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福建省三明市两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2-06-14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参考答案
    1.C
    2.C
    3.B
    4.①举例论证,列举美国NIH研究板蓝根药效的例子论证中医正越来越被国际所承认;②对比论证,对比获批中药与其他新药的数量,证明中药研发能力严重不足;③引用论证,引用数据和汪力成的话,证明我国中草药资源丰富,但研发不够,产业形势严峻。
    5.①确定目标,查找医药学著作,了解各种已知中草药及其疗效;②继承辨证施治的原则,积累有效处方药;③与外国实验室合作研究中草药的药效;④采用先进技术,增强我国中药自主研发能力。
    【解析】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砒霜……都属于从植物药材中提取的化学物质”错。原文是“不仅植物药如此,中国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毒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有疗效而且相对安全”,可见砒霜不是植物提取物。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 “影响了中药的使用效果”无中生有。原文是“不过,中医药走向国际仍有不少障碍,中药研发能力严重不足是一大问题。我国对中药作用机理、物质基础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可见只是影响中药的国际影响力,不会影响中药的使用效果。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认为中医药要走上现代化之路还有很多困难。而B项研究的不是现代中医中药疗法疗效,与中医药无关。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有举例论证,如“据悉,美国NIH(国立卫生研究院)此前就与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成为首个进入外国实验室接受药效研究的中草药”,论证“中医正越来越被国际所承认,中药的现代化将推动中医的现代化”;
    对比论证,如“我国药用资源丰富,药物植物5000多种,但做过化学或药学研究的不超过20%,600多种中药中不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药物……中药有11个,占比只有7.38%”,论证“中医药走向国际仍有不少障碍,中药研发能力严重不足是一大问题”;
    引用论证,如“5000多种”“不超过20%”“600多种中药”“149个获批上市的新药中,中药有11个,占比只有7.38%”等数字的引用,还有浙江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的话,“一条在原料的源头上中国有绝对控制优势的产业链……连以做仿制药而闻名的印度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都远超中国”,证明我国中草药资源丰富,但研发不够,产业形势严峻。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应该如何研发中药。
    材料一中提到屠呦呦等人从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得到提取青蒿治疗疟疾的方法,从而研制出青蒿素;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国医学,“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材料二提到“从中药中寻找‘下一个青蒿素’的努力一直在持续”“中医正越来越被国际所承认,中药的现代化将推动中医的现代化”,但是“我国对中药作用机理、物质基础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我国药用资源丰富,药物植物5000多种,但做过化学或药学研究的不超过20%,600多种中药中不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药物”,由此得出我们要利用中医药宝库,确定目标,查找医药学著作,了解各种已知中草药及其疗效;
    材料一中说“通常,中医师按照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照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处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由此得出继承辨证施治的原则,积累有效处方药;
    材料二提到我们和美国就板蓝根的研发有过合作,“美国NIH(国立卫生研究院)此前就与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令板蓝根这种有2000多年应用历史的抗病毒中药,成为首个进入外国实验室接受药效研究的中草药”,由此得出“与外国实验室合作研究中草药的药效”;
    材料二也提到我国中医药现代化的障碍,“我国对中药作用机理、物质基础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由此得出“采用先进技术,增强我国中药自主研发能力”。
    6.B
    7.A
    8.①乐为人师。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乐为人师,当仁不让,主动、率真、自信,溢于言表。
    ②善为人师。善于鼓励,精通教艺,提倡自学。她鼓励香菱树立信心,在教学中积极引导香菱循序渐进,要重视积累和感悟。不仅如此,林黛玉更强调自学,强调实践和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
    9.①学诗要学习一流的诗歌,否则,一入了“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浅近的格局就再学不出来了。
    ②学诗应该循序渐进,要重视积累、感悟、探究。如文中黛玉要求香菱先读王维、杜甫、李白的诗“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就是在强调积累;问“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引导香菱谈自己的读诗感悟;还说“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很重视探究提升。
    ③学诗应该进行读写综合训练,重视实践。例如香菱请黛玉给自己命题写作,且每写完一首就去请教,分析问题,进行改善。
    ④写诗要有新意,大胆创新;要有真意趣,不能以词害意。如文中香菱谈到“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则说“只管放开胆子去作”,都是在说写诗必须有大胆的想象。又借黛玉之口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评价香菱的第二首诗歌时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都是在强调写诗要有真情实感。
    【解析】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这说明陆放翁诗格调不高”错误,以偏概全,不能因为这一句诗就说陆放翁的诗格调不高。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A.“虚实结合”错,文中没有虚写,香菱从“读诗”到“品诗”再到“作诗”的艰辛的学诗过程都是实写。
    故选A。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本文主要是写林黛玉指教香菱写诗,所以考生要根据林黛玉如何指导来概括其特点。
    如香菱向黛玉求教的时候,林黛玉“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可见黛玉乐于教导香菱写诗,这表现出黛玉的乐为人师,同时她的话语中展现出自信率真。
    如教导的过程中,黛玉“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可以看出林黛玉善于为人师,她引导香菱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强调自学。
    9.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题要求概括曹雪芹对诗艺的一些看法。
    作者主要通过林黛玉之口来表述自己对诗艺的看法。
    如“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这是说学诗一定要学习一流的诗歌。
    如“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这是强调写诗要循序渐进,要重视积累;如“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是强调感悟;如“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是强调探究提升。
    如“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是强调诗歌的立意、意趣以及真情实感。
    如“昨夜的月最好,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 “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是强调学诗要进行读写训练,要重视实践。
    10.C
    11.A
    12.B
    13.①以利相诱;②设疑兵;③攻其懈怠。
    14.(1)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2)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
    (3)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
    “始臣起下邳”,句意:当初我在下邳起兵。“臣”作主语,“起”作谓语,“下邳”作后置状语,应在“始臣起下邳”后停顿,这样就排除B。
    “陛下用臣计”,句意:陛下采用我的计策。“陛下”作主语,“用”作谓语,“臣计”作宾语,应在“陛下用臣计”后停顿,这样就排除D。
    “与上会留”,句意:(我)与陛下在留县会合。省略主语“我”,“会”作谓语,“与上”作“会”的状语,“留”作后置状语,修饰“会”,故应在“与上会留”的前后断句,排除A。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评定褒扬给予的称号”错。谥号,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之分。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没费一兵一卒”的表述错误,原文是“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从原文可知,“没费一兵一卒”于原文无据。
    故选B。
    13.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依据“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可概括两点:利相诱;设疑兵。
    依据“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可概括为:攻其懈怠。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句得分点为:“者,……也”,判断句;“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词,偏在“入”,进来;“非常”,古今异义词,意外的变故。
    第(2)句得分点为:“畔”,通“叛”,叛变;“恐”,恐怕,担心;“因”,趁着;“解”,通“懈”,懈怠、松懈。
    第(3)句得分点为:“为”,因为;“故”,缘故;“度”,计划;“度义”,考虑。
    参考译文:
    (甲)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他一向跟留侯张良要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营,秘密地会见张良,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事 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军营,说:“不要和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为韩王送沛公,沛公现在遇到急难之事,我逃走了,是不讲信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了,把情况详细地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怎么办?”张良说:“谁替大王考虑这些的?”他说:“鲰生劝我说:‘距关,不要让诸侯的军队进来,秦地就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了’,所以听的。”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说:“当然不能抵挡。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您是不敢背叛项王的。”刘邦说:“你怎么与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时与我交往,他杀了人,犯死罪,我救了他;今天有急难,所以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您和他比,谁年纪更大呢?”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将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献上了一大杯酒,祝项伯长寿,并与他约定结为亲家,说:“我入关,一丝一毫的财物都不敢据为己有,籍吏民封存仓库,等待项将军的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将我的情况详细告诉项将军,说明我是不会违背道德的。”项伯答应了,对刘邦说:“第二天不能不早点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吧。”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他回到项羽军营,将刘邦的话全部向项羽报告,就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轻易入关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你反而攻击他,这是不讲信义的。不如趁此好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乙)
    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着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 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 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结果)大败秦军。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劝告汉王,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在帷帐之中运筹谋划,在千里之外决战取胜,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后来)高帝驾崩,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
    15.C
    16.不同:《过零丁洋》尾联直抒胸臆,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了视死如归的精神,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本诗尾联借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在国家危亡之际,要力挽狂澜、忠君报国的感情。(或者表达作者虽身处逆境,却不改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解析】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由近及远”错。应是“由远及近”。颔联由远及近,由静及动,“宿雁半江画”是远景(静景)的勾勒,“寒蛩四壁诗”是近景(动景)的描写,描绘了一幅凄寒、肃杀的深秋夜色图,引出后两联作者的慷慨悲歌。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是诗歌中的比较鉴赏。
    从抒情方式看,两首诗比较容易区分,《过》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直抒胸臆,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本诗则是通过化用典故来抒情。当国家处在危亡的时候,诗人感慨自己年华不再、前途渺茫的,其内心是沉重悲凉的,但尾联“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常典,让读者感受到这位爱国诗人矢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怀。全诗沉郁顿挫,颇有杜甫风味。
    17.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太”“牧”“谦”。
    18.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方”,准则、道理。句意: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故选C。
    19.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目”,名词活用作动词,示意,使眼色。句意: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
    ②“厚”,“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厚:变雄厚;薄:变薄弱。句意: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③“安”,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宁。句意: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
    ④“岁”,名词作状语,每年。句意: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
    ⑤“上”,名词作状语,向上。句意:头发向上指着,眼眶都要裂开了。
    ⑥“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牢固。句意:一定要让它的根基稳固。
    ⑦“君”,名词活用作动词,做君主,统治。句意:当国君的人,如果真能够做到见到自己喜欢的,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
    ⑧“虚”,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空虚。句意:使自己内部空虚,而对外又在各国诸侯间树立仇怨。
    综上,①⑦为名词活用作动词,②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③⑥⑧为形容词使动用法,④⑤为名词作状语。
    故选C。
    20.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臣未闻之也”。句意:我没有听说这件事。
    ②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句意: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③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
    ④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
    ⑤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以羊易之”。句意:我不是吝惜那点财物而用羊替换牛的。
    ⑥省略句,“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之)为度”。句意:喜爱狩猎,就想到用三面不杀,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不要赶尽杀绝),以此为度。
    ⑦判断句,“为”表判断。句意: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
    ⑧宾语前置,“之”是提宾助词。句意: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
    ⑨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于晋无礼”“于楚贰”。句意: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⑩宾语前置,“何以”正常语序是“以何”。句意:我怎么会到这地步呢。
    ①⑧⑩宾语前置/②⑤⑨状语后置/③⑦判断句/④被动句/⑥省略句
    故选B。
    21.(1)“敝刊”改为“本刊”。(2)“独步天下”改为“特色鲜明”。(3)“慷慨解囊”改为“踊跃订阅”。(4)“务必”改为“敬请”。(5)“垂询”改为“咨询”或“回访”。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得体的能力。
    第一处,语段中“敝刊”是谦词,这是杂志社的征订启事,征订启事中称自己的刊物为“敝刊”不合适,可以改为“本刊”;
    第二处,“独步天下”过于夸张,给读者以浮夸之感,可以改为“特色鲜明”;
    第三处,“慷慨解囊”指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此处是让读者征订,不合语境;
    第四处,“务必”语气过于强硬,可以改为“敬请”;
    第五处,“垂询”是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此处说自己对别人,应改为“咨询”。
    22.                                          争做有为青年 不负青春韶华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的发言题目是“争做有为青年,不负青春韶华”。
    大家都知道,齐宣王之所以“王之不王”,是因为“不为也”,而不是“不能也”。“不为也”是不去做,“不能也”是没有能力做。前者是愿望不强,后者是能力不足。能力不足尚可原谅,愿望不强则令人叹惋,因为很多事情都因为“不为也”而失去了无数成功的可能。
    身处新时代,我们应不负青春韶华,争做“有为”青年。
    首先,“有为”青年必须充满强烈的自信。我们绝不轻言“不能也”,而要时时处处提醒自己“我能行”“我能做到”。自卑是成功的敌人,自我否定是通往成功的陷阱,只有强烈的自信才能让我们看到光明的前景。契诃夫说,人相信自己是什么,自己就是什么。人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就一定会看到成功向自己招手。传奇女星奥黛丽·赫本曾言:“我当然不会试图摘月,我要月亮奔我而来。”她拥有天使的容颜,优雅从容。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完美交融,而这一切正源于她的坚定自信。她要月亮奔她而来,而成功的“月亮”果真就奔她而来。相较于赫本,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很渺小,但渺小却不是自卑的理由。诗人海桑在《在这一刻》中说:“即使我是渺小的,我也不难过……我是我自己的宝贝,放在瓦罐里/我甚至有点骄傲……”这就是自信,甚至越是自觉渺小,就越是需要自信,因为只有自信才会让我们通往强大。不过,自信也要适度,过度就成了骄傲自负。所以,自信者有必要保持足够的清醒,就如梁启超先生所言“自信者常沉着,而骄傲者常浮扬”,我们绝不做浮扬的轻薄之徒。
    另外,“有为”青年,必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我则要说:“不投身于社会实践,就不知成功的甘甜。”不去读一篇文章,我们怎能知道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去反复演算,我们怎能知晓这道数学题究竟能否解决?不去亲耳聆听,我们怎能体会歌声是否美妙动听?在投身于实践之前,“有为”青年绝不会对自己说“我不能”,因为很多时候只有亲自去做了,才能判断自己究竟是“能”还是“不能”,而且,即便是“不能”,“有为”青年也不会就此屈服,反而屡败屡战,只要有一线生机,就会拼搏奋斗到底。
    同学们,时代要求我们做“有为”青年,乐观自信和顽强拼搏应该成为我们身上最鲜明的精神烙印。“中国梦”需要靠我们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需要靠我们去完成。时代不需要软弱的“不能者”,更不需要消极的“不为者”。
    以此自勉,也与在座的诸位同学共勉!奋斗吧,“有为”的我们!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情境任务型作文题,虚拟了班级“经典流传”交流会,写作任务要求考生就题目所给的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材料节选自古文经典《齐桓晋文之事》,记叙了齐宣王和孟子关于探讨“王之不王”的原因的一番对话。选文末孟子揭示了齐宣王“王之不王”的根源在于“是折枝之类也”。“折枝”即折肢,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这本来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但有人却说“我不能”,孟子说了,“是不为也,非不能也”。齐宣王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是不肯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到。
    这个道理同样反映了我们现代人的生存现状,其实,有很多事情我们本来可以做得很好,可以取得成功,只是我们不能去做。为了给自己一个心安理得的借口,我们常说“我不能”(我做不到)。自我否定,否定了我们向上的勇气和奋斗的积极性,也否定了无数成功的可能。
    所以,这则材料适用于“自信”“实践”“拼搏奋斗”等话题,并与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联系起来,谈青年人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写作时要突出发言稿的文体特点,观点要明确,层次要清晰,记叙、议论与抒情,要有机结合起来,语言要鲜活生动。
    【立意】
    1.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2.当代青年人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3.拼搏奋斗是当代青年人应有的精神面貌。
    4.自我否定,就是否定了一切成功的可能。
    5.未经尝试不能轻言失败。
    6.世上只有“不为者”,而没有“不能者”。
    【素材】
    关于实践的“事例素材”
    1. 秦月飞:君子通道
    2011年,秦月飞到衡山县老家当大学生村官。他改善了当地的水利灌溉系统,硬化了道路,安装了路灯,建设了现代化的敬老院,并为农村师生提供了平板电脑进行信息化教学,2013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村官”,2016年,他成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
    2. 黄文秀:蓝谷一方园
    毕业后,黄文秀回到家乡工作,担任村第一书记。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帮助村里引进糖橙种植技术,教村民做电子商务,协调每个村的垃圾池建设。黄文秀任职期间,全村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番。2019年6月,黄文秀在山洪中丧生,终年30岁。
    关于实践的“名言素材”
    1.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止矣。——《荀子·儒效》
    2. 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 ——小塞涅卡
    3. 一个人假如不脚踏实地去做,那么所希望的一切就会落空。 ——摩路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