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解析版)(2)

http://www.newdu.com 2022-11-1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D
    3.B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此类题目一般考查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考生可以在通读文本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到原文找到答案所在位置,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切记不能只看文字,关键意思一致,据此进行选择。
    (2)此类题目一般考查论证知识,其中涉及论证知识的基本属性,更注重考查该知识在所选文本中的实际运用。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文章中心论点。接着需要就每段话找出分论点或者概括段意,分清层次,把握论据与论据的关系,把握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把握论据的作用。
    (3)此类题目一般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考生可以在通读文本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到原文找到答案所在位置,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要仔细对照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1.B项,“人与工具、技术之间的关系决定了……”错误,曲解文意,文中说的是“反思人与工具、技术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探讨如何在新闻活动中正确看待算法以及合理规范地运用算法,使之服务于新闻传播的需要”,“有助于”不等于“决定了”;C项,“‘人机协同’的模式将实现人与技术平等和谐……”错误,文中说的是“‘人机协同’是对人与技术之间和谐统一和平衡状态的表述”,“人机协同”的模式有利于实现人与技术之间和谐统一和平衡,“有利于实现”不等于“将实现”;“人不会高于技术”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人机关系中,人的地位高于技术居于统摄地位;D项,“只要配套的监管和法律及时跟上就能解决这些问题”错误,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文中说的是需要配套的监管以及法律要及时跟上,但不代表这样做了就一定能“解决问题”。故答案为:A
    2.D项,“文章首先指出新技术给新闻业带来的问题,再提出假设,最后得出结论”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首先针对问题提出观点,接着阐述观点,最后论述解决问题的方法。故答案为:D
    3.B项,“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增加了人体的功能”错误,文中说的是“任何发明或技术都是人体的延伸或自我截除”,并不是说“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增加人体功能,选项曲解文意。故答案为:B
    【答案】4.B
    5.C
    6.①树立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辩证统一的理念;②做好污染防治工作,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企业;③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夯实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制度基石。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新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这是信息性阅读的重要考查点,解答此类题目,要精读深析,确定检索区间,然后分类整合,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这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要注意防止要点遗漏。
    4.B项“ 实现了乌江全流域‘零网箱’ ”理解错误,范围对照原文扩大了。原文说的是“实现了省内全流域‘零网箱’”而不是“乌江全流域”。故答案为:B
    5.C项“ 现在各地招商引资用算政治账、生态账、社会账、长远账取代算经济账……更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原来各地招商引资只算经济账,现在要算政治账、生态账、社会账、长远账”,没有体现“取代算经济账”的说法,且不能说明各地“更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故答案为:C
    6.本题要求分析“如何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需回归文本,筛选相关文本信息,整理作答。
    ①材料一“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可以实现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内在统一,对于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树立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辩证统一的理念;
    ②材料二第二段“在厚植绿色家底的基础上,贵州省全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大力推动煤电烟酒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发展文化旅游、大数据、林下经济等能发挥资源优势的环境友好型产业”——做好污染防治工作,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企业;
    ③材料四“从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构建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到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从组建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到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夯实了美丽中国的制度基石、治理堤坝”——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夯实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制度基石。
    【答案】7.C
    8.①通俗易懂,平白亲切。如“上下打量”等口语化的表述,表意直接明了;②生动活泼。如“勃然色变”“厉声”和店主的话,生动地刻画出一个性情憨直、容易激动的诚实人形象;③古朴凝练,言简意赅。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寥寥数语,便将店主的形象刻画得跃然纸上。
    9.①文章以茶为载体,寄托着对昔日喝茶的留恋;②文中对我们使用的绿豆色茶碗以及祖父母专用的银托白瓷小盖碗、徽州同学、大栅栏买茶、苦雨庵喝茶、西子湖泛舟品茶等的回忆,寄托着对故土亲友的思念;③“我”身在台湾,文章所写内容以大陆居多,时间又以过去为主,在时空中寄寓着挥之不去的乡愁。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本题考查散文的语言表达特色的鉴赏能力。这类题可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辞手法(优先),②表现手法(次之),③表达方式(其次),④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分析时注意下面两个结合: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不论是评价文章的主旨,还是鉴赏艺术技巧,都离不开对语言的体味、把玩、涵咏。否则,一切鉴赏都是空谈。
    (3)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做这种题,要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概括,注意分条陈述。
    7.C项“‘我’对来自徽州的同学舍不得喝茶叶表示出惊讶”赏析错误,张冠李戴。原文说的是“但是他看到我用一撮茶叶放在壶里沏茶,表示惊讶”,可知表示出惊讶的是徽州同学,而不是“我”;另外“用此语来和同学相调侃”说法错误,“卖席的睡凉炕”是“我”对卖茶人喝不起茶的感慨,不是“用此语来和同学相调侃”。 故答案为: C
    8.本题要求以对某茶店店主的刻画为例,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效果。我们可以筛选店主人物的相关描写,梳理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小结散文的语言特点。①动作“店主将我上下打量”,语言“买东西,看货色”等——语言较口语化,通俗易懂,平白亲切。
    ②店主神态和语气“店主勃然色变,厉声曰”,“勃然色变”“厉声”,以及语言描写“提高价格,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等——生动地刻画出一个性情憨直、容易激动的诚实人形象。
    ③“取八元一斤之茶叶以应,余示不满,乃更以十二元者奉上,余仍不满”“勃然色变”“厉声”等——语言带有文言性质,简洁凝练,言简意赅。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作语言,寥寥数语,便将店主的形象刻画得跃然纸上。
    9.本题要求探究文本“寄寓着挥之不去的乡愁”,首先要筛选出哪些地方能够体现“乡愁”,从中进行整合归纳。①题目“喝茶”,散文开头先从自己不善品茶写起,写到各色茶叶,以及茶与我们中国人的亲密关系;
    ②第二段“我们用的是绿豆碗,这种碗大号的是饭碗,小号的是茶碗,作绿豆色,粗糙耐用”“银托白瓷小盖碗是祖父母专用的”,并由祖母父母用的“银托白瓷小盖碗”想起故宫博物院蒋院长喝盖碗茶,还有演员喝盖碗茶等;
    ③第3-6段写“茶叶品种”,写徽州同学看到我喝茶叶的惊诧;写到到大栅栏东鸿记或西鸿记去买茶叶,伙计包茶叶的手艺;写茉莉花双窨,写“玉贵”茶的得名由来;接着写“喝清茶”,写在苦茶庵喝清茶;侍奉父亲在西湖喝龙井的美好感受,回忆骆成骧的对联;写朋友带的六安茶,西瓜茶以及君山茶;再回忆初来台湾到某茶店买茶;写喝“功夫茶”“普洱茶”,回忆在正阳楼有人吃得太撑,“高呼堂倌泡普洱茶”;写四川的沱茶、台湾的乌龙茶等。
    ④第7段写到“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烟。提起喝茶的艺术,现在好像谈不到了,不提也罢”。
    据以上分析整合作答即可。
    【答案】10.C
    11.A
    12.D
    13.①我在秦国获罪,感到害怕而逃跑,没有可容身的地方,我的妻子儿女还在那里,希望您能救济他们。
    ②甘茂是个贤人,感激大王的赏赐,喜欢做大王的臣子,大王拿什么来礼待他呢?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附参考译文】
    甘茂是下蔡人。侍奉下蔡的史举先生,学习各种思想流派的学说。通过张仪、樗里子请求拜见秦惠王,秦惠王一见就非常喜悦,让他带兵,辅佐魏章攻克平定了汉中地区。秦惠王去世,秦武王即位,秦王派甘茂平定蜀乱,待他归来后,就让甘茂作了左丞相。秦武王三年,(秦王)对甘茂说:“我想开辟一条能够走车的路通往三川,来窥视周王室,那么我死了也是不朽的了。”甘茂说:“请让我到魏国,和魏国约定去攻打韩国。”最终(秦王)派甘茂领兵去攻打宜阳。过了五个月还没有攻克,樗里子、公孙奭和秦王争论这件事。秦武王召回甘茂,想要停战。甘茂说:“息壤还在那里。”秦王说:“有这回事。”于是大举起兵,让甘茂攻打宜阳。杀了六万人,就攻下了宜阳。韩襄王派公仲侈到秦国谢罪,和秦国议和了。秦武王最终到了周地,并死在了周地。他的弟弟即位,这就是秦昭王。楚怀王怨恨从前秦国在丹阳打败楚国而韩国不来救援,就派兵围攻韩的雍氏。韩王派公仲侈向秦告急,而太后是楚国人,不肯救援。公仲侈依靠近甘茂,甘茂为了韩国对秦昭王说:“公仲侈正因为有可能得到秦国救援,所以才敢抵御楚国。现在雍氏被围,秦军如果不下崤山解救,公仲侈将仰着头而不来朝拜,公叔将要把国家向南和楚国联合,楚、韩合二为一,如果这样,那么讨伐秦国的形势就形成了。”秦王就从崤山派军队来解救韩国,楚军这才退去。甘茂最终劝说秦昭王,把武遂还给韩国。公孙奭反对这件事,也未能奏效。公孙奭从此怀恨,说甘茂的坏话。甘茂很害怕,从秦国逃跑到齐国,遇见了苏代,说:“我在秦国获罪,感到害怕而逃跑,没有可容身的地方,我的妻子儿女还在那里,希望您能救济他们。”苏代答应了。苏代对齐潘王说:“甘茂是个贤人,感激大王的赏赐,喜欢做大王的臣子,大王拿什么来礼待他呢?”齐王说:“好。”就给他上卿的高位来挽留他。齐国派甘茂出使楚国,楚怀王刚和秦国通了婚姻,很高兴。可是秦国听说甘茂在楚国,就派人对楚王说:“希望把甘茂送回秦国来。”楚王就问范娟:“我想在秦国安置一个丞相,甘茂,可以吗?”范娟说:“不可以,甘茂确实是个贤才,可是不能让他在秦国当丞相,秦国有贤明的丞相,不是楚国的好事。”甘茂最终没能再回到秦国,死在了魏国。
    10.本题可采用排除法,先看第一处“甘茂竟言秦昭王”,主谓宾完整,“秦昭王”作“言”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由此先排除A、D;再看第二处“ 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 ”讲的是两件事,即公孙奭先是对甘茂怀恨在心,再说他的坏话,故在“怨”后断开,再排除B项。故答案为:C。
    11.A项“ 文中樗里子是右丞相,他的职位低于甘茂 ”解说错误。在春秋战国时期,提倡“以右为尊”,所以“右丞相”樗里子的职位高于“左丞相”甘茂,而不是比他低。 故答案为:A
    12.D项“ 其后再未担任要职 ”分析错误。原文说的是“齐王曰:‘善。即位之上卿而处之’”可见甘茂在齐国担任过要职。 故答案为:D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①“得罪于秦”,状语后置,在秦国获罪;“得罪”,古今异义;“所容迹”,可容身的地方;“妻子”,古今异义,妻子儿女;“焉”,代词,指地方——秦;“振”,救济。②“夫甘茂,贤人也”,判断句;“德”,感激;“好”,喜欢;“何以”,宾语前置,“以何”;“礼”,表示恭敬,以礼相待,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14.B
    15.①志向高远的豪情。诗人心郁闷而志不颓,面对滔滔湘水,更加壮怀激烈,学刘琨闻鸡舞剑,表现了他经时济世的远大抱负;②思念家乡的悲苦。诗人以“橘柚”自况,羡慕其适得其所,而悲叹自己远离家乡、生不逢时,客居他乡;③不被理解的悲愤。诗人客居异乡,渔人看见他竟不与言语,一种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壮志难酬的慷慨不平之情油然而生。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14.B项“ 一句紧承首句所含之怅惘情绪,透露出诗人因行游受阻而生出怅然之情 ”赏析错误。“ 江边深夜舞刘琨 ”意思是深夜里徘徊江岸,想起刘琨的远大抱负。用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表明自己奋发振作、立志救时的抱负和决心。可见这句抒写的是雄心壮志,格调高昂,令人感奋,而不是“怅然之情”。 故答案为:B
    15.本题要求分析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需要逐句展开分析。①首联开篇便起得雄浑壮阔,无奈怅惘之中并无衰飒之气,反倒更加激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第二句,诗人用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表明自己奋发振作、立志救时的抱负和决心。
    ②颔联描写湘江秋雨的苍茫、寂寥景色,抒发诗人的怀才不遇之感。
    ③颈联抒情,“乡思不堪悲橘柚”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和生不逢时之悲。湖南地处南方,故盛产橘柚,何况眼下又是橘柚成熟的季节,湘江两岸必定是金黄一片、硕果累累。诗人见此情景,对于橘树的适得其所,不禁心向往之。相形之下,自己滞留此地,已是身不由己,再加上生不逢时、有志难骋的遭遇,不觉更加凄苦、悲凉。于是,只能将满腹辛酸化为一声“旅游谁肯重王孙”的呼喊。
    ④尾联写景作结,暗用屈原与渔父之事。写自己竟然连屈原都不如,一种世无知音的悲愤溢于言表,令人感慨万千。
    据以上分析,整合作答即可。
    16.【答案】(1)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1)注意依据情境语“  写丁香般的姑娘走到雨巷尽头  ”来确定,关键字“ 颓圮 ”“ 篱 ”“尽”;(2)注意情境提示语“  送行者的穿戴来营造送行气氛  ”确定,关键字“冠”;(3)注意关键字词正确书写,如“ 惨淡 ”“ 淋漓 ”。
    故答案为:⑴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⑵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
    ⑶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前两小题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17.【答案】(1)C
    (2)A
    (3)D
    【知识点】语句连贯(排序);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结构混乱;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1)寥寥可数:形容很少,数得出来。屈指可数:形容数量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鞭长莫及,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望尘莫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语境中是指其他作家与他无法相比,故选“望尘莫及”。排除AB项。作壁上观:对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语境是“任何一个作者都不会以置身事外的身份对故事和人物进行纯客观的叙述”,故选“袖手旁观”。排除D项。天衣无缝,比喻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无懈可击,形容十分严密,找不到一点漏洞。故选C
    (2)本题中,语境中没有数字的突破,“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错误,排除BD项;第二处括号后的语境是“《包身工》是抒情的,在关节处又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爱憎情感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与A项“《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句式相同,故选A
    (3)“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结构混乱,句式杂糅,排除BC项。“精确的数据和事实”不合逻辑“精确”不能修饰“事实”;排除A项。故选D
    故答案为:⑴C⑵A⑶D
    【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⑵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选句子填空,要通读语段,整体理解语段的内容,重点捕捉空格前后的内容,注意前后话题的中心,表达的重点和角度,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加以比较推敲。
    ⑶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
    18.【答案】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进步;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知识点】语句连贯(排序);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首先明确这段文字主要是围绕《左传》的叙事能力展开叙述的。其次注意三处的前后语境,据此分析补写语句:
    第一处由后文语境“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可知,这里将《左传》与以前的著作相比,据此作答补写即可。
    第二处,注意后文语境说“写得最为出色的,便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五大战役”,据此提示即可作答。第三处,前文语境将《左传》关于战争的叙事能力作了充分阐述,那么它对后世的历史或文学著作应该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据此可推测判断此处应填内容。
    故答案为:①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进步;②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境补写的能力。语境补写题,要求考生认真分析空缺处上下文语境,存在何种逻辑关联,其次表达成句时注意句子的语体风格,要保持与整段话一致。最后注意字数要求。
    19.【答案】中国人民在这场与威胁全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的新型冠状病毒的战争中,彰显了坚韧奉献、团结协作、同心战疫的伟大力量。  
    【知识点】选用、变换句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重组句子的能力,在作答时,首先要通读段落,了解文段的内容。其次,要根据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把每个层次的关键信息,勾画出来。最后,按重组句子的要求组织答案。首先划分层次,提取关键信息。语段共有六句话,前三句说的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性质和危害,提取的关键信息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面临重大威胁”“全人类与病毒的战争”。后三句说的是中国抗疫的做法和意义,根据字数的要求,做法可以作为次要信息删除,关键信息有:“中国人民坚韧奉献、团结协作、同心战疫,彰显了人民的伟大力量”。然后,按照题干的要求,以“中国人民”作为开头词,主要表达“中国人民在……的战争中,彰显了……的力量。”以此作为句子结构组织成一个单句即可。注意单句的形式和字数的限制。
    故答案为:中国人民在这场与威胁全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的新型冠状病毒的战争中,彰显了坚韧奉献、团结协作、同心战疫的伟大力量。
    【点评】本题考查选用、仿用和变换句式的能力。变换句式指根据题目要求在不改变句子意义的前提下,改变句子的表达方式。简言之,就是内容不变,形式变化。变换句式,实际上是根据语境要求,追求一种更好的表达效果。复句变成单句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确定一个句子作全句的主干句;②把其它句子都变为偏正短语;③将偏正短语分别加在相应的主干成分上。特别注意:单句内部的标点符号;各修饰成分的顺序;适当增删词语。
    20.【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话题类材料作文,首先认真分析材料,从中把握审题立意的方向。材料列举了芦苇、“神舟”、亲情、师恩……触动了不同人的心灵,然后总结一句“大千世界”有许多“触动你心灵的人或事”,意思是说,触动我们心灵的人或事有很多,从自己的实际进行选择。以“触动了我的心灵”为话题,其实可以理解为一个半命题作文,“,触动了我的心灵”,这样写作起来就更容易拓展思路。首先,所填必须是让人心灵受到巨大触动的人、事、物;其次必须是写“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这样易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选材上,自然、社会时时处处都有着让我们感动的地方,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颗敏感的心灵,整个生活都可以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在文体上,可叙可议,也可叙议结合。用深情的故事感染人;用深刻的哲理警示人;用形象的事物启迪人,这些都不失为好的选择。
    参考立意:
    ①一片落叶也可以触动我的心灵。
    ②母亲的一个小举动能够触动我的心灵。
    ③触动心灵的可能只是小事。
    ④一个陌生人的微笑,让我感受到世界的温暖。
    ⑤每一个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给我心灵的触动。
    ⑥用心体会,触动心灵的人或事无处不在。
    【点评】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针对材料内容特点,可采用“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作时可引用材料中的事例或名言来叙述,这样可以避免脱离材料主题,避免跑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