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 “生物进化史上关于生物起源的各种定论”错,材料二原文最后一段说“对生物起源目前尚无定论,陆地起源说、深海起源说、宇宙起源说……众说纷呈,有待验证”,有关生物起源的各种学说有待验证,不是定论。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 “都认为宇宙万物都源自简单,越简单应用越广阔”错。原文是“宇宙万物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复杂源自于简单。古今中外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均深谙此理”,可见古今中外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均深谙复杂源自简单的道理,并非选项说的意思。
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运用能力。
本题中:A项是抒写对人生短暂的感慨。B项中的“善下”、C项中的“利万物”以及D项中的“纳”“容”都很明显体现水的“弱德之美”。
4.首先,前三段以丰富的例证先后诠释了“儒”和“水”的共同特性是“柔”,并阐释以水喻道的意义;然后分析论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等待姿态与儒家“柔”的个性之间的渊源阐释中国人处世的方式;最后,将古典技术与现代技术对比,并以都江堰为例,证明古典技术的“柔性”特点,收束全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行文脉络的梳理能力。
文章第一段从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儒”的诠释引出“儒”的特性是“柔”,而叶嘉莹更是将之诠释为“弱德之美”,孔子也认为“儒”体现的是“一种等待的姿态”;文章第二段通过华裔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对中国人的感受“柔顺性”进一步阐发“柔”并非软弱,再用老子的话论证了“柔”亦有其价值,如“以柔克刚”;而第三段提到“柔是‘水’最为突出的特性”,这样就诠释了“儒”和“水”的共同特性是“柔”,然后指出“在中国文化中,以水喻道是有其古老传统的”“以水来比喻道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的意义是双关的:一方面确立了存在论的基本意象,让人们能够由此及彼地去领会‘道’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又奠定了道德论的基本取向,借助于水的‘至柔’的性格来凸显道德的品性”,这样就阐释以水喻道的意义。
第四段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所采取的等待姿态,与儒家固有的‘柔’的性格之间,是有极深的渊源关系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同自然界、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
第五段将古典技术同现代技术文化性格进行对比,指出“这种文化取向塑造出来的古典技术,不具有征服自然界的进攻性和侵略性”,并以都江堰为例进行论证,证明古典技术的“柔性”特点,收束全文。
5.①水具有至柔至刚的特性。②水的形态万千,阐明万物皆变的哲理。③水的结构简单,揭示出宇宙复杂源于简单的哲理。④水不走极端,滋养万物而不争,具有包容性。⑤水孕育万物具有普惠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以水为师”的理由就是找出水的优点。
材料一第三段指出,“柔是‘水’最为突出的特性”,第二段也说“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正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所在。俗话说‘水滴石穿’,就是‘以柔克刚’的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由此可见,水具有至柔至刚的特性。
材料一第三段说“我们知道,水是不定形的,它被放进怎样的容器中就成为什么样子的形状,但正是因为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形状,所以才能变成一切可能的形状,这正是‘道’的品格”材料二第一段也说“水变化多端:水无定形,随境而适”“无处不在的水千变万化,我们的祖先可能首先从水的变化中悟出万物皆变的道理,这成为千古不易之哲理”。由此可见,水的形态万千,阐明万物皆变的哲理。
材料二第二段说“水的形态千变万化,其结构却非常简单”“这阐明一条重要的哲理:宇宙万物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复杂源自于简单”。由此可见,水的结构简单,揭示出宇宙复杂源于简单的哲理。
材料一第三段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水中因此蕴含着大道理”。由此可见,水不走极端,滋养万物而不争,具有包容性。
材料二最后一段说“水是一切生物所必需,无水则无生物。水孕育出一切生物,此乃至仁大爱”。由此可见,水孕育万物具有普惠性。
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她在日后的工作中给胡忠铭穿了小鞋”说法错误,原文为“原因是胡忠铭提交的周报里,把重要项目的合作方名字写错了,项目进展完全复制了前一周的内容,只改动的两个数字中的一个还是错的。指出这些错误时,郑美琪就粗暴地把报告摔在了胡忠铭面前的桌子上,冷冷地吐出几个字:‘重做,一个小时后给我’”,并没有给胡忠铭穿小鞋,而是公事公办。
7.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也表明了职场形象的维持是要付出代价的”属于过度解读。原文为“作为女人和部门主任的郑美琪,狼狈而气恼,她从胡忠铭手中一把拽过鞋子,扬手丢进车里,跟着一屁股坐进去,摔上门打着火,一把方向盘,车子向前一蹿,迅疾地开出大门扬长而去。车位边上的树没法儿躲闪,只能硬生生地让车屁股蹭过去,朱红的车漆,像血一样嵌进了树干里”,主要是描述郑美琪气急败坏开车导致的后果,没法得出职场形象的维持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一观点。
8.①第一处,表明人物身份,“高跟鞋”是职场女性的标配。
②第二处,“高跟鞋”敲击地面声音与前面不同,暗示情节发生了变化。
③第三处,“高跟鞋砸狗却弄污了鞋”这一情节具有讽刺意味。展示了人物暴躁易怒的性格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词语作用的能力。
第一处,“可常年穿高跟鞋的郑美琪还是坚持把车停在专属于自己的地上车位,因为这是待遇”,“高跟鞋”作为职场女性的标配,意在表明人物身份。
第二处,“郑美琪去高主任办公室的时候,照例衣着光鲜,宝石蓝的套裙下配着同色缎面高跟鞋,在大理石地面上踩出一串脆响。谁知提着劲儿去的郑关琪,泄了气儿回来。不用看人,光听高跟鞋落地的声音就知道了”,“高跟鞋”敲击地面声音与前面不同,暗示情节发生了变化,由提着劲儿去变成泄了气儿回来,为后文“郑美琪回了自己的办公室,立刻唤王小胖进去,门还没关上,郑美琪疾风骤雨的咆哮便充盈在半边楼里”的疾风骤雨作铺垫。
第三处,“没承想,那双闪耀着娇贵光芒的高跟鞋画风突变,其中一只以凌厉的姿势飞踹出去,迅猛地落到了那只总在院儿里溜达的褐色的长毛流浪狗脑袋上。不长眼的狗,显然没有料到它正在撒尿占领的这个轮胎,属于穿高跟鞋的气急败坏的女人”“跟着一块儿弹射出去的,还有郑美琪脚上的那只高跟鞋,它在空中翻转了两个跟斗,仿佛全方位展示美丽的光泽一般,一头扎进了树坑里”“树坑里淤着的泥水,已浸染了鞋面和一侧的鞋帮”,郑美琪用高跟鞋砸狗,却弄污了鞋,这一情节具有讽刺意味。也展示了人物暴躁易怒的性格特点。
9.①“朋友圈”本是当今人们生活的重要存在地,更是各类信息的集散地,拉近了关系,方便了交流。
②小说中的“朋友圈”,实则是一个用来嘲讽、审视他人,同时也不忘标榜自己,甚至是达成自己一定目的的场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胡忠铭的注意力只盘桓在郑美琪那十几个字的评论和那个微信头像上,这才是胡忠铭关心的身边事、周围人”,朋友圈一般指的是腾讯微信上的一个社交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用户可以对好友新发的照片进行“评论”或“赞”。“朋友圈”本是当今人们生活的重要存在地,更是各类信息的集散地,拉近了关系,方便了交流。
“在手机朋友圈坐览众生相的胡忠铭,对郑美琪这条‘朋友圈’秀的读后感,哑然失笑”“胡忠铭笑的,除了郑美琪激烈的措辞,还有与郑美琪完全不相符的正义感、爱心范儿,还是那句话:缺什么秀什么。郑主任的可笑,在于她日常是个心地狠辣的唯权力论者。而在网络世界,她又企图扮演胸怀大爱、众生平等的达观女性”“他策划发朋友圈,拍一张流浪狗的照片,配上一两句话”“又想,还是来直接的:‘曾经喂养过一只流浪狗,它的样子跟今天路遇的这只有点儿像。天寒地冻,被驱赶到街头的它,不知能否安然度过这个冬天……’
在审读了多遍后,终于在地铁口,在凛冽的西北风中,胡忠铭点下了那个绿色的‘发表’键,并点击显示了自己发言的所在位置”,胡忠铭在手机朋友圈坐览众生相,嘲笑郑美琪缺什么秀什么,而自己也精心设计朋友圈,可见小说中的“朋友圈”,实则是一个用来嘲讽、审视他人,同时也不忘标榜自己,甚至是达成自己一定目的的场地。
10.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时王浩八的一万多人,驻扎在渐江开化,被同知伍文定等人击败,逃回江西德兴,王浩八把俘获的官吏作为人质,向按察使王秩提出招抚要求,王秩应允,将他们遣送回姚源。
“为……所败”意思是被……打败,其后不带宾语,而“遁还”是个固定词组,指逃跑回,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
“受之”中,“之”是“受”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BC。
1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致仕”是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视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1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B.“并借助有利时机反败为胜”错误,根据原文“时浩八众万余,屯浙江开化,为同知伍文定等所败……谏令……躬乘夜冒雨潜进,大破之,遂擒浩八,其党溃走玉山”可见,并不是“反败为胜”,他们本来就是乘胜追击。
13.(1)(俞谏)亲自趁夜色冒着雨秘密前进,大败敌人,于是擒获了王浩八,他的同党溃散逃往玉山。( “躬”,亲自;“潜”,秘密地,暗中;“溃走”,溃败逃跑。)
(2)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此处指“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
14. ①治理苏州府、杭州府等地水利,修理整治堤堰塘坝,让百姓得到实惠。
②多次平叛,对朝廷有功。平息王浩八叛乱,出击临川贼寇,除大贼徐九龄等。
(答出1点得1分,得出2点得3分)
参考译文
俞谏,字良佐,桐庐人。父亲俞荩,考取进士,被授予御史,巡察江西,惩处外戚王氏、万氏宗族纵恣横行的罪行,因事获罪,被贬为澧州判官,大力修筑堤堰,灌溉田地约一万顷,积功升迁至郧阳知府。弘治三年俞谏考中进士,被授予长清知县。正德六年,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治理苏州府、杭州府等地水利,修理整治堤堰塘坝,让百姓得到实惠,不久晋升右副都御史。正德八年春,姚源降贼王浩八发动叛乱,朝廷诏命俞谏替代陈金督率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军队讨伐他。当时王浩八的一万多人,驻扎在渐江开化,被同知伍文定等人击败,逃回江西德兴,王浩八把俘获的官吏作为人质,向按察使王秩提出招抚要求,王秩应允,将他们遣送回姚源。王浩八奔逃并占据贵溪裴源山,剩下的贼人再次聚集,营地绵延达十里。俞谏令王秩与副使胡世宁、参政吴廷举在要害之地列兵驻守,切断他们的退路。俞谏亲自趁夜色冒着雨秘密前进,大败敌人,于是擒获了王浩八,他的同党溃散逃往玉山。俞谏和江西巡抚任汉又攻击斩杀七百多人,其余贼寇逃奔到姚源,俞谏督令吴廷举等人前往清剿,逼迫贼人走投无路而擒获他们。俞谏有戒于陈金的失策,一心发兵征讨。东乡贼寇被陈金击败乞求投降,隶属胡世宁,称为新兵,然而抢劫掠夺依旧如故,不久畏罪又反叛,俞谏派遣士兵讨伐捉拿了他们。副使李情治理严酷,众人想反叛,由于畏惧而不敢有所行动。恰逢主将死去,众人趁机作乱,杀掉李情等人,焚烧官府,俞谏派遣军队擒拿他们,叛乱才平定。谏官弹劾俞谏和任汉,兵部召令任汉返回,命令俞谏兼任巡抚。第二年出击临川贼寇,杀掉他们的首领。叛贼据守群山之中,称王将近八年,俞谏派遣军队深入攻击,贼寇全部被擒,俘虏斩杀一千七百多人。朝廷记录功勋,提拔俞谏为右都御史,依旧担任巡抚。大贼徐九龄,起初在建昌、醴源聚众为盗,后来,出没于长江、鄱阳湖一带,长达三十年。黄州、德安、九江、安庆、池州、太平等地都深受其害,俞谏讨伐斩杀他们,群贼全被荡平。后来俞谏遭到弹劾,正德十一年被召回,于是他乞请辞官。嘉靖改元之年,俞谏由于被推荐重新起用担任原官职,总体督管漕运,这年秋天,被召回掌管都察院事。第二年他死于任上,赠太子太保称号,谥号庄襄。
1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是说美景能够把酒意驱走”说法错误。“尽日竹烟消酒去”的含义是作者整日都在竹林里饮酒,因为作者在竹阴中流连的时间长,酒意似乎都已退去,不是说美景能够把酒意驱走。“长长的帘子”表述错误,“长”是指莺语的动听悠长,不是指帘子长。
16.①“莺语入帘长”是从听觉写,写出了帘外悦耳的鸟鸣声传入室内,更增添了室内的幽静雅致。
②“春塘雨过波纹乱”是从视觉写,写出了春雨落在塘里,激起一圈圈细小的波纹互相交织而显得零乱的景象,独具意境。
③“花坞风回蝶翅香”是从嗅觉写,不仅写出了风吹来了花香,沁人心脾的美好感觉,还发挥想象,似乎那采花回来的蝶翅也带着花香,独具意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颔联“有时莺语入帘长”描写的是黄莺啼叫的声音,是从听觉进行描写,描写了黄莺的叫声穿过珠帘传入室内的景象,以声衬静,更增添了室内的幽静雅致。
首联“幽鸟曝新阳”,颈联“春塘雨过波纹乱”是从视觉进行描写,描写了春日里小鸟静静的在阳光下晒太阳和春雨落在塘里、激起一圈圈细小的波纹互相交织而显得零乱的景象,描写生动形象,意境深远。
颈联“花坞风回蝶翅香”描写了从花园风中传来蝴蝶翅膀上的香气,是从嗅觉进行描写,“蝶翅香”其实是花香,作者此处发挥想象,说闻到了那采花回来的蝶翅也带着花香,独具意趣。
全诗调动各种感官进行描写,生动形象的为我们描绘了生机勃勃、美丽的春景图。
17.(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仓皇北顾 (3)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8.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振聋发聩”,意思是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摄人心魄”,把人的心灵召去。形容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形容美好的事物,让自己失去了自我,以至于像魂被取走了似的。结合前文“控诉旧中国社会罪恶”可知是“振聋发聩”,排除BC。
“拨云见日”,拨开云雾,看见了太阳,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抽丝剥茧”,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再现了当年的纠葛”应该用“抽丝剥茧”,排除A。
“洞察”,意思是看穿,观察得很透彻;发现内在的内容或意义。“洞悉”,意思是清楚地知道;凭直觉或以敏锐的洞察力察觉或辨别出。这里意思是让人清楚知道剧中人物的亲缘关系,用“洞悉”。
“独辟蹊径”,意思是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体裁。“匠心独运”,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这里指作者在创作上构思巧妙,用“匠心独运”。
19.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例句表解释说明。
A.表话题转换或话题突变。B.表插说。C. 表解释说明,与例句相同。D. 表中断。
20.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过去与现在的复制与重叠,虽是周、鲁两家纠缠不清的因由,也导致了无法避免的悲剧造成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原句“虽是……但也”关联词使用错误,由“因由”“根源”等可知后面两个分句是并列关系,不是转折关系,所以应把“虽是……但也”改为“既是……也是”。
“导致了无法避免的悲剧造成的根源”句式杂糅,“导致……”与“……的根源”杂糅,且“导致”侧重于结果,“造成”侧重于起因,句中侧重原因,用“造成”更好,故改为“也是造成无法避免的悲剧的原因”。
21.疫苗是用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用于预防传染病的免疫制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
下定义首先确定被定义对象的属概念,“疫苗”的属概念是“免疫制剂”。
然后从划线句中筛选被定义概念的属性特点,“预防传染病”是它的功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是制备对象,“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是制备方法。
最后,按照逻辑顺序排列几个特点,用“疫苗是……免疫制剂”的单句形式表述即可。
22.(1)宿主所产生的免疫反应强度(2)使机体立即获得免疫力(3)维持时间较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要填疫苗作用大小的取决因素,下句指出“影响宿主免疫反应的因素”,可见,疫苗作用大小与宿主免疫反应有关,据此应填:宿主所产生的免疫反应强度。
第二空,语境是说人工被动免疫的获得过程,而输入免疫效应物的作用是使机体获得免疫力,从而达到防治某种疾病的目的,据此应填:使机体立即获得免疫力。
第三空,语境说的是人工被动免疫的缺陷,下句“一般只有2到3周”强调免疫作用维持时间短,据此应填:维持时间较短。
23.作文: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责任编辑:admin) |