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2-05-20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课内基础知识积累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鄙其小器(鄙:轻视)    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撰写)
    B. 权然后知轻重(权:称量)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疾:担心)
    C 人穷则反本(穷:贫穷)    救死而恐不赡(赡:足够)
    D.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戮力:合力)    连辟公府不就(就:赴任,就职)
    2.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批大卻,导大窾                             B.失其所与,不知
    C. 斯天下之民至焉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 行李之往来
    C. 虽然,每至于族                             D. 秋毫不敢有所近
    4. 下列对加点字的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会同,端章甫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③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④与郑人盟    ⑤拔剑撞而破之    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⑦轻暖不足于体与    ⑧常以身翼蔽沛公    ⑨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A. ①③/②⑧/④⑥/⑤⑦⑨                      B. ①④/②⑧/③⑦/⑤⑥⑨
    C. ①④/③⑧⑦/②⑥/⑤⑨                      D. ②⑧/①④⑥/③⑦/⑤⑨
    5.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大王来何操?”相同的一项是(     )
    A. 若属皆且所虏!                           B. 不然,籍何以至此?
    C. 得复见将军于此。                           D. 吾何快于是?
    6.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君子泰而不骄(安静坦然)        ②勇者不必有仁(不用)
    B. ①孙以出之,信以成之(通“逊”谦逊)    ②当仁不让于师(责怪)
    C. ①友直,友谅,友多闻(宽容)          ②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在一起,等待)
    D. ①君子不施其亲(同“弛”怠慢,疏远)    ②绥之斯来(安抚)
    7.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
    A. 成熟的人对事情都有自己的主见,既不会朝秦暮楚,也不会人云亦云。
    B. 有关人士分析,海峡两岸进一步开放,文化交流首当其冲成为主项。
    C. 如果小有进步即告满足,囿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那就永远无法到达胜利的顶峰。
    D. 常人急功好利,多求功法而不研求功理,东究西参而自耗光阴,不识纲举目张之道理。
    8. 下列各项对句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翻译: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B. 好刚而不好学,其蔽也狂。
    翻译:爱好刚强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C.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翻译: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个成熟的人。
    D. 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翻译:以往的错误已经无法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谋划。
    9.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B. 文惠君,即梁惠王,“惠”是他的庙号。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后,魏国亦称梁国。梁惠王即魏惠王,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C.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著作。因为《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被后人称作“春秋三传”。
    D. 元杂剧规定一折戏唱同一宫调一套曲子,首尾一韵。还规定一本戏一般由一个角色唱到底,其他演员只有道白,男主角唱的叫末本,女主角唱的叫旦本。
    10. 下列对《红楼梦》相关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探春建议发起成立了“海棠诗社”,李纨自荐掌坛。诗社成员都有“雅号”。黛玉叫“潇湘妃子”,薛宝钗叫“蘅芜君”,宝玉叫“怡红公子”。
    B. 秋夜漫长,黛玉心有所感,拟《春江花月夜》之格,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刚刚搁笔,宝玉披蓑戴笠来看望她,黛玉笑他像个渔翁。
    C. 刘姥姥到稻香村,被凤姐插了一头菊花。在秋爽斋用饭时,凤姐和鸳鸯合伙捉弄刘姥姥,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D. 林如海染病过世,林家特来接林黛玉回苏州。宝玉便在贾母面前多次拦劝,想不让黛玉回去。怎奈父女之情,人伦之常,贾母也没有办法。
    二、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境与象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选自袁行霈《学术文化随笔·诗学篇——意与境》,有删改)
    材料二:
    在《红楼梦》的人物创造中,诗化的意象思维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书中常常围绕一个艺术形象出现许多对其性格命运身份起映带、点缀或暗喻作用的诗化意象。它们像艺术人物身上投射出来的一块块影子,可以局部或不同角度地透示艺术人物的气质、性情以及遭遇。它们在书中不是散漫化的随心所欲地放置,而似一面面小镜片,各有各的投射点,它们有规则地与人物形象的“本体”构成“对应”的艺术关系,产生比兴意义的互补互射的效应。
    譬如,书中有一类意象与艺术形象构成“类性联系”。为人物性格命运服务的诗化意象,一般都考虑到形象本身的基调特质,都从特质出发,往往构成相对的联系性或类同性。比如黛玉这个悲剧人物,围绕她出现了两个系列性的诗化意象:一个是由历史化的人物构成的诗化意象,如明妃、虞姬、湘妃、杜丽娘、红拂、绿珠等;另一个是自然意象,如斑竹、桃花、柳絮、秋菊、芙蓉等。两个系列的意象都含有一种红颜薄命的悲剧性内蕴,所以这些意象之间就构成了一种类性联系。
    但在人物创造中,随情节发展和场面推移,也出现一些随机拈来的诗化意象,它们对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性情、情趣也起到映带作用。把这些随机安设的诗化意象罗列起来,发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内在或外在的类性联系,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例如与黛玉形象对应的意象除了上面列举的以外,还有仙草、司马牛、玉带、渔婆等。它们出现在人物活动的具体过程中,对人物的气性、命运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有具体的指示或暗寓。但是,若硬要寻找它们之间的“类性联系”,就不免附会了。
    (摘编自王政《论〈红楼梦〉中“形象本体”与对应意象的关系》)
    1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B. 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C. 意境的形成可以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物象的具体概念,诗人的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因素也有作用。
    D. 《红楼梦》中的众多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时运用了诗化的意象思维。
    1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有“情”有“境”就可以生成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意境。
    B.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读诗时不能只是对6个意象进行简单相加,否则无法进入诗人营造的意境。
    C. 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
    D. 中国古典诗歌和小说中也有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也阐述意象的暗示性。
    1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境生于象而超乎象”观点的一项是(    )
    A.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这五个字标示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
    B.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C.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
    D.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无边丝雨滴落在梧桐叶上,这点点滴滴不是滴在耳里,而是滴在了心里和孤寂的灵魂里。
    14.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怎样形成的?请概括作者对此的认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片段一(选自第一幕,周朴园逼蘩漪吃药)
    周朴园  (四凤端茶,放周朴园面前。)四凤,──(向周冲)你先等一等。(向四凤)叫你跟太太煎的药呢?
    四  凤  煎好了。
    周朴园  为什么不拿来?
    四  凤  (看蘩漪,不说话)
    蘩  漪  (觉出四周的征兆有些恶相)她刚才跟我倒来了,我没有喝。
    周朴园  为什么?(停,向四凤)药呢?
    蘩  漪  (快说)倒了。我叫四凤倒了。
    周朴园  (慢)倒了?哦?(更慢)倒了!──(向四凤)药还有么?
    四  凤  药罐里还有一点。
    周朴园  (低而缓地)倒了来。
    蘩  漪  (反抗地)我不愿意喝这种苦东西。
    周朴园  (向四凤,高声)倒了来。
    [四凤走到左面倒药。]
    周  冲  爸,妈不愿意,你何必这样强迫呢?
    周朴园  你同你妈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儿。(向蘩漪低声)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见四凤犹豫,指药)送到太太那里去。
    蘩  漪  (顺忍地)好,先放在这儿。
    周朴园  (不高兴地)不。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
    蘩  漪  (忽然)四凤,你把它拿走。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喝了药,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
    蘩  漪  (声颤)我不想喝。
    周朴园  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
    周  冲  (反抗地)爸!
    周朴园  (怒视)去!
    [周冲只好把药端到蘩漪面前。]
    周朴园  说,请母亲喝。
    周  冲  (拿着药碗,手发颤,回头,高声)爸,您不要这样。
    周朴园  (高声地)我要你说。
    周  萍  (低头,至周冲前,低声)听父亲的话吧,父亲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周  冲  (无法,含着泪,向着母亲)您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父亲的气是不会消的。
    蘩 漪  (恳求地)哦,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
    周朴园  (冷峻地)蘩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子女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蘩 漪  (四面看一看,望望周朴园又望望周萍。拿起药,落下眼泪,忽而又放下)哦!不!我喝不下!
    周朴园  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
    周  萍  爸!我──
    周朴园  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
    [周萍走至蘩漪面前]。
    周  萍  (求恕地)哦,爸爸!
    周朴园  (高声)跪下!(周萍望着蘩漪和周冲;蘩漪泪痕满面,周冲全身发抖)叫你跪下!(周萍正向下跪)
    蘩  漪  (望着周萍,不等周萍跪下,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拿碗,喝了两口,气得眼泪又涌出来,她望一望周朴园的峻厉的眼和苦恼着的周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哭着,由右边饭厅跑下。)
    片段二(选自第二幕,接喝药的话题)
    蘩漪  我希望你明白方才的情景。这不是一天的事情。
    周萍  (躲避地)父亲一向是那样,他说一句就是一句的。
    蘩漪  可是人家说一句,我就要听一句,那是违背我的本性的。
    周萍  我明白你。(强笑)那么你顶好不听他的话就得了。
    蘩漪  周萍,我盼望你还是从前那样诚恳的人。顶好不要学着现在一般青年人玩世不恭的态度。你知道我没有你在我面前,这样,我已经很苦了。
    周萍  所以我就要走了。不要叫我们见着,互相提醒我们最后悔的事情。
    蘩漪  我不后悔,我向来做事没有后悔过。
    周萍  我后悔,我认为我生平做错一件大事。我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弟弟,更对不起父亲。
    蘩漪  (低沉地)但是最对不起的人有一个,你反而轻轻地忘了。
    周萍  我最对不起的人,自然也有,但是我不必同你说。
    蘩漪  (冷笑)那不是她!你最对不起的是我,是你曾经引诱的后母!
    周萍  (有些怕她)你疯了。
    蘩漪  你欠了我一笔债,你对我负着责任;你不能看见了新的世界,就一个人跑。
    周萍  我认为你用的这些字眼,简直可怕。这种字句不是在父亲这样──这样体面的家庭里说的。
    蘩漪  (气极)父亲,父亲,你撇开你的父亲吧!体面?你也说体面?(冷笑)我在这样的体面家庭已经十八年啦。周家家庭里做出的罪恶,我听过,我见过,我做过。我始终不是你们周家的人。我做的事,我自己负责任。不像你们的祖父,叔祖,同你们的好父亲,偷偷做出许多可怕的事情,祸移在别人身上,外面还是一副道德面孔,慈善家,社会上的好人物。
    周萍  蘩漪,大家庭自然免不了不良分子,不过我们这一支,除了我,……
    蘩漪  都一样,你父亲是第一个伪君子,他从前就引诱过一个良家的姑娘。
    蘩漪  你父亲对不起我,他用同样手段把我骗到你们家来,我逃不开,生了冲儿。十几年来像刚才一样的凶横,把我渐渐地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你突然从家乡出来,是你,是你把我引到一条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路上去。是你引诱我的!
    周萍  引诱!我请你不要用这两个字好不好?你知道当时的情形怎么样?
    蘩漪  你忘了,我虽然只比你大几岁,那时,我总还是你的母亲,你知道你不该对我说这种话么?
    周萍  哦──(叹一口气)总之,你不该嫁到周家来,周家的空气满是罪恶。
    蘩漪  对了,罪恶,罪恶。你的祖宗就不曾清白过,你们家里永远是不干净。
    周萍  年青人一时糊涂,做错了的事,你就不肯原谅么?(苦恼地皱着眉)
    蘩漪  这不是原谅不原谅的问题,我已预备好棺材,安安静静地等死,一个人偏把我救活了又不理我,撇得我枯死,慢慢地渴死。让你说,我该怎么办?
    周萍  怎么,你要我陪着你,在这样的家庭,每天想着过去的罪恶,这样活活地闷死么?
    蘩漪  你既知道这家庭可以闷死人,你怎么肯一个人走,把我放在家里?
    周萍  你没有权利说这种话,你是冲弟弟的母亲。
    蘩漪  我不是!我不是!自从我把我的性命,名誉,交给你,我什么都不顾了。我不是他的母亲。不是,不是,我也不是周朴园的妻子。
    周萍  (冷冷地)如果你以为你不是父亲的妻子,我自己还承认我是我父亲的儿子。
    蘩漪  (冷冷地)这么说,你到底是你父亲的儿子。(笑)父亲的儿子?(狂笑)父亲的儿子?(狂笑,忽然冷静严厉地)哼,都是没有用,胆小怕事,不值得人为他牺牲的东西!我恨着我早没有知道你!
    (节选自曹禺《雷雨》)
    15. 下列对戏剧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朴园问“(慢)倒了?哦?”,表示蘩漪的言行出乎他的意料;接着更慢地说“倒了!”,语气中宣告“一定要让你臣服”的决心。
    B. 周朴园先让周冲端着药劝蘩漪,又命令周萍跪着劝,直到蘩漪认输才罢休,他关心的不是妻子的健康,而是自己的意志是否被服从。
    C. 周萍觉得自己最对不起的人是四凤;蘩漪此时应该还不知道周萍和四凤处在恋爱中,所以认为周萍说的最对不起的人是她自己。
    D. 周萍觉得“周家的空气满是罪恶”,在这样的家庭里会被“活活地闷死”,他的这些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自己与蘩漪的不正常关系。
    16.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你同你妈都不知道自己病在哪儿”,周朴园所说的“病”指蘩漪和周冲都敢于对他反抗,显示出双方性格上不可调和的矛盾对立。
    B. 性格化的语言是《雷雨》的成就之一。比如,周朴园的语言基调是肯定、短促,随处带有命令口吻,凸显出他严厉、专制的思想和作风。
    C. 作者善于用多个细节充分展现人物心理的复杂性。周萍的舞台说明,用变化的神态展现他后悔憎恨、试图逃避、渴望自由等复杂心理。
    D. 如果用悲悯的审美情感来关照人物,就会发现周朴园对侍萍、蘩漪等人的悲剧难逃罪责,但也并非十恶不赦,偶尔还会流露出一丝丝温情。周萍对父亲还是挺尊重的。
    17. 结合课文选段,分析蘩漪说“这么说,你到底是你父亲的儿子”这句话的含义。
    18. 综合两个片段,简要分析蘩漪的人物形象。
    三、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遂发命,遽兴姜戎。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节选自《左传·秦晋崤之战》,有删改)
    1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B.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D.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20. 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穆公在驻防郑国的杞子拿到了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之后,接受了其里应外合消灭郑国的建议,由此可以看出秦穆公急于扩张的野心。
    B. 蹇叔是秦国富有经验的老臣,他预见到秦军千里远征,必然失败;并指出晋军必在崤山二陵之间设伏,体现了蹇叔高度的预见才能。
    C. 郑国商人弦高路遇袭郑的秦军,于是冒充郑国的官员犒劳秦军,以示郑国已预知秦国来袭。同时,他又派人回郑国禀告,巧妙的用了缓兵之计。
    D. 郑穆公得知秦军进攻的消息后,派人到馆舍察看杞子及其部下的情况,发现他们已经捆好行装,集合军队,喂饱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了。
    21. 请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元·萨都刺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①荒,画眉人②远,燕子楼③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注释:①戏马台:项羽观看士卒操练兵马的地方。②画眉人:西汉张敞替妻子画眉,喻夫妻感情好。③燕子楼:唐张愔的爱妾关盼盼,在张愔去世后独居燕子楼,历十余年不嫁。
    2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开篇一问,点出了徐州的地理形势和历史沉淀,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在意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B. “想”字领起“铁甲重瞳”六句,前三句极状项羽雄姿英发、兵势强盛、军威浩荡之壮,后三句写其兵败身亡之惨,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悲壮之感跃然纸上。
    C. “空有”二句,紧扣“楚歌”数句词意而生发,言下之意是,徐州尽管有黄河环卫,青山屏障,但若不会凭借,仍难逃覆亡的命运,揭示了项羽失败的原因。
    D. “汉家”以下五句,通过汉家皇陵荒芜的景象,以及项羽检阅兵马、张敞为妻画眉和关盼盼守节独居等典故,暗示历史繁华消散、风流消歇的现实。
    23. 请简要概述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24.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曾晳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穿着春服和十来人一起“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然后唱着歌返回。
    (2)“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
    (4)《念奴娇·过洞庭》“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通感修辞,表明不仅无风,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表达富有新意。
    (5)《游园(【皂罗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春心的萌动,更是追求美好生活和自由人性的觉醒。这样的呼声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四、语言文字运用
    25. 根据下面情境,完成下面小题。
    (1)学校举办“优秀小说经典情节”表演节,邀请部分有表演才能的家长作为嘉宾来观看演出。寄给嘉宾的邀请函,正文如下,请找出不得体的一句并做修改。
    (甲)我校定于本月23日下午3点在报告厅举办“优秀小说经典情节”表演节。(乙)您在表演方面经验丰富,造诣深厚。(丙)今诚挚邀请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为我们的演出做忠实观众。(丁)敬请届时光临。
    不得体的一项是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___
    (2)表演结束后,师生、家长纷纷在校园网上发贴。下列各句中传统称谓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舍妹能获大奖,多亏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非常感谢你们。
    B. 令郎不愧是世家子弟,他的演出让人过目不忘,真可说是后生可畏呀!
    C. 贵家母在表演节上的感言,字字铿锵、句句有力,听来真令人感慨不已。
    D. 我的家教很严,家父常常告诫我说,演戏如同做人,戏里戏外均要认真。
    26. 《红楼梦》第63回中,大观园里群芳夜宴,湘云抽到一支花签,题着“只恐夜深花睡去”,黛玉因而笑言,将“夜深”二字改“石凉”两个字倒好,黛玉为什么要这样说?从中可以看出湘云怎样的形象特点?
    五、作文
    27.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一即将结束,选科就在眼前。从某种意义上说选科与你们的人生发展密切相关,对于如何选科,有人说,选科时兴趣特长是权重最高的;有人说,我选科最关心将来能否得到高薪抢手的职位;有人说,我要调研一下我们国家缺乏哪一方面的人才,我就选哪一方面;还有人说,哪个组合将来可报的专业最多我就选哪个组合……希望大家能合理考量,慎重决策。
    请结合以上材料,就选科问题写一篇演讲稿,阐述你的思考,准备在班会课上进行分享交流。
    要求:观点明确,文体明确,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