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苏轼①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②,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①本词作于元丰三年,苏轼贬居黄州。②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用唐白居易《杨柳枝》诗:“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12.关于本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从字数上来看,此词是一首中调。 B.从题材上来看,此词是一首咏物词。 C.此词笔致缠绵悠远,属于婉约词。 D.此词以物为人,以人写物,妙趣横生。 13.对本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也无人惜从教坠”句中,“惜”字运用反衬手法暗露作者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 B.“萦损”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运用想象,描写思妇困倦的娇眼睁开又闭合。 C.下阕首句,作者由“不恨”到“恨”,欲进先退,由杨花到落红,而后折回杨花。 D.“细看来”三句,作者以景结情,虚实相生,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 14.请赏析下阕画线句中数词的妙用。(4分) 答案: 12.(1分)A 13.(3分)D 14.(4分)词人将杨花之春色分成三份,二分落地化为轻尘,一分落水随流水而去(1分)。数字描摹出杨花渺无踪迹,春光消逝,渲染出感伤的氛围(1分)。将点点杨花与流水相融,流露出思妇的愁绪(1分),更含蓄地表达出词人伤春惜花之愁,以及忧患中浓郁的忧思(1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