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两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疟疾威胁人的生命长达数千年。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全国范围的523工程抗击疟疾。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疟疾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方面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在项目的第一阶段,我们调查了2000种中草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200种中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成分用于老鼠模型测试其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身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程度的抗疟性。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找了大量的文献。唯一提到青蒿减轻疟疾症状的记录,出现在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里面写道: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这句话让我想到,我们所使用的传统加热提取方式,也许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有必要在较低温度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性。改变提取方式后,我们的确得到大幅度提升的抗疟效果。
我们随后将提取物的酸性和中性成分分离。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中性无毒的提取物,对感染的老鼠和猴子100%有效!这是青蒿素发现的突破口,青蒿素是中国医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其他植物化学的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青蒿素的历程相对短暂,但这绝不是中医智慧的唯一果实。对治疗失忆颇有效果的石杉碱甲,也是由中药千层塔提取,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不仅植物药如此,中国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毒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有疗效而且相对安全,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通常,中医师按照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照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处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国医学。中医的一项核心准则是通过活血以缓解瘀血,而这一准则在西方医学也得到应用。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也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显示再狭窄率大幅降低。还有许多的其他的证据支持中医活血的临床疗效。
(摘编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材料二:
青蒿素的发现者获得诺贝尔奖,是否意味着中药这个宝库可以挖掘出更多的“青蒿素”,走上现代化之路?事实上,从中药中寻找“下一个青蒿素”的努力一直在持续。据悉,美国NIH(国立卫生研究院)此前就与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令板蓝根这种有2000多年应用历史的抗病毒中药,成为首个进入外国实验室接受药效研究的中草药。业内人士表示,中医正越来越被国际所承认,中药的现代化将推动中医的现代化。这一举措也成为中医药走向国际的推动力。
近年来,中药引起西方一些国家的重视。以植物药为例,西方有40家植物研究机构,500多个研究项目,在日本,许多汉方药企建立的研究机构从事汉方药物研究,建立了药材生产基地。美国NIH和艾滋病防治中心分别对300多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和有效成分研究,从植物药中寻找抗癌活性成本。
不过,中医药走向国际仍有不少障碍,中药研发能力严重不足是一大问题。我国对中药作用机理、物质基础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我国药用资源丰富,药物植物5000多种,但做过化学或药学研究的不超过20%,600多种中药中不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药物,而国家食药监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的《2014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2014年149个获批上市的新药中,中药有11个,占比只有7.38%。
而即使是中国人最早发现的原创新药青蒿素,由于缺乏国际视野和先进技术,我国反而沦为世界青蒿素原料生产供应地。浙江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对国内青蒿素产业形势痛心不已:“一条在原料的源头上中国有绝对控制优势的产业链,(中国)居然仍然还是廉价原料的供应国,至多只是制剂产品市场的配角和补充,连以做仿制药而闻名的印度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都远超中国。”
据报道,由于目前疟疾爆发地主要在非洲,以WHO联合环球基金、比尔梅琳达等大基金采购为主,供应商则要通过WHO的GMP认证,这一通道大多国内药企并未打通。不过,复星医药子公司桂林南药生产的青蒿琥酯通过WHO-PQ认证,在国际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摘编自严慧芳《中药现代化,能否走青蒿素之路?》)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筛选抗疟药物过程中,科研人员查阅了文献资料,从中获取方向和灵感。
B.提取青蒿素要防止温度过高,以免破坏青蒿的活性成分,以保存其抗疟性。
C.青蒿素、砒霜、石杉碱甲、芍药苷等都属于从植物药材中提取的化学物质。
D.多项证据表明,中医活血化瘀理论和相关活血药物已经得到临床疗效验证。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屠呦呦研究团队具有植物化学和药理学方面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也熟悉我国的中草药和中医药典籍,最终成功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
B.中药挖掘出更多的类似于青蒿素的药物,将有助于中药现代化,而中药的现代化将推动中医的现代化,这一举措也会成为中医药走向国际的推动力。
C.我国对中药作用机理、物质基础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这影响了中药的使用效果,减小了中药的国际影响力。
D.只有具备国际视野,采用先进技术,积极通过WHO的GMP认证,我国研制的原创新药才有可能占领国际市场,获得较高利润。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连花清瘟是一款基于古方研制的创新中药,经现代生物学技术检验,专家发现其有抑制SARS病毒的作用。
B.北大谢晓亮团队利用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康复期病人血液中筛选到中和抗体,制成治疗新冠肺炎特效药。
C.广州医科大学通过研究,获得了蒲公英若干有效成分或组分,证明了蒲公英多靶点、多通路抗病毒的作用机制。
D.中国医学科学院研制的桑枝生物碱以桑树枝条为药材,经提取分离纯化而得。此药可用于II型糖尿病治疗。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面对历史悠久的中药宝库,我们应该如何研发?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节选)
曹雪芹
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说着便命紫娟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又央黛玉:“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
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方得一首。黛玉看时,只见写道: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众人看去,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是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
忽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众人跟去因问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
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①,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忽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有删改)
【注】①鳏鳏(guān guān):因忧愁而张目不眠的样子。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中黛玉说的“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出自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B.香菱爱陆放翁的诗有趣,黛玉却说其诗“浅近”,入了这个格局便再也学不出来,这说明陆放翁诗格调不高。
C.《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读到的“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的判词写的是香菱。
D.文章中黛玉主张作诗要“不以词害意”,立意第一要紧,词句是末事。这种观点和巴尔扎克的“文采来自思想而不是辞藻”不谋而合。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虚实结合讲述了香菱从“读诗”到“品诗”再到“作诗”的艰辛的学诗过程,正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有肯付出才能成功。
B.“这个人定要疯了!……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既从侧面表现香菱学诗之“苦”,又照应题目中的“苦吟”二字,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C.文章准确描写了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香菱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表现了香菱对诗歌的追求及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赞美了她专注、勤勉的学习精神。
D.香菱从王维的诗句中品到了诗的韵味,以绝妙的比方“念到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似的”显现了她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且从艺术通感角度描述了诗歌的形象特征。
8.《红楼梦》中,多愁、多病、多思是林黛玉的主要形象特点,但在本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林黛玉,请简要分析。
9.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请结合文本概括总结。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科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监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B.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
C.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D.季父,叔父。古时,称弟兄的排行为伯、仲、叔、季。年龄最小的叔父称季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张良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乙)文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D.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劝告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13.(乙)文中,张良为刘邦击破秦峣下军提出了哪些建议?请概括。
14.把文中画直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①
文天祥
淡烟枫叶落,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②蛩,蟋蟀。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夜坐”交待了本诗创作的时间,诗人即景生情。
B.首联写近景,随着天色向晚,在轻烟细雨中蓼花开放得愈发娇艳,“淡烟”“细雨”用得很有分寸。
C.颔联中诗人以由近及远,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将秋夜景色描写得真切生动,既见巧思,又深得自然之妙。
D.颈联中诗人意在表达实现报负还遥遥无期,“逶迤”一词本是形容道路、山川、河流弯弯曲曲,连绵不绝,这里是“遥遥无期”的意思。
16.与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相比,这两首诗的尾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太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劝诫皇帝要不骄不躁,恪守职分,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襟怀坦白。
六、选择类
18.对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度,然后知长短 度:丈量
B.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爱:吝惜
C.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方形
D.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行路:路人
1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范增数目项王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④良庖岁更刀
⑤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⑥必固其根本
⑦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⑧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A.①④⑦/②/③⑧/⑤⑥ B.①⑦/②/③④⑧/⑤⑥
C.①⑦/②/③⑥⑧/④⑤ D.①④⑦/②/⑥⑧/③⑤
20.下列各句中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未之闻也 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③臣之所好者,道也 ④百姓之不见保
⑤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⑥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⑦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⑧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⑨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⑩籍何以至此
A.①⑧/②⑤/③⑦/④/⑥⑨⑩ B.①⑧⑩/②⑤⑨/③⑦/④/⑥
C.①⑧/②⑤⑨/③⑦/④/⑥⑩ D.①⑧⑩/②⑤/③⑦/④/⑥⑨
七、语言表达
21.下面是某杂志社征订启事的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敝刊设有“探索与争鸣”“书刊评介”“动态信息”等独步天下的栏日,内容新颖,报道及时,信息量大,可读性强。现征订在即,希望读者慷慨解囊。订单上务必写明手机号码,以便我们随时垂询。
八、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和孟子有一番对话: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班级计划举行“经典流传”交流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这段对话对你有何感触?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