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月考 >

山西省太原市师范学院附中、太原市师苑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2-06-1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参考答案
    1.C
    2.A
    3.D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错。根据“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可知,“新子学”并未脱离既有的思想演讲过程,只不过有了新意。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对比……突出……的差异”错。原文“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为了突出二者的深层相似性与相通性,没有对比论证。本文的论述中心是“新子学”,文章详细地阐述了新子学“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中间虽然涉及“新子学”是对历史上的诸子之学的内在继承与发展,但也只是笼统地提到历史上的诸子之学,并未对其特点加以详细阐述,且文章的目的也并非“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互相隔膜”错。根据全文内容可知,“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相当于“照着讲”,而“进一步阐发”相当于“接着讲”,两者之间,前者是后者基础;再根据第二段第一句“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分析可知,“照着讲”和“接着讲”这两个特性是历史上的诸子之学本身就具备的,选项曲解文意。
    B.“逐渐过渡”错。原文第三段信息是“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结尾说“‘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可见文中对“新子学”与世界文化关系的表述意思是“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照着讲”与“接着讲”这两方面是不可偏废的,并非逐渐过渡,而是“互相渗入”。
    C.“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错。原文第四段说“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客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可见,选项忽略了限制条件“仅仅停留在”“可能”等信息,表述绝对。
    故选D。
    4.B
    5.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6.①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案,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②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解析】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命题者在题干中要求“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明确了思考的方向;所设计的四个选项,有的涉及艺术特色(比如A项),有的涉及文本内容(比如B项),有的则涉及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如CD两项)。这些都可以根据小说内容比较轻松地得出答案。B项说“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是错误的,因为根据文本可知,先行者所看到的小姑娘形象并非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而A项、C项和D项的分析鉴赏都是正确的。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要先判断该项内容是属于“相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然后再在文本中找出同该选项表述相关的答题区间,以之考查其分析是否正确。比如,A项分析鉴赏的是文本开头部分的艺术特色。小说已交代先行者已飞离地球两万五千年,此时,地球上“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而城市图像的出现则确实使开头部分营造出的沉郁氛围变得较为轻快,这两种氛围的更替,确实能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此项正确。故知此项分析正确。
    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鉴赏小说中人的心理变化过程,这过程可根据小说中的相关描述进行分析得出。比如,“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等语句,从中分析人物的心理特征。(1)希冀与期待。虽然先行者知道一切,但还是闭起双眼默祷着,他希望睁开眼看到一个蓝色水晶球般的地球。(2)失望与悲伤。当小姑娘说出人类已经不存在时,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3)激动与兴奋。当先行者看到半球透明玻璃罩中的人类和文明时,看到了希望。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应该注意的是,在找到相关能体现心理活动特征的语句后,应归纳概括出特点,并且对该语句作简要分析。组织答案时应该分条作答。每概括出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就将相关语句进行概括,做出适当的解析。比如,从“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一句,可知人物希望看到的是一个蓝色水晶球般的星球,这是一种希冀与期待的心情。
    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命题者抓住“科学”与“科幻”两个词语,要求考生回答貌似同文本毫无关联的问题,题目的主观性很强,发散空间很大。这对平时阅读面很广、善于思考的人十分有利,由此可见命题者的指向十分明确,为当今的语文教学起到了较大的指挥棒作用。 (1)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文中大量的科学存在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合理性的基础,构成了小说想象的依据性内容,为幻想提供了条件。(2)幻想是对科学的拓展。幻想出“宏纪元”与“微纪元”,在科学的基础上合理展开。(3)科学与幻想的结合,通过对黑白色地球幻想,引起人们对文明的思考。
    点睛:在回答此题时,一定要抓住题干所要求的“‘科学’与‘科幻’一语”,联系自己平时的理解展开论述,切不可脱离题目要求,受惯性思维影响,大谈什么环境保护、科学发展等话题。其实,“科学”与“科幻”都有一个“科”字,答题时应着重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指出各自的重点合作用。另外,在答案的每一点中,都需要有明确的词语指出关系,还要能结合具体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说明。
    7.B
    8.D
    9.D
    10.(1)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2)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父亲名顺,安定太守。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力气和武艺,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
    “涣少好侠”,“涣”主语,“少”状语,“好”谓语,“侠”宾语,本句前后断开,故应排除CD;
    “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形成动宾结构,结构对称,各自断开,故排除A。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说法错误,“师”单用,不可指国都,一般指老师、军队。
    故选D。
    9.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D.“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理解有误,原文说“元兴元年,病卒”,未点明是“死于洛阳令任上”。
    故选D。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为立祠安阳亭西”,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安阳亭西为(之)立祠”;“弦”,名词作动词,弹奏、奏乐;“荐”,根据上下文意推断为“祭祀、进献”。
    (2)“一岁”,“一年”;“狱”,案件;“不过”,古今异义,不超过;“文理”,条理。
    参考译文: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父亲名顺,安定太守。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力气和武艺,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他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后,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因而名声大震,被提升到朝中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回答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有才能的人处理各种事物;又让主簿镡显弥补纠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十分高兴。王涣从此后开始知名。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并让他做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胡作非为,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县境内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外面停宿。其中有放牛的人,都说自己是王涣的属下,始终没有人敢侵犯。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他严格地纠察鄙州所属郡县,声名大震。后来由于考核妖言不实而被定罪免官。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他严格要求自己,办事清平公正,处理案件也宽严得当。其中那些含有冤情,长期告状,而历届官府所不能判决、按法律情理难以彰明、人们难以信服的案件,王涣无不弄清真伪,清除大家的疑点。同时他还用巧妙的办法,多次揭发和暴露隐密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有神仙一样的智慧和妙算。元兴元年,王涣病死。百姓在市中和路上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资,前去祭奠酿酒,多达数千人。王涣的灵枢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碗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被士卒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不再有官吏掠夺侵扰的事情了,所以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人民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边为他建立一座祠堂,每餐都要伴着礼乐献上祭品。延熹年间,桓帝喜好黄老之术,将各种祭祀的处所全部毁掉,只特别留下诏密县保存已故太傅卓茂的祠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庙。自从王涣死了以后,皇帝连续下诏给三公令他们挑选洛阳令,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急切下令勃海任峻补任洛阳令。任峻提拔任用文武官吏,都各尽所能,纠察捉拿奸盗,一刻也没有空闲,一年断案,不过数十件,威风远超王涣,但条理不如他。任峻字叔高,在太山太守任上去世。
    11.B
    12.①皮日休侧重写读书的情感体验,表达了开卷之乐,指明读书是与圣贤的精神对话,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学习圣贤精神,并从中获得给养。
    ②陆游侧重写读书的目的和态度,表达了他为平民百姓坚持苦学而别无他求的可贵精神。
    【解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B.“强调自己不爱‘俦侣’”分析错误。作者此处是强调自己对读书的热爱。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比较阅读知识的掌握能力。
    从皮日休《读书》中的颔联“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可知,作者早晨在房内打开书本,就像与古代圣人对面座谈一般,这是作者表达读书开卷之乐。而颈联“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则是说古代那些圣贤虽然和自己不生在同一个时代,因为他们留下了体现他们思想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可以与古代贤人进行精神对话,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学习圣贤精神,并从中获得给养的机会。这两联重点突出作者对读书的情感体验。
    陆游的《读书》与皮日休的《读书》不同,从前两句“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可知,作者读书的目的是为了百姓谋利益。而后两句“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则是写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不怕付出辛苦。从中可以看出,陆游的诗是侧重写读书的目的和态度。
    1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诞”“殇”“奚”“期”“僮”。
    14.C
    15.B
    16.A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望而却步:形容十分害怕困难和危险。踌躇不前:犹豫不决,不敢前进。语境强调太空餐难吃,应选“望而却步”。
    第二空,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不可低估:不能小看。语境强调“吃货的生产力”不可小看,应选“不可低估”。
    第三空,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心照不宣:指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前面有“自然”,强调不说就明白,应选“不言而喻”。
    第四空,寥寥无几:形容数量少。非常稀少,没有几个。极其稀缺:极其稀少﹐短缺。此处强调空间站中新鲜食品极少,应填“极其稀缺”。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连贯衔接的能力。
    语境强调的是人们的创造力,应保持“人们就发明了……”的句子结构,排除CD;
    “还有咖啡杯和煎锅”与前文形成语意递进,句首应用递进连词,而“并且”表并列,排除A。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有语病:
    一是“正因为……使得”搭配不当,可以删掉“正因为”“使得”,也可以把“使得”改为“所以”,或者删掉“正因为”,在“使得”前加“这”,排除B;
    二是“然而”使用错误,因为后面的句子是转折句的前半句,故改为“虽然”,排除CD。
    故选A。
    17.就可以自然缓解
    感冒期间大量饮水并不适合
    会加重心脏、肾脏的负担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前文“普通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随着时间推移”可知,这里可填:就可以自然缓解。
    自限性疾病:就是疾病在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痊愈,并不需特殊治疗,只需对症治疗或不治疗,靠自身免疫就可痊愈的疾病。
    第二空,依据“所以”可知,这里是结论句,依据前文“多喝水是不能治疗感冒的”以及“如果一味地大量饮水”会出现什么后果可知,这里应填:感冒期间大量饮水并不适合。
    第三空,依据“多喝水反而”可知,这里应填“心功能或肾功能受损者”多喝水的后果,即:会加重心脏、肾脏的负担。
    18.例文:
    “成器”诚可贵,“不器”价更高
    说到“器物”,我们都不陌生。环顾我们的周围,离开了种种器物,生活简直就乱了套。它们如此重要,是因为每一件都有具体的用处,就像此刻考场里,一把椅子承载我们的身体,一支笔记录我们的所学。器物之用,实实在在地便利我们的生活;器物如此,人亦当有一身利于他人与社会的本事。
    回溯历史,那些为人所铭记的先贤多有“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的贡献。被奉为三皇的伏羲、神农、燧人,无一不是发明家,从取火到制药,从农耕到造字,在各个方面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再看今朝,没有杂交水稻、天花疫苗和智能手机的生活,简直难以想象。
    之于我们普通人,首先可以具备某种具体之用。水性不错就做个救生员,可助游水者无性命之虞;医术精湛就操起手术刀,可为患病者解病痛之苦。而如果我们的知识更丰富,能力更强,或许还可以尝试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做个“器”的制造者:绘制一份简明好认的地图,设计一套简便易学的健身操,制作一款便捷好用的小程序,研制一种针对顽症的有效药品,总结一门科学可行的实用课程……这些“器”,体现了我们劳动的价值,正是我们为社会创造的利益。这样的“器”,成得更有意义,成得更有分量!
    而孔子也曾有教诲——“君子不器”,说的是“对于家国天下来说,君子不应该像器皿一样,只有特定专用的功能,从而被‘器’的壁垒所束缚。”当然,只有特定专用的功能,已是很好的;但是能够超越“特定专用”,开掘更多技能,释放多重价值,岂不更好?
    曾在一起暴力伤医事件中身受重伤的著名眼科医生陶勇,因手部受伤失去了做手术的能力,但是他康复之后积极投入到相关的公益事业之中,用自己的医学知识帮助了更多人。正因为“君子不器”,一个不能再拿手术刀的医生,离开了手术台一样可以救人助人。电信专业大学生何同学同时也是全网最火的数码博主,他不只是一个数码产品的体验者、分享者,更是以精良的视频画面和动人的视频文案,成为了一个将电子产品研究和自媒体传播高效结合的励志偶像。正因为“君子不器”,一个不折不扣的理工男把浪漫的星空放进自己的毕业设计,并影响着一大批心怀热爱的少年。抱着“君子不器”的信念,我们才能让自己兼备成为不同的“器”的才干,才能从“此器”成长为“彼器”,才能为这个世界贡献更大的力量。
    高考之后,我们即将迈入大学,要学习更精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正是在为“成器”而奠基。“成器”是我们最基本的目标,“不器”是我们更理智的信念。他日走出校门,服务社会,造福世人,让从小就听的这一句“做一个有用的人”,不要成为一句空话。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有两段话,第一段借《易经》和《论语》里的两句话引出了关于“成器”和“不器”的相关观点。
    首先是“器物,往往都是有具体用处的”。读这一句,需要从“器物”对应到人,那么既然人要“成器”,至少人该成为一个有“具体用处”的人;这个“具体用处”,可以是我们通常说的一技之长,一项可以让自己生存发展的技能,也可以是更大的用处。
    然后,《易经》中的这句话被解释为“圣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生产各种财物,用于各个方面,制成各种器具,使天下都能受益”。器具有用,那能够“生产”“制成”器具的人自然是值得肯定的,能够做出全天下都可受益的器具更是非常了不起的。由此延伸出来,其实是个我们都熟悉的观点:如果一个人的发明创造,能够利于天下,那这个人是非常伟大的。“圣”之所在,在于不只是自己有用,更在于这个用处是超越一己而利于家国天下的。
    接下来,出题人借对“不成器”的解释引出了“‘成器’就是成为一个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利益的人”。那么结合上一段关于圣人的看法,这里或许在给我们这样一个暗示:我们每个人一旦成器,某种意义上就是向一个伟大的人在靠近。这时的“成器”其实已经超越了开头的“具体用处”,而是给“具体用处”加上了“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利益”这样一个前提。
    说完“成器”的必要,再说“不器”的好处。二者看似相反,但是并不相反,需要我们理顺二者的关系。我们肯定“成器”,自不必说;我们也不否定“不器。”先来看看啥是“不器”。题面中的解释是“对于家国天下来说,君子不应该像器皿一样,只有特定专用的功能,从而被“‘器’的壁垒所束缚”。这里说的“不器”是不应该“只有特定的功能”。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会用文理科、专业、职业等许多身份,武断地把自己划分到某个圈子,塑造成某个形象,然后斩断了自己的更多可能性。这之于个人,局限了自己的发展;之于家国天下,则可能是一种损失。抱着“君子不器”的信念,我们才能让自己兼备成为不同的“器”的才干,才能从“此器”成长为“彼器”,才能为这个世界贡献更大的力量,创造更多的利益。这样看来,“成器”没错,“不器”更好。二者的关系,就自然浮出来了。
    第二段很简短,一是要求考生去谈“成器”和“不器”给自己的启示,二是要求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发展。正是十八岁的少年,即将步入大学,学成之后,就是一个以“器”的姿态行走世上的大人了。是否要“成器”?要成什么样的“器”?要不要“不器”?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皆可以构成这篇作文了。
    立意:
    1.青年当成利天下之“器”。
    2.“成器”然后“不器”,青年当不断完善自我。
    3. “不器”是时代交给我们的任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