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B(原文强调“挖掘和表现当代中国积极的文化特征”,扩大范围。)
2.C( A 混淆时态,原文是“正建立稳定的供需关系”;B 逻辑关系错误,原文是“唯有跟上新需求,才能与年轻消费力同频共振,不仅要‘潮’起来,更要‘潮下去’”。 D 因果关系错误,原文是“因为缺乏对传统文化意蕴和价值的深刻理解,以致淡化甚至歪曲了传统文化的本来寓意” 。)
3.B(可以用来印证材料三第二自然段的观点。)
4.①首先从数据出发,提出新国潮正在崛起的观点;②接着分析新一轮国潮热兴起的原因;③然后提出企业在发展国潮文化时应采取的策略;④最后指出国潮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潮未来的发展方向。(关键词:①提出观点;②原因;③策略;④问题及发展方向。每点1分)
5.①深挖中华文化的深层核心价值,让国潮产品真正具有传统文化内涵;②处理好科技赋能与文化内容之间的关系,在保证文化内容质量的基础上,借助网络平台扩大国潮的影响力;③挖掘品牌自身独特的产品价值、文化表达和美学观念,推陈出新,打破同质化怪圈;④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让国潮产品在国际舞台精彩亮相,扩大产品的国际影响力。(每点2分,答出3点给6分。)
6.D(情节上并没有跌宕起伏)
7.C(小说开头和结尾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伊戈尔回家的故事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
8.①“就在吃晚饭的时候,伊戈尔中尉发现母亲特别注意看他那拿着匙子的手。”表明母亲对伊戈尔拿着匙子的姿势非常熟悉,猜测是自己的儿子。(2分)
②“他那当初从家里带到战场的包脚布也已洗得干净,挂在晾衣绳上。”以母亲洗净熟悉的包脚布,间接表明母亲已经知道他的身份。(2分)
9. ①伊戈尔受伤之后几乎毁容,但他却乐观地想自己还活着,这是一种直面挫折,顽强不息的精神;②伊戈尔是在反抗入侵者的战役中受伤,并且伤好之后回到部队继续战斗,父亲认为儿子如果为了国家受伤,也是值得自豪的,反映了他们面对入侵,保家卫国,同仇敌忾的精神;③伊戈尔思念亲人,却隐藏自己的身份与亲人相见,母亲虽对儿子毁容忧心忡忡,但却将担忧隐藏在心底,体现了他们为了亲人甘愿承受苦难,隐忍坚强的高贵品质。(每点2分,答出3点给6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 C
11. B (“请求”“具有言情的成分”是“表”的内容)
12. C (霍光“为人骄奢”错)
13. (1)第二天,下诏提升这位郎官官阶两级。老百姓没有不称颂霍光的。(字词“秩”“多”各1分,句意2分。秩:官吏的俸禄;引申为职位、品级。多:赞美,称颂。)
(2)霍光每次朝见,宣帝都虚怀若谷,神色敬肃,礼节上屈己退让到了极点。(字词“敛容”“礼下”各1分,句意2分。敛容:正容。显出端庄的脸色。礼下:降低身份,以礼相待。)
14. 茂陵徐生认为霍氏必亡的原因:①霍氏奢侈就会不谦虚,不谦虚就一定会玷辱皇上,背叛天道; ②霍氏地位太高,大家一定会嫉妒他;③霍氏掌权时间太久,嫉妒他的人太多。
文言文参考译文:
霍光表字子孟,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弟弟。武帝逝世,太子继承天子的尊号,就是孝昭皇帝。昭帝年方八岁,国家大事全由霍光决断。霍光为人沉着冷静、细致慎重,资质本性端正。殿中曾出现过怪异的现象,一夜间大臣们互相惊扰,霍光召来符玺郎要玺,郎官不肯交给霍光。霍光想夺玺,郎官手按着剑把说:“臣子的头可以得到,国玺你不能得到!”霍光很赞赏他的忠义。第二天,下诏提升这位郎官官阶两级。老百姓没有不称颂霍光的。
元平元年,昭帝故世,没有后代。武帝六个儿子只剩广陵王刘胥还在,众大臣议论立谁为帝,都主张广陵王。广陵王本来因为行为有失道义,不为武帝所重用。霍光内心感到不妥当。有郎官上奏书说:“周太王不立长子太伯而立幼子王季,周文王舍弃伯邑考而立武王,只在于适当,即使废长立幼也是可以的。广陵王不能承继宗庙。”这话符合霍光心意。当天接受皇太后的诏令,迎接昌邑王刘贺。昌邑王到了以后,就位,行为淫乱。霍光又担忧又气忿。霍光立即跟众大臣一起见告皇太后,列举昌邑王不能继承宗庙的种种罪状。皇太后诏令把刘贺送回昌邑,赐给他私邑二千户。霍光坐在朝廷中间,会合丞相以下大臣讨论决定立谁。近亲只有卫太子刘据的孙子号皇曾孙的在民间,大家都称道他。霍光就跟丞相杨敞等上奏皇太后。皇太后下诏说:“同意。”迎接曾孙到宗正府用斋,然后进未央宫见皇太后,受封为阳武侯。霍光捧上皇帝的玺和绶带,进谒了高皇帝庙,这就是孝宣皇帝。
从昭帝时起,霍光的儿子霍禹和侄孙霍云都是中郎将,霍云的弟弟霍山任奉车都尉侍中,带领胡骑、越骑。霍光有两个女婿是东、西宫的卫尉,兄弟、几个女婿,外孙都得以定期朝见皇帝,任各部门的大夫、骑都尉、给事中。亲族连成一体,植根盘踞在朝廷中。霍光从后元年间起掌握国事,到宣帝就位,才归还政权。宣帝谦让不肯接受,凡事都先汇报霍光,然后才奏给天子。霍光每次朝见,宣帝都虚怀若谷,神色敬肃,礼节上屈己退让到了极点。霍光去世时,宣帝和皇太后亲临参加霍光的丧礼。
当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说:“霍氏一定得死。人奢侈就不谦虚,不谦虚就一定玷辱皇上;此人也就是背叛天道。他的地位比别人高,大家一定忌妒他。霍氏掌权很久了,忌妒他的人很多了。全部人都忌妒他,而他又背天道而行,不等待死等什么?”于是上疏皇上说:“霍氏宽裕昌盛,皇上您即使想厚待他,应当适时抑制他,不要让他最后到死亡的地步。”上书三次,才听到。
宣帝刚被立为皇上时,到高庙祭祀,大将军霍光以骖乘的身份跟从,皇上心里害怕他,像背上长了芒刺一样。后来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光任了骖乘,天子才能从容地面对,感觉安全在身旁。一直到光死去。而他一族之人竟然全部被杀。因此民间流传说:“威严震主的人不能活。霍氏的祸,是从骖乘开始的。”
15.B (下句衡阳的归雁会为我捎来回书,诗人意在希望王少府应多与我书信联系。)
16.①颈联运用想象(虚实结合)暗示友人被贬之地,同时巧妙回扣题目;(2分)②上句想象王少府到长沙,望着开阔辽远之景会洗却贬谪之苦;下句想象李少府到了峡中,可以去白帝城凭吊古迹,以求慰藉;(2分)③诗人借想象之景,含蓄深切地抒发诗人对友人离别的牵挂和被贬时的劝慰之情。(2分)(答“借景抒情”可以酌情给分)
17.(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18.C( 第一空“受人瞩目”与“万众瞩目”都有“受到众人的关注”之意,但“万众瞩目”一般用于形容事件重大,引起大家的关注,故选“万众瞩目”。第二空“印迹”与“印记”都有“痕迹”之意,但“印迹”侧重于实际的物理印痕,“印记”侧重于内心的记忆,故选“印记”。第三空“汇聚”与“聚集”都是动词,都有“集合”之意,“汇聚”更强调从各个不同的地点、方向集中到一起由少到多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语境中意见是从多处汇合到两会,故选“汇聚”。第四空关注语境,前面是动词“焕发”,应搭配名词“勃勃生机”。)
19.B (划线句子存在的语病问题有三处,一是后半句缺少主语,二是“吹动”与“大地”动宾搭配不当,三是多项定语语序不当。)
20.C(A为借代,B为夸张,D为拟人,C和划横线的句子都用到了比喻手法。)
21. ①便有了22个“腓尼基字母”②向欧洲扩散的同时
③中国也借用它们来给汉字注音
22. ①原始西奈字母②腓尼基字母③希腊字母
④阿拉伯字母⑤拉丁字母
23.参考立意: 大义(天下一统,国家安定,人民受益,华夏文明的延续等)重于小节。
大义(天下一统,国家安定,人民受益,华夏文明的延续等)至上,不应固守小节。
大义(天下一统,国家安定,人民受益,华夏文明的延续等)至上。
审题时要紧扣“孔子和子贡对管仲的评价”,不可泛谈“选择”“生死”等。建议只要找到孔子和子贡对管仲评价的内在关联点,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言之成理即可;不必囿于上述立意。
材料解析:子贡从个人节操方面来评价管仲,看到的是小节,是世人层面的忠义,恪守的是“事君以忠”“臣死君难”的教条式道德规范。而孔子着眼于大义,是超越个人世俗层面的大抱负、大胸怀,他是从天下一统,国家安定,人民受益,华夏文明的延续等角度来看待管仲的所作所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