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咬文嚼字》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http://www.newdu.com 2018-11-17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问题探究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提出许多新颖独特的见解,使人大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例如郭沫若将“是”改为“这”的这个例子,郭先生只从“字”的层面去分析它的优劣,结果不得要领,照葫芦画瓢,弄巧反拙。而作者却从句式的角度进行思考,归结出“你是”、“你这”这两种不同句式在表情达意上的差异,从而精辟地说明了问题。这种极富创造性的见解的确能给人很大的启发。而这样的例子文中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但是课文也有不足之处,有些问题的分析,似乎未必完全恰当。例如对“推敲”的“推敲”就是如此。
    作者说:“‘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敲”字真的如作者所说不如“推”字吗?如果孤立地就这两句诗来看,作者的分析似乎还有几分道理,但如果从全诗来看,则是大谬不然,完全背离了诗的原意。
    请你读一读贾岛的原诗,说说朱先生错在何处? 
    探究思路
    这两句诗出自贾岛《题李凝幽居》诗。诗全文是: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贾岛夜访李凝,而不是什么“孤僧步月归寺”。诗的前半部分是写诗人来访,后半部分是写诗人访问归去。中间贾岛与李凝谈了什么,通通省去未说,但从诗末句“幽期不负言”可以看出,两人说的是隐居生活的乐趣。全诗表达了贾岛对李凝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自己打算效法李凝的心愿。诗中“入、敲、过、去”等动词,写的是同一个人在活动,这人当然只能是来访李凝的诗人自己,绝对不会是李凝本人,更不可能是另外冒出来的第三人。那个“敲月下门”的“僧”,不是另外的什么“孤零零的一个和尚”,而是诗人自己(贾岛曾做过和尚),他“敲”的绝不是“自掩自推”的“寺”门,而是李凝幽居(闲居)的门。李凝居处的门到了夜晚当然是关了的,“僧”怎么会只“推”而不“敲”?他如果不“敲”,李凝又怎么会知道有人来访?由此可知,诗该用“推”还是该用“敲”,当是不言自明,真理还是在韩愈的手里。朱先生的说法,实在是妄自臆断,毫无根据。
    这里给我们的教训是,任何语言文字的推敲,必须记住一个基本的常识,就是整体性原则,也就是所谓的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稍有疏忽,即使朱先生这样的大师也会犯常识性的错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