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中段考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2-05-12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高二语文5月6日中段考测答案
    1、C ( 其诗歌只是托物言志,而非“诗歌的深层审美价值”。)
    2、C (A.“质疑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审美方式”错误,应是质疑浅显层次的“审美效果”。B.“两者的适配虽非不可能,但颇有‘牛体马用’的味道”可知本项“很好地适配”错误。D.“是出于诗歌中的理念可以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的原因”错误,应是“理念并不能完全脱离开审美情感而孤立存在,还要‘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否则就容易使诗歌堕入肤浅粗疏的泥沼”。)
    3、B(A.强调“瀚藻”。C.强调“辞情”。D.批评“理”。)
    4、①首先提出诗文审美价值的深浅两层意义,并指出后者更易被感知,前者被忽略。②再分析浅层审美价值在传统价值体系中难以确立合理地位。③接着以六朝文论及唐代批评为例,说明诗文审美价值的深浅两层难以得到统一。④最后通过举例、引用,论证宋“理趣”说带来审美观念的发展,深层价值得到认识。(每点1分。)
    5、①理趣是诗人把握世界的方式,是诗歌审美价值的深层次体现。诗歌创作并非与“理”无关。②诗歌可以以性情为其本质特征,但并不排斥理性观念,它可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和哲念的升华。诗歌趣味并非只在于“吟咏性情”,不能忽略理性。③宋诗理趣化表达了宋人“尚理”的审美内蕴。这不仅是符合诗歌创作的艺术本质,而且是对唐诗成就的创造和超越。(每点2分。)
    6. D(A.“来自他的亲眼所见”错误。老人讲述鱼鹰的故事是他亲身所历,亲眼所见,但苇垛里少女的故事不是他亲眼所见的。B.“苇垛里红衣少女等确有其人”理解不准确,这是小说,只能说有原型。C.“失去生计的他做了交通员”不准确,更多是对鬼子的仇恨。)
    7. C (C.“通过他描述的一次小斗争……正面写出老头子的抗日热情”错误。侧面衬托了老头子的抗日热情,并非正面。)
    8. ①使人物身份设定真实合理。“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老人父子是白洋淀水边村民,生活贫苦,鱼鹰是他们重要的生活来源;(人物设定的角度。)②揭示了老头子和白洋淀人对敌人仇恨的原因。“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情节合理的角度。)③表现老人对侵略者的仇恨/控诉,交代了老人后来积极抗日,做交通员的原因。(人物形象/心理的角度。)④暗示了抗日战争已经有了转机:“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情节发展的角度。)⑤从侧面反映出民众抗日斗争成长的主旨。“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表明像老人这样的白洋淀村民在长期抗日斗争中积累了斗争经验,增强了胜利的信心。(表现主题的角度。)(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物象作用的能力。任答其中两点即得4分,每点2分。)
    9. ①景物环境角度:白洋淀的美好风光描绘,提供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背景。②刻画人物风格婉约清新:撑船老头+红衣姑娘——美丽质朴,勇敢智慧、自信热情,是在战争中觉醒和成长起来的农民形象。③叙事方式角度:用老头日常聊天式的方式讲述,没有直接描写血与火,淡化了战场的血腥和残酷感。(每点2分。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文本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文学本无题材大小之分,且都有各自的出发和抵达,但孙犁不因循传统套路,另辟蹊径,以“牧歌”方式处理战争土地题材,以其婉约清新的美学风格刻画鲜活人物,向人性和人情的深层结构开掘并给作品留下更多回味和阐释空间的作品。)
    10.B(“尊以师”“重拜二子为郎”、“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这两处断法,在文意上讲不通,故选B。)
    11.A(“引”指引荐、举荐做官,并不是朝廷授予官职。)
    12.C(桓荣被选为少傅,得到车马赏赐,是因为自己的才学和汉世祖的信任,不是因为博士张佚争取。)
    13.(1)显宗到他的家里询问起居,到了街上就下车步行,抱着经书上前,慰问桓荣,眼泪涟涟。(“幸”,到、去,1分。“拥经而前”,抱着经书上前,1分。“抚”,慰问,1分。“涕”,眼泪。)
    (2)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困苦,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不行”,不会走路,1分。“零丁”,孤独的样子。“成立”,成人自立,1分。“鲜”,少,没有,1分。)
    【参考译文】
    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年少时到长安求学,学习《欧阳尚书》,师从博士九江人朱普。桓荣贫穷如洗,毫无资财,常常在外乡做佣工来养活自己,他精力充沛,十五年没有回故乡的想法。
    建武十九年,桓荣年六十多岁,才被大司徒府征召授职。当时,汉显宗刚刚被立为皇太子,选求通晓经书的人,就提拔桓荣的弟子豫章人何汤为虎贲中郎将,用《尚书》教授太子。汉世祖刘秀不经意地询问何汤原来的老师是谁,何汤回答说:“师从沛国的桓荣。”世祖随即召见桓荣,让他解说《尚书》,认为讲得很好。桓荣被授予议郎,赐钱十万,让他入宫教授太子。每次朝会,世祖总是让桓荣在公卿之前讲述经书。世祖大加称赞,说:“得到您差点晚了!”正遇上《欧阳尚书》博士空缺,世祖想任用桓荣。桓荣叩头推辞说:“我的经术肤浅,不如我的同门郎中彭闳和扬州从事皋弘。”世祖说:“好,去请他们吧,你去协调。”于是授予桓荣博士,桓荣举荐的彭闳、皋弘担任议郎。
    世祖曾亲临太学,正遇上诸位博士在太学辩论。桓荣穿着儒服,温和谦恭而且宽厚有涵养,分辩说明经书的要义,常常用礼义谦让使人心满意足,不凭借辞令凌驾别人,(在场的)儒生没有赶得上他的。世祖特别加以赏赐。后来桓荣入朝参加宴会,世祖下诏赐给诸臣珍奇的果子,接受的人都将它揣在怀中,只有桓荣双手捧着果子拜谢。世祖笑着指着他说:“这是真正的儒生啊!”因此更加受敬重厚待,常常让他住在太子宫中。桓荣曾经卧病在床,太子早晚派中傅询问病情,赐给他珍美的肴馔、帐篷、奴婢。
    建武二十八年,世祖大会百官,下诏询问谁可以做太子太傅。群臣推测皇帝的意思,都说太子舅舅原鹿侯阴识合适。只有博士张佚脸色严肃地说道:“假如是为了阴氏,则阴识可以作太子师;假如为天下,那么本来就应该任用天下贤才。”世祖称赞张佚说得好,并且说:“想设置太傅少傅,是想用他们来辅佐太子。现在博士很容易就指正了我,何况太子呢?”于是拜张佚为太子太傅,并让桓荣做太子少傅,还赐给桓荣车马。
    汉显宗刘庄继位后,以师礼尊崇桓荣,桓荣很受亲近和尊重,显宗授予桓荣的两个儿子为郎官。桓荣已经80多岁了,屡次上书请求退休。显宗总是加以赏赐。桓荣每次生病,显宗就派使者慰问,太官、太医络绎不绝。到了病重的时候,桓荣上疏谢恩,显宗让他回到封地。显宗到他的家里询问起居,到了街上就下车步行,抱着经书上前,慰问桓荣,眼泪涟涟。赏赐给他床褥、帐篷、刀剑、衣被,过来很久才离开。桓荣死后,显宗亲自换上丧服,来到他的丧礼上为他送葬,并在首阳山的南面赐他坟冢。
    15.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D.“五、六句……百姓忍饥挨饿”错误,五、六句具体描绘自己苦闷的心情和清贫的生活,不是对百姓生活的描写。“饥拔陇头粟”指自己为求见君王不惜忍饥挨饿,靠从地里拔粟充饥。故选B。)
    16.①这二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表面上写景,实际写人事。②“明月”指唐宪宗,“夜峰”指他身边的大臣。夜幕中峰峦起伏重叠,将明朗的月亮遮住,月光只是照向深深的谷底,喻指宪宗为一些大臣所包围,虽有明光,却不能下达。③诗句抨击朝廷弊病,抒发郁愤之情,没有运用直接描写,而是将其融化在生动的比喻和深邃的意境中,含蓄蕴藉,颇得《离骚》的神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理解“感怨刺怼,寄托遥深,颇得《离骚》的神髓”这一评价。这段话是说李贺的诗歌情感表达含蓄。然后理解“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的意思,分析其中的手法和蕴含的情感。“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意思是夜幕中峰峦起伏重叠,明亮的月光却只向谷底照射。这两句表面上写景物,实际上是写人事。“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夜间的峰峦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黝黑而高,竟把那明朗的月亮遮得无影无踪,让诗人感到纳闷。“夜峰”、“明月”等句喻意微婉,“明月”借喻唐宪宗,“夜峰”指代他身边的卿相们,意思是宪宗为一些大臣所包围,闭目塞聪,就像月亮为峰峦所阻隔,虽有明光,却不能下达。这些表明诗人深知当时朝廷的弊病,他想向宪宗陈述国事,以匡时救弊,然而“山”高“月”远,投告无门,只有暗自忧伤而已。这两句诗歌没有直接表达情感,而是借助比喻来抒发内心的郁愤,抨击朝廷的弊病,确实是“感怨刺怼,寄托遥深,颇得《离骚》的神髓”。
    17.(1)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2)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18.A(惊世骇俗:言论或行为与一般人不同,使人觉得特别惊奇。惊涛骇浪:比喻险恶的环境或遭遇。语境形容梵高的优化让人惊奇,应用“惊世骇俗”。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自己也随声附和。拾人牙慧:比喻蹈袭他人的言论或主张。语境形容人们听到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说,从而确定向日葵名字的由来,应用“人云亦云”。轻而易举:形容非常轻松,毫不费力。一挥而就:一动笔,文章就写成了。形容才思敏捷,落笔成章。语境形容向日葵迅速轻松地调遣体内的生长素和黄氧化素,应用“轻而易举”。戛然而止:形容突然停止。半途而废:事情没做成功就停止。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语境形容向日葵到中年后就停止了“追日”,应用“戛然而止”。)
    19.C(原句有以下语病:“花粉一旦成熟后,就不再追随太阳了”主谓搭配不当,应让前句作状语,让向日葵作主语,因此将“花粉”放在“一旦”后;“就不再追随太阳了”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在“就”前加“向日葵”。)
    20.使用了比喻修辞,把向日葵比作化学家和物理学家,从化学和物理两个学科角度说明向日葵“追日”的科学原因,将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表述得具体形象。
    首先要理解并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与构成,然后要在语境中分析该修辞的表达效果,最后概括作答。“向日葵既是高深的化学家,又是优秀的物理学家”运用比喻修辞,将“向日葵”比作“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称其为“化学家”是因为它能“它能够迅速调遣体内的生长素和黄氧化素”,称其为“物理学家”是因为它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大头’旋转这个物理运动”。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向日葵“追日”的科学原因,将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表述得具体形象。
    21.A(这句话的陈述对象是“系统”,其先后逻辑顺序是先“分析结果”,然后“评定风险等级”,最后“给出不同颜色的健康码”。只有A项逻辑顺序符合。)
    22.①健康码的颜色是如何确定的呢 ②需要很多方面的数据 ③还会记录我们的行动轨迹
    第一空,前面在说健康码的颜色,此处也应谈这个话题;根据后文“仅仅是根据这些信息来确定的吗”可以推断这里是问健康码的颜色是如何确定的,可以填:健康码的颜色是如何确定的呢。
    第二空,此处是说如何评定一个人的风险等级;结合后文“比如,个人行动轨迹信息、密切接触者信息、地区风险程度信息。这些数据的来源也是多种多样的”可知要评估一个人的风险等级需要很多方面的数据,可以填:需要很多方面的数据。
    第三空结合前文“比如,今天你乘坐了1路公交,在乘坐公交之前你扫的健康码就会记录你的行动轨迹”可知健康码还会记录我们的行动轨迹,可以填:还会记录我们的行动轨迹。
    23.审题提示:
    作文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富有哲理性,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美”与“崇高”是相互交融的。第二句话引用孔子的名言“尽美矣,又尽善也”印证以上观点。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材料当中对这句名言作了阐释,即真正的美不仅在于给人感官上的愉悦,更在于能让人领会到崇高的力量,由此界定“美”的两个层次:一是带给人感官上的愉悦;二是让人领会到崇高的力量。第三句话则是从三个角度阐释这种交融与共生的关系:一是从外在感官的角度来体察“美”与“崇高”的交融关系,如巍峨的高山(崇高)带来的壮美,强健的体魄(崇高)带来的阳刚之美;二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如精湛的艺术(比如气势雄壮的豪放词、荡气回肠的交响乐)带来的心灵震撼;三是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如家国情怀等带来内在的深层次的人格美。
    写作引导语对学生写作进行了提示与限制。“上述材料给人以启示,请整体把握材料写一篇文章”说明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一定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及含义来审题立意,不能脱离开“美”与“崇高”两者关系来立意。“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可见一定要写出你对“美”与“崇高”两者关系的哲理性思考,要有一定的深度。“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提示写作者要以青年的视角,结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使命看待“美”与“崇高”两者之间的交融与共生。要谈到对这个关系的正确认识及其带给青年个人及国家的影响,树立一种正确的审美取向及价值观。
    作文写作“要求”部分,确定了材料的限制及常规的写作要求。要求学生选好角度,考虑哪些立意角度是比较好的。比如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外表的漂亮固然是美的,但崇高的人格才更能衬托美,这无疑是最好的角度。谈巍峨的高山(崇高)带来的壮美、强健的体魄(崇高)带来的阳刚之美、精湛的艺术带来的心灵震撼也是合适的角度,但如果谈这些角度时,不能结合青年学生的成长来谈,就很难写出一类文。
    范文欣赏:       于美中滋养高尚人格,于崇高领会青春之美
    (题目中含括了“美”“崇高”“人格”“青春”等关键词,凸显了文章的主旨且形式工整)
    古之臻言映照现实(一句话由古至今,“映照”一词体现考生对材料引用古语所含启示意义的理解),“尽善尽美”气韵犹存。以前人广博放眼量风物:冬奥赛场上领略竞技带来感官之美的时候,闪耀高尚光辉的包容博爱展现崇高之美的再度共生。作为美的新人(明确新时代青年的主体身份),我认为:于美中滋养高尚人格,于崇高(此处应加一“中”字)领会青春之美。(开篇结合材料,紧扣“美与崇高”的关系,中心明确,入题干脆利落)
    于美中滋养高尚人格,不是镜花水月的空谈,而是交融共生的实践。(以单独成段的形式清晰呈现分论点,可借鉴)
    真正的美并非表层感知的意会,而是直触深层心灵、铸就高尚人格的引擎。(信手拈来的比喻,阐释美的内涵)“美”与“崇高”之所以交融,是对人格塑造的交织;“美”与“崇高”之所以共生,则来自美育的滋养和实践。(围绕美与崇高的关系,阐释分论点。论点后有分析,分析后有事例,段落内有起承转合,深谙议论文法)君可见余秋雨杖行天下,以实闻灼见锻造《文化苦旅》直击心灵花园;君可见花滑选手羽生结弦于冰中作诗,身体力行谱写花滑之美;君可见人大康瑜执念探寻心中真美,抛下城市优渥,抚慰大山诗意,终以崇高之美感化山川,滋养青年人格。(一组排比,以丰富事例证明论点,又可见考生驾驭语言的能力,结尾处扣题)
    于崇高领会青春之美,体验交融共生。(换个角度,继续围绕“美与崇高”的关系分而论之,不紧不慢,不急不躁)
    山川、艺术乃至高尚人格(结合材料所提供的角度),无不蕴含崇高光辉。因为美与崇高的交融共生,在于教化人格、提升审美素质、锻造高尚品质。美育之效,首要亦在人格。(警句!)反观当今“内卷”当道之社会(联系现实,对比论证),崇高与美的交融体验被迅猛的信息时代呼啸而过,仿佛知识与信息交融便可倚持现代社会之发展。由是山川褪色、由是艺术落灰、由是高尚决堤,(娴熟的小排比,照应本段开头)只留下古人沉默叹息。白岩松曾经说过,《感动中国》不是标榜名人,而是为人性筑起高墙,不至于过快溃败。(引用精当且扣题,有说服力)诚哉斯言,放眼如今“流量”误读真正之美、互联网之冷漠无情牵动人格高墙,只有让崇高与美之交融重焕活力、重返神坛,才能真正培育美的新人、铸就美的时代。(联系社会现象,强调美与崇高交融共生的现实意义,相对前段更有升格,文章非此不深刻)
    于美中滋养高尚人格,于崇高领会青春之美,为新时代青年担当复兴大任之要诀。(从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与感悟入手,写出对“美与崇高”的辩证思考,体现新青年应有的态度和担当。逻辑思维严谨,层次分明,同时体现考生对写作任务的准确把握)
    真正之美,依托崇高人格,辐射社会效果,至今闪烁真理光辉。美育的重要性,于信息时代“娱乐至上”的风气中愈显重要。于国家,应引导社会尚美风气、传承传统美学之尚美理念,发挥美育社会功能;于社会,理应净化舆论环境,重视美育质量,调整育人方针,以美之教育树美之新人;于青年,我们更应(应、理应、更应,用词精当,语势渐强,强调了践行“美与崇高”的必要性)引领尚美风尚,提升审美素养,于社会奉献中锻造高尚人格,实现美与崇高交融共生。(段内有总有分,层次清晰,很好的作文习惯)
    行如苔米微,览物云梦泽。让我们携手共心,以美之崇高为刃,共创真美社会!(结尾以呼吁的方式扣题,深刻且有格局。全篇结构清晰,思路严谨)19.5+19.5+19=58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