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0-2021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2-06-21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20-2021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选自林庚《唐诗综论》,有删改)
    材料二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材料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青”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长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选自林庚《唐诗综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要比“树”显得单纯,这是“木”的一个艺术特征。
    B.“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C.直指的意义因为固定所以易用,偏于类型;联想的意义因为游离所以难用,偏于个性。
    D.绿多样统一,而青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于是青山绿水,可以说是两种性格的体现。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诗中“木叶”的“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
    B.“烟”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但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能捉摸。
    C.“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妙处需要联想到“小龙团”茶泡在泉水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才能体会到。
    D.世界是绿色的,而春游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因为绿是具有多样统一性的谐和色调。
    3.结合材料三内容分析,下列诗词名句中的“青”与绿无关的一项是(3分)(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C.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D.返景人深林,复照青苔上。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小团月”与“小龙团”二者在意味上的差别。(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邻居们
    老舍
    明先生对不识字的太太放纵儿女,和邻居吵闹,辞退仆人这些事,给她一些自由,以为是为明家露脸。明先生的头抬得很高。他有在洋人那里赚钱的职业,他求不着别人,所以用不着客气。他永远不看书,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么。可是,他究竟还有点不满意。他清清楚楚地看见自己身里有个黑点,像水晶里包着的一个小物件。可是他没法去掉它,它长在他的心里。
    他知道太太晓得这个黑点。明太太所以爱多心,也正因为这个黑点。
    邻居是对儿姓杨的小夫妇,明先生看不起他们,总以为教书的人是穷酸,没出息的。尤其叫他恨恶杨先生的是杨太太很好看。他看不起教书的,可是女教书的——倘若长得够样儿——多少得另眼看待一点。杨穷酸居然有这够样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几倍,他不能不恨。
    明先生的小孩偷了杨家的葡萄。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地过去偷花草。对此,杨先生始终不愿说什么,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可明家始终没来。杨太太决定找明太太去。
    杨太太很客气:“明太太吧?我姓杨。”
    明太太准知道杨太太是干什么来的,而且从心里头厌恶她:“啊,我早知道。”
    杨太太所受的教育使她红了脸,而想不出再说什么。可是她必须说点什么。“没什么,小孩们,没多大关系,拿了点葡萄。”
    “是吗?”明太太的音调是音乐的,“小孩们都爱葡萄,好玩。我并不许他们吃,拿着玩。”
    “我们的葡萄,”杨太太的脸渐渐白起来,“不容易,三年才结果!”
    “我说的也是你们的葡萄呀,酸的;我只许他们拿着玩。你们的葡萄泄气,才结那么一点!”
    “小孩呀,”杨太太想起教育的理论,“都淘气。不过,杨先生和我都爱花草。”
    “明先生和我也爱花草。”
    “假如你们的花草被别人家的孩子偷去呢?”
    “谁敢呢?”
    “你们的孩子偷了别人家的呢?”
    “偷了你们的,是不是?你们顶好搬家呀,别在这儿住哇。我们的孩子就是爱拿葡萄玩。”
    杨太太没法再说什么了,嘴唇哆嗦着回了家。作为最新式中国人的杨先生不便于当面交涉,客客气气地写封信吧,只求明先生嘱咐孩子们不要再来糟蹋花草。
    信是杨家仆人送过去的,被明太太窝回去了。
    下午,老妈子拿进一封信来。杨先生接过一看,门牌写对了,可是给明先生的。他忽然想到扣下这封信,可是马上觉得那不是好人应干的事。告诉老妈子把信送到邻家去。
    “拿回去吧,我们不看这个!”
    “给明先生的!”老妈子说。
    “是呀,我们先生没那么大工夫看你们的信!”
    “是送错了的,不是我们的!”
    “送错了的?”明太太翻了翻眼,马上有了主意,“叫你们先生给收着吧。当是我看不出来呢,不用打算诈我!”拍的一声,门关上了。
    怎么处置这封信呢?私藏别人的信件?拆开看看?是不光明的。想来想去,杨先生决定给外加一个信封,改上门牌号数,扔在邮筒里。第二天早晨,夫妇忙着去上学,忘了那封信。
    下学回来,刚要吃饭,听见明家闹起来了。饭后,杨家的老妈子知道了消息:明先生打太太是为一封信,要紧的信。杨先生想必定就是他所存着的那封信了。既是要紧的信,为什么不挂号,而且马马虎虎写错了门牌呢?混蛋应受惩罚。他想起那些葡萄来……第二天早晨把那封送错的信和劝告明家管束孩子的信一齐发了,他不希望明先生悔过,只教明混蛋看看读书人是怎样的客气与和蔼,是君子就够了。
    明先生见着了写信的人,知道了信的内容:他和一个朋友借着外国人的光儿私运了一些货物,被那个洋人晓得了。所以他担心,命令太太去索要那封信。明太太宁肯挨打也不肯去,这太难堪了,就诬说杨家不给。明先生的气不打一处来,就凭个穷酸教书的敢跟我斗气。哼!他向孩子们发了命令。
    邮差下午四点多送来了信。明先生看完,心中说不出是难受还是痛快。痛快的是,他看明白了那封写错了门牌的信,杨先生没有拆开;难过的是另一封,使他更讨厌那个穷酸,他觉得只有穷酸才能那样客气,客气得讨厌。
    路上,杨先生满心痛快:既然把那封信送回了原主,而且客气地劝告了邻居,这必能感动了明先生。
    一进家门,他愣了,院中的花草好似垃圾箱忽然疯了,一院子满是破烂儿。他知道这是谁做的。怎么办呢?他想要冷静地找主意,可冷静不了,他的那点野蛮的血沸腾起来。扯下衣服,捡起两三块半大的砖头,隔着墙向明家的窗子扔了去。听着玻璃的碎裂,他心里痛快。他似乎忽然由文明人变成野蛮人,觉出自己的力量与胆气,像赤裸裸地洗澡时那样舒服,无拘无束地领略着一点新的生活味道。他等着明先生来找他打架。
    明先生不想过来,因为他觉得杨先生不那么讨厌了。看着破碎玻璃,虽不高兴,可也不十分不舒服。他开始想到嘱告孩子们不要再去偷花。可一想起杨太太,又不能不恨杨先生;可是恨与讨厌,他现在觉出来,是不十分相同的。“恨”有那么一点佩服的气味在里头。
    第二天是星期日,杨先生在院中收拾花草,明先生在屋里修补窗户。世界上仿佛很平安,人类似乎有了相互的了解。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正是因为明先生身上的“黑点”,使得明太太面对杨太太时格外强调杨家葡萄的“酸”。
    B.杨先生在送回信件后“满心痛快”,是一种现代小市民的自以为是和一点“精神胜利”。
    C.杨先生家的花园“遭难”,是明先生家的小孩“做”的,但背后却是得到明先生指示的。
    D.明太太两次都没有接受杨家的送信,是因为她不识字,又小聪明,不知道信是给明先生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葡萄事件”中,作者最出色的塑造在明太太的语言上,寥寥几句,句句带着居高临下的蛮不讲理,泼妇的气息扑面而来。
    B.在“信件事件”中,通过对杨先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变化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故事节奏张弛有度。
    C.“踏花事件”中杨先生通过“以暴制暴”的方式,意想不到地换来了两家的太平,这样的结局处理其实在意料之中。
    D.小人物、小事件,合乎老舍短篇小说“集中”“紧凑”的要求,最精巧的是人与事的配合相辅相成,丝毫不见突兀。
    8.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9.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的讽刺的艺术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秦王。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赏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斯长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
    始皇三十七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斯仰天而叹,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
    B.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
    C.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
    D.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客卿”是古代官名,是春秋战国时指在本国做官的外国人。本文中指请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
    B.“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国四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C.“为寿”是祝颂之辞,指在为尊长庆生时,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这里指文武百官给李斯敬酒庆生。
    D.“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的统称。早期的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隋唐之后,则指笞、杖、徒、流、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斯年少时跟随荀子学习治理天下,后来得到吕不韦的赏识,因此有机会游说秦王,秦王采用他的计谋,并授予他高官。
    B.因为受郑国向秦国派出间谍事件的影响,李斯将被逐出秦国。李斯以一篇《谏逐客书》,成功劝说秦王放弃逐客,并被重用。
    C.始皇在沙丘病逝,赵高想要假传旨意,让胡亥获得帝位,并劝说李斯与他共同参与此事,李斯虽有无奈,但最终答应了他。
    D.赵高畏惧李斯的权力,所以诽谤李斯有分裂国家的想法,秦二世听信赵高,并最终抓捕关押了李斯的亲族和宾客,李斯被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
    (2)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
    14.李斯被陷害投入监狱后,他自我辩驳说:“吾以忠死,宜矣。”但是太史公却说:“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太史公为何如此评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何九①于客舍集
    王昌龄
    客有住桂阳②,亦如巢林鸟③。
    罍觞④且终宴,功业会未了。
    山月空霁时,江明高楼晓。
    门前泊舟楫,行次入松筱。
    此意投赠君,沧波风袅袅。
    【注】①何九:名字里贯不详,当时客居郴州。②桂阳:唐之郴州,隋为桂阳郡,在今湖南郴州市。③巢林鸟:出自《庄子·逍遥游》,“鹪(jiāo)鹩(liáo)巢于深林,不过一枝。”④罍(léi)觞(shāng):酒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诗人用“客”自称,乃是双关手法的体现,既指自己做客郴州,又指自己被贬的事实,巧妙点明了此刻的身份与处境。
    B.次句巧用比喻,将自己喻为鸟,有一种不被重用,流落江南的失落;又将郴州喻为巢,表达了友人何九对自己的厚遇。
    C.诗歌三四句,诗人以“且终”写宴会即将结束,不禁忧从中来,后一句更是直言离别之痛甚至超越了功业未成之痛。
    D.诗歌五到八句,诗人先是与友人伫立楼头,描绘了远眺郴州城之景;后又与友人下楼行舟,点出了行舟之所观。
    16.请结合全诗分析,尾联中诗人投赠给友人的“此意”为何意?(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涧在《六国论》中讲述赵国败亡的原因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杀害良将是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之一。
    (2)杜牧《阿房宫赋》中在分析秦国灭亡的原因时,指出假如国君懂得关心百姓,秦国就会得以延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过洞庭》中,张孝祥点出了在这美玉一般的空灵画面上,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以历史悠久、作家众多、作品丰富而______的中国文学的深厚民族文化内蕴,远非主观的体悟、简单的比较和一般的评估即可探寻完结。越是站在当代文化的制高点上______灿烂多彩的中国文学,我们就越会发现它所包含的中国文化传统的深沉与厚重。
    文学是什么?从文化学的角度考虑,我们把它定义为“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归结”和“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表现方式”。因为从现代人的文化视野上看,文学不是局限于文化之一隅的狭小门类,它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层次,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的语言艺术表达。它以语言为表现自己的载体,甚至其载体本身也是文化的______产物。正因为如此,当我们站在当代历史的高度俯视中国文学的时候,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文学身发出的灶烂之光,还有它表达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中华文明。它本身就是一部艺术化了的______的中华民族史。
    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著称于世        纵览       凝聚       源远流长
    B.著称于世        鸟瞰       凝结       源远流长
    C.流芳百世        纵览       凝结       源源不断
    D.流芳百世        鸟瞰       凝聚       源源不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不仅仅我们看到的是文学本身发出的灿烂之光,还有它展现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中华文明。
    B.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学本身发出的灿烂之光,还有它展现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中华文明。
    C.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学本身发出的灿烂之光,还有它表达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中华文明。
    D.不仅仅我们看到的是文学本身发出的灿烂之光,还有它体现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中华文明。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近来,“累丑”一词走红网络。 ①   ?网友称,“累丑”就是短时间内五官没有变化,体重没有变化,皮肤没有变化,但经过连续熬夜、加班、高强度劳动、没有良好的休息后,整个人呈现出一种枯草一样被吸干的丑感。
    ()。有人质疑,“累丑”不就是“憔悴”吗,并因此痛批网友的词汇如此匮乏,简直是语言文化的退步;   ②   ,称其“太形象了!是超越语言、充满故事质感的表达”。
    在专家看来,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的诞生和淘汰是语言的正常新陈代谢。流行词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百态,充满时代感。《咬文嚼字》杂志主编黄安靖曾表示,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形式与符号,社会生活是其内核。社会在变化, ③   。
    “累丑”的魅力在于其充满故事质感。憔悴未必丑,只表示一种面容状态,可以与疾病、饥饿等诸多原因相关。而“累丑”,讲出了憔悴的原因和憔悴的后果,暗含了人们面对生活的重担时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与病痛饥饿无关。
    细数近年来的网络流行词,之所以能够引起共情,正是因为它们的语义内涵,更准确地描写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反映了现代人的各种复杂心态。值得警惕的是,当过度游戏化、极端化的网络语言泛滥,青少年群体很容易被“流行”裹挟,丧失对真正美的语言文字的体认和感知。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新词走红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关于“累丑”的热烈讨论。
    B.伴随着新词的走红,一场关于“累丑”的讨论随之而来。
    C.新词走红的同时,一场关于“累丑”的讨论随之升温。
    D.伴随着新词的走红,随之升温的是一场关于“累丑”的热烈讨论。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
    “大圭①廉②不割,利剑用不缺。当其斩马时,良玉不如铁。置铁在洪炉,铁消易如雪。良玉同其中,三日烧不热。君疑才与德,咏此知优劣。”——白居易《答友问》
    【注】①大圭:古代皇帝所执的玉质手板。②廉:即棱角。
    以上论述具有思辨价值与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