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准备好了 邢轶群(山东省日照实验高级中学高三) 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诘问自己,你要去向何方?准备好了么? 漫步于灯红酒绿的今时,韩团当道,日漫拦途,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冲击,随着数字影音的一帧一秒麻痹了人们的内心,我们无形中选择丢弃了千年的传承,可渐渐的,我们一步步的探索,从那浩如烟海的诗词典籍开始,开拓出中国文化的路,让国人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信息流中,紧紧抓住了那自黄河与泰山甩下的锚。 是的,我想要成为诗人,去探索格调中的古韵,去领会平仄中的迭起,去勇攀艺术之峰。 为此,日日夜夜的读书,去揣测,去琢磨古人在字里行间的密码,“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是屈原空有一腔爱国血泪,自投汨罗,令人哀伤;“昼短渐夜长,何不秉烛游。”是那无名的读书人,在洛阳辗转漂泊,无功无绩,吟诗聊以宽慰;“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是盛唐气象的画卷,是文不拘法的肆意,是那疏狂诗仙的写照。作为诗词殿堂的叩门人,读人文字,哀人之所哀,乐人之所乐,字行之间是仿佛同古人阔谈的感悟。这是我捧书而读,吟而诵的准备的回报。我坚信,只有昼夜不息的去读,去品悟,才能打下基础,做好准备,是踏上蓬山万重的第一步。 是的,我想成为诗人,去游行古今的山水奇观,去寻觅黄河洗涤下的灵魂,去感悟这片土地的伟大。 为此,我收拾行囊,踩着华夏的土壤,见证千百年的奇迹,来收获故事,认知与成长。不同于古人的诗词,是今夕的别样风景。港珠澳大桥直越珠江口,元宵节华灯溢彩的故宫点亮北京的夜,AI复刻的敦煌壁画让风化的色彩绽放千窟,先人留下的奇迹,让世人咋舌称赞,那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坚韧的创造,后人在风与雨中挽救濒危的古迹,那是中华民族不忘根本与迎难而上的意志。历史是凝固的乐章,后人却在新时代谱写了它不朽的辉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看看至今活跃在村落的明清戏台,看看交织在历史与现实的故宫重檐,五千年绵延的故事仍在同这片土地纠缠。我拍拍行囊,已是准备充足的模样。 是的,我想成为诗人,去关切灶台前的柴米油盐,去了解每一缕炊烟的来往,去描摹普罗大众的劳苦与幸福。 李修文言:“此时的车窗外,稻田绵延,稻浪起伏,自有劳作者埋首其中,风吹草动决不能令他们抬头。”“他们是我余生所要继续膜拜的两座神祗,人民与美。”文学应该是属于人民的。杜甫的“三吏”“三别”告诉我们动乱时代下的人民无可抉择;《静静的顿河》告诉我们蜿蜒河流两岸人民与岁月的变迁;这一切,指引着我去看看每个人的辛勤,挣扎与幸福。他们是流落在大城市的毕业生,是在大路上行迹匆匆的快递小哥,是卡车司机,是销售员,是摊贩,是你,是我。人潮是如此汹涌,从来没有人妄言准备充足,可我愿意时刻准备着。 我想成为一个诗人,又不只是一个诗人,更像是践行人生的感悟者,是深挖华夏魂魄的钻研者,是记录同这片土地生活千年的人们的记录者,是扛起国家大梁,走在文化自信前路的负重者。 站在时代的岔路口,我诘问我自己,我回答我自己。 去成为一个诗人。去探索格调,去寻觅灵魂,去描摹众生。 我已收拾好行囊。 我准备好了。 (指导老师:冯金芝) 【点评】这是一篇优秀的抒情性论说文。作者情感充沛,写作章法严谨,擅长思辨,底蕴丰厚。文章开篇通过对自己的诘问,明确方向,坚定信念,在“灯红酒绿的今时”,表达了自己高雅的志趣:从“诗词典籍开始”的“探索”。接着,围绕“我想成为诗人”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在诗的“形”上,“去探索格调中的古韵,去领会平仄中的迭起,去勇攀艺术之峰”,从诗的声、韵、律等“形式”上,让自己“成为诗人”;二是在诗的“神”中,“去游行古今的山水奇观,去寻觅黄河洗涤下的灵魂,去感悟这片土地的伟大”,从诗的内涵、神韵等“灵魂”上,让自己“成为诗人”;三是在诗的本质即为谁而歌方面,表达了“去关切灶台前的柴米油盐,去了解每一缕炊烟的来往,去描摹普罗大众的劳苦与幸福”的愿望,让自己“成为”一个关注民生,具有家国情怀的“诗人”,表达志向,升华主题,回扣题目,结构完美。文章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水到渠成,卒章显志,有很强的说服力。 (郑晓君 教师作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