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胡的事 孙犁 一天,天快黑了,老胡同着他那一部分开到这村里来。老胡的住处在一个铁匠家里。等铁匠家吃过晚饭,他去搬来一张桌子。桌子只有三条腿,他费了很大的事才把它支架起来。还有一个高脚凳。用白纸将桌面铺好,点上一个小灯碗,灯花很小,照在桌面上一个黄色的光圈;他就在这光圈里摊开一本书。老胡说自己是冀中区人,工作是写字,所以离不开桌子、凳子、灯和书本。 第二天老胡很早就起来了,他向山坡走去。现在正是秋收快完,小麦已经开始下种的时候,地全都掘好了,土是黑颜色,湿的。地,横的并排的,一垄垄伸到沙滩,像风琴上的键板。有许多枣树,枣叶还没落,却已经发黄,淡淡的,人工无论如何配不出那样的颜色。而在靠近村庄的楸树、香椿、梧桐、花椒、小叶杨的中间,一棵大叶白杨高高耸起。 到铁匠一家吃饭的时候,老胡才看见铁匠的女儿——叫梅的姑娘,十分可爱。小梅是父母的长女。父母每天打马掌铁,把烧饭、打水、割柴的事,全交给她做了。她整天放下东就西,从来看不见她停下休息。现时秋风起来,树叶子要落了。她每天到山沟里去,摘杏叶、槐叶、楸树叶,回来切碎了,渍在缸里做酸菜。她的走动很敏捷,近乎潇洒,脚步迈出去,不像平常走路,里面有过多的愉快、希望。 秋末,山风很大,刮了一整夜还没停下。第二天,一起身,小梅手里提看一个白布口袋,披上一件和她的身体绝不相称的破棉袄走出去了。老胡问她母亲,知道是要去拾风落枣子,就要帮她去拾。老胡披上他那件新发的黑布棉袄,奔到山坡上去。小梅走到山顶上了,那里风很劲,只好斜着身子走,头发竖了起来,又倒下去。老胡看见她的脸和嘴唇冻得发白,声音也有些颤。 爬过一个山,就到了一个山沟里面,小梅飞跑到枣树丛里去。一夜风,枣树的叶子全落了,并且踪影不见。小梅跳来跳去地捡拾地下的红枣。老胡也跟在后面拾。打枣时遗漏在树尖上的枣,经过了霜浸风干,就甜得出奇。小梅把这一片地里的捡完了,就又爬上一层山坡去,直到口袋满满的。 回到家里,老胡已经很疲倦,只和小梅的母亲夸了夸小梅能干,就到自己的房间里去了。小梅把枣晒到房顶上去,又到菜园里拔萝卜了。然后装在篮子里提回来,坐在门槛上切去萝卜茎和叶,把那些肥大白嫩的萝卜堆在她的脚下,又摩去它们的毛根。她劳动着,不说一句话。 阴历十月底,这里飞了一场小雪。雪后,老胡五年不见面的妹妹,从冀中区过来,绕道来看哥哥。这天,老胡的脸,快乐得发着红光。铁匠的女人也慌忙来问,老胡向她们介绍。 “喂,房东,你看,这是咱的妹妹,今年才十七岁,可是十三岁上就参加军队了哩!”又对靠在墙角上的小梅说:“小梅,你看,我也有一个妹妹,和你同岁呀!” 妹妹也笑着说:“哥,你房东的小姑娘多俊啊!” 老胡坐在妹妹身边,问了相熟的同志们和家乡的情形,又问妹妹在这次反“扫荡”里的经过。 妹妹说,反“扫荡”开始的时候,麦子刚割了,高粱还只有一尺高。她同三个女同志在一块,其中小胡和大章,哥哥全认识。敌人合击武饶的那天,小胡被俘了去,牺牲了。她同大章向任河大地区突击,大章又被起先充好人给她们带路的汉奸捉住了。她一个人奔跑了半个多月,后来找到关系,过路西来。 妹妹要赶路,说得很乱很简单。最后说,她们不久就回冀中区去…… 老胡送妹妹,送了差不多有八里路才回来。别人不知道老胡心里的愉快,他好像新得到一个妹妹,她已经不是一个孩子,是一个知道很多又做过许多事的妹妹了。 这天夜里,又起了风。风呼呼地响,山谷助着声威。从窗孔望出去,天空异常晴朗,星星在风里清寒可爱。感情像北来的风,从幽深的山谷贯穿到外面:几年不见的家乡的田园,今天跟着妹妹重新来到老胡的眼前了,它带着可爱的战斗的身段,像妹妹的勇敢一样。 这一晚,老胡想的很久,灯光爆炸跳跃。在老胡的心里,那个热爱劳动的小梅和热爱战斗的妹妹的形象,她们的颜色,是浓艳的花也不能比,月也不能比;无比的壮大,山也不能比,水也不能比了。 1942年11月20日夜记于山谷左边的小屋(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写“桌子只有三条腿,他费了很大的事才把它支架起来”,暗示铁匠家生活艰难,为小梅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 B. 小说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如第二段景物描写,寥寥数笔就描绘了一幅秋景图;又如对小梅的刻画,没有细腻描写却形象鲜明。 C. 小说塑造的人物小梅、老胡的妹妹各具神采,代表了不同群体中的女性形象,但总体来看,老胡的妹妹牺牲更多,形象更为高大。 D. 小说的语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同时又把简练和细腻、直率和含蓄、清淡和浓烈和谐统一了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8. 茅盾曾评价孙犁的小说:“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请根据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9. 小说通过诗情画意的描写极力讴歌了人性之美。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讴歌了哪些人性之美。 【7~9题答案】 【答案】7. C 8. ①小说没有完整、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体现了“散文化”的特点,好像不讲篇章结构;②小说以“老胡”这一人物贯穿始终,以老胡的所见所想所感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严谨;③小说写了小梅的劳动场景和老胡妹妹的战斗场景,选材集中,情节简单;④小说始终围绕对主要人物的赞美来写,表达了对在艰苦环境下人物身上体现出的勤劳、勇敢精神的赞美,主题集中。 9. ①热爱劳动之美。小梅不停劳动,而且快乐,在她身上体现了普通劳动者的热爱劳动之美。②亲情之美。妹妹的到来,让老胡无比高兴;妹妹的成长,让老胡无比愉快。老胡送别妹妹时,“送了差不多有八里路才回来”,兄妹情深体现了亲情之美。③抵御侵略、敢于斗争之美。老胡的妹妹十三岁就参加了军队,在反“扫荡”斗争中历经艰险,但她并没有退却。在她身上体现了敢于斗争、永不屈服的人性之美。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老胡的妹妹牺牲更多,形象更为高大”错误。小说中,小梅代表了根据地的普通女性,老胡的妹妹代表了军队中的女性,作者笔下的她们是不同的女性形象的代表,没有高下之分。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分析小说的结构要从情节、线素、选材等方面考虑。从这篇小说的情节来看,小说没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构成,体现了“散文化”的特点,从这点来看,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 同时,小说以“老胡”为叙述角度,他不仅独立做事,还参与并见证了小梅的“工作”,其形象贯穿全篇,以老胡的所见所想所感为线素,结构严谨。 结合“她每天到山沟里去,摘杏叶、槐叶、楸树叶,回来切碎了,渍在缸里做酸菜”“爬过一个山,就到了一个山沟里面,小梅飞跑到枣树丛里去。一夜风,枣树的叶子全落了,并且踪影不见。小梅跳来跳去地捡拾地下的红枣。老胡也跟在后面拾。打枣时遗漏在树尖上的枣,经过了霜浸风干,就甜得出奇。小梅把这一片地里的捡完了,就又爬上一层山坡去,直到口袋满满的”可知,写了小梅的劳动场景;结合“妹妹说,反‘扫荡’开始的时候,麦子刚割了,高粱还只有一尺高。她同三个女同志在一块,其中小胡和大章,哥哥全认识。敌人合击武饶的那天,小胡被俘了去,牺牲了。她同大章向任河大地区突击,大章又被起先充好人给她们带路的汉奸捉住了。她一个人奔跑了半个多月,后来找到关系,过路西来”可知,写了妹妹的战斗场景。着重写了小梅的劳动场景和妹妹的战斗场景,选材集中,情节简单。 结合“爬过一个山,就到了一个山沟里面,小梅飞跑到枣树丛里去……小梅把这一片地里的捡完了,就又爬上一层山坡去,直到口袋满满的”“小梅把枣晒到房顶上去,又到菜园里拔萝卜了。然后装在篮子里提回来,坐在门槛上切去萝卜茎和叶,把那些肥大白嫩的萝卜堆在她的脚下,又摩去它们的毛根。她劳动着,不说一句话”可知,小梅整天不停的劳动,表现了她的勤劳。小说始终洋溢着对根据地军民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在艰苦环境下人物身上体现出的勤劳、勇敢精神的赞美,主题集中。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人性之美,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人的品性之美。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小梅、老胡的妹妹,次要人物是老胡。 热爱劳动之美。结合“她每天到山沟里去,摘杏叶、槐叶、楸树叶,回来切碎了,渍在缸里做酸菜。她的走动很敏捷,近乎潇洒,脚步迈出去,不像平常走路,里面有过多的愉快、希望”可知,小梅是根据地普通女性的代表,她一天忙到晚,没有停歇的时候,但她依然愉快,热爱劳动。 抵御侵略、敢于斗争之美。结合“妹妹说,反‘扫荡’开始的时候,麦子刚割了,高粱还只有一尺高。她同三个女同志在一块,其中小胡和大章,哥哥全认识。敌人合击武饶的那天,小胡被俘了去,牺牲了。她同大章向任河大地区突击,大章又被起先充好人给她们带路的汉奸捉住了。她一个人奔跑了半个多月,后来找到关系,过路西来”可知,老胡的妹妹是根据地参军女性的代表,在反侵略的斗争中,她不惧牺牲,英勇无畏,在她身上体现了敢于斗争、永不屈服的人性之美。 亲情之美。小说还写了老胡和妹妹的情感之深厚,结合“雪后,老胡五年不见面的妹妹,从冀中区过来,绕道来看哥哥。这天,老胡的脸,快乐得发着红光”可知,五年不见面的妹妹绕道来看哥哥,老胡非常高兴;结合“别人不知道老胡心里的愉快,他好像新得到一个妹妹,她已经不是一个孩子,是一个知道很多又做过许多事的妹妹了”可知,在老胡心里妹妹已经不是一个孩子了,而是一个知道很多又做过许多事的妹妹了,看到妹妹的成长,老胡心里非常愉快;结合“老胡送妹妹,送了差不多有八里路才回来”可知,妹妹离开,老胡“送了差不多有八里路才回来”,这是亲情之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