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2022-2023学年度(上)辽宁省六校高二期初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2-09-24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答案
    1. C
    2.C
    3. A
    4. ①开宗明义,指出时代需要工匠精神。
    ②接着从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和固本凝神的时代精神的角度,论述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③随后从生命哲学和人生信念方面,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
    ④最后呼吁人们践行工匠精神。         
    5. ①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突破创新。这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在学习上也要注重细节,做到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也要不断掌握创新的学习方法,突破自我,追求卓越。
    ②要敬业尽职。任何职业都需要我们敬业尽职,学习也是一样,我们要在学习中脚踏实地、不断提升自我。
    ③要专注热爱。专注就是内心笃实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学习更需要热爱、专心致志和持之以恒。
    (共6分,每点2分,答题时注意发言者的身份)
    6、D
    7、D
    8. ①谨守信用,坚持执著。仅为当年的一句托词,青年十几年间,千里迢迢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归还古砚——“孩儿面”。
    ②心存感恩,古朴淡泊。只因汪铭当年从熊口救过自己,青年一心只为归砚报恩。无论是别人出高价求购“孩儿面”,还是友人以钱酬谢,青年都不为所动,临走还不忘向老先生遗像鞠躬作别。  
    (每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共4分。 )
    9. ①从故事情节看,这段往事是对古砚来历的必要交待,这才引出了小说归还古砚的故事,使故事情节曲折有致,富有波澜。
    ②从人物塑造看,这段往事表现出上一辈人的勇敢智慧、朴实友爱、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③从思想主旨看,这段古砚情,蕴含着作者对苦难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朴实友爱精神的赞美之情,丰富了小说内涵,突出了小说人情美的主题。
    (每点2分,共6分,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以及艺术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10. B
    11. B
    12. C
    13. (1)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一步步侵占诸侯各国,使秦国成就帝王的基业。
    (强,使……强,加强、巩固;杜,抑制;蚕,名词作状语,像蚕吃桑叶那样。每点1分,语意通顺1分,共4分。)
    (2)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拒绝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择”,同“释”,舍弃;“就”,成就;“却”,拒绝,推辞。每点1分,语意通顺1分,共4分)
    14. ①李斯说理始终抓住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最终成功打动了秦王。
    ②李斯先谈秦国历史上四位国君招贤纳士终使秦国强大,强调客卿的重要性;又用五帝三王和逐客做对比,强调逐客的危害。说理有理有据,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③秦始皇善于用人,听得进谏言,勇于改过。 (共3分,每点1分)
    参考译文:
    (甲)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乙)秦国大规模地进行搜索,驱逐在秦国做官的别国人。李斯上书劝说,秦王才废止了逐客令。李斯借机劝说秦王,建议首先攻取韩国,以此来恐吓其它国家,于是秦王派李斯去降服韩国。韩王为此而担忧,就跟韩非谋划削弱秦国。大梁人尉缭来到秦国,劝说秦王道:“凭着秦国这样强大,诸侯就象郡县的首脑,我只担心山东各国合纵,联合起来进行出其不意的袭击,这就是从前智伯、夫差、湣王所以灭亡的原因所在。希望大王不要吝惜财物,给各国权贵大臣送礼,利用他们打乱诸侯的计划,这样只不过损失三十万金,而诸侯就可以完全消灭了。”秦王听从了他的计谋,会见缭时以平等的礼节相待,衣服饮食也与尉缭一样。尉缭说:“秦王这个人,高鼻梁,大眼睛,老鹰的胸脯,豺狼的声音,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穷困的时候容易对人谦下,得志的时候也会轻易地吃人。我是个平民,然而他见到我总是那样谦下。如果秦王夺取天下的心愿得以实现,天下的人就都成为奴隶了。我不能跟他长久交往。”于是逃走,秦王发觉,坚决劝止,让他当秦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始终采用了他的计谋。李斯执掌国政。
    15.B
    16、答案:
    ①诗歌内容深广。本诗既借“弊裘苏季子”的典故,写出自己流离失所的现状,也用“尘沙”“风雨”写出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2 分)
    ②诗歌情感深沉。本诗既抒发了个人的漂泊之苦,也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2 分)
    ③诗句含义有转折。首联写壮景,颔联由景入情,写到对国家的忧思,颈联和尾联写百姓和自己的悲苦现状。(2 分)
    ④抒情回旋纡折。本诗以壮景言愁情,形成回旋激荡的文势;利用双关词、典故抒情,使情感蕴藉其中。(2分)
    (总分6分,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给满分。学生答“意境雄浑”“表达回旋纡折”“词句、声调有停顿、 转折” 也可酌情给分)
    17(6分)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尽挹西江,细斟北斗
    (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一空1分,共6分,注意重点字的书写,“衿、挹、简”)
    18、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粗制滥造
    19、C
    20、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21、答案:
    (1)是纯粹的自然时间
    (2) 二是亲近自然、珍重生命
    (3)而且还与民族文化相关联
    (每空2分,共6分)
    22.(5分)
    贾宝玉的“共情”体现在他对龄官的关心体贴。龄官在蔷薇花架下画蔷,一遍又一遍,一边画蔷,一边流泪,宝玉心思都在画蔷的龄官身上了,直到下雨,宝玉急忙提醒她去避雨,竟忘了自己也没有遮雨的工具。宝玉同样有痴心,十分理解龄官的痴心,对这样一个不知姓名的女子都能关爱,更能体现出他的“共情”。
    贾宝玉的“共情”体现在他对香菱的帮扶。香菱和小丫头们斗百草,被小丫头们使促狭,污了宝琴带来的石榴红菱,香菱和宝钗各做一条的新石榴裙,宝玉见状,便把袭人的拿给她。宝玉可以站在香菱的立场上想问题,他明白香菱的处境,并主动排忧解难,体现出他的“共情”。
    (对黛玉,对晴雯……,其它答案,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23.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