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人间 陈逸书(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高三/4班) 活着多好啊,活着才能品尝到世间的美味。 如果一定要爱点什么,不如将满腹柔情与夷愉,寄托于面前的这一碗白粥。 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场。看着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小时候,妈妈会骑着一辆挂着菜篮子的自行车,载着我在菜市场穿行。常去的摊位上,男女主人会熟稔地问上一句“来啦?”,再告诉你今天什么菜最新鲜。我至今还记得摊位上白蘑菇的泥土香和冬瓜切开后的脆响。菜场外还有一条长街,早餐、熟菜、水果……像是热情的老朋友,绝不肯让你空手而归。后来我们搬了家,楼房高了,面积也大了,周边却再也没有那样的小地方。人的脚总要踏在实地上,心里才有根。但楼层太高了,我只能抬头看夜空的星月,天也太远了,再高的楼房也不及天的高度,在这里我顶不了天,也踩不到地。我更愿意一头扎进人间的烟火气里,做欣赏万家灯火的一块青砖。没只是想到之后再回到那个地方,故人仍在,半惊半喜,好久不见。在这一块小地方,喧闹中却也最具人情味。大可以搬一个凳子坐在边上看一天,看顾客和店主的争论,猜每个家庭的冷暖。 自古中国劳动人民最善苦中作乐。定是尝过人生的苦,才知道怎么酿成最甜的蜜。那是一个秋天,路边的桂花开得正浓烈,奶奶带着我一路走一路采,香气装满了我的口袋,也妆点了回家的路。她将桂花包进香甜的汤圆,再呷一口桂花酒酿。那么香,那么甜,像一个老人倾注了她少女时期全部的娇俏笑颜,换来一个女孩长久的眷恋。 每当张灯结彩之际,外公就开始着手准备年夜饭的大菜——李鸿章大杂烩。这道菜做起来颇为讲究,以鸡杂、肚片、火腿、面筋、香菇、山笋、海参等垫底,用麻油酥烧,然后装入陶盆,点以葱段、姜片、白酒、盐、味精、鸡精粉、白胡椒粉、白糖、酱油等,加鸡汤、熟猪油文火慢烧,直至油清菜熟方才上桌。当外公端着大大的青花瓷深盘走过来,脸上总带着得意的笑,我惊喜地问他这里面都有些什么。他笑得更开心了,看着一家人团头聚面的景象,“所有的应该有的,都在这里了。”“家”一个字,似乎都融化在了那小锅慢火煮出的一片真心中。后来老人不在了,家里的年夜饭上再也没出现过这道菜,桌上显得空荡荡的,扰得人心也觉得少了什么。花前月下,若无酒,若无人对饮,也只是镜花水月。 我不曾想过白粥配酱菜,竟也是人生的滋味。表哥是位医生,也做的一手好菜。但那日的早餐十分简单,一碗白粥,一碟酸豆角,一碟酸黄瓜。我搅着手里的白粥,有些索然无味,只吃了两口咸菜又变精神了,你这个咸菜是在哪里买的?还挺好吃的。”“自己做的,喜欢吃的话就带一点走。”我啧啧称奇:“我还以为医生都是养生派,不会吃这种亚硝酸盐过剩的东西呢。”他笑起来“俗语中叫‘吃咸点,看淡点。’汪曾祺也说过:‘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有个同事边啃泡椒凤爪,边给我们分析其中用了什么化学试剂。医生也是人,吃的广一点,大概对生活的态度也会宽和一些。”汪曾祺的《老味道》我也看过,只不过那个时候年纪小,看的时候除了口水直流之外,别的感悟一概没有。真的是白白浪费了这个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老爷子的心血。我一边扒拉完碗里的粥,一边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本书再看一遍。 如果说幼时爱吃只是嘴馋,长大后爱吃则更体现一种生活的态度。语文书里不乏大家写的美食,读至流红油的咸鸭蛋,冰凉清甜的冻梨……没吃过的,一心想吃,吃过的,又觉得好像之前不曾吃过。长情的,就如我,总念念不忘记到现在。如今,人们大多走到哪儿吃到哪儿,网络上各种必吃清单也层出不穷。我也算尝过了古今中外,虽然有让人惊艳的,但大多只是味道一般。就像余秋雨特意寻访当地人,只为尝到正宗的被称为“马赛第一美食”的马赛鱼汤,却觉得“不算难吃,只是平庸的味道”。当平庸得到传播,平庸与卓越混为一谈,人们是否能分辨,还是只能人云亦云? …… 凡此种种,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灯下桌前,热气氤氲,且歌且颂,喧嚣人间。 活着多好啊,活着才能品味到人生的百味。 指导老师:于秉飞 【点评】“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文章通过逛菜市场、奶奶做桂花汤圆、外公做“李鸿章大杂烩”和表哥的“白粥配酱菜”几个普通的生活片段,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百味的感悟。从“品尝世间美味”起,到“品味人生百味”收,既点题又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本文记叙语言平时,抒情语言细腻。作者“从真实生活中汲取写作的灵感”,从平凡小事中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形散神聚,含蓄隽永。(尤立增 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