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A2.B 3.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中国‘重德’的价值观念是从‘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中孕育而来的”无中生有。原文是“‘德之所在,天下归之’,出自《六韬·文韬》……中华文明漫漫长河,孕育了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重德’作为中国古老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并未说“重德”是从“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中孕育而来的。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强调了其中圣贤境界的基础性”无中生有。原文介绍了“重德”的内涵包括“‘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三者是并列关系,并未强调哪个是基础。
C.“来论证孟子相关思想的重要性”错误,原文介绍孟子和范仲淹的观点,是论述儒家“与民同乐”的思想,进而论证“重德”的第二个内涵“‘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D.“是为了论证‘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的观点”错误,原文“《论语》提出‘仁者爱人’,认为‘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可见引用《论语》的话的确是为了论证“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的观点;而“孟子曰:‘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强调的是“与民同乐”“忧民之忧”,而并非论证“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的观点。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认为‘正德’的终极目标是使‘天下归仁’”曲解文意。原文“当人有了正德,则可‘敬德保民’‘以德配天’,使‘天下归仁’,进而通达‘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可见终极目标是达到“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
故选C。
4.D5.B 6.①进一步推进维护国家安全法律制度建设,为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法治基础和社会基础。②填补了香港在维护国家安全上的法律漏洞,有力地遏制了外部势力及他们的代理人通过香港危害国家安全的企图。③在打击违法上成果丰盛,还规定香港特区政府应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提高香港居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和守法意识。④建立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制度规范,修改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确保了“爱国者治港”原则得到落实。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发展成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错误,原文为“25年来,香港经济蓬勃发展,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稳固”,是地位稳固,不是“发展为……中心”。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缘自它……”错误,原文为“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继续保持高度自由开放、同国际规则顺畅衔接的优势,在构建我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可知二者是并列关系,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在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轨道上进一步推进维护国家安全法律制度建设,充分体现了良法之治的根本要求,必将有力促进香港发展、保障善治,为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法治基础和社会基础”可概括出,进一步推进维护国家安全法律制度建设,为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法治基础和社会基础。
结合“中央出手制定香港国安法,填补了香港在维护国家安全上的法律漏洞……有力地遏制了外部势力及他们的代理人通过香港危害国家安全的企图”可概括出,填补了香港在维护国家安全上的法律漏洞,有力地遏制了外部势力及他们的代理人通过香港危害国家安全的企图。
结合“……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一共拘捕186人,国安法实施以后,我们得到这个成果还是非常丰盛的……香港国安法不仅让特区政府和警队执法有法可依,国安法第10条还规定,香港特区政府应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提高香港居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和守法意识”可概括出,在打击违法上成果丰盛,还规定香港特区政府应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提高香港居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和守法意识。
结合“制定香港国安法,建立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制度规范,修改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确保了‘爱国者治港’原则得到落实”可概括出,建立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制度规范,修改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确保了“爱国者治港”原则得到落实。
7.A8.①故事发生在黄河及两岸边,有关“黄河”的内容贯穿全文。②黄河象征中华民族不屈的力量,寄寓黄河儿女勇于反抗侵略的民族精神。③表达了作者看到黄河的激动心情和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9.①以小见大,通过张米贵母子来表现出中国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难和付出的巨大牺牲。②赞扬了中国人民为抗战胜利舍小家为国家的奉献精神。③体现了军民团结、保家卫国的全民族抗战的浓厚氛围。④表现了永不屈服、坚毅勇敢的民族精神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重在表现黄河两岸环境的险恶和渡过黄河的艰难”错,作者从多角度描写黄河景象,重在表现黄河象征中华民族不屈的力量,寄寓黄河儿女勇于反抗侵略的民族精神。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结构上,“部队陆续到了黄河边上,有的连夜过了河”“从螅蜊峪看黄河……”“等待渡河的时候”“到了河东的沙滩上,王首道同志站在那里遥望着河西”“在河边上,我们碰见了两个农民”,文章主要描写黄河儿女在革命战争年代反抗侵略者的斗争生活,“黄河”是文章的线索,有关“黄河”的内容贯穿全文。
主题上,“在万道灿烂的阳光之下,黄河里面的无数冰雪的团块射出明亮的反光。这些冰雪的大块,浮泛在黄浊的水浪里,迅急地奔流”黄河象征中华民族不屈的力量,“那是一种粗犷的吼声,声音那末大,竟至超越了风声和波浪冲激船头的声音。到了中流,船在奔腾的波涛里,不停地起落,并且一直往下流。水手们使尽力量地摇桨,使尽一切力量地呼叫。这是人和自然斗争的雄伟的场面”渡过黄河时,水手使劲地荡桨,大声地呼唤,寄寓黄河儿女勇于反抗侵略的民族精神。
情感上,“还不到黄河边上,远远地就看见北边两张山的峭壁之间,露出一片迷蒙开豁的水涯,这就是历代诗人最爱歌颂的黄河,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在《黄河大合唱》里谱出了他的雄奇的澎湃之声的黄河”来到黄河边,作者感慨万端,表达了作者看到黄河的激动心情和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她拄着一根拐杖,来到螅蜊峪对岸的黄河边上,等了三天”“她没有要他不到前方去,没有要他回家去,只是流眼泪,说不出话来”“他不敢多看母亲的流泪的眼睛,因为害怕自己会难过”文章写一对母子在黄河边短暂的相聚,以小见大,折射出战争年代亲人不能相守的悲痛,从而表现战争带给中国人民的苦难,人民表现出来的牺牲精神。
“她没有要他不到前方去,没有要他回家去,只是流眼泪,说不出话来”“他不敢多看母亲的流泪的眼睛,因为害怕自己会难过”“打日本鬼子,打那些害民的反动派,是大事”写张米贵母子的忍耐和坚持,赞扬了中国人民为抗战胜利舍小家为国家的奉献精神。
张米贵和母亲分别代表了军与民,互相理解和支持,无数军民为了革命而甘愿承受分离甚至牺牲,体现了军民团结、保家卫国的全民族抗战的浓厚氛围。
“要她好好地保重,并且说,自己会很快地回家”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牺牲和奉献,革命胜利才有了保障,表现了永不屈服、坚毅勇敢的民族精神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10.C11.B 12.D 13.(1)用武力使人服从(征服人),人家不是心中诚服,是因为他实力不够;用道德使人服从(征服人)的,人家才会内心高兴而真诚归服。
(2)这不是因为要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要在同乡中博取名誉,也并非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今讨厌耻辱却和不仁义在一起,这就好像讨厌湿却居住在比较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你。
第一个“而”字表转折关系,连接“恶辱”和“居不仁”,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明”是“其政刑”的谓语,这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虽”表假设,一般放在句首,其前断开,排除D。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
A.两个“治”都是“治理”。句意:能治理好他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字含义相同。
B.第一个“是”是代词“这、此”。句意:由此看来。/第二个“是”是“认为正确、对”。句意: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显明。是”字含义不相同。
C.第一个“贼”是“损害、伤害”。句意:是损害君主的人。/第二个“贼”是名词“盗贼”。句意:盗贼只爱他自己。“贼”字含义不同。
D.第一个“事”是“侍奉”。句意:就连侍奉父母都成问题。/第二个“事”是“做事”。句意:办事勤勉,说话谨慎。“事”字含义不同。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错,原文是“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用比喻论证强调了“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重要性。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第一个“服”,使动用法,使……服从;“赡”,足;“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判断句。
(2)“所以”,表原因;“内”,同“纳”,结交;“要”,求取;“然”,这样;“非……也”,判断句。
参考译文:
孟子说:“依靠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的叫做‘霸’,要称霸,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力。依靠道德,施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做‘王’,要称王,不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家;商汤凭借七十里的土地(创王业),文王凭借百里的土地(创王业)。靠武力使人服从,并不是真心服从,只是力量不足以(反抗);凭借道德使人信服,(百姓)心悦诚服。”
孟子说:“有仁义就会光荣,没有仁义就会耻辱。如今讨厌耻辱却和不仁义在一起,这就好像讨厌湿却居住在比较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你。孔子说:‘能治理好他的国家,谁敢侮辱他?’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追求享乐,懒惰游玩,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太甲》也说:‘天造作的罪孽,还可以逃掉;自己造作的罪孽,却无处可逃。’正是这个意思。”
孟子说:“尊重贤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让优秀的杰出的人有职位,那么天下的读书人就会都很高兴而愿意在这样的社会供职。对于耕田的人,只要他按井田制出人力助耕公田,就不必再交田税,那么天下的农民就会都很高兴而愿意在这样的田野里耕种。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邻国的人民,就会像对父母一样敬仰。像这样,就会无敌于天下。天下无敌的人,是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员,若是还不能称王行王道,那是没有的事。”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并非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损害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侍奉父母都成问题。”
14.B15.上句一个问句,表现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下句的“醉”字,借酒浇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人事难料的伤感。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表现了诗人作为名士所具有的风流情态、豪放性格”错误。孟嘉落帽显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而杜甫此时心境不同,他怕落帽,反让人正冠,体现的是伤感、悲凉的心情。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尾联看似平淡,实则饱含深意。“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当诗人抬头仰望秋山秋水,如此壮观,低头再一想,山水无恙,人事难料,他自己已这样衰老,不能生活得长久。所以他趁着几分醉意,手把着茱萸仔细端详:“茱萸呀茱萸,明年此际,还有几人健在,佩带着你再来聚会呢?”上句一个问句,表现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下句用一“醉”字,妙绝。若用“手把”,则嫌笨拙,而“醉”字却将全篇精神收拢,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此时的情态:虽已醉眼蒙眬,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胜过万语千言。借酒浇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人事难料的伤感。
16.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先正其心 先致其知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弘”“致”“胜”。
17.①独一无二②相形见绌③坚不可摧18.①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长征的重要意义,生动形象;②句式整齐,简短有力,增强语势。
19.A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史沫特莱在此处是突出长征的独特性,将它与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等著名事件相比较,指出这些事件无法和长征相比,故可以填入“独一无二”。“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第二空,从后文“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可以推知,列举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是为了突出长征的伟大,那么,由此可知,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虽然是历史上一件非常成功的军事行动,但它与长征比起来就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可以用“相形见绌”。“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之后,显出了不足。
第三空,通过前文“长征路上的苦难、曲折、死亡,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可知,通过检验,证明苦难、曲折、死亡,是无法摧毁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的。所以可以填入“坚不可摧”。“坚不可摧”,非常坚固,摧毁不了。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修辞的运用,可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句中将长征说成“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属于比喻中的暗喻。将长征比喻为宣言书等,从不同角度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长征的重要意义。
同时,这句话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以同一语素“长征是……”构成排比句式,“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通过排比修辞的运用,可以让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连绵,增强了句子的语势,加强了表达的强度,强调内容、加重了感情,突出了长征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巨大作用。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补充说明。
A.表示补充说明。
B.表示语意转折。
C.表示内容转换。
D.表示解释说明。
故选A。
20.①顺应自然的退避精神
②事实证明
③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21.不仅《论语》中有一些赞扬效法天道无为的尧与舜的言论,而且《孟子》《荀子》中也有很多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语境对比儒家与道家思想的不同,此处形式和内容上照应前文儒家“义无反顾的担当精神”一句,再结合道家“无为”“知其不可而不为”概括其精神特点,应填:顺应自然的退避精神。
②处,上句说“这两家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强调思想不同,下句“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强调两家在历史上是互补的,“但”表转折,过渡到下句,应填:事实证明。
③处,此句位于句首,具有概括性,下文是举例,指出儒家的思想中也有对道家“无为”思想的肯定,据此应填: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一是语序不当,“不仅……而且”连接的递进分句,主语不同,关联词“不仅”应放在主语“《论语》”后;
二是成分残缺,“有一些赞扬效法天道无为的尧与舜”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句后加“的言论”。
22.例文:
岁寒松柏青,奋斗新征程
激流,奋楫者勇;山高,攀登者行;路险,先行者争。骅骝思千里,飞鸿阅九洲。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面对先辈的谆谆告诫,我辈当谨记并昂然前行;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我辈当奋发并书写芳华。
木铎之心,素履之往。青衿之志,履践致远。先辈的告诫言犹在耳,是鼓舞,是激励,是跨越时空的警策,是我辈成长路上的指明灯。“要像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飘的严冬,水不凋谢,永不变色。”人民的好书记,把一生献给兰考县老百姓的焦裕禄曾这样告诫我们,新时代,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面对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我辈当奋发,以松柏之姿傲然挺立。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如若你想征服世界,你就得先征服自己。”不汲汲于蝇头小利,不计较精致的利己主义。面对生活学习的困境,不退缩、不改色,昂然前行。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奋楫笃行,臻于至善。永续激励,世代发扬。面对先辈的告诫,青年一代的吾辈该如何从中获得的精神力量?“干工作要敢闯。成功了,有经验;失败了,有教训。只要敢闯,就能从困难中杀出一条路来。”先辈的话语醒我辈之头脑,敢闯敢拼,为国奉献,我被更需自强。我们青年一代自当以我之奋斗,在实干苦干中激昂奋斗之志。涵养拼搏之情;发扬“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永葆“不畏艰难、奉献一切”的初心情怀。将精神洗礼化为前行动力,把灵魂触动变成实际行动,这样,定能无坚不可摧、无往而不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栉风沐雨、朝乾夕惕。踔厉奋发,踵事增华。时光流转,鉴往知来。面对新的挑战,我们以松柏常青的本色,以不畏困境的拼搏,书写芳华,砥砺人生。世界大势,浩浩荡荡。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我辈更需深悟先辈的告诫,不为改青年本色,坚定青年理想,奋发有为。有航天团队将个人热情与国家未来相结合,刻苦钻研,终得“嫦娥揽月”“祝融探火”,实现“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时代梦想;无数年轻士兵驻守疆边,不畏蹭蹬,只为守候祖国安定。我辈定当敢闯敢拼,砥风砺雨不惧天地倾,团结向上,披荆斩棘不畏征程险,为国家发展、人类和平赋能。
风劲,鸢飞冲天;天高,隼翔霄汉;岁寒,松柏常青。迟明书声,夤夜青灯,青年吾辈当学习不倦奋楫前行。若吾辈谨记先辈之言,不畏蹭蹬,踏平坎坷,向广阔天地出发,追求大美人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以焦裕禄同志百年诞辰日为背景,选取焦裕禄同志的几句话为材料。审题要认真理解五句话讲的角度,并从中选取两句,找到所选两句的共同话题来立意。写作中必须引用所选两句,可直接引用也可间接引用。不能只选一句,或杂糅好几句,或面面俱到。
第①句可做如下联想:转变思想,变被动为主动,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灵活变通等;
第②句可做如下联想:我们应把群主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倾听群众心声,了解民意,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问题,服务人民,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热情地到群众中去,真心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等;
第③句可做如下联想:务实工作的作风、艰苦朴素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等;
第④句可做如下联想:保持本色,坚守本真,不忘初心,保持的应该是具有温度的要素,是向上的、正义的、美好的事物;
第⑤句可做如下联想: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敢闯、敢冒、敢试,有敢为天下的改革精神,敢为人先,不怕失败,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等。
当然,只要有合理联想,均可作为本次作文的立意。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固守初心,永不放弃。首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我们应固守初心,永不放弃;其次列举华为公司首席执行官任正非44岁被迫创业,却成就“世界第一”,这与他坚守初心的思想和管理能力是分不开的例子论证固守初心,处变不惊;然后列举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青年时期就抱定科研报国的初心的例子论证固守初心,越挫越勇;再次列举屠呦呦的例子论证固守初心,创造奇迹;最后总结全文,升华主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许多中国人的初心,身为高中生的我们,也应携着这份初心加入民族复兴的滚滚洪流中。
立意:
1.若选①②,可写转变思想,注重实践。
2.若选①⑤,可写做事要敢做并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3.若选③④,可写保持初心。
4.若选③⑤,可写对待学习、生活的正确态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