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 乙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节选韩愈《祭十二郎文》)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告诉不许 告诉:告知。B.不矜名节 矜:看重、推崇。 C.请归取其孥 孥:妻子、儿女。D.将成家而致汝 致:使……来。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急于星火 吾念汝从于东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C.而刘夙婴疾病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D.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B.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C.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D.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12.下列对文中涉及的加点的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就是“奏章”,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古代一种公文,常用来陈述衷情。 B.“秀才”指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晋时仍保留此制,与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 C.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分“伯父”“仲父”“叔父”,而“季父”通常专指最小的叔父。 D.“万乘”指高官厚禄。古代兵车一车一马为一乘。封国大小以兵赋计算,凡地方千里的大国,称为万乘之国。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在字词的表达上自然真切,句式上多是短小精悍的四字句,形象的比喻、大胆的夸张传达情感,语势连贯,行云流水。 B.古代的祭文一般都是用韵文写的,乙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文风,而是采用散文形式,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 C.甲文语言表达切合身份,如以“伏惟”“蒙”“谨”等词语运用恭敬而得体。“愚诚”“微志”等词语谦逊、虔诚中进一步表明自己定会知恩图报,为祖母尽孝的诚心。 D.乙文中韩愈呜咽追叙自己和侄子幼年的孤苦伶仃,成年后的东奔西走聚日无多;同时流露出对自己往日追求功名富贵做法的悔恨和自责。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15.苏轼曾说过“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请结合文本分析苏轼这样说的原因。 答案: 9.A 10.D 11.D 12.D 13.C 14.(1)在外没有什么近亲,家里没有可以照应守候和迎接叩门的童仆,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 (2)我幼年丧父,等到长大,不知道父亲(的模样),只有依靠兄嫂。 15.因为这两篇文章都说了人间至真之情:《陈情表》写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叙述委婉,言辞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祭十二郎文》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的朴实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 【解析】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句意:报告申诉不被允许。“告诉”:报告申诉。 故选A。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急于星火”是说“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于”:介词,比。“吾念汝从于东”是说“我想,你跟我在东边”,“于”:介词,在。 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是说“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以”:介词,凭借、用。“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是说“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以”:因为。 C.“而刘夙婴疾病”是说“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而”:连词,表并列。“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是说“嫂子曾经抚摸着你的头对我说”,“而”:连词,表修饰。 D.“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是说“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亦未知其言之悲也”是说“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两句话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译: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旅食京师”,是“旅食于京师”的省略,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B; “少年”,这里指“年轻”,是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C。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古代兵车一车一马为一乘”错误,应该是“一车四马为一乘”。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进一步表明自己定会知恩图报,为祖母尽孝的诚心”错误,应该是表明自己效忠于晋朝的诚心。 故选C。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重点词:“外”,名词作状语,在外;“内”,名词作状语,在家里,在内;“期功强近之亲”,勉强称得上的近亲;“茕茕”,孤单的样子;“孑”,孤单;“吊”,安慰。 (2)重点词:“孤”,丧父;“及”,等到;“省”,知道;“所怙”,所字结构,父亲(的模样);“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惟依兄嫂”。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李密在《陈情表》中,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富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 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感人肺腑。 综上所述,因为这两篇文章都讲述了人间至真之情,所以苏轼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参考译文: 甲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祖母刘氏的疾病一天比一天沉重,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郡县长官逼迫我,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疾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乙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派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灵位: 唉,我自幼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有依靠兄嫂抚养。哥哥正当中年时死在南方,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老家安葬。随后我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仃,也未曾一天分开过。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韩家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嫂子曾经抚摸着你的头对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 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探望我,留下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年,我在徐州辅佐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家乡,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