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江苏省常州市八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2-11-08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参考答案
    1.D2.D    3.C    4.①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正反对比的方法:如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有例证法:如举出大量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有引证法:如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②论证语言富有力量,形象生动。语言的形象性:如写“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着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却总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挟着皮包走路”几句,把司徒雷登不甘心失败,但最终又逃不了失败的命运的悻悻之态很形象地刻画出来,并有几分幽默。    5.①真实性:开头出现具体时间,还有仪式前的场面白描,体现出真实性;②文学性:环境描写,如开头关于天气和海风、海面的描写,渲染了气氛;细节描写,如写水兵脸上的微笑等,让读者感受到胜利的喜悦;③评论性:如结尾评论胜利付出的巨大代价,启发人们要珍惜和平;评论我们国家还存在诸多问题,思考如何保持住胜利果实等,富有思想性。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都”以偏概全。材料二倒数第二段“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指出还有部分知识分子糊涂,对美国存有幻想。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材料信息和写作特色的分析能力。
    D.“对比”错,“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一“走”,一“来”无对比。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 “百万将士痛击日寇”,这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举,与“恻隐之心”没有关系。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好论证语言特色的能力。
    ①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有正反对比的方法:如第一段“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此处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
    有例证法:如“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举出大量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
    有引证法:如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论证“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②论证语言富有力量,形象生动。
    语言的形象性:如写“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着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却总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挟着皮包走路”几句,把司徒雷登不甘心失败,但最终又逃不了失败的命运的悻悻之态很形象地刻画出来,并有几分幽默。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结合题干中的“真实性、文学性、评论性”分析材料一。
    ①真实性:如开头的具体时间“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体现真实性;仪式前的场面白描,如“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②文学性:环境描写,如“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渲染了气氛;细节描写,如“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等,让读者感受到人们对于胜利的渴望和胜利到来的喜悦;
    ③评论性:如“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评论了胜利来之不易,启发人们应珍惜和平,不要轻启战争;正视我们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保持住胜利果实等,很有思想性。
    6.A7.C    8.①“多好的胶水”是迪马大叔在夸赞自己的胶水很有效,坛子经修复后,唐•罗洛使劲提也没有再裂开;②同时也表明他期待有人能够理解和欣赏他的发明;③迪马大叔被坛子囚禁着,依然忘不了夸赞自己的胶水,表现了他对自己发明的自信,还有乐观淡定的性格。    9.①符合人物形象。唐•罗洛气急败坏,将坛子推下山坡,是他暴躁易怒的性格特点的表现。②极富趣味性。吝啬的唐•罗洛居然自己推倒了坛子,人物形象的反差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使小说更加精彩。③表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批判、讽刺了自私自利的农庄主,表达了对迪马大叔等劳动百姓的同情。
    【解析】6.本题考查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实际上是他反抗的开始”错误。原文信息是“迪马大叔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开始干活。他用钻头沿着裂缝的边沿打眼,以便用铁丝穿过洞眼把坛子缝合起来,接着他用手指把胶水沿裂缝把裂开的边上涂了一圈;他拿起钳子和准备好的碎铁丝,钻进坛子敞开的肚子里,吩咐农民把坛子的裂缝对齐”“他一边干活一边抱怨自己命苦”“‘现在你帮我出来吧。’最后迪马大叔说道。可是这只坛子的腹部虽然很宽,颈口却很窄。迪马大叔盛怒之下没有注意这一点。现在,他试了又试,还是爬不出来”可见修补的过程中迪马大叔还是很认真的,除了盛怒、牢骚、抱怨,并没有显现出反抗来,所以选项中“反抗的开始”无中生有,于文无据。
    故选A。
    7.本题考查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项,“表现出他怕伤害到迪马大叔的心理”错误。文中说“唐·罗洛气愤得冲动起来,抬起脚就要踢坛子,但是他缩回了脚,而是用双手抱住坛子,使劲提动它”,根据唐·罗洛的性格推断应该是心疼自己的坛子而非怕伤害迪马大叔,再加上后文说“‘该死的东西!’唐·罗洛怒吼起来,‘谁干的坏事,是我还是你?我应当赔钱吗?你就饿死在里面吧!看谁胜谁负!’”可见唐·罗洛性本恶,不可能怕伤害迪马大叔。
    故选C。
    8.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思路方面,上文信息有“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理解和欣赏他这个未被正式承认的发明家的功劳。迪马·里卡西大叔要让事实说话。他左顾右盼,生怕别人窃取他的秘密”“‘让我看看那种胶水。’唐·罗洛用怀疑的眼光打量他好一阵之后才说出这第一句话。迪马大叔严正地摇头拒绝”“‘补的时候看吧。’”“‘能补好吗?’”“迪马大叔郑重其事地检查已经搬到打谷场上的坛子。他说:‘能修好。’” “‘那我走了!’迪马大叔二话不说,站起身,背起筐”,可见结构上“多好的胶水”照应了对迪马大叔和胶水的介绍的文字。
    表达效果方面,这句话使用抒情兼感叹的语气,虽然自己出不来了,但是总之是证明了坛子修复好了,更难能可贵的是唐•罗洛使劲提也没有再裂开。
    这句话意在赞美胶水更是在肯定迪马大叔自己的成就。一直渴望得到大家认可的迪马大叔不失时机、发自肺腑地一句“多好的胶水”,是欣慰、自信、夸耀、自得。
    人物性格方面,字里行间可见迪马大叔一直很期待自己研发的胶水得到赞赏进而广泛应用。被困在坛子里甚至有被饿死的威胁,迪马大叔依然是很开心的样子,可见乐观自信,淡定豁达的性格特征。
    9.本题考查赏析结尾段妙处的能力。
    内容上看,结尾段写被愤怒冲昏了头的唐·罗洛推到了坛子导致破碎,迪马大叔胜利了。这是大快人心的好消息。
    结构上照应上文迪马大叔被困在坛子里出不来,他用工钱同农民们一起欢度了这个夜晚。
    形象塑造上,突出了脾气暴躁易动怒的秉性,与上文“最后,他破口大骂,要他们都别想偷懒。他戴着白帽子,挽起衣袖,挺着胸膛,涨红着脸,大汗淋漓,东奔西走,转动着一双狼似的眼睛,生气地搓自己刮过的脸颊,浓重的胡子像是剃刀刚过就钻了出来”“唐·罗洛气愤得冲动起来,抬起脚就要踢坛子,但是他缩回了脚,而是用双手抱住坛子,使劲提动它”形象遥相呼应。
    表达效果上,“他像一头发疯的公牛冲过去”使用比拟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唐•罗洛被喧闹声吵醒的愤怒,一直失去了理智,最终导致自己把坛子撞碎的可悲结局,极富戏剧和讽刺性,增强了吸引力和可读性,注意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揭露了作为农庄主的唐·罗洛吝啬无比自私自利的本性,“迪马大叔获胜了”可见作者是站在迪马大叔等劳动百姓的立场上说话,可见情感态度上是憎恶凶恶的剥削者同情弱势群体。
    10.C11.D    12.A    13.(1)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显得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显得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饰配合适当,才可能成为君子。
    (2)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14.母亲的教导;自己勤奋好学,能融会贯通;遇到了慧眼识英才的伯乐欧阳修。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这样之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
    “轼之才,远大器也”是判断句,“轼之才”是主语,“远大器”是谓语,结构完整,故在“才”后断开,排除AD;
    “然后”意为“这样之后”,是联系紧密的两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错。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错。由文章第一段“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可知,苏轼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游学四方,母亲在家里教他读书。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野”,粗野;“史”,虚浮;“彬彬”,配合适当;“君子”,成为君子。
    (2)“昔”,过去、先前;“见”,想法、见解;“未能言”,没能说出;“是”,这。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母程氏亲授以书”“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可知,母亲程氏教子有方;
    结合“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可知,苏轼自己勤奋好学,能融会贯通;
    结合“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可知,受到欧阳修赏识,遇到了慧眼识英才的伯乐。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一样的人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当避开此人 ,好让他出人头地。”听说这句话的人一开始只当是欧阳修的戏言而不信,后来才终于信服。
    服母丧。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因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 ,衙前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这样之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英宗说:“姑且给他修注一职如何?”韩琦说:“记注和知制诰地位相近,不可马上授予。不如在馆阁中较靠上的官职授予他,而且请召来考试。”英宗说:“考试不知他能否胜任,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韩琦还是不同意,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
    15.B16.①平实,指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比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写人物活动均无任何修饰之语,平易通俗。
    ②有韵味,指写景叙事蕴含丰富。比如: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衬托出卖饼儿大清早出来卖饼的艰辛,透露出作者的同情和关怀。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突出卖饼儿起得早,勤奋自强。如“不忧衣单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其卖饼的用心。均语浅而意深。
    【解析】15.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内容、手法、主旨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本题B项中“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理解有误,“歌一声”,并没有对卖饼儿的呼声进行具体描绘,而是与下句中“人未行”形成鲜明对照,突出卖饼儿起得早,勤奋自强。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诗句并理解诗歌基本内容;然后结合背景、注释或关键词句等揣摩诗人情感态度;再结合情感特质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最后理解分析其风格特点。本题题干已明确提示“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首先理解“平实”“有韵味”指什么,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诗歌首联写月亮从城头落下去,早晨的霜厚得像雪一样;更鼓从楼上响起来,声音冷涩得仿佛要断绝。把“霜”比作“雪”,写出了早晨的霜厚得像雪一样。“霜如雪”“声欲绝”运用典型的视觉与听觉描写,表现了环境的清冷空寂,衬托出卖饼儿大清早出来卖饼的艰辛。“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写人物活动,语言浅显易懂,从侧面表现起得早。清冷的早晨,他就“捧盘”“出户”,在彻骨的北风里,自己身冷而不觉,却一心害怕“饼冷”的用心,语浅意深。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17.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还、于、庶、壹、己、焉。
    18.D19.B    20.艺术家和学者纷纷来到这座汇聚中外交流成果的艺术宝库汲取营养,以全新的方式,把敦煌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下文围绕“敦煌汉简”展开,考虑与下文衔接紧密,应把“敦煌汉简”放到句尾,排除A和B;
    上文围绕“莫高窟”展开,陈述主体为“莫高窟”,“斯坦因”做主语与上文衔接不好,排除C。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文是比喻,把“敦煌”比作“文化绿洲”。
    A.夸张,“千寻塔”运用夸张手法说明塔的高。
    B.比喻,把“浪花”比作“雪花”。
    C.拟人,将花人格化,有感于国家分裂,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D.借代和设问,“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这座中外交流成果的艺术宝库”,错误,成分残缺,改为“这座汇聚中外交流成果的艺术宝库”;
    “把敦煌的故事以全新的方式讲给世界听”错误,语序不当,改为“以全新的方式,把敦煌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点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21.①久坐为什么会引起腰疼?②久坐还有哪些危害?③如何避免久坐的危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及拟写标题的能力。
    第一段,由“此时腰椎局部受到的剪切力增大,久而久之就可能造成腰背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损伤,引起腰疼”等句子可知,主要内容为“久坐引起腰疼的原因”,题干要求用疑问句,可以表述为“久坐为什么会引起腰疼”。
    第二段,由“导致死亡风险的增加”“久坐还会带来身体肥胖、机能退化等问题”等句子可知主要内容为“久坐的危害”,可以表述为“久坐还有哪些危害”。
    第三段,由“远离这些危害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是避免久坐”“可以伸伸懒腰或者轻微旋转腰部,最好能出去转上一圈”“要选择合适的坐具”“可在腰部增加腰垫”等分析,主要内容为“避免久坐危害的方法”,可以表述为“如何避免久坐的危害”。
    把以上分析变为疑问句即可,注意字数的限制。
    22.(1)“光临”改为“回到”;
    (2)“至今健在”删去,或改为“精神矍铄”;
    (3)“高足”改为“学生”;
    (4)“欣慰”改为“高兴”。
    【详解】此题考核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
    “光临”用于别人到来,句中是“自己”;“至今健在”寓意不好,含有贬义;“高足”用于称呼他人的学生,不用于自己;“欣慰”用于长辈对晚辈。
    23.例文:
    谈“和”
    “和”,甲骨文写作“龢”,左边“龠”为笙类的乐器,象征人文的和谐;右边的“禾”则体现自然的和谐。一个“龢”字,表现人文和自然和谐之美。说到“和”,不免让人想到“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和”是人与人关系的调节,是对他人人格的尊重,是国与国相处的准则,也是我们对待自然万物的态度。“和”,说明我们要和谐,要和睦,这才是生存之道。
    “和”生热爱。柏拉图《理想国》曾说:“人的一生需要旋律与和谐。”柏拉图先是讨论早期教育推行的诗歌和音乐,并说全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宇宙和谐”。苏轼《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见,诗歌的“和谐”之美影响人的“身心健康”。4月4日晚,外卖小哥雷海为战胜北大硕士彭敏获得《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他对诗歌的无人超越的热爱。我们总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作为外卖员,年至不惑,住着每月700元的床位,骑着一辆电动车,怀揣《唐诗三百首》,顶风冒雨穿梭于大街小巷。他虽身处沟渠之中,内心却不卑微,不挣扎,不焦虑,自主乐观,身心健康,有和谐之美。
    “和”生力量。苏轼是一个达观的人,他一生关心民命,关心时政,居住在自我的诗文和人格里。不管是受尽冤枉的“乌台诗案”,还是与现实碰撞险些送命,他都不曾如柳宗元愤懑,而写《八愚诗》。他与百姓和乐,依旧高唱“回首同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的平和,造福了百姓,也拯救了自我。“和”生力量,这也是一种智慧之美吧!
    “和”生未来。“和”要求我们,对内建构和谐社会,对外倡导“贵和”,与各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当前,国际文化交流交锋频繁,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加紧文化输出,推行文化霸权,为解决文明与文明的冲突产生的价值危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开出医治西方“中心主义”病症良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文明交流中秉持包容的心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文化自觉,中国已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绘制了宏伟蓝图。
    请赐予我们胸襟与雅量,让我们平心静气地去理解不可改变的事。以“和”为美,予生命以斑斓,让我们于茫茫暮霭中,寻找“和”的倩影。当阳光驱散残雾,“和”会呈现雄伟的英姿。
    春雨菲菲,“和”犹如充满魅力的青春少女。
    夏日朝阳,“和”成为阵阵青春洋溢的雷雨。
    秋霞傍晚,“和”胜似金碧辉煌的绵绣画廊。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中,孔子“礼之用,和为贵”的意思是按礼行事,当以和平和谐为本;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意思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墨子“兼爱非攻”指天下人都要相亲相爱,反对强凌弱的战争;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意思是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两气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其中,前三者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和”,强调团结和睦地相处,以及由此带来的世界和平。而老子的“和”,则不仅仅局限于人类社会,而是强调万事万物的“和”,即自然与自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应以和为贵。材料第二段根据第一段总结出了“和”的丰富内涵,并由此指出其对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提倡“和”,有利于培养国民积极健康的精神气质,有利于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更有利于整个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和平。
    写作时,可以采用平行式结构或逐层深入的方式探讨“和”的内涵以及当代意义。写作中要紧扣“和”字,既要肯定“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又能够体现出个体践行“和”时的理性选择。可立足于人际交往、家庭氛围、和谐社会等层面来展开论述,重点体现自我与他人、社会、国家关系构建中的理性选择。如,可从“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说起,得出中心论点:要和谐,要和睦,这才是生存之道。然后文章以并列式结构,从“和”生爱、“和”生力量、“和”生未来三个方面论证“和”带来的作用,宣扬“和”的美好以及当代意义。
    立意:
    1.“和”是跨向美好未来的伟大力量。
    2.“和”是宽容与伟大胸怀。
    3.家庭“和”金不换,将相“和”国家兴,万事“和”万事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