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开学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B项张冠李戴。原文是“‘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为而治’的社会”,而选项说的是“乡土社会”。所以,选B项。)
2.D(A项以偏概全,注意原文“民法典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行为规则和基本遵循”中程度词“完善了”和“更为明确”与选项中“确定了”“明确”有程度上的差异。B项强加因果,原文“民法典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聚焦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不是因果关系。C项未然变已然,原文“通过民法典的施行,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人人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社会根基”。)
3.A(材料一观点是“礼治是乡土社会的特色”。而“窥宫者膑,拾遗者刖”属于法治。)
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政策和指令引导民众,用刑法规范民众,民众虽会避免犯罪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引导民众,用礼教规范民众,民众有羞耻心并能规范自己。这体现了儒家的法治、德治、礼治方面的大智慧。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依法治国,但礼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我们可从传统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吸取经验和智慧,辩证地看待礼治和法治两者之间的关系,积极推进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4分,能对这一.思想进行解释,赋2分;参考价值赋2分)
5.①从目的来看:民法典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法典,维护的是人民的权益;礼治是为了维持乡土社会规范的传统秩序。②从特点来看:民法典是治国之重器,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法治力量;礼治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不靠外在权力推行,依靠传统和个人习惯来维持。③从立法思想来看:民法典是为了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礼治并不是指文质彬彬,也可能是野蛮和残忍的。(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6.B(“在单位备受排挤”文中没有体现。)
7.D(“设置了悬念式结构”错误,本文没有设置这一结构。从文本阅读体验看,前文并没有引起读者追寻某种答案的感觉。)
8.①正面描写。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细节描写,突出其无论于公还是于私,都很“抠”的性格特点。②侧面表现。主要通过对同事们的言行侧面表现其性格特点。③欲扬先抑。小说开头对主人公的言行或正面或侧面加以贬抑;中间领导对他的评价开始转折,有贬有褒;直到结尾,故事戛然而止,但褒扬之意已经充分显露。(每点2分)
9.①情节上,化平淡为神奇,使前面看似平常的情节顿时出彩,使情节步人了高潮。②形象上,让原本以节俭甚至吝啬为主要特征的“刘半截”上升为一个令人敬佩的无私奉献的高大形象。③主旨上,点明了小说的主旨,即小人物身上也能看到人性的光芒,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A(原文标点如下:还白窦固,周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日:“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
11.C[C项中“年号之设始于东汉”的表述有误,正确的表述是“年号之设始于西汉(武帝)”;另外,干支法除了作于纪年,还可用于纪月、纪日、纪时。]
12.B(B项有两处不能确定,一是班超出使鄯善时,是否得到汉明帝的授权,从文本中看无法确知;二是窦固派遣班超出使于阗时,其职位不能确定为奉车都尉。)
13.(1)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都派遣王子到汉朝做人质,西域与汉朝断绝了六十五年的关系,至此于是又恢复了。(“于是”“绝”“通”,每词1分;语意顺畅,1分。)
(2)田虑趁兜题没有防备,突然上前将他反绑起来,兜题左右的人没有料到会出此事,都惊恐奔逃。(“因”“劫缚”“出其不意”,每词1分;语意顺畅,1分。)
14.①对鄯善晓之以理:召见并晓渝鄯善国国君,示之以汉朝威势与德政,告诫其与匈奴脱离关系。②对于阗震之以威:出其不意,斩杀蛊惑人心的巫师,扣押国相,迫使于阗王斩杀匈奴使者。③对疏勒示之以利:乘龟兹所立疏勒王兜题不备,将其劫持,拥立前疏勒王兄之子为疏勒王。(每点1分,意对即可。)
15.B(拟人手法。说的是梅柳渡江过来,江南就完全是花发木荣的春天了。)16.①开头就用“独有”“偏惊”等词语,表明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②中间二联即写“惊新”。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的水乡景色;实际上,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③结尾处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尾联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每点2分)
17.(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3)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18.①前所未有②心有余悸③甘之如馆(3分,意思对即可)
19.①我国的野生资源保存较少。②我国是荞麦起源国。③野生荞麦种资源的搜集和调查工作是一项紧迫的任务。④周美亮把野生荞麦种资源搜集和调查工作当作自己的使命。(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0.①将“珍稀的野生荞麦”比作星星,突出了野生荞麦在大家心中的地位。②“星星向大家点头致意”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野生荞麦在风中摇曳的样子,更表现了大家遇到“珍稀的野生荞麦”的欣喜之情。③“每个人脸上的笑容便荡漾开来”以比喻表现了笑容像湖水一样在每个人脸上不自觉地呈现的情形。④笑容荡漾和星星致意相互呼应,极具画面感,相映成趣。(每点1分)
21.B(你,有以下用法:①第二人称。称呼,一般是称呼说话的对方。②不明确指明的集团中的某一个体;任何一个;一般的一个。③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④每人;人人。A、C项中“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D项中“你”是指团体中的某一个个体。B和文本中的“你”是第二人称。称呼,一般是称呼说话的对方。)
22.①但紧张不一定是坏事②不管是考生还是家长③更是考验家长(每处2分)
23.[材料解读]材料的核心是中国空间站从无到有的建设历程以及西方国家对待中国态度的转变。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要思考中国空间站建设历程所体现的精神和西方国家对待中国态度转变的原因。主要立意有:①科技强国,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不受制于人;②自主的力量,在封锁中崛起,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赢得主动权;③弱国无合作,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与他国形成良好合作。写作时,要结合现实,谈谈自己所选取的立意点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文言文参考译文:
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讨伐匈奴,派遣代理司马班超出使西域。班超一行到了鄯善,班超于是叫来鄯善王广,将汉朝的威德告诉鄯善王广,让他自今以后,不要再跟北匈奴交往。鄯善王广叩头说:“愿归属汉朝,不再有二心。”于是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汉朝做人质。班超回来后,向窦固禀告,窦固大喜,向皇帝报告了班超的功绩,并请求再选派使者出使西域。汉明帝说:“像班超这样有才能的官员,为什么不再派遣,而另选他人呢?现在任命班超为军司马,让他继续完成前功。”窦固又派班超出使于阗,想给他增派随同的士兵;但是班超只愿带原本跟随他的三十六人。他说:“于阗是大国,而且距离汉朝路途遥远。现在我即使率领几百人同去,到了于阗也不会显得强大;如果发生意外的事,人多了反而是累赘。”这时候,于阗王广德,在西域南道称雄称霸。但是匈奴仍然派遣使者驻守监护于阗国。班超到了于阗,广德用简略的礼节接待班超。而且于阗有相信巫术的风俗,巫师说:“天神发怒了,责问你们为什么要归附汉朝?汉朝使者有一匹黄身黑嘴的马,赶快取来祭祀我。”于是广德就派国相私来比到班超那里索求马匹。班超秘密探知了此情况,回答说可以,但是要让巫师自己来取马。不久,巫师到来,班超立即斩下巫师的头;收押了私来比,并打了他几百鞭。班超把巫师的头送交广德,并责备了他。广德早就听说过班超在鄯善杀死匈奴使者的事情,十分恐慌,就立即杀死匈奴使者,归降汉朝。班超重重地赏赐了于阗王广德以及他的下属官员,并留在于阗进行安抚。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都派遣王子到汉朝做人质,西域与汉朝断绝了六十五年的关系,至此于是又恢复了。永平十七年。一开始,龟兹王建是匈奴拥立的,他依靠匈奴的威势,称霸西域北道,进攻并杀死疏勒王,立他的臣子兜题为疏勒王。班超从偏僻的小路到了疏勒,在距离兜题所住的粲囊城尚有九十里处住下,他先派遣官吏田虑去招降兜题,并命令田虑说:“兜题本来不是疏勒的后代,疏勒国内的人一定不听从他的命令;如果他不立即投降,就马上逮捕他。”田虑到了磐索城,兜题看到田虑从少力弱,毫无投降之意。田虑趁兜题没有防备,突然上前将他反绑起来,兜题左右的人没有料到会出此事,都惊恐奔逃。田虑飞驰向班超报告,班超马.上奔赴粲索城,召集疏勒的全体文武官员,列举龟兹王建的昏庸无道和暴虐行为,(说服他们反抗龟兹的压迫),并拥立原疏勒王哥哥的儿子忠为疏勒王,疏勒国的人都很高兴。班超问忠及其官员:“是应当杀死兜题呢,(还是活着放他回龟兹呢)?”他们都说:“应当杀死他。”班超说:“杀死兜题对我们没有什么好处,应当让龟兹王知晓汉朝的威势和德政。”于是遣送兜题回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