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辽宁省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2-05-24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辽宁省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迅速走红,与纪录片一起走红的还有主人公——故宫文物修复师。55岁的王津师傅是他们的代表,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钟表修复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进入故宫工作已经39年了。每天早八晚五,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几十年如一日,和蒙尘多年的文物打交道。
    人们尊崇工匠精神,更多的是钦佩其所蕴含的认真细致、精雕细凿、精益求精以及出神入化的技艺。其实,这些精湛非凡的工匠技术,并非仅有天赋便可成就。后天的刻苦学习、甘于寂寞、坚守如一,才是工匠精神形成的源头活水与真正底色。
    自古而今,在工匠精神的光芒下,诞生无数工匠大师。如在中国古代,就有鲁班、李春、李冰等,他们几乎全靠手工制作,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如果其没有儿时就开始从师学艺,没有汗水擦亮前路,没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当然就难以成为一名巨匠之师。
    像过去,一个学徒工,要从小时候到长大成人,学上十多年才能出师。此中之艰苦,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一种安静如初的心态和坚守不懈的精神,学艺而成,青出于蓝,就很难做到。
    即使到了当代,像瑞士的钟表工业,一些意大利的制鞋业,仍然在沿用手工工艺,就是因为机器的流水线上,很难达到工匠手艺之精致的程度。像故宫钟表修复师,至今仍默默地坚守着这一古老行业,他们因此成了另类“网红”。这其实正是人们对其于时光的静中不惧寂寞、无声坚守之工匠精神的推崇与尊敬。
    当下时代,社会嬗变,人心浮躁,人们的脚步匆匆。其实,在这样的环境与心态下,我们更需要有时能静下来、慢一些,让步伐走得更稳些;在耐心中更多些深入思考,让我们的行动来得更为礼实、有力些。
    在生活中,一些看似“慢”的行为,其实正寻育着快速提升的质变;在看似静无声息的环境里,其实正磨炼和生成着动若脱兔的飞跃;在看似无言而寂寥的坚守中,其实也正昭示着成功目标的一步步逼近……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在这种不惮于寂寞、不畏于静默、不躁于坚守中,让技艺超凡脱俗,令手中精品选出,成就更多传世经典,并让这种技艺与精神代代传承不息。
    就像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师傅所言:“干这一行要坐得住,必须安静、安静、再安静。”是的,当我们从纪录片中,看着这些故宫工匠那种宁静致远、坚韧不拔、精益求精、有条不紊、禅意十足的工作与生活状态时,便能真切地感受和体会到,如果大家都多了些安静中坚守的工匠精神之底色,就能更多地修复那些尘世间的浮躁心态,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为从容淡定、执着内敛;让我们的工作,更为细致入微、飞得更高更远……
    (摘编自陈怀瑜《“安静与坚守”是工匠精神的底色》)
    材料二:
    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
    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我们由此也可以引申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守,以理想为基,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破,以思考为底,无思考则无变化,无变化则始终是老样子,学而思才能“芳林新叶催陈叶”;离,以创新为核,有非同寻常的构想,方能“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草婴、贺友直等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的生动诠释,善于“守破离”,何愁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守,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不久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10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YES”。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住寂寞,稳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研“频道”,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回乙地,心上长草“守不住”飘移不定,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
    破,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幕,而要学其神的善突破。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即使盖板已拿掉,也不会越过原有高度。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小疑小进,大疑大进。
    离,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因其“离经叛道”,同行骂她疯了。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破”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离”属于颠覆性创新,是纵向进步。历史的高峰水无止境,“不日新者必日退”。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摘编自刘根生《匠心之道“守破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认真细致、精雕细凿、精益求精、有出神入化技艺的工匠,能够赢得人们的尊崇,这体现了人们对工匠精神的重视。
    B.从容淡定、执着内敛的人生,更细致入微更高更远的工作,都要在安静中坚守工匠精神,这证明工匠精神贵在淡泊。
    C.跟着师傅修业,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并开创自己新境界,也能引申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可见“守破离”的重要意义
    D.齐白石认为,仅仅模仿别人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在别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不断创新,才能迎来事业的灿烂春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炉火纯青的工匠技术,天赋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后天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但难补天赋不足。
    B.现实生活中,快节奏是常态,面一些想静下来、慢一点、走稳点的,却一念之间,就再赶不上了。
    C.匠心之道“守”很重要,讲究不忘初心、久久为功,还要能超常吃苦,文中法拉第的例子很典型。
    D.匠心之道的“守破离”中,“守”是关键,没有“守”,“破”就是无源之水,“离”就是空中楼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守,意味着长久的等待和超常吃苦”观点的一项是(     )
    A.孔夫子领七十二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风霜雨雪没有阻止他前进的步伐,饥饿贫寒没有扑灭他胸中的炽热,国君冷眼没有磨灭他克己复礼的意志。
    B.心细如发,探手轻柔,李峰高倍显微镜下手工精磨刀具,5微米的公差也要“执抛”返工。
    C.中国高飞集团高级饭金工王伟,在肉眼难辨的误差里,手工打造精美弧线,托举中国大飞机翱翔蓝天。
    D.马宇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复师,他能在毫厘之间,把握分寸,重现旷世兵马俑。
    4.材料一和材料二开头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作用?
    5.我们应如何践行工匠精神?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归纳。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呜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及随后的心理描写,都表现了她面对自己的日渐衰老仍能淡然、乐观。
    B.对老者拖锹、抽烟、吐痰的描写,表现老者粗犷豪放、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的特点,为后文“她”误认做了铺垫。
    C.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前后逆转,具有极强的戏剧性效果,既符合人物生存艰辛的生活实际,又发人深思。
    D.小说结尾她迎着鼓声回家的情节,写出她从中受到了警醒,感悟到生活应有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态度。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如儿子“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这一平常细节,把儿子对母亲的孝心刻画得淋漓尽致。
    B.小说运用暮色中坚强有力、催人振奋的鼓声,烘托了母亲虽然已近暮年却仍然不屈服于现实的坚强品格,同时也使小说韵味无穷。
    C.母子二人衣着寒碜、饮食粗陋、工作繁重,而她却“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对比中批判了她的奢华腐朽。
    D.小说虽然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文字也朴素平实、简约凝练,但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8.小说中多次写到路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她”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渐见疏斥转荆王友龙朔中卒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则天尝幸万安山玉泉寺,以山径危悬,欲御腰舆而上。方庆谏曰:“今山径危险,上瞻骇目,下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奈何践此畏涂?伏望停舆驻跸。”则天纳其言而止。则天以方庆家多书籍,尝访求右军遗迹。方庆奏曰:“贞观十二年,太宗购求,先臣并已进之。”方庆又举:“比来朝官不遵礼法,身有哀容,陪预朝会,手舞足蹈,名教既亏,实玷皇化。伏望申明令式,更禁断。”从之。方庆以老疾,乞从闲逸,乃授麟台监修国史。圣历二年,则天欲季冬讲武,有司稽缓,延入孟春。方庆上疏曰:“臣恐水潦败物,霜雪损稼,夏麦不登,无所收入也。伏望天恩不违时令,至孟冬教习,以顺天道。”是岁,授太子左庶子。长安二年五月卒,谥曰贞。中宗即位,以宫僚之旧,追赠吏部尚书。方庆博学好著述,所撰杂书凡二百余卷。尤精三礼,好事者多询访之。每所酬答,咸有典据,故时人编次,名曰《礼杂答问》。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渐见疏斥/转荆王友/龙朔中卒/
    B.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渐见疏/斥转荆王友/龙朔中卒/
    C.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渐见疏斥/转荆王友/龙朔中卒/
    D.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渐见疏/斥转荆王友/龙朔中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家,有三个义项:出身;成名发迹;被从家中征召出来做官。文中是第三义。
    B.《汉书》,中国第二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上基本承袭《史记》,作者是东汉班固。
    C.右军,即东晋王羲之,因担任过右军将军,故称“王右军”,代表作是《兰亭集序》。
    D.三礼,儒家经典《仪礼》《周礼》《礼记》的合称,对我国历代礼制的影响很深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方庆清正廉洁,治理成绩卓异。他在广州做都督时,秋毫无犯,十分清廉;还整顿吏治,惩罚了那些贪婪纵暴的地方首领,其政绩被人们认为是历史上最好的。
    B.王方庆察知危险,谏止则天做法。武则天临幸万安山玉泉寺时,因山势险峻,就想乘坐手挽的便舆上去,王方庆认为她不应该冒这样的险,武则天听从了他的意见。
    C.王方庆看重礼法,鄙视不良行为。他认为有些朝臣在守丧期间就参加朝会,手舞足蹈,实在有伤风化,就请求申明礼法,制止这一类行径,他的意见得到了认可。
    D.王方庆学识渊博,言论很有影响。他因为精通三礼,所以经常有人向他请教,而他作答时,总是引经据典,很有理据,人们把他的答语整理成书,名为《礼杂答问》。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2)圣历二年,则天欲季冬讲武,有司稽缓,延入孟春
    14.王方庆博学的原因。除了自身的好学外,还有哪些因素?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宋】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重在抒情,表现先忧后乐的情感变化,语言平实,率真自然,饶有趣味。
    B.“赖”字深切地表达了欲收新麦而不能的老人对孙辈到来相助的欣喜与感激。
    C.“炊大饼”“博村酤”既充满乡村气息,又体现长慈幼孝的浓浓亲情。
    D.结尾写新麦入仓,农事已了,诗人写诗爱怜诸孙辛劳,赞颂他们饱满的精神。
    16.题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全诗却无“文氏外孙”收麦的场景描写,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收麦的?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寻常,但主旨重大:所举事例虽浅近,但意义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用“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表达了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苦之语意。
    (3)《燕歌行》并序中,突出边关军情紧急,敌人来势凶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太难了”,说到底是一种青年亚文化表达。这略带幽默的自我调侃,更像是年轻人的一种自我心理            。面对生活的压力,一句流行话语说出口,能获得同龄人的认可与理解,并从而带来短暂的疏解。追求个性表达            ,但面对生活,还需要换一副认真的模样。毕竟,真实的人生没有不难的。一帆风顺、一路坦途更多的时候用在祝福语中,生活中却是不如意事常八九。磨难往往是逃不掉、躲不开的,迎难而上才是年轻人该有的态度。
    迎难而上,经过          的努力,战胜了困难,成长才会            。成长,不正是在一个又一个“我太难了”的反复考验中实现的吗?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应该是一种过来人的视角,对于正处于困难中的人来说,(     )。杨绛先生有言:“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调适             无可厚非       艰苦卓绝       如期而至
    B.调整             无可非议       坚苦卓绝       不期而遇
    C.调整             无可厚非       艰苦卓绝       不期而遇
    D.调适             无可非议       坚苦卓绝       如期而至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能获得同龄人的理解与认可,并从而带来短暂的疏解。
    B.能带来短暂的疏解,并从而获得同龄人的认可与理解。
    C.能获得同龄人的认可与理解,并因此带来短暂的疏解。
    D.能带来短暂的疏解,并因此获得同龄人的理解与认可。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越坚强,积累的动能就一定越大,收获的心得就越多。
    B.越痛苦,可能积累的动能就越大,收获的心得就越多。
    C.越痛苦,收获的心得就越多,积累的动能就一定越大。
    D.越坚强,收获的心得就越多,可能积累的动能就越大。
    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奔向亲人的样子,是世间最美的图画。春运作为时代特定的产物,一头连着城市,①____________。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往返之间,春运也有了“新常态”,“反向春运”应运而生,我们要跟上时代步伐重新看待春运。
    2021年的春运,踏上旅途的不只有归乡的游子,②______________,他们要与就地过年的子女团聚。春运是一个运输系统的“集大成者”,尤其是数字化运用的场景,更是比比皆是。网上订票、扫码支付、健康码进出站……诸如此类的数字化操作,对于很多老年人而言,都是待解的难题。
    春运期间,③_____________。铁路部门针对老年人提供了许多定制服务,保留并完善对老年人线下服务的面对面模式,推出多项老年旅客特色服务举措,在畅通老人们旅途的同时,帮助他们成功跨越春运服务的数字鸿沟。
    2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7个字。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成语“用舍行藏”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思是能被任用就出仕,如不被任用就退隐,是儒家对于处世进退的态度。也说“用行舍藏”。
    ②近两年,“躺平”这个词特别火。不少年轻人都嚷嚷着“躺平即正义”。封面新闻开展的一项“你如何看待躺平”的投票中,有6.7万人选择“我累了,坚决躺平”。只有1.1万人斗志昂扬,选择了“冲!绝不能躺”。
    ③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道德经》
    请综合以上所有材料的内涵,并结合你对新时代的理解与新青年的期待,写出上述材料给你的思考与启示。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