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湖南省郴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2-07-0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郴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试题卷共10页,有四道大题,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的指定位置。
    3.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下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关于礼的起源,国内学界尚存在争论。其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祀神灵、祈求幸福的一种宗教仪式。礼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周公在总结商朝灭亡原因时认识到要想治理国家,调整新的权利义务关系,统一各族各部的思想,一个最有效的解决方式就是将国家与子民纳入到一个具有强大约束力的规范系统之中。他发现世代传习的“礼”就是这一规范系统的胚胎。于是他将上古流传下来的分散零乱的礼制加以整理、补充、修订,并给予充分的论证,使之礼典化。“礼”得到进一步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形成了一套治理国家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
    春秋时期,整个社会陷入“礼崩乐坏”的局面,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时代危机,孔子认为是因为周礼缺乏内在道德基础和根据。在孔子看来,“礼”不过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外在根据,“仁”才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内在根据。所以孔子强调以“仁”释礼,用“仁”来充实“礼”。儒家之礼超越了以往的外在形式之礼,成为一种行为规范,直指道德内核,成为引导人生走向“仁”这一理想境界的桥梁。
    到战国末期,荀子在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孔孟的礼学思想过程中,强调以礼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建设,但也更加注重道德与法律在调整社会规范中的平衡作用。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荀子注重引礼入法,强调依靠“礼”的等级制度来规范个人利益和社会财富分配,并由此形成规范有序的社会秩序。由此可见,荀子所强调的“礼”,已经超越一般的道德规范,明显具有“法”的刚性,“礼”被赋予了法律的强制力。
    传统礼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最高的道德准则和最正统的治国方略,在维护统治阶级封建统治和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陈力《中华“礼”文化的发展渊源》)
    材料二:
    被称为“中国文化之心”的礼乐文化兴于三代,经周公旦、孔子、荀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以礼和乐为两翼,以社会建构、文化建构和人格建构为目标的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文化。以现代性视域审视,礼乐文化在文化人的时代文化任务中仍蕴含着丰富价值。
    礼仪礼节是道德素养的体现,也是道德实践的载体。文明守礼的国民风范,既有赖于外在明礼遵规的行为表达,更有赖于内在道德品性的普遍提升。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文件,强调要充分发挥礼仪礼节的教化作用,引导人们明礼遵规,不断提升文明素养。在新的时代坐标上,礼乐化人的价值实现,首先要着力于公民道德风尚的形成,涵养人们天人合德、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礼乐精神。其次要加快礼仪规程的制度设计,积极探索既承续传统又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的社会礼仪、服装服饰、文明用语、待人接物规范。再者要加快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礼乐生活的获得感。
    “乐”的本质不是肤浅的快乐体验,而是一种积极乐观、愉悦明朗的健康心态和情感状态。孔子赞赏的“曾点之乐”正是这种悦情悦志的审美理想的表达,寄托的正是儒家希望君子超脱物欲羁绊的旷达的人生价值观。这种精神文化传统对于引导人们关注感性生活、追求高雅情趣、优化向上向善人文生态等方面具有启示意义。礼乐文化重人伦和乐、追求仁者之乐,蕴含着中华民族志于生命大乐的文化心态取向,表现出深沉而久远的人的主体性超越,是中华民族敢于担当、敢于创造、敢于梦想、敢于奋斗的民族精神的底色,对于抵制迷心逐物、澄清价值导向、敦行文明风尚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
    乡土中国是礼治社会,但礼不是依靠外在的权力维系的,而是借由实践理性得以赓续传承的。礼乐文化不是宗教文化,而是世俗文化、生活文化,实践重点始终不离人们现实的、感性的生活图景。从饮食起居、庭院洒扫、服饰仪表、进退辞让、待人接物、婚丧嫁娶等,都有礼可循。从这个角度来说,礼乐文化就是礼乐生活,正是这种把文化活动融于日常生活中、把个体生存旨趣融入整体性的价值诉求中的文化实践形态,有力地保证了社会关系的持久稳定和谐。新时代的人们更应树立“不学礼,无以立”的文明观念,才能稳定形成中正平和、尊重谦让、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在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必须充分用好传统文化的力量,要认识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推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力、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使命。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可以从礼乐文化丰富的历史积淀中获取资源、精准发力。中国礼乐文明在向国际社会阐明共同价值的世界意义方面还具有很多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时候就引用了《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摘编自李焱《彰显礼乐文化的时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强调以人类道德生活的内在根据的“仁”来充实“礼”。
    B.荀子所强调的“礼”明显具有“法”的刚性,被赋予了法律的强制力,因而超越一般的道德规范。
    C.礼乐文化不是宗教文化,而是世俗文化、生活文化,是礼乐生活,保证了社会关系的持久稳定和谐。
    D.“曾点之乐”悦情悦志,对当下抵制迷心逐物、澄清价值导向、敦行文明风尚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以时间为顺序,层层推进,阐述了中国“礼”文化的发展过程,并指出其重要地位、重要作用。
    B.在新时期,如何引导人们明礼遵规,不断提升文明素养,实现礼乐化人的价值,文章给出了具体的做法。
    C.材料二主要采用了事例论证方法,指出发挥礼仪礼节的重要作用,阐述了礼乐文化的本质,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D.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模式,阐述了礼乐文化在文化人的时代文化任务中仍蕴含着丰富价值的观点。
    3.中国礼乐文化在向国际社会阐明共同价值的世界意义方面有优势,下列不能作为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之用,和为贵”被誉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黄金法则”。
    B.习近平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中指出,中华文化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赵立坚用“睁着眼睛说瞎话”反驳“中国已经为释放新冠病毒付出代价”的错误言论。
    D.“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可用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睦共处发展的理念。
    4.“礼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请结合材料一,概括“礼”的发展过程。(4分)
    5.《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左传·隐公十一年》中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请结合材料,谈谈礼乐文化的时代价值。(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材料一:
    一日,黛玉早饭后,带着紫鹃到贾母这边来,一则请安,二则也为自己散散闷。忽听一个人呜呜咽咽在那里哭,黛玉问道:“你好好的为什么在这里伤心?”那丫头听了这话,又流泪道:“林姑娘,你评评这个理。她们说话,我又不知道,我就说错了一句话,我姐姐也不犯就打我呀!”黛玉笑了一笑,问:“你姐姐为什么打你?你说错了什么话了?”那丫头道:“为什么呢,就是为我们宝二爷娶宝姑娘的事情。”黛玉听了这一句,如同一个疾雷,心头乱跳。黛玉因问道:“宝二爷娶宝姑娘,她为什么打你呢?”傻大姐道:“我们老太太和太太、二奶奶商量了,因为我们老爷要起身,说就赶着往姨太太商量,把宝姑娘娶过来罢。头一宗,给宝二爷冲什么喜;第二宗,——”说到这里,又瞅着黛玉笑了一笑,才说道:“赶着办了,还要给林姑娘说婆婆家呢。”黛玉已经听呆了。黛玉此时心里竟是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的一般,甜、苦、酸、咸,竟说不上什么味儿来了。停了一会儿,颤巍巍的说道:“你别混说了。你再混说,叫人听见,又要打你了。你去罢。”说着,自己移身要回潇湘馆去。那身子竟有千百斤重的,两只脚却像踩着棉花一般,早已软了,只得一步一步慢慢的走将来。走了半天,还没到沁芳桥畔。原来脚下软了,走的慢,且又迷迷痴痴,信着脚从那边绕过来,更添了两箭地的路。这时刚到沁芳桥畔,却又不知不觉的顺着堤往回里走起来。
    紫鹃取了绢子来,却不见黛玉。正在那里看时,只见黛玉颜色雪白,身子恍恍荡荡的,眼睛也直直的,在那里东转西转,只得赶过来,轻轻的问道:“姑娘怎么又回去?是要往那里去?”黛玉也只模糊听见,随口应道:“我问问宝玉去。”
    ……
    忽然听着黛玉说道:“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袭人、紫鹃两个吓得面目改色,连忙用言语来岔。两个却又不答言,仍旧傻笑起来。袭人见了这样,知道黛玉此时心中迷惑不减于宝玉,因悄和紫鹃说道:“姑娘才好了,我叫秋纹妹妹同着你搀回姑娘,歇歇去罢。”因回头向秋纹道:“你和紫鹃姐姐送林姑娘去罢,你可别混说话。”秋纹笑着,也不言语,便来同着紫鹃搀起黛玉。那黛玉也就起来,瞅着宝玉只管笑,只管点头儿。紫鹃又催道:“姑娘,回家去歇歇罢。”黛玉道:“可不是?我这就是回去的时候儿了。”说着,便回身笑着出来了,仍旧不用丫头们搀扶,自己却走得比往常飞快。紫鹃、秋纹后面赶忙跟着走。……只见黛玉身子往前一栽“哇”的一声,一口血直吐出来。
    (节选自《红楼梦》第96回)
    材料二:
    只见黛玉接到手里,也不瞧诗,扎挣着伸出那只手来,狠命的撕那绢子,却是只有打颤的份儿,那里撕得动。紫鹃早已知她是恨宝玉,却也不敢说破,只说:“姑娘何苦自己又生气!”黛玉点点头儿,掖在袖里,便叫雪雁点灯。雪雁答应,连忙点上灯来。
    黛玉瞧瞧,又闭了眼坐着,喘了一会子,又道:“笼上火盆。”紫鹃打量她冷。因说道:“姑娘躺下,多盖一件罢。那炭气只怕耽不住。”黛玉又摇头儿。雪雁只得笼上,搁在地下火盆架上。黛玉点头,意思叫挪到炕上来。雪雁只得端上来,出去拿那张火盆炕桌。那黛玉却又把身子欠起,紫鹃只得两只手来扶着她。黛玉这才将方才的绢子拿在手中,瞅着那火,点点头儿,往上一撂。紫鹃唬了一跳,欲要抢时,两只手却不敢动。雪雁又出去拿火盆桌子,此时那绢子已经烧着了。紫鹃劝道:“姑娘,这是怎么说呢?”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紫鹃怕她也要烧,连忙将身倚住黛玉,腾出手来拿时,黛玉又早拾起,撂在火上。此时紫鹃却够不着,干急。雪雁正拿进桌子来,看见黛玉一撂,不知何物,赶忙抢时,那纸沾火就着,如何能够少待,早已烘烘的着了。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那黛玉把眼一闭,往后一仰,几乎不曾把紫鹃压倒。
    (节选自《红楼梦》第97回)
    材料三:
    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把个李纨和紫鹃哭的死去活来。到了晚间,黛玉却又缓过来了,微微睁开眼,似有要水要汤的光景。这里黛玉睁开眼一看,只有紫鹃和奶妈并几个小丫头在那里,便一手攥了紫鹃的手,使着劲说道:“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你服侍我几年,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说着,又喘了一会子,闭了眼歇着。紫鹃见她攥着不肯松手,自己也不敢挪动,看她的光景比早半天好些,只当还可以回转,听了这话,又寒了半截。半天,黛玉又说道:”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说到这里,又闭了眼不言语了。那手却渐渐紧了,喘成一处,只是出气大,入气小,已经促疾的很了。
    紫鹃忙了,连忙叫人请李纨,可巧探春来了。紫鹃见了,忙悄悄的说道:“三姑娘,瞧瞧林姑娘罢!”说着,泪如雨下。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探春、李纨叫人乱着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紫鹃等都大哭起来。大家痛哭了一阵,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节选自《红楼梦》第98回)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写黛玉从贾母丫环口中得知宝玉将与宝钗成婚的消息,整个人内心崩溃,去问宝玉,两人傻笑,独自回屋,这是“黛玉之死”的导火线。
    B.材料二,她用整个身心写成的诗篇,是她的生命、青春和爱情的象征。“焚稿”的情节,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黛玉生命终止的前夕此时此刻的心境。
    C.材料三,黛玉病卧的潇湘馆门可罗雀,大观园的另一头,宝玉明媒正娶宝钗的仪式正在举行,证明黛玉想嫁宝玉的念头终究落空,无非是单相思。
    D.黛玉是在宝玉和宝钗结婚之日死去的,因此她的死更具悲剧意义,她以死表现了对爱情的忠贞,体现了她“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冰清玉洁的精神品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黛玉惊闻宝玉娶亲后,作者采用直接描写心理的手法刻画了黛玉的内心活动,表现了黛玉得到这一消息后内心情感的变化。
    B.宝黛诀别中细节描写黛玉的“笑”,既有见到宝玉后的高兴,又有心事得解之后的解脱,从中可见宝黛之间纯真深挚的爱情。
    C.黛玉弥留之际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省略号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既符合黛玉的心理状态,又增加了悲剧气氛。
    D.黛玉气绝之后,小说写“音乐之声”和“竹风月影”,通过对比,以乐写哀,以景写情,渲染了黛玉死时凄凉冷落的氛围。
    8.仔细阅读材料二,简要分析黛玉“焚绢毁诗”的心理。(4分)
    9.小说将黛玉之死和宝玉成亲放在同一时空下,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节选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魏征,字玄成,钜鹿曲城人也。征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召之。征进十策以干密,虽奇之而不能用。及王世充攻密于洛口,征说密长史郑颋曰:“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卒死伤多矣,又军无府库,有功不赏,战士心惰,此二者难以应敌。未若深沟高垒,旷日持久,不过旬月,敌人粮尽,可不战而退,追而击之,取胜之道。且东都食尽,世充计穷,意欲死战,可谓穷寇难与争锋,请慎无与战。”颋不听。及密败,征随密来降,至京师。隐太子闻其名,引直洗马,甚礼之。征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所。及败,太宗使召之,谓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征曰:“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素器之,引为詹事主簿。及践祚,擢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使安辑河北,许以便宜从事。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贞观三年,迁秘书监,参预朝政。征以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数年之间,秘府图籍,粲然毕备。寻进爵郡公。七年,代王珪为侍中,尚书省滞讼有不决者,诏征评理之。征性非习法,但存大体,以情处断,无不悦服。寻加左光禄大夫,进封郑国公。十六年薨,时年六十四,谥曰文贞。
    (选自《旧唐书·卷七十一》,中华书局,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召之/
    B.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召之/
    C.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召之/
    D.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召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纵横,即合纵连横,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主要代表人物是鬼谷子以及其他比较著名的几个人,被列为“九流十家”之一。
    B.京师,王室居住地及中央政府所在地,天子居住的地方规模很大,人口众多,后世因以泛称国都,称“京”,这里指称天子的军队。
    C.践,本意是指福,赐福,也指帝位;践祚,指即位,登基。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汉既初兴,继嗣不明,迎王践祚,天下归心。
    D.典章,制度法令等的统称,指统治者颁布的行为规范准则,涉及范围极广,大到军政外交,小到生活琐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要遵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征家境贫寒,喜欢读书,有志于天下,却不擅长谋生,出家去做了个道士,后做了武阳郡丞元宝藏的掌管文书的官。
    B.王世充在洛口攻打李密的军队,魏征劝说李密要谨慎与王世充交战,因为王世充想要决一死战,穷途末路的贼寇很难交战。
    C.皇太子李建成听说魏征的名字,把他召为太子洗马,对他非常恭敬。魏征劝他要尽早提防屡建战功,威望日隆的李世民。
    D.魏征先后担任过詹事主簿、谏议大夫等官职,后又代替王珪担任侍中,评判处理了很多长期积压无法决断的诉讼案件。
    13.概括魏征与唐太宗二人成就一段“君臣佳话”的原因。(3分)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4分)
    (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选自《答司马谏议书》)(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起笔四句,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光明澄澈,展现开一幅无限阔大光明之境界,这也是陶渊明襟怀之体现。
    B.“夜中枕席冷”中一“冷”字,表面上写的是半夜时分睡觉的枕席让人觉得寒冷,实际上是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C.七、八两句在全诗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气变”“时易”总括前六句,以“悟”和“知”很自然地引入到下文的抒怀。
    D.陶诗“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与李白“…独酌无相亲…对影成三人”诗句内容、情感有相通之处,且两诗风格一致。
    16.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表明“悲凄”,他为何“悲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褒贬不一,苏洵在《六国论》中评论刺秦事件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洞庭湖古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有不少的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诗词赞美和表达它的磅礴与大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小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杭州变临安、南京变金陵、西安变长安……”一夜之间,冬雪的________,把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带回到了________的诗画意境中。一帧帧美不胜收的雪,引发了人们“诗意中国”的审美共鸣,打量那些刷屏的雪景照片,有一种现象值得耐人寻味:雪落在那些“高大上”的现代建筑上时,显得平淡无奇;而当长桥短亭、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等与皑皑白雪相遇时,总能呈现出让人惊叹的构图与意境。
    这当然不是雪花偏爱古老的事物,而是人们的眼睛和镜头________于雪景中的“诗意”:雪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轻、一种慢、一种久违的停顿、一种忘我的宁静
    那些“美到哭”的雪景,仿佛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了唐诗宋词、水墨丹青的世界当中。不管时代怎么发展变化、城市如何________,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物质上的满足,更有精神上的愉悦。然而,在“推倒重来”和“硬化一切”的思维下,不少奇山异水面目全非、不少文物古建轰然倒下……大雪每年来去,不可能真正重构城市的肌理和面目。然而,人们对“诗意中国”的审美共鸣,无疑是一种必要的提醒:留住诗意中国,给我们的乡愁多留一些位置和空间。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银装素裹               如梦如幻                     钟情                            日新月异
    B.玉树琼枝               如诗如画                     寄情                            坂上走丸
    C.银装素裹               如梦如幻                     寄情                            坂上走丸
    D.玉树琼枝               如梦如幻                     钟情                            日新月异
    19.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帧帧美不胜收的雪,引发了人们关于“诗意中国”的审美共鸣,打量那些刷屏的雪景照片,有一种现象值得耐人寻味。
    B.一帧帧美不胜收的雪,引发了人们对“诗意中国”的审美共鸣,打量那些刷屏的雪景照片,有一种现象值得耐人寻味。
    C.一帧帧美不胜收的雪景图,引发了人们关于“诗意中国”的审美共鸣,打量那些刷屏的雪景照片,有一种现象耐人寻味。
    D.一帧帧美不胜收的雪景图,引发了人们对“诗意中国”的审美共鸣,打量那些刷屏的雪景照片,有一种现象耐人寻味。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热胀冷缩,金属物表现得更明显些,因此有膨胀系数这一说。我们乘火车时,为什么车轮总是不停地哐当哐当地响呢?____①____,在接缝处,要预留下一定宽度的缝隙,车轮经过缝隙时就会发出响声。(       )但真的如此做了的话,钢轨到了夏天膨胀,到了冬天收缩,那火车可就要出事故了。
    ____②____。轮船运输散装货物,例如粮食,是绝对不可以将舱满载的;不是有过这样的例子嘛,一条海轮,船舱里装的是大豆,由于漏水,每个豆子膨胀出来的体积,变成原来的三倍。于是,挺厚的船板,吃不住劲,崩断裂了,结果,这条船就沉没在大海里了。
    我们都喝过的啤酒,这里面也有热胀冷缩的道理。所以,易拉罐的啤酒,里面是不装满的,看不见,晃晃便知道了。玻璃瓶装的,也决不会满到瓶盖,瓶口处总是有那么一点点空。这倒不是啤酒厂想省下那一口,____③____。
    21.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可是,焊接技术发展到今天,要做到钢轨相接处绝对的严丝合缝,是不费吹灰之力的。
    B.其实,焊接技术发展到今天,要做到绝对的钢轨相接处严丝合缝,是不费吹灰之力的。
    C.其实,焊接技术发展到今天,要做到钢轨相接处绝对的严丝合缝,是不费吹灰之力的。
    D.可是,焊接技术发展到今天,要做到绝对的钢轨相接处严丝合缝,是不费吹灰之力的。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一文中写到:“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
    ②1939年5月30日,毛泽东指出:“中国青年运动有一个很好的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
    ③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
    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