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案
【答案】1. (3分)C 2. (3分)B 3. (3分)A
4.(4分) ①材料一侧重论述文化有民族差异及这种差异的成因。材料先分析了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的根本错误,阐述世界文化有民族差异,再进一步阐释文化方面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
②材料二侧重论述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及文化误读。材料先分析了历史上对待文化差异的不同态度,再强调现阶段保留文化差异的意义,指出“世界文化一体化”的严重危害,并进一步阐释了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误读现象。
5. (4分)①这种不同体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即中国忠孝两全观念与美国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不同,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②这种差异是文化误读的产物。美国人按照自身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来解读《木兰辞》,其原有“视域”影响其认知和解释。
③对这种差异应当宽容尊重。《木兰辞》为美国人提供创作蓝本,《花木兰》又为我们提供“他者”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 自己,中美文化交流互鉴,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
④这种差异应引起我们的进一步思考。“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等是我们必须正视和思索的问题。(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张冠李戴,“但因其宽容合理而应该受到尊重”错误。由原文“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可知,“应受到尊重”指的是“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的“一切文化”。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曲解文意,“所以文化创造必然事事都能到诸如地域、经济、种族、文化传统中找到原因”错误。由原文“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偶然与必然的统一”可知,既然文化的创造有一定的自由度和偶然性,就不能事事都到诸如地域、经济、种族、文化传统中去找原因。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的观点是否定“有古今无中外论”,认为文化有民族差异。
A.强调万物各有差别,最适合作为论据证明第一段观点;
B.强调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C.强调要团结一致;
D.强调要学习借鉴。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材料一侧重论述文化有民族差异及这种差异的成因。由材料一第1段关键句“‘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和“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可知,材料先分析了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的根本错误,阐述世界文化有民族差异;结合材料“文化方面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其四,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最后,民族斗争是民族差异的强化剂”可知,再进一步阐释文化方面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
材料二侧重论述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及文化误读。结合材料二“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第二种是……第三种态度是”可知,材料先分析了历史上对待文化差异的不同态度;结合材料二“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可知,再强调现阶段保留文化差异的意义;结合材料二“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和“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可知,指出“世界文化一体化”的严重危害,并进一步阐释了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误读现象。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结合材料“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可知,这种不同体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即中国忠孝两全观念与美国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不同;
这种差异是文化误读的产物。结合材料“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加以认知和解释”可知,美国人按照自身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来解读《木兰辞》,其原有“视域”影响其认知和解释。
对这种差异应当宽容尊重。结合材料“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可知,《木兰辞》为美国人提供创作蓝本,《花木兰》又为我们提供“他者”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中美文化交流互鉴,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
这种差异应引起我们的进一步思考。结合材料“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可知,“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等是我们必须正视和思索的问题。
6.(3分)B 7.(3分)D
6【解析】“轻松愉快”错。闻一多等人来租房时,荣德昌老汉说,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可见气氛并不“轻松愉快”。
7【解析】“意在揭示西南地区人们的迷信和无知”错误。作者的用意在于展现了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
8.(6分)【答案】①古道热肠,至真至纯。荣老爹陪同闻一多去找房子,屋主不在乎租金多少将自己新建的房子租给闻先生,荣瑞红送饵块等,这些行善举、做善事的行为,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互相尊重、互助友善。
②谨行勤奋,躬身革命。闻先生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装修房子,展现了闻一多先生代表的西南联大人为追求真理不畏艰苦的精神风貌,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坚韧不拔的力量。
③敬畏传统,传承传统。瓦猫“开光”过程的庄严肃穆,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体现闻先生和龙泉镇人对“礼”的敬畏与坚守。
④邻里相亲,守望相助。从文末闻太太和冯太太煮饺子时聊天的内容,可以看出她们相互关心,相互牵挂。这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守望相助的情怀。
(共6分,每点2分,答到其中3点即可。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6分)【答案】①虚构宁怀远、匠人祖孙等人物,创造了一个关于瓦猫的动人故事,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抗战时西南联大师生艰难复建研究院所的情节,是对历史的生动再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可以让读者领略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
③两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姿态、精神品格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乡土生活融为一体。
(共6分,每点2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答案】10 (3分)A 11.(3分) B 12. (3分)D
13. (8分)(1)案件已经判定,邵晔发现他们是被冤枉的,于是不签署文书,禀告杨全应当核查其中的事实。
(2)邵晔驻扎在岭南,将此事上奏,朝廷改任他为缘海安抚使,允准他自主行事制定方略。
14.(3分)邵晔提出的建议是:怀柔安抚外夷,应当示以诚信。等龙廷贡奉后,另加封爵以宠幸恩赐他。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不久兼任三司三勾院之职,由于所举荐季随贪赃枉法而获罪,邵晔应当被判削去一官,皇帝因其不远千里出使的功绩,只令他停任。
“三司三勾院”作“判”的宾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D;
“晔”即“邵晔”,作后句主语,其前宜断开,排除C;
“止”承前省略了主语“上”,其前宜断开,排除B。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 领表示兼任。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余下的借款都被皇帝下令征回”错,原文“余皆诏除之”意思是余下的都诏令加以免除。而非征回。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具”,判决;“枉”,被冤枉;“署牍”,签署文书;“白”,禀告。
(2)“驻”,驻扎;“上闻”,上奏皇帝;“便宜”,自主行事;“设”,制定。
【14题详解】
本考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原文“晔上言:‘怀抚外夷,当示诚信,不若俟龙廷贡奉,别加封爵而宠赐之。’真宗甚嘉纳”意思是说:邵晔上言道:“怀柔安抚外夷,应当示以诚信,不如等龙廷贡奉后,别加封爵以宠幸恩赐他。”真宗对此极为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所以,邵晔提出的建议是:怀柔安抚外夷,应当示以诚信。等龙廷贡奉后,另加封爵以宠幸恩赐他。
参考译文:
邵晔字日华,年幼好学,耻于接受征聘委任,太平兴国八年,考取进士,始入仕途,被任命为邵阳主簿,知蓬州录事参军。当时太子中舍杨全担任知州,其人性格粗鲁愚昧,州民张道丰等三人被诬陷为强盗,全部为死罪。已经判罪定案,邵晔发现他们冤枉,于是不签署文书,禀告杨全应当核查事实。杨全不以为然,传讯张道丰等伏法,他们哀号呼喊不服判决,再次将其打入牢狱审查案情。不久捕获到真正的强盗,张道丰等人于是得以释放,杨全获罪削官为民。邵晔由外任调回朝廷。皇帝召见他问话,太宗对他说:“你能救活我的百姓,确实值得嘉奖。”赐钱五万,下诏书晓谕天下要以杨全之事为戒。任命邵晔为光禄寺丞,后来,因为母亲年迈请求回去奉养,得任朗州知州。入朝兼三司磨勘司之职,改任工部员外郎、淮南转运使。
景德年间,代理光禄卿,担任交趾安抚国信使。恰逢黎桓死,他的儿子龙钺继承父位,其兄龙全率兵抢劫仓库的财物后离去,其弟龙廷杀死龙钺后自立,龙廷兄明护率领扶栏寨兵攻打。邵晔驻扎岭表,将此事上奏,改为缘海安抚使,允准自主行事制定方略。邵晔致信安南,晓以朝廷的声威盛德,使其迅速确定首领。明护等人立即听命,奉龙廷主持军事。当初,皇帝诏令邵晔待事变结束后,就以原打算赐黎桓的礼物改赐新的首领。邵晔上言道:“怀柔安抚外夷,应当示以诚信,不如等龙廷贡奉后,别加封爵以宠幸恩赐他。”真宗对此极为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出使返回后,改任兵部员外郎,赏赐金印紫绶。当初邵晔受命出使时,借得官钱八十万,用于购买私人拜会所用的物品,等到为安抚使时,已偿还了其中的一半,余下的都诏令加以免除。曾经进献《邕州至交州水陆路》及《宜州山川》等四图,颇为详细地述说了守备的要领。
不久兼任三司三勾院之职,由于所举荐季随贪赃枉法而获罪,邵晔应当被判削去一官,皇帝因其不远千里出使的功绩,只令他停任。大中祥符初年,起用为兖州知州,上表奏请东封泰山,皇帝以褒美嘉奖的诏书答复了他。等到派遣王钦若、赵安仁筹划封禅一事时,仍兼州事,就任命邵晔为京东转运使。封禅礼完毕,破格提拔任命为刑部郎中,又兼任三勾院,出任为淮南制置发运使。大中祥符四年,改任右谏议大夫、广州知州。广州城濒临大海,每逢海外的船只到岸,常苦于飓风的袭击,邵晔开凿内濠使船只通过,飓风再不能损坏船只。不久因病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答案】15. (3分)C 16.(6分) ①对分别已久的友人的无尽思念。诗人与友人分别已久,此时收到友人的来信,勾起了对往日岁月的怀念而不禁潸然泪下。②无人能理解自己内心的苦闷。年华老去,而今诗人所作的诗文与心情难以传达给友人,无人理解、无人倾诉,这份孤独与苦闷只能深埋心间。③对此时为官生涯的愤懑不平。此时诗人虽在朝为官,却已头发花白、“醉眠”度日、抱负难展,内心充满了无奈与不平。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达诗人希望未来能与老友对弈、泛舟的美好愿望”错误,颈联是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而非对未来的期许。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联“不见旻公三十年,封书寄与泪潺湲”作者多年未见昔日好友旻上人,特意借此次许八回江宁之便寄诗给他。“三十年”突出了分别之久,时光荏苒,久未见面,此时收到友人的来信,表达了对分别已久的友人的无尽思念。
颔联“旧来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诗谁与传?”“好事”意为“令人快乐的事”,“谁与传”意为“谁人把他的诗传给‘我’欣赏”。年华老去,而今诗人所作的诗文与心情难以传达给友人,表达了无人能理解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尾联“闻君话我为官在,头白昏昏只醉眠”诗人叮嘱许八若是对方问起我,就说我还当着一个不起眼的小小官员,表达了对为官生涯的愤懑不平;头发花白、“醉眠”度日,也有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
17 (1)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2)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3)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18(3分)①弥足珍贵 ②大有裨益 ③数不胜数/不可胜数/不计其数
19. (3分)示例一:期待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以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为目的,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积极性开发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示例二:期待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本着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的目的,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积极性开发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20.(5分)①运用比拟,“走出来”使用比拟的手法,赋予非遗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让更多非遗从田野巷陌被挖掘出来的愿望。②运用比喻,把非遗比喻为“活化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非遗文化内涵厚重悠久,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语境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珍贵,可填“弥足珍贵”。弥足珍贵:形容十分珍贵、非常珍贵 ,含褒义。
②处,语境强调当下对让非遗进行转化的益处很大,可填“大有裨益”。 大有裨益:形容益处很大。
③处,语境强调我国非遗项目众多,可填“数不胜数/不可胜数/不计其数”。数不胜数/不可胜数/不计其数:形容数量多得难以计算。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着……为目的”句式杂糅,改为“以……为目的”或“本着……的目的”;
“在……做出更多的努力”成分残缺,介宾短语不完整,改为“在……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让更多非遗从田野巷陌中走出来”,说非遗“走出来”是比拟手法,把“非遗”人格化,使非遗从田野巷陌被挖掘出来的现象更形象生动;
“文明活化石”运用比喻修辞,“活化石”本指某些在地质年代中曾繁盛一时,广泛分布,而现在只限于局部地区,数量有限,有可能灭绝的生物。此处把非遗比喻为“活化石”,突出其化内涵厚重悠久,研究价值高。比喻的表达效果主要是使形象更鲜明,能给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1. (3分)C 原句引号作用为特定称谓 A 特殊含义 B 否定讽刺 C 特定称谓 D 引用
22. (6分) ①. 更是对全球的贡献 ②. 还要完成科学考察任务 ③. 这充分体现了齐心协作(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共同完成任务的精神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空格:由前文关联词“不仅仅”和语境来看,需要对前文有语意的递进,所以搭配关联词“更”,语意从“中国”递进到“全球”,故填“更是对全球的贡献”。
第二处空格:前文“不仅”提示关联词,后文“这些都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共同支持”呼应下文“还有地方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不同团队的相互配合、强大的后勤保障等等”,那么“这些因素少了哪一个都很难完成这次珠峰科考任务”正是第二处空格的内容,所以是“还要完成科学考察任务”。
第三处空格:由后文“也体现了我国科考组织方式的优越性”可知,空格处需要填体现了什么,是对上文的总结,而上文一直在强调相互配合、共同支持,可填“这充分体现了齐心协作的团队精神”或“这充分体现了齐心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精神”。
23(60分)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叙述的是刚过去的两届奥运会诞生的两位“苏神”——苏翊鸣和苏炳添的传奇故事。苏翊鸣是一战封神的17岁传奇少年,他成功的原因是“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不断去挑战、去尝试”“付出自己的全部去努力完成”。苏炳添是三战奥运的32岁田径老将,曾遭遇低迷、伤病,他的成功源自“选择相信,选择留下,选择坚持”“制定严密科学的训练计划,打破自己原有的起跑习惯”。这是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考生要在材料基础上展开思考,抓住感触最深的一点,围绕“逐梦历程”谈自己受到的启发。不能脱离材料和要求随意发挥。审读材料时,可以尝试找出这两位“神”之间的异同点。相异之处在于他们的年龄、领域等外在的东西,在透过表面,能看到相同之处有:①两届奥运会,两位“苏神”,追求理想,“一战封神”“突破极限”,成就辉煌(结果同);②“热爱、喜欢”(初心)相同,这一点苏翊鸣材料是显性的,苏炳添材料呈隐性;③挑战精神突破极限的精神和为梦想付出全部以及坚持的理念也是相同的。所以,不管是苏翊鸣还是苏炳添,他们都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在追梦过程中不断地靠自己的努力和坚持突破自我,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试题要求围绕二人追求梦想的历程写出自己的启发和思考。针对苏翊鸣这位年轻小将,可以从“敢于做梦”这个角度出发,从他因为热爱,想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断去挑战、去尝试这一闪光点引申到我们自己也要有梦想、有追求,要将自己的喜爱变为热爱,将热爱变为梦想,勇敢去追求、去挑战的思路。针对苏炳添这位老将,可以从“坚持逐梦”这个角度出发,学习苏炳添为了梦想和目标勇敢坚持,并能在逐梦路上制定合理计划和方法的精神,指导自身如何用最科学高效的方法和敢于坚持的毅力来帮助自己实现梦想。
立意:
1.追求理想、从事所爱之业是一种幸福。
2.追求梦想不能轻言放弃。
3.追求梦想需要不断挑战自己。
【参考例文】
不惧挑战难,勇攀理想峰
随着燕山雪花的缓缓熄灭,冬奥盛宴落下帷幕。2021我们为大苏神冲破亚洲极限,打破十秒大关热血沸腾,2022我们为小苏神一鸣惊人,一战封神心潮澎湃。双苏神的光辉璀璨令我们敬仰,而成就背后他们对理想的坚持不懈,对自我的不断突破更是我们追求理想的标杆模范。
“不管接下来有什么样的目标,我都会一如既往像现在这样付出自己的全部去努力完成。”诚如奥运冠军苏翊鸣所说,实现理想的道路没有捷径,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绽放理想之花。
从过去的两届奥运会中,我们收获到执着于理想、敢于挑战的信念。两位“苏神”,一位凭借不懈的毅力年少有为,一位依靠持续的挑战战胜自我,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拼搏的力量,吾辈青年需不断挑战自我以实现理想。
逐梦路上敢于挑战,就是要面对各种艰辛苦难。理想之花的前方总是会有荆棘保护,面对挑战,最重要的是敢于迈出第一步,勇敢的战胜困难。鲁迅有言:“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我们要敢于做开路人。三十多岁的老将苏炳添,在年龄、伤病、低迷的状态下没有选择退役,而是以每天更加刻苦的训练面对挫折,终于创造了新的纪录;“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残疾作家史铁生不拘于命运的不公,微笑着书写生命的歌谣。“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不可须臾或缺。”敢于挑战,更要汲取挫折中的经验,迎难而上,直面理想。
逐梦路上敢于挑战,要有持之以恒的动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拥有足够的毅力,才能战胜未知的挑战。冬奥赛场上,谷爱凌、武大靖、苏翊鸣的成功皆因为他们心中有对运动的热爱和执着;再看中国航天事业,嫦娥登月、神州载人,这背后是一代代中国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感动中国”获奖者江梦南即便失聪依然不断“挑战”自己的人生,苦读数年圆了“清华梦”——他们都在各自的挑战中坚持自我,正因如此理想之花才会在拼搏的人生中绽放。
逐梦路上敢于挑战,要有超越自我、创新迎新的态度。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倘若没有邓小平“改革开放”设想的创新提出,大江南北又怎能唱好春天的故事?倘若没有钱学森敢于创新的科学道路,中国又怎能有“两弹一星”的成就?倘若没有一代代中国人不断挑战自我,又怎能有新时代繁荣富强的祖国?超越自我的挑战是实现理想的必要条件,二位“苏神”的成功也离不开他们不断挑战着自己的理想与极限,用拼搏书写人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吾辈更应学会创新理念,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是什么让生命充满意义?是梦想。是什么让梦想充满意义?是挑战。吾辈青年,当敢于挑战、超越自我、迎难而上,用不懈的拼搏勇攀理想高峰,绽放梦想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