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说明‘以世界为田野’的研究暂时难以推进”错误,根据材料二“当‘以世界为田野’的研究无法有效发生时,其现实后果之一,便是在我们推动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对沿线国家缺乏在场性的深度理解”,其中并无研究暂难推进之意。)
2.A(B项,强加因果关系,根据材料二可知,“现代法学的制度构造和知识体系舶来于西方”,是“移植性秩序”,由此“不可能仅仅通过立法过程对文本规范的建构来实现”。C项,“就能理解复杂的中国”错误,材料二中只说“为理解复杂的中国不断积累着本智慧与体验样本”。D项,“他们的梦想却被国力和国情的限制打破”错误,根据材料二可知,国力和国情只有制约了人类学家的选择,并不是打破梦想,而且制约人类学家选择的还有“中国所处的现代化发展阶段的社会心态、集体意识”。)
3.C(由材料一“通常的办法,就是宣传中嫁接现代法律与习惯法,达到‘转生为熟’的目的”“‘戏曲普法’蕴含着深远的人类学启示,它有助于我们将关注重心从‘纠纷解决’转向‘传播过程’”等内容可判断,C项是“戏曲谱法”的核心,最能概括“戏曲谱法”。)
4.①材料一从现代法律和农村习惯法之间存在差异入手,以对小品《不能走这条路》的分析引出“法律嫁接”的概念、意义和“戏曲普法”的人类学启示。②材料二围绕法律人类学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展开,从域内角度分析了法律人类学对中国法学的积极影响,从国际视角点出了中国人类学界的一些遗憾。(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①通过材料一,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法律不是仅仅只会出现在文本之中,它还与主观性、娱乐性的戏曲等艺术形式相互涉及。②以小品《不能走这条路》为例,“戏曲普法”能够帮助我们把关注重心从“纠纷解决”转向法律的“传播过程”,还有利于我们追踪普法剧本的演出、效果等内容。③《不能走这条路》就是法律在主观性、娱乐性的戏曲艺术形式中的交融和展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A(B项曲解文意,“广东富豪重金求取‘镇店之宝’而不得”只能印证丹青“只为公家作画”“不愿留名”的事实。C项无中生有,“仍是看重他潜在的经济价值”的表述没有文本依据;从文本中不难看出,这一次家乡父母官前来邀请丹青是在丹青离乡“若干年后”,“家乡掀起了民俗画热,男女老少皆能一展画技”的背景下进行的,返乡是参加“草堂乡民俗画展”活动,而非招商引资等与发展经济相关的活动。D项对小说的主旨理解有误,“倡导艺术家调整艺术追求,适应社会需要”的表述,没有文本依据;而“利用艺术家的劳动发展经济”也不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对其加以“肯定”,自然不妥。)
7.D(小说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也有利于作者直接抒情”的说法不够准确。应当说,小说中运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有利于作者借文中之“我”来抒情和议论,第三人称则有利于客观陈述,引起读者共鸣。)
8.客观因素:①天赋极高:极富作画天性,无师自通,又得到父亲真传。②时代机遇:适逢改革开放,被县里看中,县领导要求尝试山水写意画。主要因素:①不畏困难:触类旁通,改变绘画风格。②淡泊名利:暗立规矩,坚持“三不”原则。(每点1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9.①妹妹热爱并能创作民俗画,让曾为了县里要求而改变画风的丹青感到欣慰;②妹妹的画作“麒麟送子”远超自己,丹青为自己在乡土民俗画创作方面的落伍而感到惭愧;③尽管丹青在山水画领域有了一定建树,但他却在自己曾经最擅长的民俗画领域止步不前,所以他觉得“迷失的远比获得的多”,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坚持初心,方得始终。(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若观点明确,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0.C(原文标点为: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11.B(“由君王的嫡长子担任”错误,古时太子大部分由君王的嫡长子担任,但也有“立贤不立嫡”的情况。)
12.D(“是因为这些人当初说变法不好”错误,是因为这些人随意议论国家法令。)
13.(1)变法令实行了一周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诉说新令不可取的数以千计。(“期年”“便”、第一个“之”各1分,句意1分)
(2)所得到的的利益不足以医治它所受的创伤,所得到的收获不足以补救它所蒙受的损失,这难道不是很可悲的吗!(“利”“药”“亡”各1分,句意1分)
14.告诫当政者诚信是治理国家的重宝,只有树立信誉,收服民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3分,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卫鞅想实行变法改革,秦国人不高兴。卫鞅对秦孝公说:“平民百姓不可同他们谋划始创事业的事,但可同热门共享事业的成功。讲求高道德的人不去迁就习俗,成就大功业的人不在众人中谋划。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效法旧的传统。”甘龙说:“不是这样。依循旧法来治理国家,官吏既已熟习而民众也安居守法。”卫鞅说:“庸常的人安守旧的俗尚,学者们沉湎拘泥于旧的见闻,依凭着两种人,要他们安守官职遵守旧法是可以的,但不能够同他们议论旧法之外的事情。聪敏的人制订法规政策,蠢笨的人只会受制于人;贤德的人因时而变动礼法,无能的人只会被现成的礼法束缚住。”秦孝公说:“说得好!”便任命卫鞅担任左庶长,最终确定变法的法令。法令已拟订好但还没公布,恐怕民众不信从,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竖立了三丈高的木头,招募百姓有能够把木头移徒放置在北门的奖给十金。百姓们对此觉得奇怪,没有谁敢去移徒。再又下令说:“能移徒的人奖给五十金!”有一个人前来把它移徒到了北门,便奖给他五十金。于是公布了变法的命令。变法令实行了一周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诉说新令不可取的数以千计。当时太子触犯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推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新法。”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把他的老师公子虔处以刑罚,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变法令实行十年后,秦国内道不拾遗,山中无盗贼,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邑得到了很好的治理。秦国民众中当初说变法令不可行的,如今有些人又来说变法令很好。卫鞅说:“这些都是扰乱法制的民众!”把他们全部迁徒到边境地方。从这以后民众没有谁敢议论国家的政令了。
臣司马光说:诚信,是国君的重宝。国家靠百姓来保卫,百姓靠诚信来保护;不靠诚信就没有办法驱使民众,不靠民众也就没有办法守卫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百姓,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不善于治理的则与此相反,欺骗邻国,欺骗百姓,更厉害的还欺骗兄弟、欺骗父子。上面的人不信下面的人,下面的人不信上面的人,上下离心,以至于败亡。所得到的利益不足以医治它所受的创伤,所得到的收获不足以补救它所蒙受的损失,这难道不是很可悲!过去齐桓公不违背与曹沫订的盟誓,晋文公不贪图攻伐原国的利益,魏文侯不违背同管理山泽的人的约会,秦孝公不废止给移徒木头者的奖赏。这四位国君他们的行事并不是纯粹清白,而卫鞅尤其被称为刻薄寡恩的人,又处于战国攻伐不已的时代,天下都崇尚诈力,尚且不敢忘记以诚信来抚养他的百姓,何况今日治理天下的当政者呢!
15.A(“这里指的是稚川”错误,由诗题“稚川约晚过进叔”可知,这里指的是进叔。)
16.①轻松愉悦。首联写诗人骑着一匹钝马,慢慢向城东隐士家走去,衬托了诗人内心的轻松自在和即将见到好友的愉悦。②钦佩进叔。颔联出句用“迷皂白”比喻当时社会污浊以致是非不分,对句则借青竹写进叔清高不俗的高尚品格,抒发了诗人对进叔的敬佩之情。③珍惜友情。颈联写和朋友相聚日子无多,很快就要分赴两地;尾联写朋友间樽酒相欢,光阴非常宝贵,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之情的珍惜。(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2)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3)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该空不得分)
18.A【坚实细腻:指坚固结实、精细光滑。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原文是在描述歙砚质地,第一空选“坚实细腻”。千变万化:形容变化极多。变换莫测:形容事物变化多端,不可捉摸。原文语境突出歙砚形制的多样性,第二空选“千变万化”。因材施艺:指工艺品书创作的侧重法则,利用原材料的天然性(包括材质、形状、色泽、纹理等),使其显瑜掩瑕。精雕细刻:精心细致地雕刻,比喻认真细致地加工。原文语境为根据每块砚石的质地和纹理进行加工,第三空选“因材施艺”更恰当。精益求精:指好了还求更好,表示要求极高。锦上添花: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根据原文语境砚作为珍品再加上精美铭文,第四空选“锦上添花”更恰当。】
19.C(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搭配不当。“尽管……可是……”表转折关系,原文中此处句子应承上启下,表递进关系。二是句子成分赘余。“出现”“雕刻”留其一即可。故选C项。)
20.①引用苏轼的句子,恰到好处地总结了歙砚的优点和特性,且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2分)②苏轼以歙砚比附君子矢志不移、坚贞持重的高尚节操,引用苏轼的观点,对歙砚的品质进行了人格和道德升华。(3分)
21.B(根据语境,括号内语句应为总结前文。根据前文再生纸的生产过程,“回收利用废纸”在“生产再生纸”之前,再由“生产再生纸”得出“环境保护”的结论。A项为遵循事理逻辑关系,C项和D项主语与前文不一致,所以B项更恰当。)
22.①生产成本较高 ②缺乏价格优势 ③适用范围有局限(每点2分)
23.【写作提示】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给出了三句名言,都是围绕“青春”这个话题的。第一句重点强调了青春的短暂仓促,告诫我们要好好把握易逝的青春;第二句启示我们要拥抱青春,努力奋斗,自信自立,自强不息;第三句告诫我们要珍爱青春,努力学习知识,努力拼搏,让生命变得充盈。可从三句中的关键词入手,如“仓促”“回忆”“知识”等,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方面来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