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北京市北京师大二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2-10-10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参考答案
    1.B2.C    3.《思春》:说明一个音的音色变化就可以表现心情变化的过程。《阳春》:说明中国乐曲的音色具有个性化、颗粒清楚的特点。《塞上曲》:说明在实践中才能感受音色的变化所产生的情怀对应。
    【解析】1.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B项,原文意思中有这样几点表述中国音色与梧桐木的关系:①中国音色的基础音色跟桐木质地有关;②中国人在音乐上比较不讲究共鸣,要的是材质本身的音色,而梧桐软硬适中,较能传达出很淳厚中和的感觉;③中国音乐重视音的本质,中国的乐器都有这个特色,它的音色是站在梧桐木的基础上面的。以上三点均不能得出“中国的乐器都是梧桐木制成的”这一结论。故选B。
    2.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文章说中国人在音乐上不大讲究共鸣,吉他的共鸣效果好,所以适合伴奏,不适合独奏像《阳春》这样的曲子,而不能得出“吉他等西洋乐器不大适合演奏中国乐曲”的结论;B项,原文意思是“因琵琶‘多骨少肉’的音色”,并没有涉及琵琶的构造;D项,应为“梧桐软硬适中,较能传达出很淳厚中和的感觉”,而非“桐木木质中和”。故选C。
    3.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区域,找到文中的关键词语作答。此题要求谈谈作者借这三首乐曲分别说明了中国音乐音色的哪个特点。答题时找到三首曲子,然后分析表达音乐的特征,《思春》:说明一个音的音色变化就可以表现心情变化的过程。《阳春》:说明中国乐曲的音色具有个性化、颗粒清楚的特点。《塞上曲》:说明在实践中才能感受音色的变化所产生的情怀对应。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4.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海明威是英国现代著名作家”错误,海明威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
    故选D。
    5.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的能力。
    A.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此处是说墨子亲自推行“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使用正确。
    B.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此处用来修饰诗歌,使用不正确。可用“脍炙人口”。
    C.因噎废食:原意是指因为有人吃饭噎死了,就想让天下人都不吃饭。后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此处是说由于韩国大邱地铁发生的火灾是由地铁站内报亭失火引起的,于是北京就取缔了所有地铁站的报亭,这就是把偶然问题扩大化,出了一点问题就索性不干,使用正确。
    D.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比喻不能只根据相貌、外表判断一个人,如同海水是不可以用斗去度量一样,不可根据某人的相貌就低估其未来。此处是说用人单位不能以貌取人,使用正确。
    故选B。
    6.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具有……作用”搭配不当,可改为“有……作用”或“具有……功能”。
    C.“承担了校广播站‘音乐不断’、‘英语角’栏目主持”成分残缺,应在“栏目主持”后面加上“的工作”。“居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成分残缺,应在“居然”前面加上“这些工作”。
    D.“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不合逻辑,可以将“反映”改为“发现”,或改为“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
    故选A。
    7.A8.B    9.A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汉字字音的能力。
    A.“瓠落”的“瓠”应读“huò”。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实,容纳、填塞。
    C.句意: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或,有的人。
    D.句意: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虑,用绳结缀。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他认为五石之瓠只能用来装水或做瓢,否则便是无用”错误,依据“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吾为其无用而掊之”等内容可知,惠子认为五石之瓠空有其大,即使是用来装水或做瓢,也是“无用”的。
    故选A。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它太坚固而无法举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10.D11.C    12.D    13.(1)第一则:能积微者速成。
    第二则:(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2)第一则:标题:积微(说积微、积微与速成)。理由:本则内容是重视小事,积小事之成才能成就大事。
    第二则:标题:察微(说察微、萌芽与预见)。理由:本则内容是观察到事物微小的萌芽才能有所预见,避免在大事上犯错。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行:品行。句意:取得赏金,那么无损自己的品行。
    故选D。
    1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日”,每一天,名词。句意:所以善于积累每一天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称王天下的君主慎重地对待每一天。
    B.“胜”,尽,全,副词。句意:亡国的君主造成的祸害和失败,多到悔不能再悔。/每天记录也不可能全部都记下来。
    C.“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不译;音节助词,不译。句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象白土和黑漆那么显而易见。
    D.“其”,那,代词。句意:能够明察秋毫。/那人用一头牛来感谢他。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D.“失”,过失或做得不妥。句意:赐,你做得不妥啊。
    故选D。
    13.(1)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题干已经指出两则材料的中心是“要重视微小的事物”,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语句一定要体现“重视微小的事物”这一观点,并且是一个概括性语句。第一则短文通过分析三种人“善日者”“善时者”“大荒者”,运用对比论证,证明关注日常小事的重要性,再得出结论,故其中心论点在文后,即“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简言之,中心论点就是“能积微者速成”。
    第二则短文由两段文字构成,开篇通过比喻说明世间万物的区别D是非常细微的,又通过管叔、蔡叔等历史史实,说明只有做到明察秋毫才能在大事上不犯错,即“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第二段文字用孔子的事例得出结论,即 “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可以概括成“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或“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2)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标题的能力。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要能够通过标题知道短文的内容,所以,我们拟写的标题语言要简明,要有概括性。第一则短文的中心论点是“能积微者速成”,通过分析三种人“善日者”“善时者”“大荒者”,运用对比论证,证明关注日常小事的重要性,故第一则短文标题可以是“积微”“论积微”“积微与速成”等。
    第二则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或“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强调了做到明察秋毫才能在大事上不犯错,所以第二则短文可拟题为“察微”“说察微”“萌芽与预见”等。
    参考译文:
    (1)积累微小的成果,每个月积累不如每天积累,每个季度积累不如每个月积累,每年积累不如每个季度积累。般人喜欢轻视怠慢小事,等大事来了,然后才把它提到议事日程上努力去做它。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事出现得很频繁,它牵扯的时间多,它积累起来的成果也就大。大事出现得很少,它牵扯的时间少,它积累起来的成果也就小。所以善于每天积累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善于每一季度积累的君主就能称霸诸侯,出了漏洞再去补救的君主就危险了,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所以称王天下的君主慎重地对待每一天,称霸诸侯的君主重视每一个季度,勉强存在的国家陷入危险以后君主才为它悲伤,亡国的君主到了国家灭亡以后才知道会灭亡,临死的时候才知道要死,亡国的君主造成的祸害和失败,多到悔不胜悔。霸主的功业很显赫,可以按季度来记录;称王天下的君主的功绩名誉,就是每天记录也不可能全部都记下来。财物货宝以大为贵,政教功名却与此相反,能积累微小成果的君主才能迅速成功。《诗经》中说:“德行虽然看起来轻如毫毛,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假设治和乱、存和亡的区别像高山和深谷,像白土和黑漆那样分明,那就没有必要运用智慧,即使愚蠢的人也可以知道了。然而治和乱、存和亡的区别并不是这样的。好像可知,又好像不可知;好像可见,又好像不可见。所以有才智的人、贤明的人都在千思百虑、用尽心思去探求治乱存亡的征兆,尽管如此,尚且有管叔、蔡叔的叛乱事件和东夷八国不听王命的阴谋。所以治乱存亡,它们刚刚出现的时候就像秋毫那样。能够明察秋毫,大事就不会出现过失了。鲁国的法律规定,鲁人在诸侯那里做奴隶,谁能替她赎身,谁就可以从府中取得赏金。子贡从诸侯那里赎了一个鲁国人,来到府中却推辞,不要赏金。孔子说:“赐,你做错了啊。从今以后,鲁国人不会去赎人了。”取得赏金,那么无损自己的品行;不领取金钱的话,就不再会有人去赎人了。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那人用一头牛来感谢他,子路接受了。孔子说:“鲁国一定会有很多人去救落水的人了。”孔子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多远啊。
    14.皎皎空中孤月轮     斗酒十千恣欢谑     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与子偕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在明明德     自矜者不长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皎”“恣”“谑”“知”“偕”“矜”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5.D16.B    17.①以具体的时间来记录,体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严肃性。②时间衔接紧密,体现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各个环节的紧凑、严密。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接载”的“载”正确读音应为“zài”;“旗杆”的“杆”正确读音应为“gān”;“冉冉”的“冉”正确读音应为“rǎn”。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改建:指在原有的基础上改造建设,如将一建筑物变为另一建筑物,可以指改变外形、特点、性质或作用。扩建:扩大建筑、增建。装修:装潢或装饰。综上所述,“改建”“扩建”“装修”这三个词语表达的对原有建筑的改动越来越小,对应语境“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港督府的变化。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能力。
    在这篇新闻中,时间精确到时分,且衔接非常紧密,如“4时30分”“晚6时15分”“7时45分”“0时40分”等,作者将精确的时间写入新闻稿,表明这篇新闻是以具体的时间来记录,每一个事实都是真实的再现当时的历史,这体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严肃性。
    同时,时间衔接紧密,体现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各个环节的紧凑、严密,各项活动都是按既定的程序进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时隔150多年后重新取得了对香港的所有权,这样写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18.介绍大观园的布局结构、风貌景致;反映贾府的极度奢华;展示贾宝玉的文才;表现贾政对宝玉的严苛以及对其才华的欣赏;为下文元妃省亲作铺垫。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要把握“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这一事件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一内容在形象塑造以及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
    从书中可知,为迎接元春归省而建的大观园基本建成,贾政自谦自幼于花鸟山水题咏上就平平,如今于怡情悦性的文章上更生疏;因闻塾师赞宝玉有对对联的歪才情,便带他进园拟匾题联。贾宝玉在大观园里恣意品题,大大地露了回脸。贾政虽嘴上责备宝玉不知天高地厚,心里却颇为赞许。可以说,这一情节中,贾政带一干人等在大观园四处游走,将大观园的总体情况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展现了贾府的奢华;贾宝玉在题对额中崭露头角,令贾政喜出望外,展现了宝玉的文采,贾政对宝玉的态度可以看出贾政对宝玉管教方面的严苛。这些都是内容上的作用。从情节方面来看,大观园建成、题对额为之后的元妃省亲做了铺垫。
    19.B20.作者怀着国破之痛,离乡之悲,离家赴任洛阳。在赴任途中,沿途山谷不时传来虎啸声,高树上传来鸡鸣声,半夜里还有袭人的悲风,孤独奔跑的野兽,营造出一种悲凉、恐怖的氛围,也加深了作者的离家赴任之悲。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三四句写诗人被世事和孩子缠身”错误,“借问子何之”中的“子”不是孩子,是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借问子何之”指若问将要何处去;“世网婴我身”中的“婴”是缠绕的意思,“世网婴我身”指世间的事缠绕着我。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开篇点明辞亲远行,诗人驾马登车哭泣告别,抒发离乡之悲;由注释“陆机,吴国人。此诗是作者在吴国灭亡后,赴任洛阳途中所作”可知,作者写词诗时,怀有国破之痛。
    “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诗人在赴任途中,沿途山谷不时传来虎啸声,高树上传来鸡鸣声,半夜里还有袭人的悲风,孤独奔跑的野兽。这里所描写的景物,有“虎啸”“鸡鸣”“哀风”“孤兽”。处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怎么不使人感到胆战心惊呢?这样的自然景色的描写,凄凉景象,对环境起了渲染作用,对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起了烘托作用。
    21.A22.D    23.①作者回到乡村生活,通过邮递订阅报纸,关注时代变化,获取写作素材。②作者通过邮政代办点,邮寄稿件、信件,与外部世界实现沟通。③在邮寄的过程中,作者认识、了解了代办员,对他充满信任、感激之情。④作者对自己曾经的生活和传统生活方式的珍惜和留恋。    24.①文中“代办员”这个人物形象,平和沉稳、谦逊有礼;待人平等;认真敬业、情感真挚。他不爱说话,但办事牢靠,经他寄出的信件从未丢失过;②本文叙事近乎直叙,用语平常,没有过多雕饰,情感深厚真挚,与“代办员”的性格协调一致;③由此可见,作品风格和人物性格要和谐统一,作品风格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人物性格也促进文章风格的形成。
    【解析】21.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从词语的本意出发,然后放入语境当中,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A项,“揪心”在文中主要指的是我在农村因看不到报纸而产生的焦虑、担忧,“令人悲痛”则情感太过,不符语境。
    故选A。
    22.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这道题考查的是对于文段内容的理解。
    D项,“作者‘不敢’接受感谢,表现了他的平和谦逊”不准确,正是因为小邮递员作者才能够读到报纸写出作品、寄出作品和信,对于作者而言,小邮递员对他的帮助要大的多,所以他“不敢”接受感谢,承受不起,而不是为了表现作者的“平和谦逊”。
    故选D。
    23.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这是一道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情节和内容分析。
    本题为理解概括题的综合题,需结合文章内容,答出表层,深层,情感三个部分,“依赖一条邮路”,结合“这样,每天傍晚,我停歇工作的时候,坐在祖居的小院里,借着尚未暗淡的天光,打开《参考消息》,看世界的这个和那个角落又发生了什么值得关注的大事和趣闻;还有贴近我生活的《西安晚报》……这是我写农村体制改革最用心也最得意的一部小说”,可见“邮路”表意指的是在我蜗居乡下写作时,我向外界寄出完成的作品或信件都需要骑着自行车赶到4公里远的邮政代办点,完成邮寄,以及通过邮递订阅报纸,获得写作素材;深意,结合“我已记不清10年间经他的手寄出过多少文稿和信件,从来没有丢失过。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这位代办员便成为我实现和外部世界沟通的最可靠的桥梁”,可见“邮路”是认真负责的邮局代办员使作者实现和外部沟通的桥梁,表达了作者对一直以来承担我信件邮寄工作的代办员的感激和信任;最后情感注意上位,结合“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自以为获得专业创作的最佳境地时,决定回归乡下祖居的老家,以求得一个耳目清静的环境,而不是陶渊明式的避世隐居”“新的世纪刚刚到来,我又回到离别了七八年之久的屋院,一个人住了两年,这是一种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最踏实也最美好的感觉”,可见“邮路”在文中的上位概念应该是传统生活方式,表达了作者的珍惜和留恋。
    24.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与鉴赏作品的风格。鉴赏人物形象离不开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考生找到这些描写,概括出人物性格即可;注意题干提示的“这篇散文朴实醇厚,语淡情浓。有人说,作品的风格就是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把握住答题方向。
    首先要解读文章风格“朴实淳厚,语淡情浓”的含义,即在朴实的写人叙事中富有韵味,平淡朴素的语言,叙述中饱含深情,用语平常,情感深厚真挚;体现在人物形象上,指的是文中小邮递员表面上的“平和”“寡言少语”,却是一个对工作认真,待人富有情谊的人,结合具体事例,给出人物形象的词汇,最后答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人物与文章风格协调一致,且相辅相成。
    比如“那张面孔,脸色微黄偏白,很洁净;眼睛不大也不小,永远是一种平和的神色;鼻梁不高不细,端正而庄重。他完全专注于案头的工作,多余一句客套话也不说,更不会有东拉西扯的闲话乃至废话了”“约略可以听得出来,她给远方老家的邮件,怎么还没收到?需要多少日子才能到?不会丢吧?从她离开窗口时的表情判断,她自己得到肯定的、可以放心的答复了”“我已记不清10年间经他的手寄出过多少文稿和信件,从来没有丢失过”“交办完要邮寄的稿件窗口里的他让我等一下,对我说:‘麻烦你办点事。’依旧是谦谦地微笑着,语气平静地告诉我,他很快要退休了”,根据这些描写可以看出文中“代办员”这个人物形象,平和沉稳、谦逊有礼;待人平等;认真敬业、情感真挚。他不爱说话,但办事牢靠,经他寄出的信件从未丢失过。这是人物形象。
    再看叙述风格,“回到这样环境的老屋里,我首先想到如何能读到当天的报纸。得知这里的邮递员仍旧是我熟悉的那位姓史的乡党,便找到他商量,把我所订的报纸投送到他每天必经的村子的我的一位亲戚家,由我走读上中学的儿子放晚学时顺便捎回来”“我为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和读者不知签过多少万册书了,却不敢接受他的感谢。我和他握手告别,他竟破例走出门来,在我准备推起自行车的时候,我又握住了他的手,有点不忍松开”等,可以看出本文叙事近乎直叙,用语平常,没有过多雕饰,情感深厚真挚,与“代办员”的性格协调一致。
    由此可见,人物与文章风格协调一致,且相辅相成。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25.宋庆龄故居坐落在西城中心的一条绿树成荫的胡同中。走进故居,第一眼大概会惊讶于其宽敞而明亮,楼前的花园布局优美、风景怡人。进入主楼,右手边是接待游客与外国友人的餐厅,中间是被四方环绕的几棵老树与文物,左侧便是她生前的住所。房屋内部的书房书香环绕,甚至让这一整栋楼都沉浸其历史的香气之中一般。漫步于其中,虽然外部花园摆设美丽而大方,内部的家具却十分简朴而干净、整洁,无声诉说着宋庆龄美丽优雅的生命故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题干要求写一段介绍北京市西城区名人故居或历史遗迹的文字,本题属于说明类的微写作。写作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依据合适的说明顺序,围绕事物的特征来进行写作。语言要通俗易懂、科学严谨。
    在介绍名人故居或历史遗迹时,应重点使用说明性语言,所写内容要能够反现出名人故居、博物馆或特色街道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建筑特色、文化特色等。
    26.任泥水沾满汗湿的裤腿,任喘息打破清晨的宁静,你们的身影是这荒凉的边疆唯一的色彩。任高举的双臂已经发酸,任额头的血水已经淌下,你们的坚守是这鲜艳的红旗最美的誓言。你们以血肉之躯抵挡千军万马,你们以爱国之魂,高举着中华丰碑。永垂不朽的英雄!奋勇争先的栋梁啊!你们即使再也看不见这大好河山,却也能够感受,那繁花茂草,早在你们的驻地,恣意生长。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微写作的能力。
    题目要求以“清澈的爱”为题,为这些战士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写作的主旨,“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是一位十九岁戍边战士日记中的一句话。由此可知,微写作的主旨是歌颂战士为国献身的精神。写作时,可以先描绘战士们为守卫祖国而付出的艰辛,然后表达自己对他们的赞美之情。可以采用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另外注意题干的字数要求。
    27.例文:
    潮流中的多数与少数
    网络技术高速发展,数字应用快速崛起,人们的衣、食、住、行,被一部方寸大小的智能手机便捷、高效安排,这方便了我们中大大多数人,而因为不会用、不敢用、不想用、不能用,让老年人扫码难、就医难、购物难、办事难……我国现在老龄化人口越来越多,老年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老年人他们越来越与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脱节。对于一些智能化的操作他们完全不懂,但我们不应该遗忘潮流中的“少数”。我觉得帮助老年人迈过“数字鸿沟”,需要社会通力合作。对此,需要各方协作。
    为解决老年人扫码难、就医难、购物难、办事难的问题,我们建议政府部门、行业窗口、志愿组织、智能产业、基层社区、家庭成员、老年朋友、全体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老年朋友迈过“数字鸿沟”,共迎共创共享美好数字生活。
    政府部门统筹推进,精准施策。建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将老年友好理念纳入和谐宜居之都建设规划;加快制定法律法规,保护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技术中的合法权益;优化电子政务服务应用,保障老年人基本公共服务需要。
    行业窗口优化服务,绿色通行。车站、机场、公园、银行、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和人工帮扶;建立“无码绿色通道”,采取替代措施;保留现金支付及线下办理渠道,改善“面对面”服务。
    志愿组织积极参与,智能帮扶。开展老年人信息化培训志愿活动,做好数字化“扫盲”,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善意,体恤助力老年人融入智慧生活;组织闲置手机捐赠活动,让爱心通过手机传递给有需要的贫困老人。
    智能产业创新研发,智能适老。积极参与智能产品适老化改造,开发符合老年人使用特点的大屏幕、大音量手机和大字体、简易化的操作系统;主动开展互联网适老化改造,提供“关怀模式”“长辈模式”的服务应用。
    基层社区聚焦需求,邻里互助。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高频需求,组织、引导和便利各类社会力量进社区,解决老年人无法获得线上服务的困难;增进邻里和谐,多去看看身边的高龄、空巢、独居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帮助。
    家庭成员寓教于乐,孝心相随。昨天父母为我们的成长倾注了深情厚爱,今天让我们耐心地带他们网络冲浪;教爸爸妈妈玩个小游戏,让父母和智能世界愉快相处;给不在身边的爷爷奶奶发发照片、连连视频,让他们更加幸福、更加快乐。
    老年朋友也需要积极融入,终身学习。老年人经历了岁月洗礼,积累了丰富经验,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
    在“数字鸿沟”面前,我们要用温情帮老人驱散恐惧,以科技帮老人走出茫然,以携手共进的做法为老人提供力量。你把我养大,我陪你翻越生活的篱笆。请相信:有反哺之桥飞架南北,数字“天堑”终会变“通途”。让我们积极帮助潮流中的“少数”融入智能时代这个大家庭。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这次的题目是一个命题式的现象类作文。从科技出发,引发科技潮流带给人们的思考。整体来看,这道题审题难度倒是不太大,比较适中。
    从题目,上看,潮流二字对应的是科技方面,大数据、人工能、人脸识别等新科技。“多数”指是能够从中享受到科技红利的大多数人们,这个是占比较大的群体,他们可以是街头小贩,一键即可以扫码,便捷付款;可以是新新人类,冲在最前端,玩着各种新鲜的APP,分享着各种最新的科技成果;也可以是一些能够紧跟时代步伐的某些老年人,他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众览天下好风光……这些多数人的广泛使用,让科技的生命力和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了。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享受这样的科技便利,还有很小的一部分人,这是题目中的“少数”,他们可能是因为年岁大了,无法紧跟科技脚步,也可能是无人相教,自己又无法摸索;也许是他们生活的环境还没有完全与科技同步……这少数的人应该何去何从?从题目背后透出的意思,不难发现,我们写作的重点要放在两类对象上;从文中现象来看,可能还希望我们能够有一定的侧重点去思考少数人的难题。
    从整体思考上看,这道题可以从多数与少数人在科技潮流中的不同表现出发,去思考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思考如何改进的方法。同时,也可以从一个社会或国家的层面,去分析社会的普遍态度,去思考国家层面的意义所在。多数和少数是整个社会群体的两个有机的部分,一个方面体现了科技带给生活的便利,一个体现了社会人性化的思考。
    如果经常关心时事,我们会发现这样的问题,现在国家已经开始呼吁给一些少数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享受便利的人提供一些便捷式的服务,比如增加现金窗口,开设专人服务窗口,让少数在科技潮流中也能感受到体面,这才是个大国应有的担当。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进行一些简易操作的老年人教程普及,曾经有一个学生给她上了年纪的父母亲手画了微信的基本操作图,图文并茂,体现了满满的爱意和孝心。只有一个社会在前进路上,既关乎多数,也能带着少数,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才能最大程度显示它的大国气度。
    【立意】1.呼吁社会各界或相关行业,关注弱势群体,提供人性化关爱服务;
    2.反思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问题,探讨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的协调性;
    3.科技发展不应将老年人排斥在外;
    4.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也是尽孝道;
    5.让老人感到“幸福”才是真正的社会进步。
    【素材】1.我们或许已经习惯了现代的快节奏生活,而老一辈的人们却依旧沉湎于往昔的岁月里。我们可能已经习惯了在平台上下单扫码,打车预约,但老人们依然在货比三家,在路旁卖力地挥手招车。时代往前进,必定有人会落后。但落后不应甘于落后,旁观也不应安于旁观,只有与社会齐头并进,老人们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时代脚步匆匆,老人的步伐本就艰难,只有身为年轻人的我们扶老人们爬坡过坎,我们才能一同进步。所以,我们应尽己之能去帮助老人去适应现代社会。
    2.上海市某社区就做出了很好的示范。社区工作人员定期举办智能设备使用课程,专为老人讲解智能手机及应用程序的简易操作。老人们感慨道,在课堂上能被更加仔细、耐心地教导,相比在家由更为轻松。这道出了老人们的心声。为何他们在家中不能被耐心的教导?无非是不会使用智能设施而与子女儿孙产生了隔阂。更有甚者,有老人因无健康码而被乘客骂下车。这让人既感愤怒又感伤痛。同学们,若那位老人是你们的长辈,亦或是那些乘客的长辈,又有何感想?
    3.老年人遇到的数字鸿沟,很大一部分是使用智能手机的问题,或者是智能手机上的应用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开展相关工作。举个例子:内蒙古赤峰举办离退休干部5G、智能手机应用科普讲座。内蒙古赤峰市委老干部局举办了离退休干部“5G、智能手机应用科普讲座”。离退休干部和老年大学学员等150余人聆听讲座。从全球电信发展史、5G的作用与意义、中国在5G领域的优势与挑战,5G世界的奥妙与前景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智能手机使用技巧和常用APP使用常识等做了专题辅导,并为老同志们进行了现场答疑和操作演示,手把手地帮助老同志进行操作演练。老同志们不仅详细了解了5G最新知识,还提高了手机扫码支付、手机APP的使用能力,可以较为轻松地使用智能手机出门办事。老人家也要不断转变思维观念,主动适应5G新技术应用对生活和感知带来的变化,做与时俱进的时代老人。老年大学不单只是练书法学跳舞讲养生,还要聚焦老同志安全使用智能手机开设相关课程,填平数字鸿沟,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让广大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共享社会便利。
    28.【例文】
    复苏
    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题记
    万物复苏,鸟语花香,春悄悄地来了……
    抬头看着电脑屏幕,听着外校老师授课的声音,那么生疏,心中渐起烦躁之意。不觉,对“云”上授课的惊喜兴奋之感已悄变为厌倦。提笔书写笔记,恍惚间,纸笔上浮现的是老师亲切的目光和同学们灿烂的笑脸。那张张红扑扑的小脸蛋,像阳光下肆意生长的花儿,那么活泼,那么耀眼。耳畔萦绕着的也是往日的欢声笑语。“什么时候才能去上学啊!”心中充满未知与期望,可眼前面对的却是枯燥、无活力的电脑屏幕与课件。
    我静静地闭上了眼……
    脸颊忽感暖意,抬眼,一捧阳光透过窗子撒在书桌上,密匝匝的,又好像没有实质,仿佛是被馋猫打翻的一罐蜜,甜丝丝的,暖盈盈的。伸手触摸它,好像是触了电般,暖流通遍全身。顺着丝丝温暖走到窗前,绿盈盈的世界呈现在我的眼前。
    不远处的公园像是位魔法师,双手一挥,穿上了青翠色的斗篷,上下挥舞着魔法棒,整片地域都洋溢着生气了。嫩嫩的小草摇晃着发尖,奋力从土壤中探出头来,睁开惺忪的睡眼好奇的打探着这个新奇的世界。一道清秀的倩影掠过眼前,我便急匆匆地追寻着她,直至一抹白出现在眼前,才定下睛来,是她。一袭白衣衬托出她优美的身姿,粉中透黄的帽子使她娇好的面貌又透出一丝灵气,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我好象之前见过她,梨儿,是你吗?小河荡漾着碧波,丝丝微风,水面荡起阵阵涟漪。两岸的垂杨柳发出了新的枝条,枝条上冒出了嫩嫩的绿芽。它们对初来乍到的环境似乎并不陌生,还兴奋地蹦蹦跳跳,把枝条压弯了腰。微风拂过,飘转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轻轻柔柔的,我也沉浸在它的温柔乡中了细细的嗅,空气中流转着的有花儿、草儿、泥土、杨柳、河水……这美好新生的一切事物的芳香,是春天到了吗?
    我刹那被自己这一想法惊吓到了,从风儿的温柔乡中醒来,带着新奇的目光打探着窗外的世界,到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是啊,春天到了,万物复苏!这岂不正昭示着病毒会逐渐被消灭吗?近了,胜利的彼岸近了,踏向美丽校园的脚步近了,开启新生活的时刻近了!暖洋洋的阳光慵懒地散着步,送来了希望,送来了期盼。“在最后决战时期,我不能掉链子,我要承担起作为青少年应当担负起的责任与使命。好好学习,不负白衣天使们的保护!”带着坚毅的决心,走回书桌前。
    埋头,执笔,书写。
    这复苏的春天不仅唤醒了我麻木的心灵,更激励了人民的斗志。复苏中的我们,向病毒发出宣言:“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国必胜!人类必胜!”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
    【审题】“复苏”是一个动词,可以写的内容很多,什么的复苏,某种生活,如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活;也可以指某种方式,恢复了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恢复了诗情画意的生活方式等;也可以指某种生活中的态度,比如勇气、信心、信念、初心等的苏醒、恢复等等。这与我们当下的情况是非常的匹配的,2020的疫情肆虐全球,我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解决疫情带来的各种难题,快速的复苏,和每个人都密不可分。这个题目现在看来,真的是满满的人间烟火气。
    从这个题目来看,审题难度适中,选材较广,注意隐含的信息交待,主题提升这几个方面,相信是会有机会写出一篇文质兼美的记叙文的。
    复苏是一个带有过程性的动词,需要交待这个复苏过程中几个方面:为何曾经沉寂;在什么情况下复苏;因何而复苏。这个是体现文章立意角度的方向。
    【立意】1.战胜疫情,恢复灯火里的中国。
    2.爱,让昏迷中的病人复苏。
    3.迷惘的心灵因某事触动而复苏。
    4.事业复苏缘于人们的拼搏奉献。
    【素材】1.走在初春的街头,看着身边的行人换下了冬日里“熊”一般笨重的装束,换上了有着跳跃色彩的春装,积压在心头一冬的阴郁之感一下子消散,透心的晴朗充溢全身。春来了,人仿佛也不像冬天那般慵懒和消极,卸下身上的棉衣棉裤同时带走了困倦。春一来,全身的血液、神经、骨骼好像一齐醒了过来,急于到体外去活动活动,于是人便不自觉地跟着躯体走向了春意盎然的花园里。
    2.我将大门敞开,新鲜湿润的空气扑鼻而来,其中还夹杂着淡淡的绿草香,充满温暖。天空已被雨水洗净,呈现出天蓝色的画面,就像一望无际的大海,满是神秘。经过周而复始的风吹雨打,树边落满了湿淋淋的树叶,而尚未掉落的叶子安然挂在树枝上,虽只有寥寥,但并不显得孤寂。无数的嫩叶,依偎在树边,陪伴着它们一起走下去。枯败的荒野,自寒冬开始就从未耕耘,如今铺满了青绿色的“毛毯”。看着这一切,我的身体瞬间放松下来,感到了由衷的舒适。和煦的风吹拂着,四周发出微微的沙沙声,是草儿在左右摇摆,蠢蠢欲动。随手扯了一根,上面的点点露珠将叶上的纹理清晰放大,并顺势滑动到叶尖。一个倒立的蘑菇,掉落在黑黝黝的田野里,眨眼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土壤孕育着生命,绿草在这里生根发芽,深深地嵌入土中,不停地吸收水分和历代先辈的血肉提供的营养。一场雨的灌溉,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有无数生命从沉睡中苏醒,破土而出。
    3.拿破仑说:“不要惊动中国人,这头东方睡狮醒过来就会震撼世界”。回首过去,再看今朝。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嫦娥成功着陆月球背面、高铁技术领先全球……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无不说明中国已是世界舞台的佼佼者,东方睡狮已经苏醒。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