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湖北云学新高考联盟学校高二年级10月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CA.“而是因为性格不同,思想不同,人生见地不同。”错,以偏概全。根据原文“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曰: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可见,《红楼梦》之悲剧不仅仅是因为“性格不同,思想不同,人生见地不同”。B.“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欢乐现得苍白脆弱”错,张冠李戴,原文“而在十二钗之外,……晴雯等的死亡”才“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欢乐现得苍白脆弱”,而非金陵十二钗的价值毁灭。D.“都是人生见地的冲突和兴亡盛衰之无常”错,无中生有,原文“这是性格不同……希腊悲剧正与此同。”可知,相同点是人生见地之不同,而没有涉及到兴亡盛衰之无常。
2.AB.“古希腊悲剧蕴含……的追求”错,范围扩大,原文“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可知,主语是“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而不是“古希腊悲剧”。C.“这与最早的古希腊悲剧所反映的命运悲剧完全不同”错,原文“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可知二者并不是完全不同。D.“难逃摧折的客观趋势”错,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和“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可知,作者认为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虽遭摧折毁灭却仍会继续生长的前进的客观趋势。
3.C根据材料一“……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分析可知,《红楼梦》的悲剧不是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而造就的悲剧。《雷雨》中的悲剧源于社会以及个人之思想、性格、人生见地之不同,未涉及善恶之攻伐。A《窦娥冤》讲的是以窦娥为代表的善和社会黑恶势力的对抗。B.《哈姆莱特》讲的是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的故事。这涉及到了善恶之征伐。D.《水浒传》的主题是“官逼民反”,这也是善恶的对抗。
4.①材料一总结了《红楼梦》悲剧演成的原因:一是人生见地之冲突,二是兴亡盛衰之无常,其中侧重论述了《红楼梦》悲剧的演成在于人生见地之冲突。这和希腊悲剧相同。
②材料二侧重论述《红楼梦》是中国历史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在于价值的彻底毁灭,这种毁灭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几乎更接近与莎士比亚悲剧。(每点2分,共4分)
5.①宝、黛的爱情悲剧,主要源自于他们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与当时周围人的人生见地不同。贾府人看重封建大家族政治势力关系网的维系,而宝黛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毁灭。②宝、钗的婚姻悲剧,主要源自于宝、钗二人的人生见地不同。宝玉追求自由本真,厌恶仕途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而宝钗却理性现实,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支持者。二人志趣见地不同,最终也只能是悲剧。(每点2分,共4分)
6.A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仍然是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
7.D孔子后悔回到故乡,主要是因为理想的受挫,对自己及当时现实的失望,以至于希望自己死在匡人或陈蔡人手里。
8.①古琴是孔子人生的写照,是孔子为实现理想积极奔走却失败告终的见证。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
②古琴是他理想受挫失落的慰藉。故人们不在身边,只剩下这张琴。
③古琴的寂寞无语暗示孔子的孤独和理想的受挫。苍茫的音调使他目光懒懒让他伤感。(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①历史真实:暮年的孔子及其所经历的事和著述;艺术真实:暮年孔子的所思所想,所见的具体场景及动作、语言、神态等画面。
②心理描写的运用,把曾经经历的事或正在经历的事通过心理活动融合在一起。现在所见的意象引出回忆,通过回忆把自己经历的事和现在的感想结合,由见到的雄鸡想到仲由;由曾经所见的场景,想象现在见到的情景,由孔子曾经登临泰山,想象他现在登临泰山的心情。③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生动刻画历史中的孔子理想受挫回到鲁国的情景。(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0.B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的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
11.B由“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可推断,应该是齐、魏等国结盟对付秦国,而且是苏秦的推动不是张仪。
12.A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而且没有得到上天的帮助。
13.(1)后人憎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之所以,……的原因;恶,憎恨;以,因为;各1分。句意1分)
(2)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奚,哪里或怎么;术,办法;虽,即使;各1分。句意1分)
14.①地理优势(1分)②六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征服别国)而互相攻打,不行仁政。(1分),③有上天的帮助。(1分)
译文:
后人憎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当苏秦才出来(游说)时,本来曾想得到秦国所用,而希望秦国统一天下。只因他不被秦国所用,就转而游说六国合纵,他难道没有预料到纵散约败之后不能保住(自己)吗?他只是想暂且用这种方法获取一时的富贵,希望自己在世时合纵不散。他用计激怒张仪使张仪来到秦国,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洹水之盟,还不过一年,齐国、魏国的军队已经替秦国出征了。张仪的辩说,虽说是只想使合纵离散而连衡成功,但看他说的话,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还有争夺钱财的,所以陈述衰微时代人们的情形,不是很错。那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相互欺诈相互威胁,(他们)没有兄弟骨肉之亲,他们的事又不只是财物用度的小事。你想要求长保合纵如亲,相互辅助,怎么可能啊!
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的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啊|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临驾于人民之上,而最终被虐杀吗?它一定不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
(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
15.A“黯然失色”错误。苍然:深青色、深绿色的样子,首联的意思是春回大地,凡东风吹拂到的地方,都呈现出一片郁郁苍苍的景色。
16.本诗:运用比拟把愁和人交手相搏的过程写得形象神奇。(1分)“驱”“推”写出人与“愁”交手相搏的过理:人非但无计驱得“愁”去,反被“愁”推跌到酒杯之前,“借酒浇愁”的套语经此点拨变化,化腐朽为神奇。(2分)(答拟人或拟物也得分)
李词:①运用设问,发人深思,然后引出用奔流的江“水”作答,让人感慨万千。(1分)②运用比喻,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2分)
17.(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2)克己复礼为仁天下归仁焉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其他答案,符合要求即可得分;每空1分)
18.无与伦比(或与众不同)故步自封(或止步不前)声名远播(或声名远扬、闻名遐迩)
(若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即可得分;每空1分)
19.文化“牵手”旅游,(2分)不仅描摹出人们美好生活的图景,还让西安呈现出开放包容的亲和力。(2分)
20.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三个句子选择了西安有特色的景点,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几个吸引人的画面,内容丰富而有感染力,(1分)突出西安历史文化与现代的结合而形成的与众不同的美,体现出西安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2分)
21.C例句是泛指任何一个人和C项的用法意思一样。A项,虚指(用在动词和数量词之间);B项,称你、我以外的第三人;D项,别的,另外的。
22.①有人喜欢说“看破红尘”
②认为“看开”就是“看破”
③做人应该有一颗平常心(每句2分,共6分)
23.一、审题说明:
1.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体现思辨性。材料首先介绍了中华武术中的进与退,指出一般人看到的招数是进攻,其实退让和进攻都很重要。然后指出生活中亦是有进有退,需对它们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处理好两者关系。命题者意在引导学生作文时关注生活,并辩证地看待生活生活中的退与进。人生需要进,它是一种积极的姿态,是事物的发展方向,但一味往前冲,可能会事倍功半,而且折翼受伤的可能性会增大。有时候,退是暂时的,是进的助跑;退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境界。进退之间彰显的是心态,是智慧,是格局。同时也引导学生要能学以致用,若结合所学的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进行议论会更有意义。
2.能够谈到两者关系,并能有效说理,符合题意;泛泛谈到进和退,不谈两者关系起评分以下;只谈其中一个,不符合题意。
3.建议起评分为4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