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衡阳市高一期中检测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1.D 【解析】 A 项强加因果;B 项条件不充分;C 项信息杂糅,原文讲的是两件事:“伴随着节气的流传,中国的文化日渐丰富。”“人们才开始意识到了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一些学校开设了农耕课,一些景点还建造了二十四节气馆。”
2.D 【解析】 D 项错在“从古至今一直在指导着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原文是“千百年以来指导着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3.B 【解析】 B 项写的是“端午节”的习俗。
4.①引证法。引用“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等谚语诗句来论证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②例证法。列举安徽合肥行知小学开设农耕课的事例来论证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③比喻论证。用“行军”来比喻农时必须踩准节气的步点。
5.①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②对中国的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有指导意义;③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6. C【解析】“其次就是为了嘲讽罗西”错,杜平虽然说过“咱离了罗西就去不成拉萨了?”的话,但他这样说主要是表现不希望骑行活动半途而废的心理,体现了他和驴友们骑行去拉萨的决心,杜平对罗西并没有带负面情绪的看法。
7. B【解析】“升华了小说主题”错,这些情节主要是是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并没有升华小说主题。
8. (1)儿子回答罗西的话出人意料,表达了儿子对罗西的理解,使情节发生逆转,增添了小说情节的曲折性。(2)升华主题,作者借儿子表示要向罗西学习,肯定了罗西对梦想的坚持,告诉人们要勇于挑战自我 (每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例如从塑造人物和结构上的照应等角度答题)
9. (1)是线索,串起了准备去拉萨、去不成拉萨、送别人去拉萨、终于去拉萨等情节,构成了完整紧凑的故事。(2)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骑自行车去拉萨”是小说的核心情节。(3)暗示了主旨,赞颂了主人公罗西勇于挑战、坚持梦想的精神。(每点 2 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10. A
11.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12. B(“完全衰败”错,当时齐鲁没有废弛儒学)
13.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集权统治。汉初:天下战乱,统治者重武功、好刑名、尊黄老,不用儒生。
评分建议:答对一点得 1 分,两点得 3 分;意思对即可。
14.(1)认真从事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告诉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顶着东西了。
(“谨”,形容词做动词,认真从事;“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颁”同“斑”,指头发花白;状语后置句;句意。各为记分点)
(2)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责备。
(“大行”:做大事;“顾”:注意、顾及;“细谨”:细枝末节;“辞”:讲究、计较;句意。各为记分点)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我阅读朝廷考选学官的法规,读到广开勉励学官兴办教育之路(的内容)时,未曾不放下书本而慨叹。说道:唉!周王室衰微了,(讽刺时政的)《关雎》诗就出现了;周厉王、周幽王的统治衰败了,礼崩乐坏,诸侯便恣意横行,政令全由势力强大的国家发布。所以孔子担忧王道废弛邪道兴起,于是评定编次《诗》《书》,整理《礼》《乐》。(他)到齐国听到了美妙的《韶》乐,三个月品尝不出肉的滋味。(他)从卫国返回鲁国之后,开始校正《乐》,使《雅》《颂》乐歌各归其位。由于世道混乱污浊,无人起用(他),所以(他)借助(鲁国已有的)历史记录撰写《春秋》,把它当作王法,其文辞精约深隐而寓意丰富博大,后代求学的人大多都抄录它。
自孔子逝世后,(他的)七十余名学生四散去交游诸侯,成就大的当了(诸侯国君)的老师和卿相,成就小的结交、教导士大夫,有的则隐居不仕。这时只有魏文侯喜好儒学,后来儒学渐趋衰颓,直到在秦始皇手中(遭受灭顶之灾)。战国时期天下群雄并争,儒学已经受到排斥,但是在齐国和鲁国一带,学习它的人唯独不曾废弃。在齐威王、齐宣王当政时期,孟子、荀子等人,都继承了孔子的事业而发扬光大,凭自己的学说在当世出名。
到了秦朝末年,秦始皇焚烧《诗》《书》,坑杀儒生,儒家典籍从此残缺。陈涉起于普通百姓,驱使一群乌合之众去戍守边关,一个月内就在楚地称了王,而不到半年终于灭亡。他的事业十分微小,虽然这样,但是达官贵人和儒学后辈却背负着孔子的礼器去追随归顺向他称臣,为什么呢?因为秦王朝焚毁了他们的事业,积下了仇怨,因而通过投奔陈王来发泄满腔的愤懑。
到高祖皇帝杀死项籍,率兵包围了鲁国,其时鲁国中的儒生们仍在讲诵经书、演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于耳,(这)难道不是古代圣人遗留的风范,难道不是一个深爱礼乐的国家吗?齐鲁一带重视文化礼仪,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这已成为自然风尚。所以汉朝建立后,儒生们开始获得重新研究经学的机会,又讲授演习起了大射和乡饮的礼仪。但是,当时还有战争,(皇上)忙于平定天下,还无暇顾及兴办学校之事。孝惠帝、吕后当政时,公卿大臣都是凭借武力建功的人。孝文帝时略微起用儒生为官,但是孝文帝原本只爱刑名学说。等到孝景帝当政,不用儒生,而且窦太后又喜好道家思想,所以各位博士只有官位以待询问,(儒生)无人进身受到重用。
直到当今皇上即位,赵绾、王臧等人通晓儒学,而皇上也心向往之,于是(朝廷)下令举荐品德贤良方正而且通晓经学的文士学者。到窦太后去世,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他)废弃道家、刑罚等百家学说,延请治经学的儒生己百人入朝为官,而公孙弘以凭借(精通)《春秋》而从白衣寒士荣居天子左右的三公尊位,封为平津侯。(从此)天下学子潜心钻研儒学成为一时风气。
15.A
16.①这清冷寂寥的寒食节使我愁情满怀。②春风依旧,斯人不在,平添新坟,使我充满物是人非的愁苦。③以景衬情,宿草转青,梨花空自绽放,使诗人增添思念逝者的感伤。(每点 2 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7.(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答案示例: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8.D 【解析】“立身处世”是指做人和待人接物的种种活动。“安身立命”是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一往无前”是指无所畏惧地一直向前进。“前仆后继”形容勇往直前,连接不断。“身先士卒”意思是是能在一群人中首先站出来,积极地去挑战。“敢为人先”侧重指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
19.B 【解析】 A 项语序不当,C、D 搭配不当。
20.①运用了比喻修辞,把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比喻为精神上的“钙”,把理想信念的缺失比作“软骨病”,形象贴切地写出了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②正反对比,把理想信念的拥有和缺失进行对比,突出了理想信念对于共产党人的重要性;②多用短句,语言短促有力,使观点鲜明。
21.A 【解析】因为 A 项前后分句陈述主体和语体色彩一致,并且照应前后文,时间为由古至今。
22.①也是一场文化盛宴②也是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呈现③更是价值、理念层面的(或更是精神层面的)
四、写作(60分)
23.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立意】①明确前进方向,做新时代的弄潮儿。②人生有太多的不确定,知进知停方从容。③生无所息,只争朝夕,努力不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