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A 2.B 3.D
4.①形式短小简洁。②截取陈元方幼时与来客对话的场景,做速写式刻画,生动再现事件经过和人物风貌。③用冷静写实的方法叙写陈元方的故事,表达对“信”与“礼”的看法(作者对元方的褒扬,告诫人们要诚实守信,以礼待人)。④语言口语化,平易通俗。(一点1分)
5.材料一介绍了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品,笔记小说中虚构与历史难分界限。
材料二介绍了笔记小说的主要特点,以及新笔记小说对旧笔记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分析】
1.B项,选项中“各个类型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错误。原文材料一第四段在介绍完“笔记”的三种类型后说到,但这样分作三大类,仍难周密。因为笔记一体,本来以“杂”见称,一书之中,往往兼有各类。此外,第二段介绍“笔记”的特点时也说到笔记的特点,以内容论,主要在于“杂”;以形式论,主要在于“散”。 C项,选项中“没有发生过变化”错误。原文材料二“笔记小说在中国不断得到承继与发展,虽代有沿革,而其基本面貌与体制没有太大的变化,其基本特点是共同的。” D项,材料二“士人逞才炫学,对世事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多采用笔记小说的形式。”可见笔记小说是士人逞才炫学表达观点的一种途径方式,而非逞才炫学表达观点的产物,所以选项中笔记小说“作为士大夫逞才炫学,表达观点的产物”错误。材料二“说它雅,是因为它多为士大夫所作,渗透着他们的欣赏趣味,掺杂着他们的闲情逸致”,可见笔记小说只是渗透掺杂着士大夫的审美情趣,选项中“笔记小说风雅别致,充分体现……”中“充分体现”一词程度过高,错误。故选A。
2.B项,材料一第四段“其实古代的历史与小说,有时亦难分界限。像《世说新语》所写的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真人,而所记的事,则大出于传说。”可见历史与虚构结合是“笔记”的特点而不是缺点,“无法成为研究历史的依据”也于文中无据。 故选B。
3.D项,材料一第二自然段“凡是较为专门的著作,如人物传记、专谈一时一类事实的书、专述地理古迹和记行的书以及家训、语录之类的札记,都不在笔记之列。”《水经注》属于较为专门的著作,专门记录郦道元对水文地理的考查结果,所以不属于笔记。故选D。
4.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文中“笔记小说”特点的归纳和理解能力。解题时首先需要根据文章内容确定《世说新语》属于“笔记小说”,然后归纳出“笔记小说”的特点。 根据原文材料二的内容,概括“笔记小说”的特点有:形式上短小简洁;叙述风格上采用速写式的散文格式;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采用冷静写实的方法;欣赏格调上雅俗兼容。结合此四个特点分析《陈太丘与友期行》,①故事内容短小,但叙述要素齐全,故事内容完整,在形式上表现出了短小简洁的特点。②在故事的叙述中,没有描写陈元方及来客的外贸着装等内容,只截取陈元方幼时与来客对话的场景,对话内容简洁明了,通过对话做速写式刻画,生动再现来客不守时的事件经过,同时刻画了来客鲁莽无礼的性格特征和陈元方聪颖仁慧、知书达理的性格特征。③用冷静写实的方法叙写陈元方的故事,面对来客粗鲁无礼的问话,陈元方不骄不躁的回答,抓住实质,击中要害,从诚信和礼貌两方面回应了来客,表达陈元方对“信”与“礼”的看法(作者对元方的褒扬,告诫人们要诚实守信,以礼待人)。④语言运用到了“在不”“非人哉”等口语化词语,无生僻难解字词,读起来通俗易懂。
5.材料一首先写了什么是“笔记”,以及“笔记”的种类范畴;再写了内容上“杂”,形式上“散”的特点;然后逐一介绍“笔记”的三大类型,分别是小说故事类的笔记、历史琐闻类的笔记、考据、辩证类笔记;最后结合《梦溪笔谈》《阅微草堂笔记》等示例论述了“笔记”“杂”的特点,客观分析了三大类型之间相互交错,没有明确分界这一情况。 材料二首先介绍了“笔记小说”在形式上短小简洁;在叙述风格上采用速写式的散文格式;在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采用冷静写实的方法;在欣赏格调上雅俗兼容这四个特点,然后分析了新笔记小说继承了旧笔记小说的这些特点,同时为了适应时代变化,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在艺术表现上,有明显的散文化和诗化色彩,作者行文走笔充满调侃的意味,艺术韵味似淡而实浓;在作品中,作者还着意于对民俗民情的细致描绘,并以似不经意的简略勾划,写出人物的民族性格等。
6.B
7.C
8.(1)结尾特点:以对姑姑的神态描写结尾,语言简洁。(2)艺术效果: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与小说前文的自豪感形成对比,表现出了姑姑丰富的内心,使姑姑的形象更加立体化。
9.①相对于姑姑自己讲自己的故事的“自叙”,小说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小说叙述人“我”在叙述姑姑的故事,这是“他叙”。②姑姑的“自叙”有利于读者更贴近姑姑这一形象,体会到姑姑更深刻的内心世界,丰富人物形象,深化小说主题。③“我”对姑姑故事的叙述(“他叙”)则有利于从远距离感觉姑姑的形象,对事件的描述也具有概括性。④小说大致是由他叙过渡到自叙,使读者由远而近地感受姑姑的形象,叙述有层次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有层次感。[答出其中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直接引用”错误,此处不是“直接引用”,而是间接引用。C.“文中划线部分用小说叙述者‘我’的口吻进行叙述”错误,不是用小说叙述者“我”的口吻叙述,而是用姑姑的口吻叙述。
D.“任性、骄横”错误,此处是表达团长对姑姑的爱。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C.“突出了‘我’的存在”错误。小说里,“我”先是问姑姑“一生中最骄傲的是什么”,接着问“最厉害是什么”,然后分别引出了两段相对具体的故事,同时,也使姑姑的叙事不再那么概括化,而是进入了具体的叙事,并不是突出“我”的存在。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首先分析结尾的特点。“姑姑那么神伤,眼里含泪”,“神伤”“眼里含泪”是姑姑的神态,这是用对姑姑的神态描写收束全篇,非常简洁。然后分析这种结尾的效果。先看对人物表现的效果,结合上文可知,姑姑讲述了团长的故事以及团长的牺牲,此处“神往”“眼里含泪”展现出姑姑对团长的情感,表现出对团长牺牲的悲伤,表现出姑姑丰富的内心情感,让姑姑的形象更加立体;从结构来看,上文写姑姑回忆自己的从军经历,她讲述了自己“最骄傲”和“最厉害”的两件事,流露出自豪之情,而小说结尾姑姑“眼里含泪”则表现出伤感,前后形成对比,让姑姑的形象更为丰满;从结尾的艺术效果来看,小说以姑姑的神态描写结尾,对于之后事情的发展则是略过不谈,属于戛然而止式,言有尽而意无穷。
9.本题考查学生对叙述视角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找到自叙和他叙的内容,然后结合叙述的内容以及自叙、他叙的作用分析具体的效果。从文中来看,自叙是姑姑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他叙是“我”讲述姑姑的故事。三到五段是他叙,是“我”讲述姑姑的故事,主要是讲述姑姑如何从军,如何从伙房到卫生室,“他叙”让读者从远处来感知姑姑的形象,事件叙述具有概括性。从六段往后基本属于自叙,除了“我”的发问,其他是姑姑在讲述自己的经历,主要是“最骄傲”和“最厉害”的两件事,因为是姑姑的自叙,可以让读者更近地感知姑姑的内心情感。综合起来看,小说由他叙到自叙,让考生由远到近感知姑姑的形象,文章更有层次感。
10--12 C D B
10、C
句意:齐貌辨为人不拘小节,门客们都讨厌他。士尉为此劝说靖郭君不要亲近齐貌辨,靖郭君没有听从,士尉告辞离开了。
“也”字在这里是句中的提顿,不是末尾语气词,不能在“也”字后停顿,而“多疵”是对齐貌辨为人的解说,排除BD;
“门人弗说”中“门人”是主语,“弗说”是谓语,不能断开,排除BD;
“士尉”是“以证靖郭君”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A。
11、D(第一部是《国语》)
12、B原文只是写“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并没有刁难他,并且听了齐貌辨一番话后“宣王大息,动于颜色”。
13(1)如今这齐国,也是您的水啊。您一直受到齐国荫庇,为什么还要在薛修城呢?
(给分点:“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荫”,荫庇;“奚……为”,固定用法,为什么……呢,句意1分)
(2)靖郭君对我的感情竟然深到这种程度吗?我太年轻了,很不了解这些事情。你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请回来吗?
(给分点:“少”,年轻;“殊”,很;“来”,使动用法,使……来,句意1分)
14①动之以兄弟之情;②晓之以国家大义。
参考译文:
靖郭君田婴准备在封地薛修筑城防工事,(因为会引起齐王猜疑)不少门客去谏阻他。田婴吩咐守门人;“不要为劝谏的门客通报。”齐国有个门客请求谒见田婴说:“我只说三个字就走。要是多一个字,愿意领受烹杀之刑。”田婴于是接见他。门客快步走到他跟前说:“海大鱼。”然后转身就走。田婴赶忙问:“先生还有要说的话吧。”门客说:“我可不敢拿性命当儿戏!”田婴说:“不碍事,先生请讲!”门客这才回答道:“你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渔网、钓钩对它无能为力,但一旦因为得意忘形离开了水,那么蝼蚁也能随意摆布它。如今这齐国,也是您的水啊。您一直受到齐国荫庇,为什么还要在薛修城呢?而你如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也是毫无作用的。”田婴称赞说:“对。”于是停止筑城
靖郭君对待门客齐貌辨非常友好。可是齐貌辨为人不拘小节,门客们都讨厌他。士尉为此劝说靖郭君不要亲近齐貌辨,靖郭君没有听从,士尉告辞离开了。孟尝君也私下劝说靖郭君不要亲近齐貌辨,靖郭君非常生气,说:“铲除你们这些人,毁坏我们的家业,如果能让齐貌辨满意,我也毫不推辞地去做!”于是靖郭君就给齐貌辨上等的客舍住,并且派长子去给他驾车,朝夕侍候不懈。几年以后,齐威王驾崩,齐宣王即位。靖郭君与齐宣王交往很不友善,就离开都城到自己的封土薛地,和齐貌辨一起居住在薛地。没多久,齐貌辨决定辞别靖郭君,请求回都城去拜见齐宣王。靖郭君说:“君王非常讨厌我,你前去拜见他,必定会被处死。”齐貌辨说:“我根本就不想活,请允许我一定去。”靖郭君无法阻止他。齐貌辨动身到达齐国都城,齐宣王听说后,满心怒气地等着他,齐貌辨拜见齐宣王,齐宣王问他说:“你是靖郭君言听计从宠爱的人吗?”齐貌辨回答说:“靖郭君宠爱我,却没有言听计从。当君王正做太子时,我曾对靖郭君说:‘太子面带不仁之相,不如把太子废掉,改立卫姬的儿子郊师为太子。’可是靖郭君竟然哭着对我说:‘不可以,我不忍心这样做。’靖郭君如果听我的话去做,一定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祸患。这是第一件事。靖郭君到了薛地,楚国令尹昭阳要用几倍的土地来换薛地,我又向靖郭君说:‘一定要接受这个请求。’靖郭君说:‘从先王那里接受薛地,虽然与后王关系不好,(如果把薛地交换出去,)将来死后我如何向先王交待呢?况且先王的宗庙就在薛地,我难道能把先王的宗庙交给楚国吗?’又不肯听从我的。这是第二件事。”齐宣王听了不禁长声叹息,变了脸色,说:“靖郭君对我的感情竟然深到这种程度吗?我太年轻了,很不了解这些事情。你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请回来吗?”齐貌辨回答说:“好吧。”靖郭君穿上齐威王赐给的衣服,戴上齐威王赐给的帽子,佩戴齐威王赐给的宝剑。齐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靖郭君,望着他哭泣。靖郭君到了朝廷,齐宣王就请他做国相。靖郭君推辞,不得已才接受了。七天以后,又以有病为名坚决要求辞职,靖郭君辞职没有被允许,三天以后齐宣王才答应了他的要求。此时此刻,靖郭君可以说是有知人之明啊!自己能够了解别人,所以即使有人非议那个人,自己也不会跟着诋毁他。这也就是齐貌辨置生死于度外、乐于解除忧患、急于救人危难的原因。
15.C
16.范例一:讲究技法角度。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高树厚厚的树阴不畏烈日骄阳,欺凌傲视,赋予其人的行为和情态,写出了树阴之大,严严实实遮蔽住阳光的样子;夏日傍晚的花可以和春景匹敌不落下风,将晚花人格化,写出了花之幽艳,景色之绚美。
范例二:用字工稳角度(即炼字)。树阴欺压烈日,晚花胜过春花。一个“欺”字,一个“敌”字,前者写出树阴铺天盖地的厚实且大,后者写出晚花的幽艳之美无出其右,突出了夏天花木的繁盛清幽,也写出了傍晚景色的生机与美丽。
(指出所选答题角度1分,进一步明确手法或词语1分,分析2分,效果作用2分)
解析:
15.C.“听觉和视觉”错,颈联前句通过听觉,写日近黄昏,阴云向山后散去,小雨已停,檐前再无滴水之声,表现出环境的安宁幽静;后句则通过触觉,写微风从小溪对面吹来,温润宜人,满座都显得十分清凉。故选C。
16. “讲究技法”指的是表现手法角度的鉴赏。“高蝉抱壳悲声切,新鸟争巢谇语忙”意思是,抱壳之蝉在高树上鸣叫,声音是那样的凄惨。新来的鸟相互争巢,诘问责骂得正欢。诗句描述蝉鸣鸟叫之声,用拟人手法写争巢之鸟,说它们互相责骂得正欢,写得生动有趣。“长树老阴欺夏日,晚花幽艳敌春阳”,“欺”“敌”二字把“老阴”“晚花”拟人化,夏日傍晚的花比春天的还要幽艳秀美,使意象更鲜明,读者感受更强烈;运用对比手法,对仗工整,形式匀称,节奏明快。考生可以从中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即可。
“用字工稳”指的是炼字方面的鉴赏。考生可以抓住“抱”“争”“欺”“敌”等词语,表意凝炼,互相映衬,前后呼应,抒情酣畅,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考生从字义、句意、手法和表达效果等方面赏析即可。
17题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3)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5)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18 因地制宜 生生不息 身体力行
19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只有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历史文化底蕴,才会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一处1分)
20 .D
先观察所给答案,“是那样清脆悦耳”的主语是铃铛,应紧跟“爱的私语如屋檐下的铃铛”据此首先排除A。
再结合前句“忙碌了一个春天的情侣,终于可以在土墙泥屋里孕育爱的果实”,句中着重提到了“忙碌了一个春天”,因此下句应从这里入手,衔接“在春天的最深处”最合适,然后才是它们相随、爱的私语。据此排除BC。
21. 【答案】
(1)构图要素:会徽由金牌、奥运圣火(或者火炬)、女性剪影(或女性脸部,或女郎头部等。意对即可,答出一个或两个给1分,答出三个给2分)
(2)寓意:对金牌的争夺是奥运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体现;奥运火炬是奥运精神代代相传的载体,寓意奥运精神永不熄灭;女性形象的融入,代表着此次奥运会更时尚(或是团结女性,男女平等;或者也是对1900年巴黎奥运会首次允许女性运动员参加的尊重女性的精神的接续。意对即可,答出一个或两个给1分,答出三个给2分)
22、【答案】战场上,风吹战旗飘飘,遮天蔽日啊,敌人来势汹汹,如同天边的浓云涌动;流矢纷纷坠落啊,勇敢的楚军将士们争先杀敌,呐喊声直冲云霄。在这短兵相接的战斗中,将士们奋死抗敌的身影是多么雄壮啊。(手法各一分,语句连贯1分,语言文采1分)
题干要求就屈原追悼阵亡将士的《国殇》中的两句诗“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用自己的语言对诗句的内容进行场面描写。在描写该场面时,要抓住诗句中的主要意象“旌”“日”“敌”“矢”“士”,以及“旌蔽日”“敌若云”“矢交坠”“士争先”的景象来描写。描写的内容要符合战斗中我方将士们奋勇争先的场面,语言要优美生动,表达要有感染性,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注意字数有限制
23.审题:这是一道图画+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一幅图和两段文字组成。图片内容为楷体“上、止、正”,这三个字仅差一个笔画,却有迥异的含义。材料在理解上难度不大,因为第一段文字很明确地指出了三个字的意义——“上”者上进,“止”者知止,“正”者守正。
这三个字里面包含有人生哲学和生命智慧,在审题时,需要把这三个字里面的内涵揭示出来。
“上”者,上进,保持一颗上进心,对所认定目标执着追求。“止”者,知止,适可而止,当止则止,自己给自己“叫停”,懂得节制欲望、控制本能。《增广贤文》有云:“知止常止,终身不耻。”“正”者,守正,心有正气,胸有信念,人以正气立,事行正道远。无论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献身,还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持身守洁。正气总能给人心以温润,给社会以光明。守正的关键在于坚定,所谓“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正气凛然不失节,邪气就会让路;正义昭彰不退缩,黑暗不驱而散。
从要求上来看,“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写作时需要结合青年成长与发展来谈。适合写成论述类的文章,可以安排成并列式的结构形式——“求学、交友、从业”,每个具体的生活实践,或者说人生的成长历程,都对应一个字:“求学”时重在“上进”;“交友”时重在“知止”;“从业”时重在“守正”。考生在写作时,三个字要平均用力,不能只写一个或两个。论证时要结合具体人物事例论证,当然也可以采用引证法或者正反对比论证等手法,力求做到论证充分有力。
立意:
1. 上进知行止,守正抱初心。 2.守三字箴言,做有为青年。
3.青年人当上进知止。 4.上进不可止,守正需创新
5.感悟“上”“止”“正”,做有为青年 6.上进知止守正,青年灼灼其华
例文:
掬上进知止,向守正价值
大道无言,其行也坚。“上”者上进,“止”者知止,“正”者守正。这三个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每多一个笔画,就增添一份深层的含义。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止正”蕴含待人处事之道。由此方知,我们应掬上进知止在手,向守正价值而行。
惟知上进,惟知奋发。
青松寒不落,碧海阔愈澄。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古有宋濂砚冻指寒,仍抄书苦读,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匡衡凿壁偷光,孙康映雪借读,志不求易,上进奋发。今有庞众望于父母患疾、家中贫困之际,全力考入清华。上进是藏匿于巍峨高山每块尘土里的积累,更是铭刻于沉潜态度背后的坚持。惟知上进,惟知奋发。吾辈青年应以自由之思想,阔步向前,踏歌而行,实现人生价值。
知止慎独,自律向前。
数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彭士禄为革命烈士彭湃之子,从苏联留学归来,隐姓埋名数十年,为祖国造核潜艇、建核电站,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倾听,于花甲年重启。两代人为理想而奋斗,一辈子为国家深潜。在孤独的科研路上,他坚守初心,于暗室不欺,自律向前。他生前常说:“是人民将我养大,我几辈子都还不了,只要祖国需要,我愿贡献一切。”要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大有作为,我们应知止慎独,自律向前。
守正坚定,踔厉奋发。
坚守正心是我们立足于世的道理。守正需要我们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泅游过黑夜,眼睛只会更加明亮;逾越过寒冬,机体只会更加强健。高原生命的保护神吴天一,守望着一条路,长松荫高原;分享中国故事,宣传中国形象的陈贝儿借溜索穿越偏见,记录时代最美的风景,江海意无穷;以生命赴使命的边疆战士,守望国家,守望着人民……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吾辈青年应肩扛责任,坚定正心,踔厉奋发。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少年当立凌云志,躬行不辍,正当其时。上进奋发,知止自律,守正向前,吾辈应坚定信念,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