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一试题库 > 月考 >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2-06-21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6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对“中医药文化”的定义,莫衷一是。一般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我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可概括为心、手、脸三个层面。
    “心”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中医药的本体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中医药学吸收了中国哲学的精气学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气学理论。“气”是《黄帝内经》应用得最广泛、最普遍的概念,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地和气,命之曰人”,以阴阳二气为中介说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而有“生气通天”之说,又以五行之气说明人体内部五脏之间的资生制约关系等。中医药学“气一元论”本体观,可以关照到整体、分化、内在矛盾和相互作用,是一种关系性思维;西医吸收了古希腊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子论和元素论本体观,注重的是粒子、实体、组合、可分解性和外部作用,是结构性思维。
    中、西医学的差异只是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的制造者是隐藏在两大理论体系背后的虚静、直觉、象数的思维方式。虚静是一种内向思维方法,与西方世界将主体和客体相对立的认知方式不同,虚静跨越了认识事物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关系,让心智进入“无思”“无念”的虚静状态,调动潜意识储备的信息和能量进行认知思维的过程,也就是通过虚心静神的体证方法回到先天本然,保养太和真朴之气。《黄帝内经》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最根本的养生智慧,既是养生方法,也是养生原则。
    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调和致中,“中和”是《周易》中给人们提供的从时间、空间、条件、关系等全方位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中庸》更明确地界定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将“中和”思想提升到天下之大本和达道的高度,认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医用药疗疾的目的是“去其偏胜,得其中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中医药文化的道德观念是仁心仁术,“医乃仁术”是中医学的基本命题。历代医家皆以“医乃仁术”为行医宗旨和医德的基本原则,“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明代王绍隆《医灯续焰》)。这就界定了医学的宗旨与本质,是“仁”和“术”两个方面,“仁”是“术”的前提,“术”是“仁”的体现。
    “手”层面的文化就是中医药文化的制度、行为、管理,我们现在做得比较多的是“手”层面的建设,也就是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的建设。行为规范属于中医药文化的制度文化层面,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医药从业人员行为上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中医药实践中的行动指南及处理各种关系的行为模式。
    “脸”层面的文化就是中医药文化的环境形象,而“脸”的建设是我们比较薄弱的环节,我们中医院应该展现给社会一个明显的标志性形象。环境形象属于中医药文化的物质文化层面,是将内隐的核心价值外显为有形物质实体,形成代表中医药文化的物质形态和环境形象。它的功能就是让人们认准中医的门,找对中医的人,通过环境形象引起视觉注意,对中医药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大致定位。
    中医药文化建设各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在操作上要注意如何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如果只考虑“脸”的部分,这样的文化就是虚浮没有根基的表面文化;如果只强调了“手”的方面,忽略了“心”和“脸”的建设,那样的文化就是机器文化,自身没有动力,完全靠外力的约束,也谈不上外显出来的精神面貌了;而“心”的建设才是第一位的,“心”的建设就是打造大家的凝聚力、创造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向着共同的愿景目标努力,那么制度和规范就变成一种不须扬鞭自奋蹄的自律行为,展现在外的形象也自然传递了共有文化的精神气质。
    (摘编自张其成《认识中医药文化的内涵》)
    材料二:
    振兴和发展中医药,必须正本清源、澄清事实,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药文化魅力,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医药的价值和贡献。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把握受众心理和传播规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中医药,增加中医药文化的趣味性,让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例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一味中药。到底是山茱萸还是吴茱萸呢?根据诗中描述,九月已经立秋,天气寒凉。吴茱萸是一味温里药,用于胃寒、脾胃虚塞等病症。而山茱萸是一味补虚药,主要是补肝肾、精血,用于精血不足等病症。由此推断,此处的茱萸是指吴茱萸。如果把这样的内容植入电视节目、知识竞赛之中,寓教于乐,很容易激发人们学习中医药的热情。比如,把中医药文化与流行音乐巧妙结合,让很多年轻人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兴趣。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挖掘中医文化经典的“宝库”,把中医文化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医不是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而是源于丰富的临床和生活实践。例如,《黄帝内经》云:“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古人的健康长寿之道,包括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心态平和等理念。这与现代医学倡导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互为印证。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极高的生命智慧,是中华民族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学好用好中医药文化经典,对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意义重大。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从娃娃抓起,持续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让中医药文化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例如,我国组织编写了《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旨在让中小学生在整体观念、君臣佐使、辩证论治、阴阳五行、药食同源等中医思维的影响下,形成正确、客观、科学的中医药文化认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责任,使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摘编自白剑峰《让中医药文化更有魅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医药学“气一元论”本体观,是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学气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B.虚静是跨越认识事物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关系,使心智进入静神状态的内向思维方法。
    C.《黄帝内经》强调的健康长寿之道与现代医学相同,都源于丰富的临床和生活实践。
    D.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用中医思维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中医药文化认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医药文化,就是指能够体现中医药本质和特色的内在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
    B.中医用药疗疾强调“中和”,并由此形成了“医乃仁术”的行医宗旨和基本原则。
    C.中医药文化在“脸”层面的文化建设方面,将内隐的核心价值外显,工作做得最多。
    D.传播中医药文化,可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医药故事,使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医药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
    A.中医药有效降低了新冠肺炎轻症患者转为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发生率,提升治愈率。
    B.中医崇尚和谐,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
    C.中医坚持以“中”为导向、以“和”为原则,实行四诊合参,辨证求本的诊疗方法。
    D.中医药的“君臣佐使”,即多元用药,强调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画线语段的论证特色。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白雪猪头
    苏童
    我母亲凌晨就提着篮子去肉铺排队,可是她买不到猪头肉。人们明明看见肉联厂的小货车运来了八只猪头,八只猪头都冒着新鲜生猪特有的热气,我母亲排在第六位。可是等肉铺的门打开了,我母亲却看见柜台上只放着四个小号的猪头,另外四只大的不见了。我母亲踮着脚向张云兰的脚下看,看见的是张云兰紫红色的胶鞋。那只胶鞋突然抬起来,把什么东西踢到更隐蔽的地方去了。我母亲断定那是一只大猪头。
    猪头售空了,我母亲却倔,“我数过的,一共来了八只。”我母亲说,“还有四只,拿出来!你不拿我自己进来拿了。”我母亲以为正义在她一边,人就有点冲动,推推这人,拨拨那人,可是也不知是肉铺里人太多,或者干脆就是人家故意挡着我母亲的去路,她怎么也无法进入柜台里侧。她听见张云兰冷笑的声音,你算老几呀,自己进来拿,谁批准你进来了?一些纷乱的男女混杂的声音此起彼伏地响起来,少数声音息事宁人,大多数声音却立场鲜明,表示他们站在张云兰的一边。见喜的母亲向我母亲耳语了几句,竟然就让她冷静下来了。她说,“张云兰记仇,得罪谁也不能得罪她,我跟你一样,有五个孩子,都是长身体的年龄,要吃肉的,怎么去得罪她呢?”
    我们街上不公平的事情很多,还是说猪头吧,有的人到了八点钟才去肉铺,却提着猪头从肉铺里出来了。比如我们家隔壁的小兵,那天我母亲看见小兵肩上扛着一只猪头往家里走,尽管天底下的猪头长相雷同,我母亲还是一眼认出来,那就是清晨时分在肉铺失踪的猪头之一。
    小兵家没什么了不起的,他父亲在绸布店,母亲在杂货店,一个手里管着棉布,一个手里管着白糖,都是紧俏的凭票供应的东西,我母亲不是笨人,用不着问小兵就知道个究竟了。
    我母亲平时善于与女邻居相处,她手巧,会裁剪,也会缝纫,小兵的母亲经常求上门来,让我母亲缝这个缝那个的,我母亲有求必应。当然女邻居也给予了一定的回报,主要是赠送各种票证,有煤票,草纸票,最好的是布票。我们家那么多人,到了过年的时候,几乎不花钱,每人都有新衣服新裤子穿。
    那天夜里我母亲带了一只崭新的假领子到小兵家去了。小兵的母亲是个聪明的女人,她说,张云兰也有四个孩子呢,你给她家的孩子做几条裤子嘛!为了孩子的肚子,你就别管你的面子了,你做好了裤子我给送去,保证你有好处,马上要过年了,这么和她僵下去,你还指望有什么好东西端给孩子们吃呀,张云兰那把刀是长眼睛的,你吃了她的亏都没地方去告她的状。女邻居把我母亲说动了心。母亲说,你替我捎个口信给张云兰,让她把料子拿来,以后她儿女的衣服我来做好了。
    凡事都是趁热打铁的好,尤其在春节即将临近的时候。小兵的母亲第二天回家的时候带了一捆藏青色的布到我家来。此后的一个星期也许是我母亲一生中最忙碌的日子。张云兰提供的一捆布要求做五条长裤子,都是男裤,长短不一。时间紧迫,只好挑灯夜战,我们在睡梦中听见缝纫机应和着窗外的北风在歌唱,声音有时流畅,有时迟疑,有时热情奔放,有时哀怨不已。
    我母亲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张云兰家的五条裤子。整个事情的结局却出乎意料,张云兰从肉铺调到东风卤菜店去了!早不调晚不调,她偏偏在我母亲做好了那五条裤子以后调走了!
    我们对于春节菜肴所有美好的想象,最终像个肥皂泡似的破灭了。
    除夕前那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天色还早,其他人都没起床,我和我三哥计划在家门前堆雪人。我们在拉门栓的时候感觉到外面什么东西在轻轻撞着门,门打开了,有个裹红围巾穿男式工作棉袄的女人正站在我们家门前,女人的手里提着两只猪头,左手一只,右手一只,都是我们从来没见过的大猪头,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女人的围巾和棉袄上落满了一层白色的雪花,两只大猪头的耳朵和脑袋上也覆盖着白雪,看上去风尘仆仆。
    她一身寒气地挤进门来,把两只猪头放在了地上,说,你妈妈等会儿起来,告诉她张云兰来过了。你们记不住我的名字也没有关系,她看见猪头就会知道,我来过了。
    听我母亲说,张云兰家后来也搬走了,她不在肉铺工作,大家自然便慢慢地淡忘了她。我母亲和张云兰后来没有交成朋友,但她有一次在红星路的杂品店遇见了张云兰,她们都看中了一把芦花扫帚,两个人的手差点撞起来,后来又都退让,谁也不去拿。我母亲说她和张云兰在杂品店里见了面都很客气,两个人只顾说话,忘了扫帚的事情,结果那把质量上乘的芦花扫帚让别人捞去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猪头”贯穿文章前后,从“抢买猪头”到“送猪头”的转变,可以看出人物关系和情感的微妙变化。
    B.母亲一眼认出那失踪的猪头之一,这毫无根据的臆断写出母亲排第六名却买不到八只猪头之一的愤怒。
    C.母亲在杂品店遇见张云兰的情节看似无关紧要,却在轻描淡写中表现出两人的默契,丰富了人物形象。
    D.小说语言明朗、轻快,还有一些幽默的成分,如“小兵家没什么了不起的”“有时热情奔放,有时哀怨不已”。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情节的“出乎意料”多在“情理之中”,《白雪猪头》中张云兰被调走却极为突兀,影响主题的表达。
    B.苏童善于追忆过去,他用孩子的视角将读者带回那个特定的时代,体现出年代特色。
    C.小说中的票据表现了物资紧缺的时代特点,各种各样的票据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特色产物。
    D.同样写人性,曹禺的《雷雨》以周朴园的自私冷酷为代表,批判了金钱至上、人情冷漠的人性,而《白雪猪头》赞美人性。
    8.小说中“白雪猪头”近乎一个意象,它有怎样的审美意蕴?请简要分析。
    9.有人称苏童的这篇小说为典型的“世情小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六国论》    苏轼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呜呼,此其秦汉之所及也哉?
    10.下列对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B.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C.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D.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1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分别被称为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B.九品中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C.“论”是一种文体。《昭明文选》所:“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本文即是苏轼所写的一篇史论,以借古讽今。
    D.“一门父子三词客,干古文章八大家”这副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就是本文作者苏轼及其父苏洵、其弟苏辙。三人的字分别是子瞻、明允、子由。他们都曾写下关于六国灭亡问题的文章,但观点各不相同。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使百姓和国家无法承受,才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B.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
    C.在论说结构和论证方法上,本文与苏洵的《六国论》基本相似,在开宗明义后,都主要借助了对比论证,层层深入阐明观点。
    D.本文行文流畅,气脉贯通,语言整散结合,通过举例、比喻等多种方法论述了“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观点。
    13.翻译句子
    (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4.苏轼认为六国没有立刻灭亡,而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有哪些?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旅思
    陆游
    支遁①山前看月门,葛洪②井上听松声。
    废亭草满青骡健,野店灯残宝剑鸣。
    万事竟当归定论,寸心那得愧平生。
    悠然酌罢无人语,寄意孤桐一再行③。
    【注】①支遁:东晋佛教学者,曾欲买山隐居。②葛洪: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擅炼丹术,葛洪井是其炼丹用井。③孤桐;代指琴。一再行:指奏乐一两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诗人的行踪,又借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志趣。
    B.颈联直抒胸臆,“竟当”“那得”语气坚定,表明诗人平生所做一定会无愧于心。
    C.诗人悠然自酌,但因酒后无人对话,诗人感到悲苦沮丧,只好寄意孤桐,自娱自乐。
    D.诗歌紧扣题目,书写旅途中的所见所思,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章法整饬谨严。
    16.诗中使用“支遁山”“葛洪井”的典故,用意何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表现“谦虚而胸怀广阔”意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写“不为生事”原因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舟,在古诗中是常用的意象。《登岳阳楼》(杜甫)、《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中都有“舟”的诗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阿房宫赋》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宫女们清晨梳妆打扮时头发如同乌云一般纷纷扰扰。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北京冬奥会的闭幕式上,折柳寄情是令人难忘的一幕。伴随着《送别》那动情的音乐,发光的柳枝在一群姑娘手中      ,柳絮漫天飞舞,这样      的场景,使人沉醉不已。
    折柳送别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习俗,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表达了      和挽留之情;而柳树生命力极强,所以折柳送别也寄寓着美好的祝福。《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前两句描述战士出征离别之际,路边杨柳随风摇曳,(     )
    折柳送别的习俗,在古代文人中特别盛行,许多诗人为我们留下了      的折柳诗词。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人们从曲中听到了折柳之声,怎么不能不引申人们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呢?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多姿多彩       诗情画意       流连忘返       脍炙人口
    B.摇曳多姿       诗情画意       依依不舍       脍炙人口
    C.摇曳多姿       如诗如画       流连忘返       交口称赞
    D.多姿多彩       如诗如画       依依不舍       交口称赞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人们从曲中听到了折柳之声,怎么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呢?
    B.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人们从曲中听到了折柳之声,怎么能不引发人们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呢?
    C.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让人们从曲中听到了折柳之声,怎么不能不引申人们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呢?
    D.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让人们从曲中听到了折柳之声,怎么能不引起人们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呢?
    20.请在文中括号处以“柳枝”开头,运用拟人修辞写一个句子,并分析这个句子所用拟人修辞的表达效果。
    七、语言表达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理学研究发现:智商测试中虽然老年人的总分略低于年轻人,但是在某些方面①  ,包括表达能力、知识广度、分析和判断等。这些智力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如同水晶需要岁月积淀一样,因此被称为“晶态智力”。老年人相对欠缺的是记忆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这些智力往往用来适应新环境,如同流水一样变化迁移,② 。“晶态智力”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上升,到60岁稳定在较高的水平,甚至有些人在高龄期依然有所提升。而“液态智力”在成年后 ③ ,到了60岁会比20岁有明显降低。老年人神经元数量会略微减少,但神经结构并不比中年人差。脑的功能建立在神经元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人在出生后神经元的数量不再增加,并以每年0.1%的速度死亡。60岁的老年人比20岁的年轻人减少了4%的神经元数量,差异并不显著。况且,神经元可以不断形成新的突触连接,这是学习和记忆在细胞水平的表现。年长的人有更多的学习经历和阅历,保存了更多有效的突触连接,在分析和判断等思维上更有优势。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八、名著阅读
    22.下列结社雅号对应正确的是(     )
    A.潇湘妃子——林黛玉,稻香老农——李纨,蘅芜君——薛宝钗,蕉下客——贾探春
    B.潇湘妃子——薛宝钗,稻香老农——李纨,蘅芜君——林黛玉,蕉下客——贾探春
    C.潇湘妃子——林黛玉,稻香老农——贾探春,蘅芜君——薛宝钗,蕉下客——李纨
    D.潇湘妃子——林黛玉,稻香老农——李纨,蘅芜君——贾探春,蕉下客——薛宝钗
    九、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至今依然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溯其缘由,责任与担当精神已融入中华优秀儿女之血脉。
    今天,在体现综合国力、弘扬民族志气的重大工程之中,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时刻,青年的身影始终挺立在最前沿新时代,中国青年不畏难、不惧苦,危难之中显精神,关键时刻见真章,总能够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自觉担起责任,无私奉献,无畏向前,彰显青年一代应有的闯劲、锐气和担当。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时代使命与个人担当”为主题,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