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月考 >

广东省广州市华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2-10-31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答案
    1.D 【解析】“才能形成认识”错,应是“才能形成正确认识”。
    2.C 【解析】绝对化,原文是“一般来说,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
    3.D 【解析】 D项没有暗示性。
    4.①《论语》就某一论题论述篇幅短小,语句简短;材料二则就论题展开论述,篇幅较长且多用长句。
    ②《论语》是语录体,论述不连贯;材料二则论述语句连贯,思维缜密。
    ③《论语》多为格言、警句,又有比喻、事例等,富于暗示;材料二则运用明确的概念,严谨的逻辑,理性论辩的方式,表意清晰。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才能形成认识”错,依据原文“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可知应当是“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多个信息的能力。
    C.“如果取得成功即为正确”表述绝对,依据原文“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注意限制语“一般的说来”。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三段末尾说“富于暗示而不是一泻无余,这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它也同样成为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时的风格”,可见冯友兰认为“暗示性”是中国哲学著作表述风格。
    A.“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早晨出生的菌类不到黑夜就死去,因而不知黑夜与黎明;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因而不知春天与秋天。暗示见识短浅;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思是:到了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其他植物多都凋零,只有松柏挺拔、不落。暗示君子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
    C.“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是:常流的水不发臭,常转的门轴不遭虫蛀。暗示了经常运动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
    D.明确说出君子应当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此项没有暗示性。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论述风格、评价文章写作特色的能力。
    材料一第四段“《论语》和《老子》中的简短词句是充满提示的箴言”,如“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两句话一是论述君子修行,一是论述学习的方法,都是就某一论题论述且篇幅短小,语句简短;而材料二论述的论题是“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然后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后面展开了具体论证,而且句子较长,如“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葡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可见材料二就论题展开论述,篇幅较长且多用长句。
    材料一第一段“打开《论语》,每一小段只包含几个字,各段之间往往也没有联系”,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都是记述孔子的语言,一个是论述“仁”,一个是论述学习“道”,二者之间并无联系。可见《论语》是语录体,论述不连贯;
    而材料二则论述语句连贯,思维缜密,如“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已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论述人们的中富经验变成感性认识,并通过飞跃变成理性认识、语句连贯、思维逻辑性强,十分缜密。
    村料一第三段“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侧等形式表述思想”“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难免有不够透彻的地方、只能靠其中的暗示补足”,如“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通过松柏不惧严寒的品格暗示君子应当有这样的品格,句子采用比喻手法、富有暗示性;
    村料二则运用明确的概念,严谨的逻辑、理性论辩的方式,表意清晰,如“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运用“社会实践”“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等概念使论证明晰;“只能从……只能从……”的表达不但使逻辑严密、表意清晰,而且富有理性论辩。
    5.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B.“突出了大卫与姨奶奶关系密切”错误,突出的是环境的冷漠和大卫渴望得到关爱和呵护。
    C.“是因为他很害怕自己的箱子丢失”错误,文中写大卫“喊着,迫赶着”不仅因为害怕自己的箱子丢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刚要离开工厂这一厌倦环境时的“兴奋与紧张”。
    D.“童趣”错误,文中展现悲惨的童工生活,并无童趣可自。
    故选A。
    6、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A.“比喻”错误、比喻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有喻体,喻体和本体之间有相似性;二是喻体和本体本质不同。“像吻自己儿子那样吻了我一下”,此处并无喻体,且“儿于”和“我”本质一样,同属人,所以不是比喻,只是比较。
    故选A。
    7.①内心独白。选文第二段写了大卫的内心独白,直接表现了大卫对公司生活的厌倦和离开此地的决心。
    ②动作、神情描写。文中写大卫的“追赶着驴车”时,用“跑着”“喊着”“透不过气来”等动作、神情描写表现了刚离开伦敦时兴奋,以及担心箱子丢失的紧张心理。
    ③言语描写。文中大卫对青年哭叫着说“把我的箱子和钱还给我”,这一言语描写表现了大卫的紧张恐惧的心理。
    ④夸张手法。文中写大卫一次又一次、一百次地重温母亲讲的他出生的故事,用词夸张,突出表现了大卫对得到亲人关爱的渴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人物的心理可以通过内心的独白展现,也可以通过动作、神情、语言等展现。
    如选文第二段“可我己不想再在那里过多少令人厌倦的日子了。不,我已经决心要跑开,要用一切办法去乡下,去见我在这世上唯一的亲属,要把我的遭遇告诉我的姨奶奶——贝特西小姐”,这里是大卫的内心独白,“已不想再在那里过多少令人厌倦的日子了”表达对现在这公司生活的厌倦;“不,我已经决心……要用一切办法……”表达离开此地投奔姨奶奶的决心。
    文中在描写大卫投奔姨奶奶途中的时候,多处使用动作神情描写,如“我跟在他后面跑着,喊着,等到预定地方赶到他身边时,我气都透不过来了”,这见的“跑着,喊着”“透不过气”可以看出大卫逃离现在这种生活的兴奋以及担心自己的箱子丢失的紧张。
    当青年威胁大卫去派出所时,大卫“万分恐慌”,说“把钱还给我,行不行?”“别管我的事。”,并哭着叫道“把我的箱子和钱还给我”,这是语言描写,可以看出当时大卫的害怕恐慌。
    大卫在重温母亲画而的时候,说“一次又一次,一百次地温我那可怜的母亲讲的我出生的故事”,用夸张的手法凸显重温次数之多,凸显出大卫对亲情的渴望。
    8. (3分)B(译文: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宜王,齐宜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不能用”的主语是宜王,“适梁”的主语是孟子,因此在“不能用”后断开,排除AC;“不果所自”此处的“果”作动词,意思是“认为……有成效”,故“所言”作“果”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AD)
    9.(3分)C(“指的是对父母要者顺”不正确, “孝”是孝顺父母,“仰”是友爱兄弟。)
    10.(3分)C(“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错误,未直接地批评,而是从施行仁政就会比百姓主动归顺,不必引起战争的角度束委婉批评。)
    11.(8分)(1)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不夺得国君的地位不会满足。从来没有讲求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没有讲求义的人却轻慢君王的。(评分参:“苟”“后”“先” “屠”各1分。)
    (2)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评分参考:“内交”“要”“恶”,状语后置句各1分。)
    12.(1)(4分)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可不考察祸乱产生的根源。尝试着考察祸乱是从哪里产生的呢?(祸乱)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于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
    (2)(3分)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13.(3分)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1分),在物质生产方面,省刑罚、薄赋税、深耕易耨(1分),在教育方面,要修养孝悌忠信的品德(1分)。
    14.A
    【解析】“徇”是谋求之意,“偷禄”是尸位素餐之意,这里是诗人的自谦之辞,说自己偶然求得一官,使心忧百姓生计。
    15.①诗人之忧,是忧百姓生计。诗人刚一做官便心忧天下百姓的生计,这种“忧”正是儒家积极入世、自觉担当的情怀。
    ②诗人之喜,是丰收之喜。蚕结茧、麦已熟,丰收代望,好雨适时而至,可助寂粟生长,令诗人欣喜不已。这种“喜”正是儒家“宫民”“足民”“制民之产“思想的体现。
    ③诗人忧以天卜,乐以天卜,始终心系苍生,以民为本,尽显儒者情怀。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到诗歌中找到诗人“忧喜”的内容,然后结合懦家情怀进了分析。
    先看“忧”的内容,由“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忧”可知,诗人一登官位就心怀百姓之忧,“长人忧”即“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关心百姓生计”,而儒家提倡“有为”,爱民治国,积极入世,把百姓、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所以曾巩的“忧”体现的就是儒家的这种情怀。
    再看“喜”的内容,由颈联“更喜”可知,颔联“桑间举箱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也是喜的内容,“蚕初茧”“麦已秋”意味有丰收在望,这是一喜;颈联“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这是为百姓的丰收和即将带来的富足而喜,儒家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 “富民”“足民”“制民之产”,只有百姓富足,国家才能安定,曾巩的“喜”体现的就是儒家的这一理念。
    综合来看,曾巩无论是“忧”还是“喜”,都是以民为本,都是与百姓相关,可以说“尽显儒家信怀”。
    16.默写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查是皆以修身为本。
    (5)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7.A、18.A、19.D
    【解析】17.根据括号后文“无论是物理、化学、生物各个学科,还是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无不涉及到科普知识”,此题答案的得出有两个关键方向,一是“科普涉及什么”,一是“范困广泛”,所以A恰当。
    故选A。
    18.文中“面对没有能力理解或验证的人—一儿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也就是说这里的“人”专指“儿童”。
    A.破折号后面“从初一开始,我的作文就被老师表扬”是对“报偿”内涵的具体解释,所以选A。
    B.表示语意转折。
    L歇后语,破折号引出语底。
    D.解释作品作者出处。
    故选A。
    19.A.“其”指代不明。上半句主语为“相互作用”,下半句的“其”应指“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
    B.语序不当。“……的工作”应改为“……工作的”,结合文意可知,原文是加快了“科学普及”本身的推进,而不是“科学普及的工作”的推进。
    C.“促使……推进”搭配不当。
    D.正确。
    故选D。
    20.画横线句“腾起了一片蚂蚱的绿云”是比喻,将云彩的形状比作蚂蚱;
    A.“万重山”是夸张;
    B.是拟人,“怨”字修饰羌笛,是拟人;
    C.是借代,以“樯橹”代指“战船”;
    D.“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喻,将愁绪比喻为不绝的江水那么绵长。
    21.本题考查比较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以从句子的语言、句式特点、修辞、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等方面答题,要结合原文句子赏析,注意语言表达。原句“蹦跳的声音,展翅的声音,跌落的声音”将各种声音单独罗列在一起,单独成句,具有强调作用,说明蚂蚱的声音具有多种特色。改句“蹦跳、展翅和跌落的声音连成了一片”只是一句简单的陈述句。
    原句形容蚂蚱的声音是“噼噼啪啪”,为拟声词,形象生动,而该句是“连成一片”较为单板。原句多为短句,与前文“我经过时,纷纷飞蹿,撞到我身上又折飞出去,撞到脸上的,有些疼”句式保持一致,有节奏,有音韵美。
    参考答案:
    ①强调重点不同。改句将不同动词简单罗列,消减了各种声音的特殊性;原句把蚂蚱的声音单独成句,强调了蚂蚱声音各具特色。
    ②语意感受不同。改句只是说“声音连成一片”,显得呆板;原句用拟声词“噼噼啪啪”,使得蚂蚌的声音具体可感。
    ③句式不同。改句句式比较普通;原句多用短句,与前文句式一致,节奏分明,增强了句势,富有音韵美。
    22.洋洋洒洒   毛骨悚然   纷纷扬扬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第一空:“洋洋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常,连续不断;形容规模成气势盛大。此处是说《水浒传》规模大,内容丰富,用“洋洋洒洒”
    第二空;“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根据语境“大虫出没、人迹罕至的景象”,应该是很害怕,用“毛骨悚然”
    第三空:“纷纷扬扬”,(雪、花、叶等)队洒得多而杂乱,此处描写的对象是“漫天大雪”,应填“纷纷扬扬”。
    【参考译文】
    甲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现了学者邹子等人。
    乙
    孟子晋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不辞千里长途的辛劳而来,是不是将给我国带来利益呢?”孟子答道:“王何必非要说利呢?也要有仁义才行呢。如果王只是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国家呢?’大夫也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封地呢?’那一般士子和老百姓也都会说‘怎样才有利于我自己呢?’这样,上上下下都互相追逐私利,国家便危险了!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万辆里头,他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里头,他就拥有一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不说是够多的了。假若他把‘义’抛诸脑后而事事‘利’字当先,那他不把国君的一切都剥夺,是不会满足的。从没有以‘仁’存心的人会遗弃父母的,也没有以‘义’存心的人会怠慢君上的。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
    惠王说:“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
    丙
    孟子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不去害人的善良之心,这个世道上的仁德就可以用不完了。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和穿墙偷盗之心,世间的义也就用不完了……所以说:孟子的道理开始于非常粗浅的常识,而在精密之处又达到极点。充满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外,而毫厘之间的细微事物都有所论述。哎,这正是他之所以成为亚圣孟子的原因!后世研究孟子的人,不研究其他的方面,也必须重视这一领域。
    丁 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