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常守山 聂鑫森 云阳山云雾深处的常家村,最让人高看一眼的是常守山。 常守山65岁了。个子高大,脸盘也宽大,配着大眼、长耳、高鼻、阔嘴,还有嘴边永远浮着的笑意,村民们都说他是生就的佛相。 他是种田的好把式,几亩水田、山田侍弄得条理分明,不需要妻子帮忙。他也是盘山(种树、栽竹)的行家里手,屋后的一大片自留山,是他储钱、取钱的银行。 种田、盘山之外,他精力还有富余。家里设有工匠房,摆放着打铁的红炉、站台,做木工活用的砍凳、工具柜。农具中的锄、铲、刀,都是老式样,但尺寸要大一些,因为他身高力大,用起来才过瘾。家具也是按老规矩打造,时新的款式他嗤之以鼻,而且是就地取材,什么胶合板、纤维板、木屑板绝对敬而远之。 农具、家具,常守山做了为的是自用,并不以此作为谋生的项目。但有一种东西,他不常用,别人也不常用,他却隔三岔五地制作,那就是打更报时、驱赶野兽的木梆。 木梆在城市、乡村早成了文物。自从有了钟、表,还要它来报时吗?在山区用得着它的时候,是守秋。各家都有苞谷地,到了夜晚,敲梆吓走那些前来偷、咬苞谷棒子的猴子、野猪。现在条件好了,敲梆太费事,提一个便宜的收录机去,里面录着敲锣打鼓放鞭炮的响亮声响,充了电的干电池可以用好几个小时。守秋的人坐在一堆篝火后,隔一阵按一下开关播出声音,莫说是猴子、野猪,连豹子都逃得远远的。 妻子问:“老常,没用的木梆,你还做?”“你不懂什么叫无用之用!"常守山哈哈一笑。 原先守秋用木梆时,村民来索取,常守山是免费相送。现在呢,没人要了,他是做着玩。坯料长一尺、宽五寸、厚四寸,中段镂空,空间的上部比下部要厚一些,因为上部要经受敲打。更重要的是上部和下部的断面上,要锉出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齿状,称之为回音齿。然后在木梆的一端,安上手柄。敲梆的棒提,用的是老南竹的粗壮竹根,用火炙直,用砂纸磨光磨亮。竹根棒槌敲在木梆上,"梆——梆——梆——',声音高亢、宏重,传得很远很远,像京剧舞台上的花脸演员叫板,有经久不息的膛音。 做一个木梆,又费时又费工。 村民们背地里议论:常守山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 常家堂屋的墙上,隔些日子,旧木梆换下来,再把新木梆换上去。有时候,常守山兴致来了,取下木梆,站到门外的土坪里,或轻或重地敲打几声,像一个顽皮的细伢崽。 常守山对妻子说:“只有一种东西我打造不出来,那就是手机!但我会玩手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一个农民说出这样的话,不但妻子听不懂,村民也会听不懂,不简单啊。常守山虽只念过初中,但他喜欢读书自学,传统国学的普及本他买了不少,在夜晚灯下,津津有味地手不释卷。 村里第一个玩手机抖音的,是常守山。 初冬,常守山去竹山挖冬笋。他把手机固定在一根三四尺长的细竹竿上,由妻子举着,或近或远地对着他。最有趣的是他头扎白毛巾,背着一个很大的竹背篓,背篓里放着一把短柄二齿锄,左手拿着木梆,右手拿着竹根棒提。他像电影《平原游击战》中那个敲梆人一样,先敲几声梆,然后喊道:“平安无事啊——“妻子笑得差点岔了气。常守山又说道:“冬笋是美味,人人都想吃。最好的冬笋,是藏在土下不冒尖,可怎么才知道它藏在哪里呢?我来告诉你。” 背景中远山苍翠,近景是一片青绿的竹林。常守山先介绍怎么找到竹笋:一是先看竹叶,哪棵竹子的竹叶青葱茂密,它肯定孕育着冬笋。二看竹枝,竹枝的走向便是竹鞭的走向,找到竹鞭就找到了冬笋。三看竹干的颜色,青壳光滑的,说明竹龄短,冬笋就在竹根附近;光泽发暗还有白色斑点的,则是老竹,竹鞭长,冬笋离竹根就远一些。解说中,出现一个一个的画面。接着,是常守山用短柄二齿锄,挖出一只一只肥硕的冬笋,丢进背萎里。结束时,他又敲响几声梆,说:“常家村,家家有竹林,请来这里旅游观光,采购冬笋,体验挖冬笋的乐趣!” 妻子问:“你怎么不说请来我们常家?” “到哪家不是一样?常家村是一家人。” 这个在网上一发出,马上爆红。村民们很感动,赶快转发到各自的微信朋友圈。 沿着云缠雾绕的山区公路,私家小车、电商的货车,一拨一拨地来到常家村,看风景,吃农家饭菜,采买土特产。许多人家还有客房,可以安闲地住宿。常守山家有四间客房,总是住得满满的。 他领着客人去游山,手里提着木梆。山谷里、岔道边、密林中,不时地敲两下,提醒客人不要走散了。到了快吃饭时,他的妻子在家门前敲三声梆,他也回应三声梆,表示马上会转回来,比打手机还便捷。半夜三更,客人已沉入梦乡,常守山会披衣起床,说是去院墙外巡查,轻轻打几声梆。 妻子说:”还用得着你去敲梆报时吗?”“不是报时,是报平安。家在梆声里,这个念想就很温馨。”“老常,你是个人物!”村民们说。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守山肖像有特点,一脸的笑意,让人觉得有“佛相”。他还给乡亲免费送木梆,认为常家村是一家人。 B.常守山种田是行家里手,能自制农具,按老规矩打造家具,不用胶合板、纤维板、木屑板之类的材料。 C.木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几经沉浮,原来可作山区守秋之用,后来只当玩具用,而现在作报时、报平安之用。 D.常家村位于云雾深处的云阳山,风景优美,在抖音上爆红后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吃农家菜,购买山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生活背景,并以“最让人高看一眼”点明了常守山在常家人眼中的印象。 B.小说在描述常守山拍抖音、挖竹笋一事时,以其妻子的封闭保守做陪衬,衬托了常守山开拓创新的一面。 C.“背景是远山苍翠,近景是一片青绿的竹林”一句描绘了云阳山优美的景色,又使挖笋之事富有意境。 D.“无用之用”“君子使物,而不为物所使”等语言描写,与“他喜欢读书自学,夜晚灯下,手不释卷”的描述形成了照应。 8.文中画横线处详细地描写了常守山做木梆一事,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常守山的身上寄寓了深厚的传统美德,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答案: 6.C 7.B 8.①文中详细描写了常守山做木梆,说明了木梆在常守山心中的地位,表现了常守山认真、细致的一面。②常守山做木梆的每一个细节都依照传统方式,突出坚守传统的主题。③为下文写木梆再次发挥作用做铺垫。 9.①勤劳质朴。常守山是一个农民,他把几亩水田、山田侍弄得条理分明,不需要妻子帮忙,种田、盘山之外,精力还有富余。②重视乡情,与人为善。原先守秋用木梆时,村民来索取,常守山免费相送;邀请大家来旅游时介绍全村,认为常家村是一家人。③学习传统国学,坚守传统。他坚持学习传统国学,对木梆念念不忘,认为家在梆声里,这个念想就很温馨。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C. “而现在作报时、报平安之用”分析错误。根据文中“不是报时,是报平安。家在梆声里,这个念想就很温馨”可知,木梆在现在的作用不作报时了,只报平安之用。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B. “以其妻子的封闭保守做陪衬”于文无据,根据原文“他把手机固定在一根三四尺长的细竹竿上,由妻子举着,或近或远地对着他”“妻子笑得差点岔了气”可知,妻子辅助常守山拍摄视频,并乐在其中,由此可看出妻子是支持他的做法的,并不是封闭保守不理解他。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情节、人物、主旨、效果等角度展开探究。 从情节角度:结合下文“他领着客人去游山,手里提着木梆。山谷里、岔道边、密林中,不时地敲两下,提醒客人不要走散了。到了快吃饭时,他的妻子在家门前敲响三声梆,他也回应三声梆,表示马上会转回来,比打手机还便捷。半夜三更,客人已沉入梦乡,常守山会披衣起床,说是去院墙外巡查,轻轻打几声梆”可知,木梆在生活中很多处又有了新的作用,可以发挥它新的价值,因此划线语段详细地描写常守山做木梆一事,从情节角度的作用分析是为下文写木梆再次发挥作用做了铺垫; 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划线语段中,常守山在做木梆时从容认真,选材的精细“坯料长一尺、宽五寸、厚四寸,中段镂空,空间的上部比下部要厚一些”,做的过程中“要锉成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齿状”“用的是老南竹的粗壮竹根,用火炙直,用砂纸磨光磨亮”,每个过程都能体现常守山对于制作木梆的认真和细心,由此可以体现人物认真、细致的品质,也可以反映出木梆在常守山心中的重要地位; 从小说主题角度探究:划线句子中,细致体现出常守山做木梆的选材和方法,断面“锉成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齿状”,“用的是老南竹的粗壮竹根,用火炙直,用砂纸磨光磨亮”,这些都是传统的制作方法,常守山做木梆的每一个细节都依照传统方式,也突出坚守传统的主题。 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要把握人物的形象,注重分析人物的具体做法、心理以及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涉及的具体内容。要提取文本相关信息,力求全面;然后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简洁。 结合“他是种田的好把式,几亩水田、山田侍弄得条理分明,不需要妻子帮忙。屋后的一大片自留山,是他储钱、取钱的银行”“种田、盘山之外,他精力还有富余。家里设有工匠房,摆放着打铁的红炉、砧台,做木工活用的砍凳、工具柜……”分析可知,常守山他把几亩水田、山田侍弄得条理分明,还有精力做工匠活计,体现出他身上作为农民的勤劳质朴的本性; 结合“原先守秋用木梆时,村民来索取,常守山是免费相送的”,当游客在观看他的视频后想来这里游览的时候,他不把商机着眼在自己家,而是说“常家村,家家有竹林,请来这里旅游观光,采购冬笋,体验挖冬笋的乐趣”“到哪家不是一样?常家村是一家人”分析可知,常守山给村里人免费相送木梆,邀请大家来旅游时介绍全村,认为常家村是一家人,体现出他身上重视乡情,与人为善的特点; 结合“原先守秋用木梆时,村民来索取,常守山是免费相送的”,当游客在观看他的视频后想来这里游览的时候,他不把商机着眼在自己家,而是说“常家村,家家有竹林,请来这里旅游观光,采购冬笋,体验挖冬笋的乐趣”“到哪家不是一样?常家村是一家人”分析可知,常守山给村里人免费相送木梆,邀请大家来旅游时介绍全村,认为常家村是一家人,体现出他身上重视乡情,与人为善的特点; 结合“常守山虽只念过初中,但他喜欢读书自学,夜晚灯下,手不释卷”,当木梆在现代社会功用不在的时候,依然坚持用传统方法认真痴迷的制作木梆,而且常常在生活中使用木梆,认为它“不是报时,是报平安。家在梆声里,这个念想就很温馨”,这些情节体现出他坚持学习传统国学,坚守传统的情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