滋味说”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4.请结合材料二对下面苏东坡“击节称妙”的原因加以分析。(4分)
    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一起论诗,苏东坡吟一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说不如改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吟诵玩味片刻,不禁击节称妙。
    5.学校准备举办“经典诗词诵读”活动,如果你是活动推介人,请依据两则材料列出推介词的要点。(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嘱咐
    孙犁
    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水生嫂。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心里一阵痛,站了一会没动。
    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成天说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29岁,头发虽乱而黑,脸孔苍白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纺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身上心里,都表现出是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
    女人说:“你想过家吗?”
    水生说:“想过。”
    女人说:“我们想你,我们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候,日本人就在咱村边。可是在黑夜,一觉醒了,我就想,你如果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是能够吗!”
    “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早就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一听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的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才说:“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
    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你去看看,爹这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人照顾了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介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得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冷多热,老人背上孩子跑,累得哮喘咳嗽。是这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摧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地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地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去打鬼子,打败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
    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扑到水淀中央没有边际的冰场,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来,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到了目的地,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暖和暖和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1946年,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水生看见自己妻子说的一声“你”,包含了多种情感,有见到妻子的高兴喜悦,有突然涌起的惦念激动,心情非常复杂。
    B.丈夫突然至家,水生嫂初见水生,喜极而泣;听说水生明天就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时,有震惊,也有难言的失落。
    C.关于水生抗日战争八年家里的生活情况,虽然女人从未提及自己的付出,但字里行间,仍可以读出她养育孩子的辛酸和不易。
    D.在送水生去参加战斗的路上,女人坚持一定要水生去爹的坟前看看,是因为爹为这个家,为支持水生参加革命,付出了太多。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嘱咐”是情感的高潮、愿望的凝聚,作者写八年分别、短暂相逢和再次离别的情景,正是为了烘托出妻子最后的“嘱咐”。
    B.本文多采用人物对话的叙述方式,既能补充交代故事内容,又能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还能折射出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
    C.本文没有描写战争前线的刀光剑影,而是通过叙写普通百姓的生活,立足于小人物来反映时代主题,反映时代精神。
    D.作者善于运用诗化的人物语言,使文章读来既通俗易懂,又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既符合人物特定身分,又富有象征意蕴。
    8.国难当头时,水生一家人是怎样用行动来实现“精忠报国”这一民族大义的?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9.孙犁曾说“作品中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也正是那些焕发着劳动人民的人情美和人性美的地方”,本文中水生嫂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往往通过“最打动人心的”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①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②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注释:①醯壶酱甀:醋瓶子或酱罐子。②漓然:流动的样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
    B.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
    C.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
    D.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九鼎,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以此象征九州。
    B.“东借救于齐”的“东”,名词作状语,向东,与“臣请东解之”的“东”的意义及用法都相同。
    C.弊邑,既指偏僻的小城镇,又指对他国谦称自己的国家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文中是指后者。
    D.“子之数来者”的“数”,与“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的“数”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国大军兵临东周城下而索求九鼎,颜率提出建议向齐国求救。齐国为得到美名和实惠而出兵救周。
    B.齐国想借道梁、楚运九鼎回齐国,颜率以为梁、楚想趁机得到九鼎,从而打消齐国借道他国的想法。
    C.颜率认为九鼎既不像醋瓶酱罐,又不像鸟乌兔马,其实是在刻意强调九鼎在道路运输过程中的艰难。
    D.颜率为齐国运输九鼎回国可能遇到的困难而忧心忡忡,反而得不到齐王的理解,被认为欺骗了齐国。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4分)(2)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4分)
    14.秦、齐都想得到九鼎,结果都没得到,为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唐]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②春。
    为于耆旧③内,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隐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将国事的艰难和个人的不幸交织起来写,抒发了家国之悲和身世之痛。
    B.天天读着朋友的诗共度时艰,想到即将与朋友离别,怎不叫人心惊神伤!
    C.峨眉山、岘首山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D.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隐士,委婉地表达了隐遁江湖之志。
    16.诗的颈联中的“晚”和“春”字有何含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先总括赤壁风景之美,然后由景入情,过渡到写人叙事。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叠字,增添了乡村远景的平静安详之感。
    (3)“丝竹”是古代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借指音乐。古诗文中有很多包含“丝竹”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8~20题。
    今天,中国军工发展举世瞩目。我上军校的时候,学的是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那个时候,我们的导弹①__________,过渡向第二代。美国、前苏联、现在的俄罗斯早就进入了第五代、第六代。当时,我对军事很感兴趣,对中国和国外的水面舰艇是()。那个时候,我们最大吨位的舰艇是什么?3000多吨的051导弹驱逐舰。而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造出了10万吨级的尼米兹超级航母。后来有外国人就断言,②__________;当中国开始造出航母了,又有外国人说中国人100年也没有办法把舰载机飞到航母上。③__________,因为争论是最无效的,事实胜于雄辩。短短十几年,003福建号航母已下水系泊实验,不久就将加入部队现役。中国海军战斗力迈进了双航母舰队时代。003之后,更会是好戏连台。歼-20批量列装,运-20诸多的改型,直-20是众望所归,轰-20是讳莫如深。中国的航空人从前天(      ),到昨天“望其项背”,再到今天的(         ),更到明天的“一骑绝尘”。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给大山里的女孩带去知识和希望;扶贫干部黄文秀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信念带领乡亲们苦干实干,把最美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脱贫事业;黄山风景区的工作人员李培生、胡晓春长年在山崖间清洁环境,日复一日呵护着千年迎客松,用心用情守护美丽黄山……我们的身边,总有这样舍小我、求大我的人,他们在奉献中传递大爱、在坚守中成就不凡,彰显向上向善的社会正能量。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好人”李培生、胡晓春回信,勉励他们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带动更多身边人向上向善。向上向善是真善美价值取向、正能量价值追求表达的具象化。新时代弘扬向上向善的文化,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2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向上向善是真善美价值追求、正能量价值取向表达的具象化。
    B.向上向善是真善美价值追求、正能量价值取向的具象化表达。
    C.向上向善是正能量价值取向、真善美价值追求表达的具象化。
    D.向上向善是正能量价值取向、真善美价值追求的具象化表达。
    22.请将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改写成一个长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暑期,一段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在互联网上暴风式传播。“二舅”曾是村子里的天才少年,十几岁时因为发烧,被村医在屁股上打了四针后成了残疾。后来自学木工谋生,一生未婚,收养了一个女儿,现在独自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还成了村里的无所不能的“大能人”。作者在视频结尾感叹:我四肢健全,上过大学,又生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我理应度过一个比二舅更为饱满的人生。
    在当今巨变的时代,家乡的人总能给远行者以力量,家乡风物总牵动着我们的情感,引发我们的思考。
    学校团委将组织以“时代·家乡·我”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家乡和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