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2-09-2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单项选择题的作答:用2B铅笔涂黑机读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
    3.主观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机读卡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与书法艺术存在密切的关系,是因为它们都以思想和语言为基础。文学正是通过语言以形象化的方式反映思想的艺术。《毛诗序》曾强调,“诗”是“志之所之”的产物。文字的产生真正拓展了思想交流的维度。千百年来,尽管汉字出现了多种生成方式,但其社会功能主要还是通过书写来实现的。为了追求汉字使用的正确、便利和美观,人们开始研究汉字书写的表现规律,便形成了今天的“书法”。
    至汉晋之间,书法探索逐渐趋于艺术的自觉,王羲之是成功的探索者,他依托深刻的艺术见地,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铸就了《兰亭集序》的经典地位。书法艺术尽管并非单为文学而生,却必须以有意义的文辞为表现内容。除了“太极殿”“同仁堂”等纯粹实用的匾额、题字或标语,文学作为思想对客观世界的提炼和升华,是书法艺术表现的鲜活土壤。书法历史上,经典的书法作品本身就是传颂的文学作品,除了《兰亭集序》,还可以列举出《祭侄文稿》和《黄州寒食诗帖》,前者是颜真卿为祭奠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颜季明而作,后者乃苏轼由贬谪黄州三年的悲凉遭遇有感而发。
    较之一般的文学创作,书法作品具有具体的用途,所以在选择或拟定合适的文辞内容时,创作者要全面地体察社会、深刻地体验人生、精准地判断情势。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的某一角落,有翠竹数竿、奇石一尊。当是之时,常有一二学子坐立其间,或琅琅读书,或默坐静思。启功先生在石上题字“奇峰高节”,“奇峰”描述奇石耸立向上之势,“高节”则指向竹子的高洁虚心,四个字皆指向具体环境中的景物,同时以拟人的手法指向人的节操、情感和旨趣。题字尽管寥寥数语,竟与相关的人、事、物、地、时、情相合,这表现了作者对书法艺术表现的高深造诣,更显示了作者文学思维的精确。
    尽管今天仍有书法到底属于文化还是艺术的争论,也有艺术创作与日常实用书写的区别,但是,文化和艺术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鸿沟。简单说来,艺术是文化的最佳表现形式,文化又根植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生活则必然夹杂着林林总总的实用成分。无数名家的创作正是既有服务于客观生活的实际用途,又充分整合了各方面的文化因素。在书法艺术表现中,思想、语言作为内容和需求,汉字、书写作为载体和手段,每个方面都渗透了人们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更浓缩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
    艺术与文学相通。作家也应懂得一点书法,中国古代文人的字大都是写得很好的。现代作家不一定要能写好毛笔字,但是要能欣赏书法,经常看看书法,尤其是行草,对于行文的内在气韵,是很有好处的。
    (选自孙学峰《文学是书法艺术表现的鲜活土壤》,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和书法艺术都以思想和语言为基础,所以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它们对反映思想和拓展思想的交流维度发挥着作用。
    B. 书写是实现汉字社会功能的唯一途径,所以人们对汉字的表现形式产生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形成了“书法”。
    C. 书法艺术必须以有意义的文辞为表现内容,文学作为思想对客观世界的提炼和升华,是书法艺术表现的鲜活土壤。
    D. 在书法艺术表现中,不管是内在的需求还是外在的形式,都渗透了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浓缩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主要从书法的产生,书法的自觉,书法的具体用途,书法的门类归属等问题逐层深入地阐明了书法与文学的密切关系。
    B. 本文所述北京师范大学校园某一角落的石上所题的“奇峰高节”四字,是为了说明书法创作者要全面地体察社会、深刻地体验人生、精准地判断情势。
    C. 本文善于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例举了一系列广为人知又雅俗共赏的书法作品及事例,增强了论文的说明力和生动性。
    D. 本文最后建议现代作家要能欣赏书法,使本文不局限于对过去之事得出结论,也将眼光射向现实和未来,增强了现实性和针对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羲之是书法艺术的自觉探究者,他有着深刻的艺术见地,高超的艺术技巧,才成就了书法作品的经典《兰亭集序》。
    B. 如果没有文学作为鲜活土壤的滋润,现在很多传世的古代书法精品也许就不会产生,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
    C. 书法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既有服务于客观生活实际用途,又充分整合了各方面的文化因素。
    D. 很多大作家同时也是书法家,写得好字的作家会在行文的内在气韵上面胜过那些写字不如他的作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家”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仁、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仁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转;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毋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记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为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绝世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 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整本小说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 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 材料三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5.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儿、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 《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 《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 《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6. 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 《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
    C. 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 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
    7.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补锅人补的是什么
    干亚群
    每隔一段时间,母亲会把家里做饭的铁锅拎出去,拿一把铲子“咻咻”地刨。锅灰清除后,饭煮得特别快。可锅像人一样是有年纪的,上了年纪的锅就像老人一样会豁嘴。锅是慢慢老的,从渗一滴水开始,一点点地漏。这时候,锅与人一样等候补锅人的出现。如果补锅人不出现,锅就一直耷拉着耳朵,补锅人不来,锅就没办法被端到灶上,就像犯了错误的小学生,不经老师允许不能坐到座位上去。
    锅渗水了,不能煮饭。母亲心急火燎赶到集市上买了一口新锅。新锅烧开的第一锅水是不能喝的,带着一股生铁味。锅冷却后,母亲拿着一片月牙形的砂轮,不停地锉,新锅大张着嘴巴,发出“啊嘎啊嘎”的声音。新锅的饭菜里有一股生铁味,吃在嘴里涩涩的。所以,母亲宁愿补一口旧锅。
    补锅人是外乡人,他的脸灰扑扑的,似乎因为整天跟锅打交道,那些锅灰都腻着他。补锅人年龄不好猜,看上去过于沧桑,脸上的皱纹像机耕路一样。补锅虽不是力气活,但有时会看到他流汗,那些汗纵横流淌,流过沟沟壑壑后才滴下来,落到地上分成八辫。那些汗是热出来的,他得把一些敲烂的锅铁放进炉中,待锅铁熔化了,用铁水补锅。
    补锅人用一把小榔头,围着锅的破洞轻轻敲,一些经不起敲的铁锈碎片纷纷坠落。这是补锅的第一道程序,像一位医生的清创术,得把周围坏死的组织清理掉。与坏死的组织不同的是,那些碎片有再生的价值,它们还得回到原来的位置。补锅人把铁锈片收集起来,放进炉中。有人戏称补锅人是锅的再生父母。
    补锅人有耐心,不急不躁拉着风箱。只有我们按捺不住,个个伸长脖子去瞧。补锅人看见了,腾出一只手冲我们摇摆,叼着烟的嘴巴含含糊糊发出一串声音。我们的好奇心并没有因为他的阻止而消失,反而与他炉底的火一样旺起来。
    这时有几只破旧的铁锅被人拎过来。来人咨询锅还能不能补,补的话多少钱。补锅人像一位老中医,一丝不苟地执行望、闻、问、切的程序,捏捏,敲敲,瞧瞧,对破锅一一做出诊断,有的可以小补,有的大补,但大补的工钱有些贵,所以他劝人别补了。至于小小补,他有时干脆免费。
    那些得到免费修补服务的婶婶们,叽叽喳喳给他几句赞美,补锅人呵呵应着。别人和他讨阶还价,他也呵呵应着。接着,他呼呼,吹几口烟灰;又呼呼,那是拉风箱。补锅人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
    碎铁慢慢消失了,只剩下红彤彤的水。他欠了欠身子,左手拿了一块布垫,上面装有火灰。右手用长柄铁勺从炉上的锅中舀出一点铁水,放到左手的布垫上。放下铁勺的同时,一手拿卷布条用力压铁水珠,使铁水珠嵌在旧锅的破眼上。他似平胸有成竹,过了一会,补锅人把布条拿开,锅上的眼不见了。
    补锅人走了,带着一句响响亮亮的“补锅哦”。他一走,所有补过的锅再次坐到灶眼上,延续着人间烟火。
    吃大锅饭,吃铁锅煮出来的米饭,居然成了现代人的一个念想。只是,补锅人的修补这个念想,已无力实现。
    8.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买新锅这一事件交代了当时愿补旧锅的原因,也自然引出了下文的补锅情节。
    B. 补锅人的汗水顺着脸上的皱纹纵横流淌,既写出了补锅的不易,也增强了感染力。
    C. 文章两次把补锅人比作医生,意在说明补锅人能通过高超的技艺使铁锅重获新生。
    D. 文章卒章显志,在表达对补锅行当怀念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现代生活方式的不解。
    9.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0. 文章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补锅人补的是什么?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完整。
    B. 思厥先祖父              祖父:祖辈与父辈。
    C.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D. 当与秦相较              当:如果。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不赂者以赂者丧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B暴秦之欲无厌               奈何取之尽锱铢
    C.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 赵尝五战于秦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中,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
    B. 第二段运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的疆土比战胜所得的要高百倍,诸侯赂秦失去的土地也比战败失去的多百倍。
    C. 第三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D. 本文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登凤凰台①
    杨万里
    千年百尺凤凰台,送尽潮回凤不回。
    白鹭北头江草合,乌衣西面杏花开。
    龙蟠虎踞山川在,古往今来鼓角哀。
    只有谪仙留句处,春风掌管拂蛛煤②。
    【注】①相传南朝宋文帝年间,有三只凤凰,飞落在永昌里李树上,招来各种鸟类随其比翼飞翔,呈现百鸟朝凤的景象。为庆贺和纪念此美事,永昌里改名凤凰里,并在保宁寺的山上筑台,名凤凰台。李白曾游此地,作诗《登金陵凤凰台》。②蛛煤:蛛网尘埃。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凤凰台”照应题目。“潮回”句写出江水空流,凤凰不再的凄凉,与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意境相似。
    B. 颔联颜色、地名、方位、植物等对仗工整,写出江草萋萋、杏花开放,生机勃勃之景,写出了作者流连美景的陶醉,表达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C. 颈联通过大跨度的时空,指出凤凰台地势雄伟险要,山川永固,王朝更迭,鼓声哀鸣,战事不断,有实有虚。
    D. 本诗围绕“登临”展开,咏史怀古,感叹历史沧桑,人世无常,层次分明,意蕴深长。
    16. 有人认为本诗尾联颇为精妙,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其精妙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巧妙地用制作衣服的材料来暗喻高洁的品行。
    (2)《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炊烟轻柔缓慢地飘升、山村安静祥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否定了生死等同的虚妄之说,这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
    (5)《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纳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6)清代学者方玉润评价《诗经·氓》中的语句说:“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己者,女殆痴于情者耳。”其中“忧”表现为“泣涕涟涟”,而“喜”表现为“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初,改编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的电视剧《人世间》“火”了,好评不断,__________。在春节期间作者梁晓声做客“学习强国”,与读者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对于《人世间》的创作初衷,他想让“八零后”至“零零后”的年轻一代知道爷爷辈们是怎样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__________。他认为“改革开放不是嘉年华”,工人阶级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时代重压,改革开放的车轮从他们缓缓弯下的脊背上驶过,所以说工人阶级是无上光荣的,也是经历过时代阵痛的。
    《人世间》通过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时代成长中体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
    梁晓声认为时代变迁不是断层,( )
    正如原著封面所题“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遵循着“光字片”周姓人家的命运轨迹,在五十年__________的时代进程中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人民史诗,作品展现了一代代中国人对“时代”“好人”“奋斗”的价值追求,呈现了“中国故事”中的__________,以及“最中国”的情感表达和广泛的文化认同、集体共识。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高潮迭起  筚路蓝缕  新旧嬗变  市井气息
    B. 跌宕起伏  砥砺前行  沧海桑田  家长里短
    C. 高潮迭起  砥砺前行  沧海桑田  家长里短
    D. 跌宕起伏  筚路蓝缕  新旧嬗变  市井气息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世间》通过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时代变迁中展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
    B. 《人世间》通过对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成长、时代变迁中体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
    C. 《人世间》通过对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成长、时代变迁中展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
    D. 《人世间》通过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时代变迁中体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新的一代也是父母的孩子,像南方的鱼鳞瓦片一样,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
    B. 而是像南方的鱼鳞瓦片一样,新的一代也是父母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
    C. 新的一代也是父母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像南方的鱼鳞瓦片一样。
    D. 而是像南方的鱼鳞瓦片一样,新的一代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他们也是父母的孩子。
    (二)语言文字应用Ⅱ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观园的姐妹们美丽聪明、气质高雅,但其诗文素养与个性却各有特色。她们写的诗就如同曹雪芹为她们量身定做的一样,即便不加署名,也知道是谁写的。________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________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其诗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________性格大度、潇洒风流,其诗则格调清新、豪放不羁;________处事果决,精明能干,她写的诗则疏阔爽朗、高远简淡。从海棠诗社与菊花诗社的吟咏中,可以读出她们各自的风格。第七十回,林黛玉作了一首《桃花行》,薛宝琴说是自己写的,贾宝玉说:“我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
    依次对应文中横线处的人物,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林黛玉   薛宝钗   史湘云   贾探春          B. 薛宝钗   林黛玉   贾探春   史湘云
    C. 薛宝钗   林黛玉   史湘云   贾探春          D. 史湘云   贾探春   林黛玉   薛宝钗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苏轼《留侯论》曾言:“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苏轼的话是说胸怀大志、目标高远、拥有“大勇”的人,遇到突发情况毫不惊慌,对无缘无故的侵犯也不动怒。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对“勇”有哪些思考?学校“18岁成人礼”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