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为明学校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2-05-14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 (3分) B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不需要从事知识、文化、教育的人”错。原文是“理想的国家与社会是不需要许多人来从事文化、知识和教育工作的”,并不是不需要这样的人,是不需要“许多人”。
    2. (3分) C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从君主到百姓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错。“因此,不论吏民,都要教其知法、畏法、守法”,可知君主不在守法之列。
    B.“法家重视官员的榜样作用,认为官吏的言传身教比法律的内容更重要”错。原文说“实质上,法家提出的‘以吏为师’其着眼点不在‘师’而在‘吏’,或者说是在‘法’而不在‘教’,即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仅此而已”,可见法家认为法律内容比法律宣传更重要,并不需要官吏的榜样作用。
    D.道家的教育观不强调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而较为重视自主完成。故选C
    3. (3分)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法家倡导“以法为教”,主张将法令文书公之于众,并使家喻户晓,由此实现着法治教育;“以吏为师”,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
    A.意思是,法,是天下的规程,万事的准则。主张法治,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B.意思是,统治老百姓最好的办法没有比推广德行、施行德政、宣扬道德更好的办法了。强调法治的重要性,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C.意思是,执行法令的官吏,担任现职的官吏,有不实行君主法令的,也犯了死罪,决不赦免。而且刑罚株及到了他们的父、母、妻子的身上。强调的是“以吏为师”,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D.意思是,(成为贤人)要培养天地间坚毅不屈浩然正气,效法古今完美道德的圣贤。此处“法”为效仿之义,不是法治的意思,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故选D。  
    4.(4分)材料一论证结构为“总分”,(1分)开头即说明全文观点:法家教育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1分)接下来分别论述了“以法为教”的具体内容和作用,以及“以吏为师”的内容和缺陷 。(2分)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开头即亮出观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的教育主张”,表明法家的教育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二、三段讲“以法为教”,首先阐明其来源于商鞅,再说明韩非对他的发展,阐明其内涵是“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还有其作用“法家主张将法令文书公之于众,并使家喻户晓,由此实现着法治教育。在秦国‘以法为教’颇为成功”;四段是过渡段,由“以法为教”过渡到“以吏为师”;
    五、六段讲“以吏为师”,阐述了它的内容“即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也说明了它的弊端,“韩非就更为强调了法的教育,而否定了知识教育及其实施者,走向了极端”。可见材料一采用的是“总分”的论证结构。
    5.(6分)孟子认为开展学校教育,反复向民众讲述孝悌道理,就会使老者过上好的生活,促进社会生活和谐,可以证明材料二中“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生活具有重大作用”的观点;庄子认为做事要依照客观规律即所说的“天理”,可以证明材料三中“一切按教育规律办事”、“尊重其客观规律”的观点。(每点3分)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的观点体现的是材料二中儒家的教育主张,《庖丁解牛》中庄子的观点体现的是材料三中道家的教育主张。
    孟子主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意思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可见孟子认为开展学校教育,反复向民众讲述孝悌的道理,就会使老者过上好的生活,促进社会生活和谐。再看材料二的观点,在材料二最后一句,“孔子认为任何政令和刑律都不如教育(化)有效果,强调了教育(化)活动对于社会生活的重大作用”。可见孟子的主张恰好能够证明材料二的观点。
    庄子主张做事要“依乎天理”,《庖丁解牛》中杀牛就符合这个观点,“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可见庄子认为做事要依照客观规律即所说的“天理”。再看材料三的观点,“道家以顺应自然为最高教育理念”“道法自然”就是一切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唯教育规律是从”“老子认为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意识,不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尊重其客观规律,要‘希言自然’,顺其本性,顺其自然,‘顺势’去‘善为’”,可见庄子的主张可以证明材料三中“一切按教育规律办事”、“尊重其客观规律”的观点。
    6.D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此题主要考核《红楼梦》中细节,选D。
    7.C.试题分析:A项,“仗势欺人”无中生有;B项,没有肖像和心理描写;D项,“华丽典雅”错误,应是质朴。
    8.(1)点面结合。作者注重重点刻画,将湘云、黛玉等主要人物的各自不同笑貌写得活灵活现;同时又注重群体塑造,在面上使主要人物和将要人物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2)运用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展示众人的个性差异:如史湘云的任性率真,林黛玉的身体娇弱,贾宝玉的备受宠爱。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点面结合”和“运用动作、神态等描写”,然后结合文章具体的分析即可。
    9.(1)她淳朴憨厚、节俭朴素,她用着不伏手的筷子的感叹比“俺那里铁锨还沉”可见她的淳朴憨厚;鸽子蛋滑下来滚在地上时,她忙着去捡可看出她的节俭朴素。
    (2)她精通人情、善解人意,她知道来贾府,她需要得到全府人的欢心,凤姐与鸳鸯一起捉弄她时,她顺水推舟,既迎合了凤姐她们哄老太太开心的想法,也博得了贾母的开心。
    (3)她幽默风趣,善于逗趣,当凤姐捡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她桌子上时,她高声说“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引得众人大笑,可见她说话风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她知道来贾府,她需要得到全府人的欢心,凤姐与鸳鸯一起捉弄她时,她顺水推舟,既迎合了凤姐她们哄老太太开心的想法,也博得了贾母的开心”等情节中概括出其“精通人情、善解人意”的性格特征。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淳朴憨厚、节俭朴素”“精通人情、善解人意”“幽默风趣,善于逗趣”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二、
    10.D 解析:动词“屠烧”和“去”是两个连续的动作,其逻辑主语均为“项王与诸侯”,且中间有“而”连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所以……者,以……也”是固定句式,意思是“……的原因,是……”,应在“者”后断开,排除B项。
    11. A 解析:“亭即驿亭”错误。亭是秦汉时的基层行政单位(乡以下,里以上)。秦汉时,十里一亭,设亭长一人,管诉讼等。驿亭,驿站所设的供行旅止息的处所。古时驿传有亭,故称。
    12. C 解析:“心悦诚服”错误。应为“群臣没有人敢再说话(持不同意见)”。
    13.(8分)
    (1译文:(萧何)诸事总要奏请汉王,获准了就执行;倘若来不及奏请,就根据情况酌情处理,汉王来了再报告。
    (2)译文:如今萧何没有汗马功劳,只管管文书案卷,发发议论,不打仗,反倒功居我等之上,为什么?
    解析:(1)“从事”本指“行事”,此处引申为“处置,处理”,“便宜”本指“方便合适,便利”这里引申为“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辄奏上,可,许以从事”“辄以便宜施行”均为省略句,翻译时要补出省略的内容“(萧何)辄奏上,(汉王)可,(汉王)许以从事”“(萧何)辄以便宜施行”。
    (2)“汗马”本指“战马奔走而出汗”这里运用了比喻的说法,指“劳苦征战”;“文墨”这里指“文书辞章”;“顾反居臣等上”为省略句,翻译时要补出省略的内容“(功劳)顾反居臣等上”。
    14. (3分)答案:因为召平认为萧何将来灾祸临头了,皇帝疑心萧何会像韩信一样谋反,为他设卫队,名为宠信,实际是为了监视他。
    解析:结合事件背景看,此时高祖在邯郸平叛,功臣韩信在关中谋反,高祖之所以封赏,是对于后方的功臣有了疑心,通过封赏来试探萧何;就当时形势看,韩信的叛乱已经平定,高祖却派遣使者拜相益地,急于封赏,而在萧何推让封赏,以家私财佐军之后高祖大喜可以看出,封赏萧何只是高祖稳定后方,权宜之计,并非出自本心;从事件的本质看,设置相国卫队,由都尉统率,他们是朝廷派遣的官员,并非相国私人的武装,也并不忠于相国本人,所以设置相国卫队,名为保护,实为监视。
    参考译文:
    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高祖担任亭长,萧何经常帮助他。等到高祖起兵自称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收取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并收藏起来。沛公做了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能够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
    萧何又向汉王进言推荐韩信,汉王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汉王率领军队向东进发平定三秦,萧何凭借丞相的身份留下来收服巴蜀,镇守安抚,发布政令,告谕百姓,让他们供给军队粮食。
    汉王二年,汉王联合诸侯一起攻打项羽,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在栎阳处理政务。他制定各种法令制度,建立宗庙、社稷、宫殿、县邑。(萧何)诸事总要奏请汉王,获准了就执行;倘若来不及奏请,就根据情况酌情处理,汉王来了再报告。汉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如今萧何没有汗马功劳,只管管文书案卷,发发议论,不打仗,反倒功居我等之上,为什么?”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
    汉十一年,陈豨谋反,皇上亲自统率军队去平乱,来到邯郸。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诛灭了韩信。皇上听到已经诛灭韩信的信息,派使者授予萧何相国之职,增加封邑五千户,命令五百士兵和一个都尉作为相国的卫士。很多人都来向萧何祝贺,惟独陈平替萧何忧虑。召平对萧何说:“灾祸从此开始了。希望你能辞让封邑,不接受护卫之卒,拿出全部的私家财物资助军用。”萧何听从了召平的计谋,皇上于是十分高兴。
    15.D(本诗没有议论)
    16.诗人经历了国家灭亡的“多难”“三年”和“万里来游”的逃难坎坷,加之“白头”迟暮的现实处境,借登岳阳楼“吊古”遣愁。(3分)看到的是“不动”的“帘旌”、将坠的“夕阳”和无边的“老木”“苍波”,眼前的景色都浸染了诗人悲凉的情感气息,都成为诗人抒发人生迟暮的伤感和亡国之痛的载体。(3分)(6分。每点3分,言之有理即可)
    17. (1)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2)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3)(示例一)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示例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三、18.B 解析:结合上下文可知括号内的内容与上文并非因果关系,应构成并列关系,以“同时”承接上文更恰当,排除A、D两项;根据“如恋人互赠信物和新婚婚服上会采用鸳鸯的图样”“寿诞则采用龟、鹤的图样”,可知下文是按照场合再说图样纹饰的方式展开叙述的,故先说“根据不同的场合”,再说“选择不同的纹饰”与下文衔接更有连贯性,排除C项。
    19.A 解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封藏的美酒比喻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汉服。A项,比喻,以玉壶中的冰心,比喻自己的心。冰心在玉壶之中,比喻人坚守清廉正直的品行。B项,借代,“丝竹”代音乐。C项,夸张,“不盈尺”夸张。D项,借代,“黄”“苍”,颜色代本体,黄犬、苍鹰。
    20.
    答案:D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围绕……为中心”句式杂糅,应为“围绕……”或“以……为中心”;二是成分残缺,句末缺少宾语中心语“的服装”。
    21.①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②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③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深思。(每句2分。第①处,在第1段首,应为总句,语境需要补写的陈述对象是与“一个国家和民族”有关,而后一句的语境为汉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一二句的语义关联由概括到具体,故可推知要补写的内容是“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第②处,在第2段尾,应为总结句,还原“这些角度”的指代内容,即面临外语教育和信息化的挑战,并根据语境的提示——汉字教育出现了问题,可知此处应补写的内容是“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第③处,在第3段尾,应为总结句,前文内容是介绍汉字的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及采用拼音方法来教授汉字,但我们的汉字教育却没能很好地认识、总结其规律,提出汉字教育要重视的问题,根据这一语境,此处应补写的内容是“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深思”。)
    22.①了解汉字历史;②重视汉字教育;③创新教学方法。(答题时,需要结合第1、3文段的内容,围绕“加强汉字教育”措施这个中心,梳理文本,可知重视汉字教育及其原因,现有的汉字教学方法存在不足,故得出上述答案。答题时,注意字数的限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