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光宪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歌子 孙光宪 泛流萤,明又灭,夜凉水冷东湾阔。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杜若洲①,香郁烈,一声宿雁霜时节。经霅水②中,过松江,尽属侬家风月。 【注】①杜若:香草名,又称“杜衡”。②霅(zhà)水:即霅溪,在浙江吴兴县,东北流入太湖。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泛流萤,明又灭”写词人在湖边看到的夜景:萤火点点,忽明忽灭。此处着一“泛”字,极写流萤之多。 B. “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这几句以萧萧的风声,凄清的笛声,反衬出湖边的寂静。词人眼前展现的是一望无垠、波光点点的湖面,都让作者沉醉。 C. 下阕“杜若洲,香郁烈”这两句作者通过想象微风送来杜若草散发出浓烈的香气来表达自己闲适和惬意的心境。 D. “尽属侬家风月”表达的豪兴与苏轼“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有异曲同工之妙。 16. 本词的景物描写颇具特色,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该词是如何写景的。 答案: 15.C “作者通过想象微风送来杜若草散发出浓烈的香气来表达自己的闲适和惬意”说法错误。“杜若洲,香郁烈”并非想象,而是眼前实景。 16. ①反衬: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以萧萧的风声,凄清的笛声,反衬出湖边的寂静无声。以安睡的野鸭子因被人打扰而鸣叫惊起,反衬秋夜的寂静。 ②调动多种感官,融合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受。如“泛流萤,明又灭”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流萤众多,忽明忽暗的景象。 ③运用叠词:以“浩浩”形容秋风,以“寥寥”形容笛声,既写出了秋风的浩荡,笛声的悠扬,摹声形象,又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