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2-11-23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
高 一 语 文 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3分,共18分)
    1、A  【解析】 B项“霓裳”为cháng, C项“吐哺”为bǔ, D项“莳种”为shì
    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搭配不当,“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的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语义混乱,可以修改为“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B.结构混乱。“寻找解决....破解之道”杂糅,应为“寻找解决.....的办法”或者“寻找....破解之道。”C.搭配不当,改为“热烈的讨论和广泛的思考”。故选D。
    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南宋”错误,《声声慢》是在北宋灭亡、词人南渡后的作品。
    4、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得体表达的能力,涉及第四单元内容。
    A.“古村落的历史”符合访谈历史范畴,合适;
    B."“古村落最有文化价值的"符合访谈文化范畴,合适;
    C.“什么季节是xx古村落的旅游旺季’"不是历史文化的范畴,不合适;
    D.“二十年前的xx古村落与现在相比有什么变化”是历史范畴,合适。
    5、C  【解析】A.表示声音的延长,B.表示话题转换,C.表示解释说明 ,D.表示对前文的补充说明, C项破折号作用和文中所给的,都表示解释说明。
    6.  乐在其中     命悬一线     了如指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结合“做某件事很快乐”可以用“乐在其中”。 ②命悬一线: 处境危险,随时可能丧失生命。结合“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可以用“命悬一线"。 ③了如指掌:清楚得好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样。形容对事物的了解非常透彻。结合 “最清楚...的情况”可以用“了如指掌"。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课内文言基础知识(本题共4小题,8分)
    7.答案:B  【解析】A.“向”,介词,对着。/副词,原来,先前。  B.“复”,副词,又。 C.“为”,动词,成为。/连词,因为。  D.“是”,代词,这。/动词,表判断。故选B。
    8.答案:A 【解析】A.“豪杰”,才能出众的人。古今意思一致。B.“几何”,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数学的一个分支。C.“突出”,古义,突然冲出;今义,超出一般,鼓出来。D.“拔”,古义,超出,今义,拉出,抽出。故选A。
    9.答案:C【解析】“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状语后置句。A.谓语前置句。B.宾语前置句。C.状语后置句。D定语后置句。故选C。
    10.答案:D【解析】①“荫”,名词作动词,遮蔽。②“栗”“惊”,均为使动用法,使……战栗,使……震惊。③“南”,名词作状语,向南。④“归”,使动用法,使……归顺。⑤“雨”,名词作动词,下雨。⑥“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①⑤名词作动词/②④使动用法/③⑥名词作状语。故选D。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1.答案:A
    12.答案:D(“社”指谷神,“稷”指土神”错误,应是“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13.答案:B(“王安石都以祖母年老为由予以拒绝”错误。原文是说“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即并没有提到王安石以祖母年老为由拒绝文彦博的举荐。)
    14.①朝廷每次想要任命他一个官职,总是担心他不愿接受。(“唯”——总是,“患”——担心,“就”——就职、接受,各1分,句意1分。)
    ②安石变法的事理深奥之处,在这封言事书中大致有所显现。(“蕴”——深奥之处,“略”——大概,“见”——显现,各1分,句意1分。)
    15.①要改革法度,效法先王政令精神;②要重视理财;③要重用人才。
    (从“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可知,要改革法度,效法先王政令精神;从“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末,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可知,要重视理财;从“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可知,要重用人才。)
    参考译文: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担任三司度支判官之职。王安石,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喜欢读书,擅长写文章。曾巩曾经带王安石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王安石传播声名;他考中了进士第一名,被授予淮南判官之职。按照宋初旧制,地方官员任期满后,允许向朝廷呈现文章申请考取阁职,唯独王安石放弃了这个机会,被调任鄞县。到任后,他修筑堤堰,浚治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秋后百姓加些利息偿还,使官仓中的陈谷能够换新粮,鄞县的百姓也感到方便。不久,他调任为舒州通判。当时文彦博向朝廷推荐王安石,说他淡泊名利,请求越级提拔,以此来遏制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不久他通过朝廷考试而被选任为馆职,王安石没有去上任。欧阳修推荐他为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理由而推辞。欧阳修又把王安石需要俸禄养家的情况向朝廷说明了,于是朝廷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他又推辞不上任。他向朝廷恳求外调为地方官员,担任常州知州,调任提点江西刑狱。王安石与周敦颐相遇,接连交谈几个日夜,王安石回去后深入地思考,至于废寝忘食。先前,馆阁的命令多次下发王安石总是推辞不接受,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于仕途,遗憾无缘结识王安石;朝廷每次想要任命他一个官职,总是担心他不愿接受。等到他就任度支判官,听闻的人没有不高兴的。王安石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大意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宋仁宗读过之后放置在一旁。吕祖谦评价说:“安石变法的事理深奥之处,在这封言事书中大致有所显现。”只不过他的见解没有在宋仁宗时候被采纳,而到宋神宗的时候才被完全采纳,人世间的兴衰变迁沉浮的关键,大概还是存在的。
    (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
    16.(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7-18小题。(共6分)
    17.A (A项,“南村晴雪北村梅”互文见义,所以“不同的风景”错误。)
    18. 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
    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
    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的迫切。
    ④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每点2分,答对两点给满分。共4分)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19.答案 D
    【解析】 “只有夫妻间的相敬如宾,没有两性之间的情感安慰”表述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不能推测出“只有夫妻间的相敬如宾,没有两性之间的情感安慰”。
    20.答案 C
    【解析】 “中国家庭担负事业功能”错,根据第一段“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可知,中国家庭同样包括生育功能。
    21.答案 A
    【解析】 A项文中“假设”的对象是可以用“差序格局”这一理论术语来概括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而不是“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这一客观特点本身。
    22.答案 (1)①把夫妻关系与同性别、同年龄的人之间的关系对比;②中国与西洋人在感情生活上的表现对比;③夫妻之间分工不同的对比。(一点一分,答对两点得两分)(2)通过这些对比,作者表达了乡土社会在两性感情上是矜持、保留甚至是冷漠的。(2分)
    23.【答案】[示例1]赞同。(1分)①文字的不适用性。在面对面的社群中,在其工作生活中,不需要文字。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而且文字是间接的说话,对于乡下人来说是不完善、不方便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人们不会选择用文字来“说话”。(1分)②文字的局限性。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运用文字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而说话却便宜得多,不需要注意文法,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面对面的语言交往如此直接,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交流方式而采用文字呢?(1分)③ 文字的不必要性。在乡土社会中,语言就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经验无需不断积累,只需老是保存。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上千年的生活过程中并没有新的东西进入到乡土社会。生活方式没有改变,经验和知识只需要口耳相传就可以了,无需用文字来记载。(1分)
    [示例2]不赞同。(1分)①乡土社会尽管世代相传,很多非物质遗产是由代代相传并非文字而记录的,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产生了很多文化的消亡;(1分)②除此之外,费老的《乡土中国》是以上世纪40年代的社会为背景创作的,已经不适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2分)。
    (三)现代文阅读Ⅱ
    24.C    25.①勤奋上进,思想进步。他热爱读书,踊跃参军。
    ②为国奉献,不怕吃苦。为了抗战,离别亲人;以苦为乐,拥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③有情有义,关爱家人。嘱咐妻子教养孩子,爱妻子,惦念家人,给亲人写信。
    (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26.①环境真实。豆叶带污泥,发臭气。日本黑心淹老百姓,黑豆是秕秕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这是女主人公生活的环境,也是真实的农家生活。
    ②人物形象塑造的真实。文中三位女性“比女婿”的神态、语言、心理等真实生动,儿媳妇、姥姥的语言口吻符合村庄人物特点。
    ③情节的真实。文中“姥姥”和婶子家比热闹的情境,“她”在心里和大姐比女婿的情境等,都很符合农村的情境。
    ④情感的真实。小说开头女主人公因丈夫无消息等产生的无精打采,结尾收到信的欢喜,公公收到信的“痛快”等,符合人物情感变化发展。
    (一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满分)
    【解析】
    24.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对话的内容雅俗共赏”错误。文中的对话具有生活气息,谈不上“雅”。
    故选C。
    2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由“自己的女婿好念书,整天在家里翻书本”“抗战了,丈夫立时参加了军队”可知,丈夫热爱读书,踊跃参军,可见他勤奋上进,思想进步。
    由“把洋布衣服脱下来,换上粗布军装。两条裤腿,每天跑百八十里山路,也有了劲了”“‘为什么你出去受罪?’‘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可知,丈夫为了抗战,离别亲人,以苦为乐,拥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可见他为国奉献,不怕吃苦。
    由“她埋怨丈夫不家来,忘了她。可是丈夫并没有忘了她,有时家来,也很爱她,她生了一个小孩,丈夫也很喜欢”可知,丈夫有情有义,关爱家人。
    由“丈夫在家就喜欢这个孩子,临走总嘱咐她好好教养着”“有爹的信,爷正看哩”可知,嘱咐妻子教养孩子,爱妻子,惦念家人。
    2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体裁特征的能力。
    题干要求赏析本文包含哪些“生活的真实”,作答本题,需要从小说的要素的角度分析。从环境的的角度来看,“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没长好,豆子是秕秕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可知,小说描写了农家生活的场景以及抗击日本侵略战争的时代背景,具有真实感。
    从形象的塑造上看,文中描写了三位女性,她们“比女婿”的神态很真实,如姥姥谈及自己的女婿时“‘你看人家多么热闹,人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嘴角却有些讥笑”是的神态“讥笑”,表达了她对人家女婿的不屑;如大姐“‘大妹子,你家他爹回来,你顺便和他学学,就说俺家他爹是不得已,还想出来的。’说过就慌慌地走了”,“慌慌”表现出大姐说到自己丈夫时的心虚以及惭愧的心理,真实生动。
    从小说情节的描写来看,“‘你看人家多么热闹,人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那年正月里,两个女婿来住丈人家,大姐的女婿好赌钱,整天在家里成局;自己的女婿好念书,整天在家里翻书本。她那时候还不高兴自己的女婿这么呆气,人家那么好玩,好说笑,街上的青年子弟都找人家去热闹,自己的女婿这么孤僻,整天没个人来,只有几个老头子称赞”,姥姥和婶子家比热闹的情境以及“她”在心里和大姐比女婿的情境等,符合农村妇女的真实的心理。
    从情感的角度来看,小说开头“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采的。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女主人公因为丈夫无消息等产生的无精打采,这中情感的表达很真实;结尾“公公正坐在场里碌碡上,带着花镜念信,见儿媳妇回来,就说:‘信来得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收到儿子(丈夫)的信,公公和她的情感表达很真实。
    五.写作(60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强调人才的作用,人才对自主创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有不可替代作用,因此想要取得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第二段介绍新科学和人才中心的形成与作用,就形成而言,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区聚集人才,这一点启示我们,为吸引、培养人才应当重视经济、文明的发展,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而人才的聚集也能推动综合国力的提升,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第三段介绍优秀人才凸显的“国之大者”的品格。抓住关键词“坚毅勇气”“厚重的家国情怀”“坚守”“敬业”“奉献”等。“国之大者”不仅在学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他们的精神品质更值得我们敬仰、效仿。
    导语要求“结合材料,以‘奋斗正青春,以才著华章’为主题”,写作时要扣住青年人奋斗正当时,用自己的才能为国效力而展开。有“青年成才意识”,矢志奋斗,“为国著华章”的人生追求。
    行文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努力成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平凡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事业。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首先青年人应当志存高远,有心怀天下的胸襟和格局。这个部分可以用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材料。接下来写青年人应当努力成才,锤炼自我。这个部分可以举屠呦呦、袁隆平等科学家坚持不懈探索学术前沿的例子。最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平凡的岗位中干出非凡的成绩。可以用王继才夫妇一朝上岛,一生卫国的材料。最后联系当下,明确当代青年在时代大潮中应当强练本领,为国效力。
    参考立意:
    1.青年成才,振兴中华。
    2.青年齐聚力,实现民族复兴伟业。
    3.秉承“大先生”精神,成才兴伟业。
    【评分细则】
    满分60分,以45分为基准分,分五类划分作文档次:
    1.一类文:60—52(15%)①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材料典型、丰富、新颖;②文体特征鲜明,论述说理深入,逻辑严密,能辨明关系型话题;③语言流畅,有文采。
    2.二类文:51—45(45%)①基本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个别材料不切题;②文体特征较鲜明,结构完整,能基本辨明关系型话题;③语言通顺。
    3.三类文:44—38(30%)①只体现单层立意;②中心松散,内容单薄;③文体特征不鲜明,结构松散;④病句较多。
    4.四类文:37—30(包括五类文10%)①完全偏离题意,中心分散,内容空洞,材料不切题;②文体特征不鲜明,结构混乱;③语言不通,错别字多。
    5.五类文:29—0,大段抄袭、完全抄袭等。
    需要注意的问题:
    1.缺少题目扣2分。
    2.错别字1字1分,不累计,上限3分。标点符号错误多,酌情扣分,不超过2分。
    3.字数不足:600字以上,每50字扣1分;600—400字,35分左右;400—200字,25分左右;200字以下,15分以下。
    4.抄袭:全篇抄,10分以下;抄袭一半左右,20分以下。大段抄背无关内容,在五类文中酌情赋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