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2-06-28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参考答案
    1.C
    2.B
    3.A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C.““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不计利害地把它表现出来”错,第六段信息是“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根据行文思路分析,题干中“让人不可思议的原因”的理解在前五段,而第六段信息是从项羽被肯定的角度进行论述,不属于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原因。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鲁莽骄横”并非作者所认为的主要原因,而“对本色英雄失败的反思”这种说法也不妥,据最末一段的表述,可以看出作者仅仅指出“项羽是本色英雄,在‘成者王败者寇’的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够因为他是‘本色英雄’而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A.这句话没有显示出项羽在“待人方面”的“气量狭窄”,从原文内容“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但项羽听不进去,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完全不动脑筋。有人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您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老家去”可以看出这句话没有显示出项羽在“待人方面”的缺点,“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属于虚荣心,看重名声。
    故选A。
    4.C
    5.D
    6.①叙事品格上,题材丰富、门类多样,呈现出现实主义特色和史诗品格相融合的特点,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历史,挖掘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②情感表达上,历史叙事的情感表现力度和生活话语的情感融合浓度高。③创作生产格局上,多维创新,丰富和提高观众的审美体验。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新时代的影视作品”错误。范围扩大,结合材料一第二段“进入新时代,如何在文化消费和媒体环境日趋复杂的条件下,实现社会效应、艺术创新、市场认可的多重抵达,成为主旋律影视作品的最大挑战”分析,应为“新时代的主旋律影视作品”。
    B.“塑造全新革命者形象”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三段“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历史……电影《革命者》首次聚焦李大钊为信仰奋斗的历程。为了高度还原百年前的中国社会面貌和革命先驱的形象……”,可见并非为了“塑造全新……”,而是为了“高度还原……”。
    D.“正是借鉴了……成功经验,打造了……作品类型,建党百年主题影视剧才实现了形式更新”错误。结合材料一的结尾两段“建党百年主题影视剧创作除注重叙事品格和情感表达外,还强调理念、方法、体裁、形式的多维创新……”“影视从业者还吸收短视频、微电影等成功经验和传播优势,打造单元式、微小型、拼盘化的作品类型,在规定主题和篇幅中集中展现戏剧冲突、突出高潮情节、设置单元衔接、把握叙事节奏”分析,选项中借鉴成功经验等并非“形式更新”的唯一条件,注意“影视从业者还吸收短视频”的“还”字。
    故选C。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强调文艺重在表现民族精神,倡导正能量的价值追求。
    ACB都侧重内容主题的正向表现。
    D.重在说创作形式,而非重大主题的价值追求。
    故选D。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第二段“纷纷从革命先辈和中国人民追梦圆梦的奋斗历程中挖掘故事素材……呈现出……多题材展示,……多门类呈现,……多类型融合的现实主义特色和史诗品格”,概括出:叙事品格上,题材丰富、门类多样,呈现出现实主义特色和史诗品格相融合的特点,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历史,挖掘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由材料一第五段“今年的诸多建党百年主题创作影视剧……都特别注重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切入,细腻展示……将个体情感内嵌于历史记忆和英雄主义情结中,从而在影像编码的询唤里实现革命精神与爱国主义传统的价值认同与文化归属”,概括出:情感表达上,历史叙事的情感表现力度和生活话语的情感融合浓度高。
    由材料一倒数第二段“强调理念、方法、体裁、形式的多维创新,形成了百花齐放、雅俗共赏的创作生产格局,丰富和提高观众特别是青年群体的审美体验”,概括出:创作生产格局上,多维创新,丰富和提高观众的审美体验。
    7.B
    8.①左边烛焰的委谢预示着吴家少爷生命将逝,右边明闪发光的烛焰则象征翠儿蓬勃鲜活的生命;
    ②这颤动的不停流泪的烛焰暗示翠儿丧夫后的凄惨人生;
    ③双烛的吹熄暗示翠儿的希望之火被“冲喜”这一封建陋俗残忍的人为扼杀了。
    9.①从情节来看,“冲喜”是小说的线索:吴家少爷身患重病要冲喜,翠儿父母商议女儿婚事为冲喜,翠儿出嫁完成冲喜,吴家报丧、少爷出殡意味着冲喜失败。
    ②从人物来看,小说通过“冲喜”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被操控陷入绝境的可怜少女翠儿,固守礼教的家人,自私的吴家人,愚昧麻木的小镇人们。
    ③从社会环境来看,“冲喜”反映了当时社会一种蒙昧、野蛮的风习。“冲喜”的不仅有吴家少爷,还有张家二少爷等等,人们将其视为“起死回生”的一味灵丹妙药。
    ④从主题来看,“冲喜”陋习揭露了在父权、夫权封建宗法制度下,旧中国广大妇女毫无人身自由和尊严,被践踏,遭压迫的黑暗现实。
    ⑤从艺术效果来看,“冲喜”以乐写悲,充满了讽刺意味。“冲喜”是一出让人肃穆凄楚的悲剧,反映这个社会的荒谬和悲哀。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有本质区别”错,妇女们对翠儿的悲剧虽然也有哭泣,,不过就是像祥林嫂同旁人讲阿毛的故事旁人陪着掉一把眼泪一样,依旧改变不了她们看客的本质,更何况前文还有“妇女们盼望更切”“上元节看春灯似的”。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烛焰”的丰富意蕴,注意结合其特征,由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进行分析。这里的“烛焰”具有象征意义。
    “左边的烛焰,竟黯然委谢了,好像是被急风催迫的样子”结合原文可知,这里的“烛焰”象征吴家少爷的生命,“黯然委谢”预示着吴家少爷生命将逝;“右边的,却依然明闪地发光”右边的“烛焰”象征着翠儿的生命,“明闪地发光”预示着年轻而鲜活的生命活力。
    “右边的烛焰,愈颤动了”“烛泪不停地流满了烛台”这“颤动”的烛焰,流淌的烛泪,象征翠儿即将年轻丧夫守寡的凄惨命运。
    “将双烛吹熄了”象征了吴家少爷生命逝去,同时随着丈夫的死去,被用来冲喜的翠儿的生活希望也落空了,年轻的生命面对的是凄惨的人生。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冲喜”在小说中是指吴家少爷身患重病,按照习俗,吴家让翠儿出嫁,以这样的喜事来冲掉不好的运气。
    从情节结构看,“没想到将媳妇娶到家冲喜也无用”“按理冲喜是见效的”“为什么冲喜也无用呢”“去年张家二少爷不是冲喜冲好的么”“没有说到冲喜”,小说从吴家少爷去世写起,引出人们对“冲喜”的议论,再回笔写翠儿的出嫁,其间多次提到“冲喜”,可见,“冲喜”是小说的线索,串联了小说的情节,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从塑造人物看,翠儿是为了给吴家少爷“冲喜”才急急忙忙出嫁,翠儿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匆匆出嫁,可见其可怜;吴家人以翠儿的出嫁改变自己儿子的命运,可见其自私;翠儿的父母谨守婚约,不顾女儿的命运,可见其保守;小镇上的人们作为出殡时的看客,可见其愚昧麻木。
    从反映的社会环境看,“没想到将媳妇娶到家冲喜也无用”“吴家要翠儿去冲喜,到底要不要答应他呢?”“去年张家二少爷不是冲喜冲好的么?”小说所写的“冲喜”是当地一种流行的习俗,希望用这种方式改变命运,甚至起死回生。可见其社会风气落后、愚昧。
    从主题看,有着最为悲惨的人生命运的是被作为“冲喜”的翠儿,她没有知情权,没有反抗权,只能任由夫方和父方做主,揭示了女性的低下的社会地位和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暗现实。小说具有广阔而深刻的社会意义。
    从艺术效果看,“冲喜”最终演出了一场悲剧,“喜”与“悲”反差强烈,加重了悲剧的效果,使小说主题具有强烈的讽刺性。
    10.B
    11.A
    12.C
    13.(1)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
    (2)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他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
    【解析】
    10.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举坐”意思是“满座的”,作定语,修饰“客”,中间不可断,排除AD;“上客”为一个词,意思是“上宾”,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
    本句的意思是: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A项,“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太子,就是指中国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需要注意的是秦始皇之前的太子,不能称皇太子,仅帝制时代的太子,才可称皇太子。
    故选A。
    12.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
    C项,“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有误。原文“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意思是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①使使:派遣使者;献之秦:省略句,应为“献之(于)秦”,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复:又。
    ②客:做客;于:表被动,被;“人有识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识者人”,意思是“有认识他的人”;“高渐离也”:判断句式,意思是“这是高渐离”。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要想翻译得通顺正确,平时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做题时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于是秦王大发雷霆,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克了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领着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秦将李信紧紧地追击燕王,代王嘉就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现在您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侥幸得到祭祀。”此后李信率军追赶太子丹,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中,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此后五年,秦国终于灭掉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
    第二年,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做工。时间长了,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伺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佣工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他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对完全赦免他感到为难。于是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没有一次不说好。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
    14.A
    15.(1)羁旅行役,思亲感伤。驿路,旅枕重阳,可见重阳佳节却人在旅途,自然引发思亲之伤,羁旅之愁。(2)佳节独处,寂寞无眠。重阳佳节独在异乡,旅枕无梦,寂寞难眠,更觉寒夜漫长,流露出孤独寂寞的伤感。(3)家国沦亡,归而不得,忧时伤乱,痛苦深沉。中原被金兵侵占,诗人流寓江南,思归不得,内心凄苦。
    【解析】
    14.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项,“因旅途艰辛渴望好梦不得而倍感春夜漫漫的痛苦”错误。从词中来看,“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是说投宿旅店辗转不能入睡,冷森森的寒夜往往显得更加漫长,结合后两句“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中“江左”“中原”两个地域性的词语可以让我们充分感受到词人辗转不能入睡的原因,“江左”即江东,词中指南宋王朝的都城临安所在之地,“中原”是指长江以北黄河流域,那里既是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所在地,也是此人出生成长之地,词人说“往日只听人说江南风光无限,先在身处江南,没想到怀念中原的思归之情却无法抑制,转而觉得江南景物到处都是一片凄凉”,由此可知,词人是因思归不得以及感伤时事而难以入眠。
    故选A。
    15.
    本题考查鉴赏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
    先看注释,“宋廷南渡后,诗人流寓江南”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此时北宋已亡,作者身在江南旅途,自然会有羁旅之愁和思念中原故里之情。
    然后看诗歌内容。上阕“驿路侵斜月, 溪桥度晓霜”中“驿路”直接交代词人身在旅途,漫漫“驿路”,淡淡“斜月”,小小“溪桥”,浓浓“晓霜”,是词人身在旅途所见之景,景象凄清,接着词人以“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点明佳节时令,交代了时间是九月九日这个倍思亲人的重阳佳节,而词人所在地点不是举家登高之地而是在乱山深处的旅途上,作者此时的心境之苍凉,可想而知,与前面凄清景物的描写相一致,流露羁旅之愁和思亲之情;“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词人身在旅店难以入眠,深觉寒夜漫长,流露孤独寂寞之情;“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江左”是词人现在所处之地,也是南宋所在之地,“中原”是词人的故土,也是北宋江山所在之处,此处两者并举,以“只言”“不道”“凄凉”等词语展现家国沦丧,思归不得的痛苦。
    16.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惨象     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携,侣,峥,嵘,稠,萧。
    17.A
    18.C
    19.B
    【解析】
    17.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语序不当,“服务并依附于诸侯”语序有误,应该先是“依附诸侯”,之后才能“服务诸侯,排除B项。第二处,修饰不当,“直接或间接”“或强或弱”应该分别修饰“服务”和“依附”,排除C、D项。
    故选A。
    18.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按照逻辑顺序应先“主观上”再“客观上”,排除B、D两项。“以政治为出发点”属于“主观”范畴,“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属于“客观”范畴,排除A项。
    故选C。
    19.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知遇之恩,得到赏识或重用的恩德。再生之恩:像救了自己性命那样大的恩德。此处前文是“公子光赏识重用”,所以用“知遇之恩”较为符合语境。
    第二处,怒发冲冠:因怒而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令人发指:人的头发都竖了起来,形容愤怒到极点。此处是形容唐雎因秦王骄横狂妄而愤怒,所以此处用“怒发冲冠”较为合适。
    第三处,不测风云: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事先是无法预料的。不虞之誉:预料不到的赞扬。此处是对侠士人物行为遭遇的陈述,所以此处应该用“不测风云”。
    第四处,劳苦功高:做事勤苦,功劳很大。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此处是对侠士一生经历的描述,所以用“劳苦功高”更为贴切。
    故选B。
    【点睛】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你——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头发飘起,额头宽阔,眉头舒展,双目远眺,下颌微翘,面部轻松,表情从容。你的思绪在翻滚:你在思索如何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你在思忖“农村包围城市”的蓝图。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一盏明亮的航灯!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写作前仔细阅读题干的要求。本题要求学生照下面青年毛泽东的雕塑,描写心中的毛泽东形象。表达时,注意观察雕塑,加强描写。同时要联想学过的有关毛泽东的知识。如他曾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等。注意手法、人称和字数的要求。如,可写成,你——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头发飘起,额头宽阔,眉头舒展,双目远眺,下颌微翘,面部轻松,表情从容。你的思绪在翻滚:你在思索如何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你在思忖“农村包围城市”的蓝图。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一盏明亮的航灯!
    21.示例:起:人生的每一次提升,都是自“己”“走”出来的。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关注两个方面:拆开后的字的意蕴,拆开前的字的意蕴;只有把这两个方面联系起来发挥联想和想象写出富有哲理的话才能符合要求。“财”可以拆为“贝”和“才”,“起”可以拆为“走”和“己”……要想办法将拆开的两个字连成句子,并且表达出与原字相关的意思或哲理。
    22.例文
    行走在美好中
    时间飞转,如白驹过隙,辗转在尘世的人们,被时间带着奔跑,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灵魂没有空隙停歇,不觉然,那些散落的陈年旧事,一物一人,一些事,便在某个光阴的门楣之后,慢慢淡化,被人们遗忘。旧时光,如风般被遗失在来时回不去的路上,一点一滴,犹如银河繁星,藏在时间的背后,只需你轻轻点触,便如飞絮飘雪,溢满每一个不眠的夜……
    此时夜已微凉,我披着单薄的衬衣,在夜灯下苦读,看到一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发生在几年前的一个场景。
    如往常一样,下了班行走在车如流水的大街上,风掀起我的衣袖,扬起我纷乱的秀发,此刻的我该是难看至极。我正在为自己的外貌担忧时,突然一抹鲜红飘入眼帘,像一抹阳光,给寒冷萧条的冬日带来动感和热烈。一个小女孩吸引了我长时间注视黑压压地面的目光,让原本贫瘠而黯淡的视觉转向明丽。只见她双手捧着热乎乎的包子,俯身递给那个角落里不易被察觉的老人,那是我每天挤地铁都会遇到的乞丐,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大概是由于寒冷和饥饿眼神空洞无光,脸上也爬满了深深的沟壑,大概里面也藏着很多淤泥。他的样子让我不想多看一眼,所以每次路过,即便他伸出碗来,我都直接略过,一方面由于嫌恶,最主要的一方面是我觉得这是江湖行骗、好逸恶劳的招数。没有人愿意为他停留,我看见别的路人也只是对他看一眼,就立即把目光移向别处去了。
    可是那个小女孩呀,全然不顾周围的冷漠和嘲笑,用她那善良的纯洁充满同情心的目光,深深的注视着乞丐在刺骨的寒风中狼吞虎咽那个热腾腾的还冒着气的包子,并用轻轻地口吻说:“慢慢吃,小心烫,我家里还有好多呢……”直到他吃完,小女孩才放心地羞涩的跑回家。
    我看见了眼泪,他正像一个小男孩一样在竭力忍住自己的泪水,有多长时间没有人向他表示过善意了?
    我在冷风中伫立良久,可是丝毫也感受不到一丁点凉意,那消失在街角的裙摆,那一抹鲜艳欲滴的红色像春日里盛开的花朵,给人以生机和温暖,像大片大片的阳光铺满了我原本阴暗闭塞的内心!
    时至今日,夜阑珊,当我想起那个画面,泪水依旧像开闸的河水一样恣意流淌……
    感谢她的善举,让我于无声处聆听到万丈狂澜的豪迈声响;让我于黑暗处发觉色彩斑斓的明艳光影;让我于平淡处惊觉诗情画意的永恒美好。感谢她让我对生活充满感激与温度,原来,我一直行走在美好中……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由材料和命题组成。
    “行走在美好中”,这是一个动补短语,审题的重点在“美好”一词。要对“美好”做出具体的诠释,需要抓住材料中“它是坎坷中的—个微笑,迷茫时的一个指教,悲伤时的一个引导,成功时的一个拥抱”这些提示,“坎坷”“迷茫”“悲伤”“成功”是所处的情境,而“微笑”“指教”“引导”“拥抱”就是这些情境之下触动我们心灵的“美好”,可分别理解为“善意、鼓励,指导、教诲,慰藉、同情,祝福、鼓励”等。“行走”应是实写,可以是一个事件,一个片段,也可以是一个场景;“美好中”应是虚写:坎坷时的一个微笑、善意、鼓励,迷茫时的一个指点、指导、教诲,悲伤时的一句安慰、慰藉、悲悯;成功时的一个拥抱、祝福、勉励。
    行文构思上,这一命题适合写记叙文,考生可以通过描写一个场景、叙述一个故事来体现自己一直“行走在美好中”,开篇可以由某一个场景引发自己的回忆;然后结合自己的经历来写这些美好,如父母的关切,同学的友爱,行文中要注重细节描写;最后可以再次回到当下的场景,呼应开头。
    立意:
    1.身处困境,他人的微笑让我感受美好。
    2.迷茫之时,师长的教诲让我豁然开朗。
    3.悲伤之时,朋友的安慰让我感受温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